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及对策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安全事故频发。2008年2月,安徽太湖12岁少年在祠堂自缢身亡,自缢前吻别自己的爷爷,并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2009年11月,13名留守小学生在一家爆竹黑作坊打工时,爆竹发生爆炸,2死11伤;2012年11月,贵州省5名留守流浪儿童,因误吸一氧化碳而死于垃圾箱中,父母在外打工,曾多次离家出走;2013年1月,河南省光山县4名小学生溺亡;2013年6月16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4名孩子溺亡;18日河南省信阳市魏岗村3名孩子溺亡;22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5名孩子溺亡;26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文青村3个同胞兄妹溺亡。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半个月里,留守儿童的悲剧不时上演。在这些事件里,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地。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发生事故,都是在孩子离开学校后发生的。如果可以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离开学校后的公共场所像图书馆、书屋之类的地方,那么留守儿童的事故将会大大减少。
2、国内乡镇图书馆现状分析
在农村文化阵地中,乡镇图书馆是最基层的图书馆,它建在农村,贴近农民,既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在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图书馆以各种各样的名字出现在农村地区,如农家书屋、图书馆、文化站、中小学校图书室等。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事业发展也不均衡,因此,乡镇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情况也有所差别。2000年我国县级行政单位2861个,县级图书馆仅2244个,仅占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78%。2003年我国乡镇图书馆(室)共计5.78万个,其中半数以上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市办起了大量的乡镇图书馆,普及率高达70%以上,而西部地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明显薄弱。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图书馆发展较为缓慢,在一些偏远地区名存实亡,不能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3、乡镇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
在图书馆事业中,乡镇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村的基层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乡镇图书馆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场所,是学生离开学校后的最佳选择场所。目前,在农村没有图书馆(室)的地区,中小学生在放学后或者周末节假日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都没有一个可以补充精神食粮的场所,特别是对于一些和隔辈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很容易选择一些危险的场所玩耍,从而会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当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属乐园时,悲剧就会大大减少。从教育角度来看,乡镇图书馆不仅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图书等资源,同时也为该馆辖区内的人群提供图书服务。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儿童的教育,乡镇图书馆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对于购买课本以外的书籍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不是很理想。而在图书馆里,可以读到课本以外的书籍,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留守儿童从书籍中找到营养时,精神相应也会找到寄托,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4、建设乡镇图书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措施
乡镇图书馆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就应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用户群体。
4.1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乡镇图书馆发展较为薄弱,如图书资源缺乏、管理人员服务水平较低、室内环境较差、经常闭馆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经费保障是基层图书馆和广大乡村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地方政府,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的建设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等方面所起的助推作用,其次要从政策上推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最后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从而更好地推动乡镇图书馆文化建设。
4.2开设儿童专区以吸引更多的小读者
1890年,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在地下室开放了第一个儿童阅览室,这是公共图书馆专设儿童图书室的肇始。针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乡镇图书馆可以开放儿童阅览专区。留守儿童具有好学、好奇、好动、兴趣广泛等心理特征,在这个专区,摆放一些可供小读者钻研的小模具,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演讲表达、交流沟通等能力。
4.3利用大学生村官为图书馆管理补充新鲜血液
乡镇社区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并未学习过图书馆专业的相关知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网络技术培训,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均为图书的业余爱好者或者下岗再就业的工人。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各省纷纷启动“村官”计划,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到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建设乡镇图书馆的时候,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术能力等,如大学生村官承担图书馆员的培训工作、参与图书建设工作等。
5、结语
建设乡镇图书馆,不仅可以惠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还可以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积极推动,从而使乡镇图书馆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陈秋莲 刘丽君 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医科大学信息管理系
第二篇
1、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
因为在外打工,父母通常只能通过打电话了解、鼓励孩子的学习,对于子女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则因为没有时间、精力而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往往会产生内疚和亏欠的感觉,于是就一味地想通过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变相补偿,这样极易使孩子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养成好吃懒做、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再加上难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
1.2留守儿童生命健康堪忧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物质溺爱,无法监管,爷爷奶奶不会管,管不了。因此,在课下他们几乎是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滋生和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会与人发生摩擦、纠纷,甚至打架、斗殴。此外,由于学校不可能全天候地监管学生,留守儿童自己又年幼无知,安全防范意识差,因此留守儿童中交通事故、溺水身亡等生命安全隐患时常发生。例如,2013年6月,江西南昌下面的一个村子就发生了3个且是同胞兄妹的留守儿童,在村口池塘旁边玩耍不幸溺水身亡的悲剧。
1.3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留守儿童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居住,他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农活较重、家务过多,往往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孩子不善主动沟通交流,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是得过且过,做作业、考试过程中寄希望于夹带小抄或是抄袭他人的。
1.4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不良
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外出打工,再加上监护人相关知识缺乏。所以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如饮食往往主要满足于吃饱,对于膳食营养的结构和合理根本谈不上。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也经常寄钱回家给小孩,希望孩子能够吃好穿好,但是留守儿童也有可能会将这些钱拿来打游戏、上网、买玩具或零食,影响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展。
2、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学校教育缺位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承担起孩子教育、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学校和老师目前主要关注的仍然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对于其他一些诸如心理、身体、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只在事情发生之后才给予关注;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与交流,另外也有一些老师认为自己只能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事情,至于放学后则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孩子的问题应该交由其家长处理;再次,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出药方。
2.2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基本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么为了养家糊口,要么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将孩子丢给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嫡系亲属代为照顾,这样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么因为年事较高,除了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以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就是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日常事情多,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普遍在放学之后还要帮助家里承担一定的家务和农活,这些都使得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断恶化;其次,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要想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最好是通过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去实现,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正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结构的完整,使得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
2.3社会教育缺乏
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监护人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还是未成年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冲动,简单对待,意气用事,导致发生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所以政府要完善法制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伤害留守儿童事情的发生,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利益和权利;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孤独、空虚、寂寞,缺少关爱,往往会主动在同龄人中寻求友情和安全保护,但是由于无法分辨友谊和江湖习气,往往很容易走上歪路;再次,因为一些留守儿童成绩不好,往往容易被学校、老师忽视,容易让他们行为失范,偏离正轨,再加上目前社会法制教育还不够完善,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留守儿童生命教育路径方法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为其外出务工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社会、学校等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
3.1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正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加凸显了学校在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学校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不断谋求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当然,作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也要调整相应的评价机制;二是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是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主要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应该多关心他们,多理解他们,通过班集体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在缺失父母关爱的时候,能够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三是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分析梳理并加以分类,特殊情况要保持跟踪处理,争取让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此外,还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留守儿童解答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疑惑,让留守儿童开心快乐地成长;四是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如电话、QQ等,在加强学校和父母联系的同时,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五是以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留守儿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学会感恩和微笑,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获益终身。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农忙等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在沟通交流中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3.2社会应该不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单单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往往很难彻底解决。第一,社会的一些相关机构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可以与学校、村委会,共同去构建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各地还可以在其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一些城市或是利用农民工返乡时机积极宣传和引导,让父母们增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对子女教育问题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第二,社会可以举办培训班,帮助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习家教方法,接受新观念,了解当前儿童的心理,使他们之间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第三,社会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第四,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比方说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看电影、免费发放游园券等,让留守儿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合理和更有营养的早餐,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对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另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身体检查和疫苗注射,让留守儿童生活更加健康快乐;第五,一些农民工集中地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有关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身边上学提供支持和便利,而作为农民工来源地地方政府更应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积极吸引企业投资,并针对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帮助农民工更好地回乡就业和创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3.3家庭应该不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同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加强父母、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去解决眼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一,家长应该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不仅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更要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体会到来自家庭的亲情;其二,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很多思想都不成熟,作为父母或是其监护人,都应该慎重地选择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溺爱或靠大棒来管教,尽量向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表达,争取培养出理性、富有同情心的一代;其三,对于是否外出打工,作为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或是理性选择,多为子女的成长和未来考虑,尽可能地为子女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其四,作为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的学校、老师联系,共同探讨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体来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生产水平还比较低下,可以预见的是,农民工这个群体今后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这样,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会与之一样共存。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不仅仅关系其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要发挥和协调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幸福的蓝天,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作者:陈勇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第三篇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
1“.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笔者所在的一个乡镇,全镇近三年的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留守儿童人数三年来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监护人均已年老体衰,劳动和家务繁重,文化素质差,对孩子仅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很难尽到监护责任。有的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其子女出门打工后被迫从事家庭繁重的生产劳动,根本无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有的严重缺失亲情。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长年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打工,由于收入较低,加上路途遥远,他们中有的人很少回家,有一半的人只有春节回家一次,有三分之一的人两三年回家一次。这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被淡化,父母和孩子之间亲情缺失,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
4.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失衡现象。父母不在身边,尽管其他监护人对孩子尽了最大的管理和抚养责任,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机会,有事经常憋在心里不向别人倾诉,使部分孩子情感自我封闭,厌世妒忌,仇视报复,心理严重失衡。
5.性格相对扭曲,行为比较失常。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儿时亲人的呵护和亲情的爱抚。长期与亲生父母分离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性格易走极端,孩子在消极心理的作用下有的胆小怕事、内向冷漠;有的孤僻乘戾、暴躁攻击、蛮横任性;有的爱慕虚荣、互相攀比;有的行为失常,迷上了进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参与赌博、偷盗、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和偷看宣扬色情凶杀的影视制品,夜不归宿,给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建议与对策
面对现实的“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从事农村教育的管理者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见证人,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注重四者结合,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学校管理的层面讲,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使他们切实感到学校、教师、班集体的温暖。教师应当用灿烂的笑容面对每一位留守儿童,以爱和责任去感化他们,弥补亲情关爱的缺失。学校应当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留守儿童”动员大会,在评优选先、补助发放方面给留守儿童适当倾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建立“四合一”的“留守儿童”管理办法,强化家校联系。即建立以学校、教师、家长、监护人为四个点,其连线构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置于正方形的中心,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学校教师要负责和家长建立联系,保证与家长的联系渠道畅通,同时应定期与监护人联系,了解并告诉对方孩子的近期表现及动向,不留工作死角。使家校双方互动,共同教育孩子使其健康成长。三是建立对“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形成监测制度。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随时让其父母了解孩子动向,使其父母明白学校对其子女的关爱。四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之际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监护人培训会,明确学校、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共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五是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体验老师的关怀,感受到同学与学校对其的厚爱与温暖。培养他们爱护同学、尊敬教师、热爱学校的情怀。六是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为“留守儿童”建设一个统一、有序、便于学习和生活的新型学校环境,不断提高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水平。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单凭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得到解决。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联动,逐步找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关注了“留守儿童”问题,就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杨志科 曾林刚 单位:甘肃省宕昌县南阳一小
第四篇
一、农村潜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一)身体素质比较差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张世琨介绍,中国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2010年贫困地区尚有20%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6—12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13—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0.5%———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亟须改善。
(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准备未来上大学的费用,然而留守在家里的孩子的成绩不尽人意,会给他们带来大大的失望。“在抽样调查的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中,有46%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三)非智力因素弱化
表现在道德、情感、意志失范。在留守儿童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娇惯和放任,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有的经常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有的喜欢打架,抽烟喝酒,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失谐,只知道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有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性行为,以及冷酷、缺少同情心,甚至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因失去父母的管教,少数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40%以上。”这些都是由于缺乏亲情交流,父母权威角色失效,失去安全依恋的结果。
(四)安全使人忧心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上的“真空”,学校只负责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安全,临时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意识不够,在转型期的社会有各种鱼龙混杂思想污染孩子,加上孩子自控力量较弱,模仿性强,法制观念薄弱,从而使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在媒体上不时地出现留守儿童遭人性侵、水塘溺水、公路遭车祸、网吧打游戏等事件。总之,目前出现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人际关系、心理缺陷、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些出去打工弱势群体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孩子留守,将来孩子靠什么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足。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以及农民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实现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步伐。
二、农村潜在人力资源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近年来,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还由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与过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则大部分均在未进入家庭的时候便已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他们往往在务工几年后结婚生子,大部分人生子后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父母很快便又加入到打工行列中去,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知,“2010年,全国0~17岁的留守儿童有6972.7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与之前的五年相比,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中高达46.74%的人父母都外出,这些儿童的生活大部分由祖父母照料”[5]。之所以他们普遍都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父母照料:一是他们无法承担子女随其在务工所在地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二是普遍误认为父母能替自己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留守儿童日益扩大,呈现出低龄化并行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钱不够花”,“挣钱太少”,“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原因:其一,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而把孩子留在家里或由祖父母代为照顾或独立生活。其二,他们对于隔代抚养的弊病(比如,老人重养轻教、教育方法不当、溺爱缺乏管束使孩子社会化难正常,不能给孩子做正面榜样、不能辅导孩子功课以及以后出现亲生后母现象等)认识不清。其三,他们对于母亲情感养育重要性认识不清,致使孩子对于母亲安全依恋感缺失,内心处于深深的不安全感,导致心理出现障碍。
(三)学校原因
学校的原因主要是:其一,教育内容脱节。应试教育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适应,再加上入学后家庭教育又缺乏正确指导,学习成绩差不得不辍学。其二,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协调。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亲子沟通,本需要与教师沟通、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但由于考试成绩不优秀,很少能得到老师和同学喜爱,这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消极影响。又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一些农村学校很少配备心理教师,而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而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只要在校不出问题,干脆听之任之。其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在河南某县调研时发现,全县有代课教师700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有些乡镇经费困难,学校即便严重缺编,乡镇领导也不主张进人,宁愿请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因为这样可以节约资金。”其四,教育目标狭隘。农村基础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走的是升学考大学的路子,农村孩子假如考不上大学,学习的知识根本不能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而这些走出校门初高中生,一旦走入社会,学习知识无用武之地。这是这个时期“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举措
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会使靠劳动所挣得的收入高于资产收益,而且更为平等的人力投资配置使人们之间的收入更加均等。”加大对中国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使这些失去良好的家教、学校教育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未来生活好过一点,这对于我们社会安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尤为重要。
(一)政府举措
其一,打破二元户籍壁垒。假如政府发放实名“教育券”的方式用于支付农村义务教育方式,学生家长可凭“教育券”自由选择学校,并向学校支付“教育券”冲抵学费;接受学生的学校凭“教育券”向政府兑现,之所以实名就是只能用于孩子教育。其二,在《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针对监护留守儿童的主体作出具体规定。其三,提供打工父母廉租房。让她们能把孩子从农村带出来边打工边照顾孩子。其四,积极推行家长学校。教给那些父母、以及临时监护人一些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教养孩子的方法。其五,提供培训信息平台。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办各类农技知识培训班,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来兑现农民“本土化致富”的目标,还是解决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举措。
(二)社会的举措
其一,强化社会工作作用。加强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行为校正的作用。其二,鼓励办“幼儿园”及“留守儿童之家”。为创办人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这可以最大程度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其三,建立关爱机制。一是筹集社会资金。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物质困难。二是建立对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如鼓励在校大学生、社会热心志愿者等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关爱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当地机关干部、党员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打开孩子的心扉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三是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在节日期间,发些慰问品使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四是媒体关爱留守儿童。文艺界创造出更多的给农村留守儿童输入爱的能量的作品,出版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祖辈以及家长育儿读物和广播、电视节目。其四,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等场所的管理。
(三)教育方面举措
学校教育是改变潜在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问题最关键部门。教育改革是刻不容缓,因为这关系着潜在人力资源的质量问题。
1.转变农村教育目标
假如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学校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学习型”人才。教会学会学习,会用已获得的知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因为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谋生出路,也会看到自己的潜能发挥。
2.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得法会缓解潜在人力资源的问题。其一,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只有改进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老师才能通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引导和鼓励。其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假如教师爱护留守儿童,他们就会喜欢学习气氛并信赖老师,他们与父母沟通就畅通,畅通的沟通对留守儿童心理正常发育很重要。因此要对现有教师整体素质培训,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给农村教育注入活力。其三,德育教育注重实效。学校尽量细化出校规,使学生有迹可循。定期开展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主题文化活动,如班会、演讲、联谊会等,发掘“留守”本身的正面教育效力,以此来培养其自律、合作、使命感等意识。开辟习作栏、标兵榜等,潜移默化教化留守儿童。其四,加强寄宿学校管理。政府方面要增加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编制并进行培训。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宿舍管理老师应给他们一些家的温暖。其五,建立关爱监护体系。班主任将留守儿童在校所有表现,以及与监护人的融洽情况以电子文档形式详细录入电脑,并定期以邮件发送给其父母及监护人。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学校要建立亲情电话、亲子视频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的沟通渠道。其六,承担心理教育功能。开设“悄悄话信箱”,“心灵的驿站”、“社会帮扶日”等,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的问题。其七,进行亲子道德教育。使留守儿童回归对打工父母的亲情认知与孝道的表达。
3.实行“六教统筹”
所谓六教统筹,就是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高中教育,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的统筹,建立健全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高中教育为主体。以农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为两翼的农村教育体系。实行“六教统筹”,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按照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基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要依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六教统筹”可以减少一些社会上“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潜在人力资源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到学校学习谋生的本领。
(四)家庭方面举措
亲子关系失调一方面不仅使孩子安全依恋感缺失,使得孩子不自信也不能信任别人,很容易偏激、焦虑,而这些情感还阻碍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而且还不容易接受父母的道德规劝,因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对他们的管教的关爱,他们的亲子关系被人为的剥夺了,父母离开使他缺少可模仿的榜样,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深深“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使他们在社会道德学习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心理出现问题也不偶然。因此家庭要从以下几点采取措施:其一,孩子幼儿的依恋期。母亲不能到远处去打工。满足孩子依恋需求。更不能把孩子寄养给别人,满足儿童与母亲安全依恋需求。避免孩子长大会与父母出现“亲生后母”感情隔膜的问题。其二,小学期满足孩子向父母倾诉的需求,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孩子解决困惑。特别是母亲要尽量缩短在外打工时间,能有时间让孩子向母亲倾诉社会化过程所遇到的麻烦,每周至少两到三次。多鼓励让孩子自信地发展社会认同感。另外,还要与班主任、监护人、邻居、朋友、子女身边的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状况,让子女体会到全方位的关怀感,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其三,初高中的心灵沟通。出外打工的母亲要通过书信或电话电脑与孩子保持心灵的沟通,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多鼓励,少批评,用自己的经历来培养他们奋斗意识和自信心,既关注孩子学业也关注全面发展,培养亲情归属感。在时间上至少一周一次用电话沟通,父母在节假日尽量回家看孩子,不能回家给孩子沟通并说明原因。在孩子放假期间尽量让孩子到自己务工所在地了解父母工作环境,孩子对于父母越是了解就越容易沟通,越是沟通孩子心理障碍就越少。总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使潜在人力资源的问题得到缓解,这不仅利国、利社会、更利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家庭真正追求的幸福之路,也是国家真正追求的强国富民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源强国之梦。
作者:张艳红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