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留守儿童初探(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受惠于国家政策,城镇化建设也着实向前迈了一大步.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自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更离不开辛勤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大都来自农村,他们常年工作在外,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城里人的美好生活默默地奉献着.他们背井离乡,却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被他们留在老家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如何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社会的关怀,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这个新生的概念解析开始,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现状,接着分析了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并尝试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就如何改变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四个方面试图给出方法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100万,这个群体的总数甚至已经抵得上一个国家总人口.作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群体,其占据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比例近40%,占据全国儿童的比例甚至超过了20%.这些数据可以表明,“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事实证明,由于长期跟父母分离,这样一个群体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已经开始出现不少问题.
1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
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生活现状怎样?本章将为您揭晓相关内容.
1.1如何定义农村留守儿童
我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地点是在农村牧区;第二,留守的原因是父母为了生活外出务工,由于条件不允许,孩子不能跟着父母一起去;第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这个内容主要是指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针对第三方面的内容,笔者经调查发现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即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完成监护任务;二是将孩子托付给外祖父、外祖母;三是交给其他亲戚代管,这种方式较少;四是由孩子独自生活,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或者孩子中至少有一个年龄较大,不过这种情况是最少见的.我们这里说到的儿童,官方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那么暂且界定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1.2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
父母长期在外,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与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由于存在很大的代沟,再加上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其他问题.最近几年,各级媒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惨剧的报道屡见不鲜,我们以“重灾区”来形容并不为过.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一个家庭的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四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仅十四岁,最小的才五岁.另据新京报报道,2014年1月,安徽望江县一名九岁的留守儿童悬梁自缢,他是因为得知妈妈不回家过年,心里想不开才去做的傻事.从查找到的相关权威资料中了解到,从地区看,这个群体不仅分布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也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报告还显示,中西部地区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孤僻、自闭、胆小、冷漠等等均有表现.(2)缺乏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案例呈现高发态势.(3)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不良行为比较突出.表现在留守儿童经常迟到、逃学、不服从管教.(4)受关注度不高.表现在校园里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欺负,也不向老师汇报;犯错时,受老师惩罚比较严重.
1.3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关注和研究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现状并着手加以解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是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保障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基本已经普及到农村,因家庭贫困原因导致孩子上不起学的现象基本消除,但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并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受教育质量,有助于保障农村受教育人数,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教学教育水平,有利于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高质量的实现.
1.3.2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因为这个问题已然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焦点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并健康成长,是各级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摆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1.3.3是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提出的“中国梦”,其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共筑“中国梦”已然成为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无论是构筑“中国梦”,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资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有利于揭示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利于解决我国基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构建我国基础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就能为我国的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一种活动,对施教者来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授过程,被教育者能改变思想观念并能提高生存技能;对受教育者来讲,教育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狭义来讲,教育单指学校教育;广义来说,教育指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就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共同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致,各地教育条件和教学设施水平不一样,各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1家庭教育缺失
一是农村牧区的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良心理,容易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二是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最为普遍.监护人素质有限,对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容易养成不良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三是父母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外出务工的人思想上,认为只要能挣到钱了,就能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就能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吃穿不愁进而得到比较好的教育.
2.2学校教育失当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往往相对落后,农村牧区尤其突出.文化教育的发展客观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生相伴,落后的经济、微薄的收入促使农村牧区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缺乏刺激和推动力.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牧区教育基础设施不齐全,教师收入微薄,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管理方法欠妥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对农村牧区学校教育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而学校又没有财力去改善学生的学习、住宿条件,没有财力去更新教学设备;其二是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城镇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教学资源匮乏,若适当地调整一下教学资源分配情况,则必然有利于农村牧区教育.
2.3社会教育不协调
留守儿童教育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参与,还需要社会上各方面力量的加入,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也起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社会教育方面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少之又少.一是农村赌博风气盛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二是网吧日渐增多,影响留守儿童学习书本知识的热情;三是户籍制度限制了留守儿童受教育地域;四是政府执行力不到位,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3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近年来突显出来的问题,因此充满挑战性,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多方共同发力、齐抓共管,否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学校方面
学校担负着教育主战场的职责,因材施教是为师者一贯秉持的理念,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地,如果资金条件允许,可多盖几座教学楼,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开上课管理,保障学校软硬件供应跟得上.可以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优化,比如在教学楼附近种树种花种草,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花园式的学习氛围.加大体育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场地和健身器材.美化宿舍环境卫生,加强寄宿管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休息住宿环境.其次,提高师资力量.农村留守儿童本就在教育资源方面不占优势,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利于平衡教学资源,有利于孩子们学习成果的提高.最后,学校应开展多内容多形式的活动,从细微处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不仅要建档立卡,还要开设亲情电话和亲情信箱,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怀;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可适时召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形成一种机制;学校还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2家庭方面
家庭是造成留守儿童形成的“肇事方”,从本质上来说,是父母离家外出才产生了留守儿童.因此,减少父母外出打工,自然就减少了留守儿童数量.当外出务工成为必需的选择后,常回家看看也应该成为父母必须的选择.首先,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赶回家多陪陪孩子.不要让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否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被遗弃感,这种感觉会促使留守儿童心理上发生诸多不利的变化,问题就会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父母的陪伴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胜过世间所有一切.其次,设立家长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父母可以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爱心人士中委托家长,由他们对孩子进行管理和辅导.如果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父母的作用,那么留守儿童心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觉得父母就在他们身边,爱一直在他们身边.再次,父母要转变观念,更加注重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挣钱养家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但是保证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学校和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期间的情况;临时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也很重要,不要以为孩子有吃的、有穿的就够了,还要更多地与留守儿童交流思想,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努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3.3社会方面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每个人将来都要走到社会上去.一切问题的产生都源于社会,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又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首先,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亲历了“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形成直至留守儿童发展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关注着这个群体.笔者认为,尽管留守儿童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地少人多、土地瘠薄的农村.笔者在采访中看到,通辽市扎鲁特旗荷叶花嘎查也成了一个“空壳村”,但它所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年轻人留在村里从事农牧业生产,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老人进城陪读.因为这个嘎查的村民都很富裕,年轻人根本不需要外出谋生.既然留守儿童分布呈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特点,那么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委会就要有所作为了.可以联合妇联、工会、团委、学校等群团组织,同时发挥媒体作用,引导社会关注、关心与帮助留守儿童.其次,发展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孩子们,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有条件的话,可以发展一些明星志愿者,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当中,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星一般资金实力雄厚,能带给孩子们更多帮助,也能帮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
3.4政府方面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政府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法律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在这方面政府可以作为的空间也确实最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城镇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要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为核心,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加速城镇化进程,要让农民工进得了城、安得起家.严格控制房价,只有让农民工买得起房子,才能让他们带得起孩子安得起家,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应该向农民工敞开大门.均衡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不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再为了生计而劳苦奔波.政府还应在拆除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壁垒方面有所作为,放宽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入学条件,并在学杂费、转校费方面尽量少收或者不收,减轻他们入学负担.其次,在办学条件上放宽要求,在办理程序上要简化流程.应鼓励支持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创办学校并在教学上给予指导,比如允许有实力的农民工创办私立幼儿园,私立学校,在资金上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在教学质量上予以监督,在确保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前提下,也要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缩小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最后,要完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教育法》,但仅有的这一部法律已经很难适应并指导当前纷繁复杂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形势.坦白讲,教育实践当中相应的法律欠缺严重,对留守儿童随父母到异地上学就缺少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政府还应加快出台农民工进城务工后的各项权利保障机制和在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要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国计民生.要想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尝试让外出务工人员进城安家带走一批,返乡创业解决一批,整合各方力量安抚一批,唯有如此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10-11.
〔2〕赵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贾梅,张炳明,刘雪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J].学理论,2013(01):95-96.
〔4〕张开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马晓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6〕郑磊,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9-146.
〔7〕李长锋.佳木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杨曼.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9〕韦进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7):42-43.
作者:白云梯 白若冰 白沐曦 单位:通辽广播电视台 通辽五中
第二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
摘要:笔者结合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源村镇从事幼教支教一年的工作经验,并对贵州省5所农村幼儿园展开调研.从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壮大且存在问题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呈现极端化、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同伴关系不融洽,亲社会行为不高、自我意识发展强烈等社会性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有家庭教育不当、幼儿安全感缺乏以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进而从教师专业化、家园合作、同伴关系、“独立性”特点和政府政策五方面提出了关于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建议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越来越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走向城市务工,而其子女则交由祖辈或亲戚照看,成为了“留守儿童”,如今该群体逐渐壮大,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贵州省有390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1100万,农村人口2800万,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87%,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4.41%,占本省儿童总数的9.5%.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年龄小,且在祖辈或亲戚的监护中存在许多问题,社会性发展受到影响.
1概念界定
1.1农村学前留守儿童
目前,关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概念内涵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查阅文献,可以总结得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长达半年以上,而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6周岁以下的幼儿.本文研究的幼儿年龄范围为3—6岁幼儿园阶段农村学前留守儿童.
1.2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所需的特点、能力以及自我的认同品质.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的技巧,是驾驭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幼儿通过与社会接触,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
学前阶段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石.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强调了家庭对培养儿童习惯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然而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直接监护,年龄小,缺乏父母身教言传,且在祖辈或亲戚的监护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观察、调研,可以得出具体表现如下:
2.1社会行为发展呈现极端化
幼儿社会技能发展一般可分为退缩型、攻击型和自主型,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攻击型和退缩型.一部分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较为突出,在园时,常与同伴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故意不听从教师安排等行为失范.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较为胆怯,害怕与老师同学相处,很少说话,很少与同伴玩耍,不积极参与活动.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过度依赖幼儿园教师.
2.2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
在幼儿园活动中,留守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较非留守儿童而言,表现出知识储备量不大、视野不开阔、回答问题断断续续、缺乏自信、反应迟缓、注意力不够集中、适应能力不强等现象.
2.3同伴关系不融洽,亲社会行为不高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可分为受欢迎型、被排斥型、被忽略型、一般型、社会影响型,在幼儿园中,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一般为被排斥型、被忽略型和一般型.有的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不善于分享,不太懂得关心同伴,较少做出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也有少数留守儿童存在偷窃、说谎、欺负同伴等不良行为.
2.4自我意识的发展强烈
在幼儿园活动中,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而言,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强烈.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且自尊心更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愿意别人插手.
3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3.1家庭教育不当
1.监护人因素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在大部分由祖辈、少部分由亲戚长辈看管,这一监护人群体存在的共同特点便是文化水平低、思想固化,他们不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关心幼儿、与幼儿进行沟通,甚至部分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还给幼儿造成了骂人、打架等不良影响,也存在部分监护人营造寡言少语等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因此幼儿便缺乏了在身教言传中适宜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他们还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幼儿园就是“看孩子”“学儿歌”“学写字”……的地方,不重视也不懂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此外,由于“隔代亲”,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过度溺爱幼儿,促成幼儿存在任性、攻击性行为强等现象.
2.父母因素
通过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电话、微信等形式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父母在沿海地区务工,回贵州看孩子的几次很少,平均一年一次至两次,长期缺乏对幼儿的直接关心.同时,他们对留守儿童每月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供养,但却缺乏和孩子情感的沟通,联系的频率不多.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较为关心,幼儿社会性发展等情感态度的培养却被忽视.
3.2幼儿安全感缺乏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监护人不恰当照顾的环境中,留守儿童心理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普遍存在“情感饥渴”.当他们的情感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大部分幼儿会在幼儿园中寻求教师的关心,因此有的幼儿会粘着老师,过度依赖老师,而有的幼儿则会通过大哭大闹、打人等动作引起教师的关注.
3.3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
根据调研,笔者得知贵州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师源大部分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她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在教学活动中偏注重教学活动内容,常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等问题.同时,由于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的经费分配较少,农村幼儿园环境较差,没有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4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建议
4.1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信任环境
在幼儿园中,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便是教师,提升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如:积极组织幼儿老师参加脱产培训、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等,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培训,使农村幼儿教师进一步意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明确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科学方法.此外,教师应以公平、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并以合适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发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饥渴”的作用,为其创建一个值得信任的环境.
4.2加强多种形式家园合作
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言:“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充分的成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其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后,才能共同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统一传达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共育.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搭建新的家园合作平台,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系交流,分享幼儿在园表现情况,并督促其与家庭、幼儿保持适宜联系.
4.3充分发挥“同伴关系”的作用
同伴关系能满足幼儿社交的需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有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幼儿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获得,从而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或游戏中,有意识地安排社会性较高的幼儿和社会性较低的留守儿童搭档,产生“带动”效应;也可以多开展合作类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乐趣,逐步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
4.4发挥留守儿童“独立性”特点
处于3—6岁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程度较低,尚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然而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生长环境,独立性较非留守儿童发展较强.教师应重视这一特点,并促进留守儿童发挥榜样作用,在其具有自尊、自主表现的同时,帮助其建立自信,获得满足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逐渐克服胆怯的心理.
4.5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农村产业园建设、扶持农民创业,为幼儿家长提供适合的就业创业机会,便能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建设的经费投入,适宜增加村级幼儿园或村小附属幼儿园、改善幼儿园环境、提高设施设备质量,为开展幼儿园活动提供硬件支持;再次,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教师、公职人员“一对多”帮扶制度、农村社区小组互动制度,从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留守儿童;最后,应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媒体宣传,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多种形式地关心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2〕李颖,李敏.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异常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6).
〔3〕陈会昌,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3(1).
〔4〕陈泽婧,严仲连.贵州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个性问题与解决措施———以贵州省黄平县某幼儿园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1(08).
〔5〕朱芳红.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2).
〔6〕王亚男,邢春武.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10).
〔7〕何征南.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8〕郭晓红.2—4岁留守儿童自我提升的特点以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9〕徐慧,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4).
〔10〕黄寅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公共政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作者:唐婉贞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措施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农村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形式下,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这使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小学生,不仅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通过对农村留守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相关的措施分析,希望可以将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能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主要是通过家长与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不仅存在着是非观念混淆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道德情感迷失的状况。
1农村留守小学生现存主要问题
1.1德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们身边,无论是在道德观念,还是在价值定位上,留守小学生都会在判断上出现模棱两可、不能明辨是非的情况,加之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与教育,使其在面对金钱与物质的诱惑时无法进行正确选择,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留守小学生缺少父母及时有效的情感关怀,使之不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缺乏责任心与自信心,对于道德标准更没有正确的衡量目标,长此以往,形成了迟到、旷课、说谎等不良习惯,进而还会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违反校规,并与社会不良青年进行交往染上恶习。
1.2学业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小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不仅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甚至存在着家长对学业不够重视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监护人一般都是隔代的老年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同时也不能与留守小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只在衣食方面照顾周到就算尽到责任了;另一方面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小学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不能获得父母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使之失去了教育最佳的时机。
1.3心理问题
留守小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他们不仅敏感、多疑,而且常常有被遗弃的悲观情绪,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留守儿童也因缺少关爱而内心苦闷与孤独,不仅心理承受力差,而且不懂责任与担当,慢慢脱离人群,变得目空一切、冷漠叛逆,长此以往,形成性格上的缺陷与心理障碍。
2加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奠定德育工作的基础
为了能够将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必须认识到家庭德育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其不仅是德育教育最直接、最长久的影响力,同时也最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作用。首先,教师应促进家长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来说,亲情交流不仅能促进孩子们心理与品行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能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由于留守小学生,多数是由爷爷、奶奶陪伴或抚养,无论是教育意识,还是代沟影响,都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如果父母能够更多地关注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既增加了亲情的无障碍沟通,也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其次,学校应帮助家长提升家庭德育教育意识,家长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地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与心目中崇拜的偶象,那么孩子不仅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而且会对其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在道德信念上,还是在认知能力上,都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2深化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首先,学校应为留守小学生营建与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无论是从学习环境来讲,还是对集体生活而言,都需要全面考虑到留守小学生的特殊性。相对于父母在身边陪伴的小学生,留守小学生既敏感,又脆弱,教师应象爱护林中的小鸟一样,不仅要多与孩子们亲近,还要进一步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安全感,通过多种主题活动的举办,使留守小学生既能够健康成长、开朗活泼,又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素质。其次,可以为留守小学生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这主要是将留守小学生与有父母陪伴的小学生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关系,使同年龄的孩子之间在没有代沟界限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还能在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使小学生从小就能感受到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道德理念。最后,教师应不定期地进行家访,这既是对留守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最佳途径。前面我们曾提到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家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家庭教育中所缺失的部分,还能将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既能了解孩子们的优缺点,还能协助教师将留守小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措施解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留守小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当前农村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通过在学校教育方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与内容的改进,一方面需要加强软硬件的设施条件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社会环境的宣传作用,从各方面协调努力为农村留守小学生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婷.浅谈农村留守小学生道德教育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4,(7):11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作者:赖海伦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镇西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