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刻板印象威胁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儿童教育刻板印象威胁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留守儿童教育刻板印象威胁探讨

一、留守儿童渐渐被标签为“问题儿童”

当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尽人皆知的专指名词的时候,它也紧密地和“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打开各种媒体、翻开各种研究报告和论文,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存在某某“问题”,如某地某留守儿童怎样,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如何,等等。有研究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同学、班主任、校长、教育行政领导等对留守儿童的评价都非常低,都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大,非常难教。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发现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内隐污名现象。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外显层面对留守儿童的看法比普通儿童消极。罗静在综述了近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后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的地方在于:研究者们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可见,人们在社会舆论和环境的暗示和引导下慢慢地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消极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渐渐被污名化。

二、刻板印象威胁理论

刻板印象威胁最早由Steele和Aronson提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让白人和黑人学生同时做一个语词智力测验,一种情况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智力诊断测验,一种情况是没有告诉。结果发现,黑人学生在告知条件下比没有告知条件下做得差,白人学生两种情况下做得差不多。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是社会文化中广泛流行的“非洲裔儿童没有美洲裔儿童聪明”这样的文化观念,使非洲裔儿童的表现下降。因为非洲裔儿童在测验时担心他们的表现会证实这种观念,还担心别人会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他,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现和真实实力的发挥,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threat)。也就是说,当被污名的群体(stigmatizedgroup)或者是遭遇低评价的群体(devaluedgroup)处于特定的评价情境时,个体或群体会因情境而激发出与自己团体身份有关的负性刻板印象,进而导致该群体在相关表现上确有明显的消极结果出现。刻板印象威胁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首先,使被威胁者的行为表现下降,如前面提到的Steele和Aronson的研究,还有研究用与衰老相关的消极词汇激活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发现老年人的即时记忆、延迟记忆的成绩都出现了下降。其次,使被威胁者产生许多不良情绪。研究发现被负性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身处威胁情境时,个体的焦虑水平显著升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的预期也降低,还会自我设障(self-hadicap)等等。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具有外溢效应(stereotypethreatspillovereffect),即刻板印象威胁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仅发生在当时情境下,而且存在长期持续不良影响。这是因为刻板印象威胁导致个体恐惧、信心下降、缺乏斗志等等,从而使个体在其他情境下同样表现出弱势,久而久之,使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降低,所以这种不良影响具有长期性。还有,刻板印象威胁不但对被威胁的内群体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外群体也有不良影响。新近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存在双向效应,即对施加威胁一方和遭遇威胁一方都有威胁作用。例如Goff和Steele等人在实验中告知招募到的白人被试,他们将和一个或两个同伴就某一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结果显示,在分别与黑人讨论种族问题、与白人讨论种族问题以及与黑人讨论其他无关问题的三种条件下,被告知将与黑人讨论种族问题的被试在实验中表现出与讨论同伴更多的空间疏远。也就是被威胁者担心刻板印象威胁发生而出现疏远的同时,施加威胁的个体或群体也因为担心威胁而产生疏远,所以刻板印象威胁对被威胁的内群体和施加威胁的外群体都有影响,使内外群体更加疏离。

三、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可以看到,如果公众以“问题”的眼光看留守儿童,不管留守儿童是否有“问题”,都可能使他们真的出现“问题”,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和跨情境性。而且不但对内群体(留守儿童)有影响,对外群体(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老师、同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感到与留守儿童交往有压力,不知如何交往,有的干脆敬而远之,进而导致和留守儿童产生疏离。所以,一些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问题行为多、孤独、自卑等等,很有可能一定程度是我们的“问题”眼光审视出来的,是我们一贯的“问题”视角而导致的。基于此,对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社会客观、全面看待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

社会各群体必须改“问题”眼光为“积极”眼光,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媒体对留守儿童关注和报道时,要多关注和报道一些正面典型,不要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看到负面个体、负面现象,忽略了大量的优秀儿童,忽略了留守儿童许多积极特点。其实留守儿童里面优秀的个体非常多。另外,报道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全面客观,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问题,忽略积极方面。研究者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要更加客观和全面,多研究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面,多研究积极的个体,分析为什么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得好,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有指导意义。目前对心理韧性研究的重视为留守儿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积极的视角。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修养,秉承无偏见信念

教师是直接和留守儿童接触的人,是在儿童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脸色一个眼神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受社会观念和舆论的影响,不要受个别案例的影响,要无偏见地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国外研究表明:外显的意图和动机能有效干预刻板印象的激活和产生,而且个体的动机越强、社会规范的压力越大,效果越好。故而教师增强意识,时刻提醒自己,就可以避免因不良观念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对留守儿童要更加有耐心和更加关心。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主要的不同就是成长环境的不同,留守儿童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适应不良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教育得当,儿童是可以适应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早期的“留守经历”和长大后的心理行为适应能力有直接相关,相反,有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认识能力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以及人际交往的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能力

“留守经历”既是一种缺失又是一笔财富。留守不一定全是坏事,留守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机会。家长不在身边正好给儿童锻炼的机会,独立成长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主感、独立性;同时,活动还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群体归属感,这些都是增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减少不良境遇对个体影响的重要保护因素。

(四)多方合作营造“我留守,我自豪”的氛围,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有研究发现对留守的积极评价越高,儿童的抑郁和孤独水平越低。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配合,通过开展活动和树立正面典型形象,提高留守儿童对留守的积极认知,使之觉得留守是光荣的,是了不起的。努力营造“我留守,我自豪”的氛围,从而增强留守儿童的自豪感,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从这种积极的视角去教育和看待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宋淑娟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