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这次的人口流动中以农村中青年为主力军。他们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留守儿童”也因此出现。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出有关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了哈里斯的群体社会理论分析了引起其现象的原因,在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试图找到能让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更好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群体社会理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父辈对于子女教育的问题虽说是越来越重视,但现实的情况往往让他们感到无奈。儿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儿童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据2006年的相关统计中国有近50%的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而这一数据还在因为我过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不断地攀升。①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如:2013年,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②。在众多的留守儿童问题中又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为严重,能否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决定着儿童是否能健康成长。1995年哈里斯在其书《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社会发展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他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习得用于家庭内和家庭外两套不同的系统。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通过模仿家庭成员并作用于家庭成员的系统渐渐地减小了它的实用性,而影响他们心理、行为、性格的系统来自家庭以外的社会群体。所以,要想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从社会群体理论着手。
2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对这前人献资料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实习期间对丰都县实验小学留守儿童及其班主任的访谈、观察总结出如下几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存在最明显的几个问题,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2.1自理能力问题
(1)家务劳动。孩子在家务劳动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他的自理能力。对于儿童而言,家务对于他们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家务来习得生存的基本技能,理解劳动乃至生活的不易。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生活上的便利再加上“隔代亲”现象,祖辈容易对孩子走进“溺爱”的误区中。不让他们或者少让他们做家务:一是为了保护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二是担心孩子没有能力把家务做好。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心疼孩子,却也剥夺了孩子锻炼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在对留守儿童和其老师的观察与访谈调查中显示,非留守儿童在家务方面能力普遍高于留守儿童。这与我们之前对留守儿童固有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当学校老师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作业时年轻的父母都十分配合,让孩子真正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而同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特别是由奶奶带的孩子问题尤为严重。(2)生活习惯。小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作为老师,总是希望一进入教室所有的同学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秩序地自发进行学习或者各类活动。然而事与愿违,教室里总有一些学生会乱扔垃圾、在课堂上私自讲话或是搞小动作。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年级中的寄宿班级比非寄宿班级的情况更为严重一些。
2.2社会交往能力问题
(1)与同辈交往。社会交往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技能。人们通过社会活动从而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这为他们以后能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奠定基础。笔者在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观察、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年纪较低的留守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怯弱、不主动。高级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在家得不到父母的细致呵护,所以当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稍大之后,更愿意选择从同伴群体中获取感情的寄托。由于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留守儿童在与群体相处时也常了遇到一些问题,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与长辈的交往。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老师的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大多表现出羞怯而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留守儿童与祖辈交流方面,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再将祖辈的话奉为准则。同时,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祖辈与儿童之间滋生出代沟,对于很多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也使得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甚少。
2.3心理问题
焦虑与自卑倾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中的老人往往只能给予生活、身体上的关心,对儿童的心理关注通常只是爱莫能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同伴几乎都是情况相似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更容易将这种情绪放大让孩子产生心理焦虑,无端的紧张。并且当他们面对与自己情况不同的群体时救容易产生自卑感。农村留守儿童由在学习这一块很大程度上只有靠自己,所以成绩常常不尽如人意。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会让他们表现得更胆小怕事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3群体社会理论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现状的归因分析
3.1群体社会理论的概述
(1)理论提出的背景。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埃莉诺•考和约翰•马丁过对社会化领域的研究在查阅大量有关家庭对儿童影响的文献后发现:生物或收养的兄弟姐妹不发展类似个性而被饲养在同一住户。也就是说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微乎其微③。但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向。在他们两位的影响下哈里斯通过整理前人的测试数据加以分析,于1995年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发展理论》的文章,文中哈里斯指出兄弟姐妹的相似之处几乎完全归功于共同基因而非共同环境并发现40%~50%成人人格特征中的方差来源于不明原因的非共享环境④。随后哈里斯出版了《抚养的假定》一书。在这本书中再次看到了哈里斯有关父母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的思想。(2)内涵。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并没有长期的影响,对儿童产生长期影响的是他们的共享环境,即同伴群体。儿童在家庭内和家庭外会习得两套独立的行为系统。在家庭内所习得的这套行为系统只适用于家庭内部或者有家人在的情况下。当孩子年龄逐渐增长,儿童逐步了解家庭以外的群体,开始有了自己的同伴群体。这时,孩子更倾向于使用家庭以外的行为系统。久而久之,家庭以外的行为系统便会逐渐地将家庭类的行为系统取而代之,并以此形成儿童独立的人格特性。(3)借鉴意义。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动之所以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他在同伴互动中,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之间的差异,也能够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观点他人在活动中的对话内容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差异⑤。由此可见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儿童生活的群体而非我们常认为的家庭。
3.2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现状的归因分析
(1)留守儿童在群体选择上的归属驱动。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但是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来选择自己的群体。相比非留守儿童父母能对他们情感及生活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呵护,当留守儿童出现情感上的障碍或是遇到青春期的烦恼时,他们只隐藏自己的情感。由于无法与父母对此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们大多会转向可依赖、倾诉,感受、经历相似的群体当中。当儿童归属于一个群体之后,儿童就会表现出对这一群体依赖的现象,会接受群体中的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并非都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当留守儿童在群体中发生越轨行为时,成员所发出的错误的“支持或赞赏”信号会使儿童更加肯定自己的行为,并且沉溺于这样的群体之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发生偏移的现象。(2)留守儿童在群体中的认同感。留守儿童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往往会自觉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对群体中成员的情感表示认同。一般来讲,群体类会产生两种类型的认同。一种是在群体中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对于群体的认同是自发的、主动的;而另一种对群体的认同是来自群体内部的压力,这是一种被动的认同。
4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4.1填补孩子内心空缺,增加孩子的家庭归属感
(1)提高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频率。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经济问题,不得已丢下孩子到城里打工,每年能够回家看孩子的机会很少,有的甚至几年不曾回家。如今通讯十分方便,电话、QQ、视频、微信等工具在农村也已经普及,家长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个月通话或视频几次,这样既可以对家长有一定的约束力又能使孩子找到家庭的归属感。(2)加强监护人对孩子在“择友”方面的管理。农村留守儿童因年纪尚小还没有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孩子意识到一个良好的同伴群体对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不可任凭孩子一时的喜好胡乱地加入一些群体。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开展一些类似“我的好朋友”的主题班会,以此帮助孩子更好的择友并且教会孩子懂得欣赏、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群体中学会社会交往。
4.2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学校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身为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更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将课堂彻底地还给孩子,增加课堂环节活动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在丰富他们学校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要多花时间去关心他们,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以掌握他们近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还应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家访次数,切实落实对班上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2)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层面,还应注重他们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利用好语文、思想品德这一类文科性质的学科,在知识传播的同时,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4.3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减少群间抑制现象
(1)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增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社会大众和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和政府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扶持,利用自身的优势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中来。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共同商讨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2)为留守儿童搭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学校层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在小组群体中自由的交流,大胆的发言。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在群体中的信心。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大众和媒体的力量让农村的留守儿童与外地的同辈群体进行交流。例如,让农村的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以写信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信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可以让他们在与城里孩子的通信过程中强化他们社会化的发展。
注释
①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②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N].新京报,2015.
③王正中.群体社会化理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J].学术纵横,2014(09).
作者:熊佩玲 吴爽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