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关爱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留守儿童思想教育
一、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状况
(一)家庭对孩子思想教育的偏颇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更多的是不应有的溺爱,且独生子女较多,隔代养育“隔代亲”,对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不少恶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极不协调,使得学校教育收效甚微。
(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社会上“斗地主”、“打麻将”等赌博风气对不少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中有的利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赌博;还有电视、录像里的黑帮老大之类的镜头和社会上“称王称霸”的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中“拉帮结派”“充老大”,以强欺弱。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策略建议
(一)家长要关心自己的孩子
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孩子来说,他们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家长关心孩子,不能在物质、金钱上过多给予,否则会变成溺爱,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行给予关心,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向上。根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10篇)"我们明白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是对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成立家长学校或召开家长会,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再者,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居委会等取得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加强师德修养,教师应多给孩子关爱
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爱生如爱子”,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心,多一点呵护,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育氛围。教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师爱弥补孩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鼓励他们多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四)注重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班主任,要与留守儿童沟通。沟通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是教育的手段。所以,班主任要从交流中去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多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处理他们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朋友式的信任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只有学生接受的教育才能促使学生进步。
(五)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结合的过程。空洞的说教,对小学生来讲收效不大,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开展一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趣味浓厚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庆祝、故事会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
三、总结
总之,关注、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不但是社会,也是我们作为农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全方位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邓安平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余家中心小学
第二篇:留守儿童研究误区
一、研究对象中的误区:界定模糊
留守儿童的内涵就应该指因父母双方外出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存家中由其他人员监管的儿童。其次,根据这个定义,结合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状况,我们所谓的留守儿童应该包括以下这些人:首先,包括没有上学的儿童,即不符合法定入学年龄的那一部分儿童;其次,儿童还应该包括一部分因各种原因辍学的学生;再次,留守儿童还包括一大部分在学校正常就读的学生。因此,从学校教育的层面研究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不如把对这一部分特殊受教育群体的儿童称之为“留守学生”。因为,学校教育研究的范围涉及不到那些虽然是留守,但是没有达到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同时,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也不涉及到那些因故辍学的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因此,为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不如把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界定为“留守学生”,甚至还可以再细致地区分为“留守小学生”“、留守中学生”更好一些。
二、研究焦点中的误区:问题宽泛而不明确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对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监管问题。根据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和具体任课老师的业务素质,不如结合本地学校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发挥任课老师的特长,针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如针对留守儿童厌学的现状,探索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针对留守儿童作业没有家长监管而造成的学习负担,可以引导老师布置多样化的家庭作业;针对多样化的作业,采取多重的检查方法;根据多重检查方法反馈的信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作业总结……学习可以改变一切,因此,针对留守儿童诸多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来逐渐地解决。留守儿童通过学习,随着知识的增加,不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而且还会提高自己明是非、辩事理的能力。因此,农村学校层面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宜把研究焦点宽泛化。即留守儿童问题宽泛化的研究既不是农村学校相关管理者和任课老师研究的特长,也不适合从学校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客观的研究。
三、研究时效性中的误区:研究滞后于发展
研究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指结合目前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研究可以避免目前出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第二个研究思路是指研究者根据目前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结合社会、教育的发展,推测其即将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的研究可以减少即将出现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目前对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把这两个思路齐头并进,不能有所偏颇是最好的选择。可惜的是,目前对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出现了研究滞后于发展的现象。
所谓“研究滞后于发展”是指目前对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缺乏对第二个思路的研究。即没有对其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预知性的研究。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小学、中学的进城,留守儿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即,本来就因为留守而由自己爷爷、奶奶看护的留守儿童,也因各种原因随校进城,进入各种各样的“长托班”、“短托班”进行相应的学习生活。“长托班”也好,“短托班”也罢,留守儿童在这里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而且还面对一个新的交际群体,面对一个新的同学群体,面对一个个无任何血缘关系的人际交往。这些全“新”的因素,不仅增加其内心情感交流的困难,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因其亲情缺失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最著名的期刊网上,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进行相关的论文搜索,几乎搜不到一篇与此相关的论文。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目前对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滞后于社会、教育发展的现实。
四、总结
研究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可谓意义重大,对目前留守儿童及其相关研究中的误区进行阐释更可谓是意义非凡。因此,我们每一位农村中学的管理者,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有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对这些误区给予高度的关注。
作者:闫凤华 单位:辽宁省喀左县蒙古族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第三篇: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
一、留守儿童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单亲监管型
不少农村家庭都是父亲作为劳动力外出打工,而母亲留下来照顾家庭,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主要就是由母亲一人承担了。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最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但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这造成了家庭劳动力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参与家庭劳动,耽误了学习,另一方面,每年农耕时节,监护人都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这种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进而影响身心发展。
(二)放纵监管型
当父母在外打工又找不到合适的监管人,而祖辈又不健在的时候,对留守儿童的教养往往只能采取自由放纵、自我监管的方式,常见于年龄比较大的儿童身上。由于缺乏监护人,这类留守儿童往往属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常常遭受人身和心理攻击,尤其是女性留守儿童。这类教养方式,往往是最危险的,不但影响了亲子关系,还容易使留守儿童出现心理缺陷,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发现,无论是何种家庭教养方式,都极易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儿童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差于非留守儿童,对学习的信心也相对不足,这是有其原因的,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教养类型,监护人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对于他人监管,监护人往往不在意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方严重缺乏交流,对于放纵监管,留守儿童往往视学习为麻烦。2、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往往很差,这与家庭教养是分不开的。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教养类型,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往往需要参与大量的家庭劳动,无暇锻炼社交能力,对于他人监管,留守儿童难以产生归属感,对于放纵监管,留守儿童极有可能完全忽视社交,这都对社交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3、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这一方面表现在处理自身的衣食住行上,一方面表现在卫生习惯上,造成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留守儿童缺乏适当的约束与管教。
(二)改善不良影响的方法
1、打破城区农村的分离,从体制上改革,弱化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以此减少儿童的留守率;2、鼓励家长带孩子一起外出务工,强化血缘纽带为家庭教养带来的益处,并充分发挥社区这一组织的功能,创建一个留守儿童可以相互之间,或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3、再定位农村教育的方向,打破以纯粹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在一开始就使留守儿童能够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在此基础上减少家庭教养不良引发的各种负面影响。
三、总结
不难看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上出现了巨大差异,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相对困难,在社交上相对内向,在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各方面从各方面入手,减少儿童的留守率、更新家庭教养理念,积极发挥社区功能、再定位农村教育,发挥教学的引导功能,以此来改善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作者:吴琼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师范附属小学
第四篇: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与关爱保护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与成长环境
1.家庭生活方面。留守儿童正处在身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营养健康方面的关注也被疏忽,导致孩子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即使给孩子足够的生活费用,由于孩子在营养搭配均衡方面经验的缺乏,也无法照顾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将零花钱用于别的方面。还有些孩子因家庭条件紧衣缩食,得不到父母在健康方面的引导和照料,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调查显示有88.9%的孩子的有零用钱,并且自己管理。由于村里经济条件较差,娱乐体育设施也很欠缺,孩子身心得不到锻炼和放松。调查显示有10%的孩子平时没有感觉到开心或者是根本不开心。
2.受教育方面。由于监护力度不够,留守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很难保证,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偏差。一方面,在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会给孩子较多的零用钱,孩子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理性,往往浪费在了游戏机和网络游戏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监护人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高,身体较差,文盲比例较高,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已属勉强,在对孩子学习的引导和辅导方面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有时候还要依靠孩子帮助干农活。调查显示学习一般的占42.2%,特别差的占7.8%。农村学校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限制,学校与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出现很多孩子辍学、厌学的现象。调查显示有50%的孩子对于学习的喜欢程度一般;3.3%的孩子比较讨厌学习,还有6.7%的孩子很讨厌学校。
3.安全方面。在农村,对孩子几乎都是“放羊式”式的管理,留守儿童更是缺乏监护人的监督和保护。由于隔代监护人从事农活,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的安全问题交代甚少,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溺水、触电等频频发生。据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高达46.8%,高于非留守儿童13个百分点。近年来,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更加严峻,软弱无助和对生理知识的缺乏,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受到性侵害情况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境况成因分析
在我国留守儿童人数逐年攀升的同时,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成因也自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李庆丰认为,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基本上采取的是隔代监护的方式,又祖辈来监护孩子,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溺爱。这种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却忽略了对孩子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约束和引导,造成了孩子性格方面的问题。吴霓认为,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为低,在学习方面无法给儿童予以帮助,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出现问题。
1.家庭监护不力。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的,家长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家长不能很好的承担其监护人的责任,孩子缺乏父爱母爱,就会表现出一些我们看到的病态现象:比如心理障碍,难管教,处事极端等。一般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近亲属或者孩子本身代为行使监护权。正如之前提到了,隔代监护体现出溺爱孩子,仅仅停留在身体健康的照顾,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学习的综合发展。近亲属监护因为权责不明,往往不能完整的行使权利或者放任之或者碍于情面仅保证孩子正常生活起居而同样忽视孩子的其他方面发展。孩子自己监护更是严重的问题,自己监护等于没有监护,仅仅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而忽视了自己本应当树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学校教育不力。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农村小学老师通常是同时担任多门课程,工资水平不高,教师自身生活压力大,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也相应降低。留守儿童在家庭得不到情感交流和心理慰藉和其他方面的关心,也无法从老师处得到。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应试科目,没有包括音乐、体育等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单调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压力增大。学校整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学校缺乏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学生缺少对自身权益的认识,自我维权意识薄弱,不懂得自我保护,从而导致孩子更易受到侵害。
3.社会监管不力。在我国留守儿童聚集的大多数偏远山区仍然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由于各地政府部门没有针对留守儿童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此次调研的山阳县有近80%的人都不清楚甚至没听说过什么是留守儿童。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负责人应该是家长。当碰到留守儿童在一些公共场合的不适当行为,并没有要去阻止或者加以关注的意识。社会团体和福利机构的力量有限,不能很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大范围、长期的关注。且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压力大,只能集中于少数,不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农村,广播电视是孩子们最为“安全”的休闲娱乐的方式。但有的孩子甚至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暴力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既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发展,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实现路径
1.政策层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出台发展农村经济的惠民政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村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使更多农民工能就近务工,从根本上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减少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的限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带子女一同进城生活、学习,取消一切不合理费用,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还应该加大加深留守儿童保护的宣传力度。可以由村委会定期举办留守儿童保护的相关问题讲解活动,明确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监护真空”,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同时要设立类似留守儿童探亲假等制度,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可以享受与孩子亲近交流的机会。
2.教育层面。从此次调研情况上看,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有待加大,为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教育环境,应当引进更多专业化的青年教师,特别是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在教学中的设备也有待更新,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多媒体带来的新颖教学模式。特别是应该增加孩子课外娱乐的投入。安装专业的体育、娱乐设备,让孩子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过后,放松、愉悦身心。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对一些“家长”、“托养中心”之类的民间托管形式,要规范其运作行为。
作者:叶妮 翁思洁 朱云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第五篇: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本分析
一、教育成本的理论概述
成本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教育成本则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成本有不同的划分与汇总方法,一般认同的分类为教育成本是衡量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对教育消耗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教育成本有助于确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合理分配,也有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运用教育成本理论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本问题,有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本分析
1、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里儿童的教育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直接成本。一方面,送子女到城市读书需要收取高额的转校费;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成本普遍偏高,儿童在城市中的衣、食、住、行等无疑会加大父母工作的压力。同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附带着很多间接成本,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即使儿童在城市上学,但是却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而城市的教学内容与农村的教学内容又有很大差距,这对儿童的高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在缺乏亲情、缺乏家庭教育,缺乏正常生活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使得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薄,与父母的感情交流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有发展的关键期,错失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知识学习、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所要付出的间接成本,所要付出的代价。
2、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
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都是高于高等教育的,但是我国一直有“轻初等重高等”的现象,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回报期高于高等教育而造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对社会的高收益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而引起的,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快农村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城乡差距的存在以及城乡发展的进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早解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是有利的。最后,留守儿童心理、身体的发展与成长有自己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及时性的,如果错过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因此,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高收益性、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留守儿童教育的及时性等几方面充分表明了政府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培养农村发展优秀人才的关键。对教育的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最先了解到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的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班集体里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试卷、作业、日记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因为学生的试卷、作业、日记等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特征,如果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安慰、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老师精通于专业的教学知识,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处理以及运用心理学等知识来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上很欠缺,而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老师的培训,不仅是专业教学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及时捕捉与解决儿童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的能力,从而让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以帮助,更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因“缺乏家庭的关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所带来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的阴影,让老师不仅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人,更作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情感倾诉人”。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集体的影响,建立班集体的良好氛围与文化,比如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让留守儿童在班集体的影响下,在学生与老师的关爱下,把班集体变成一个温馨的家,把老师与学生变成可以倾诉心声的人,从而能够让他们健康茁长的成长。
(2)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的建立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教育一般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完成的,而在家庭中的教育则是在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照顾下完成的。但是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观点、思想等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所以政府应更多的建立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这种机构应该不仅为老人提供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更是对他们教育方式的培训、关爱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培训。同时,这里也应该成为儿童除了学校之外的健康成长的乐园,给他们提供父母式的关爱,为他们及时解决问题。
三、总结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本身应努力调整自己的情感、心理和生活状态,让自己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力关注与密切合作,为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优质的资源。
作者:张利博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第六篇:留守儿童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
1.性格孤僻怪异,缺乏自信,容易自卑,内向拘谨,比较敏感;有的爱逞凶斗狠,有的则胆小怕事。2.集体意识较差,不喜欢与同学交流、沟通,大多数喜欢独来独往。3.学习成绩极端化:有的成绩特别优秀,表现出众;有的成绩较差,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4.与父母感情淡薄,关系紧张,甚至仇视父母。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从小与父母相隔两地,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短,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不把自己带在身边。2.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在孩子最需要父爱、母爱的时候不在孩子身边。3.照顾孩子的亲人由于不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教育难免会存在不足,过分溺爱,不严厉教导。4.学校教育的不足,没有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学校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地方,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世界于他不过是一片空白,他只有对温暖和食物的要求,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孩子,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父母亲就是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来源。慢慢地孩子长大了一点点,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最爱他们、陪伴他们最多的人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送礼物的对象就是父母。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在6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在父母亲正确的教导与呵护下,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精神圣殿,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先教育孩子做人,然后才是学习。没有人是圣人,不苛求老师能站在每一位学生的角度去为学生考虑,但希望老师能对留守儿童多一些耐心、多一点爱。及时对学生的不正常表现做出正确的解决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把他们带出自己的封闭的小世界。
三、小结
在我执教的小镇上,有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许多留守儿童被送到这里。这样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许多农村都存在,他们解决的只是孩子们的吃住问题,孩子们对爱的渴求不一定得到满足。这些幼小的孩子们,需要呵护,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这个问题是全社会都应思考的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陆春兰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得胜中心学校
第七篇: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一、儿童早期阶段人格发展的本质特征
1.目标品质:自主性是每项活动都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必须具备这一品质。而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自主性的良好发展。此阶段(3~6岁)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主动对抗内疚。此时孩子由于身体成长等原因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而自主性为活动中主动权的实施增加了质量,若自主性受到抑制可能会导致反抗行为或者拒绝独立自主。如果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得到肯定,就会获得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创造力,反之则会削减其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动机和勇气。这一阶段的危机就在于罪恶感超过了对目标的期望,外界强制性行为的使用和来自权威的力量很快就会超过孩子身体和大脑的执行能力,此时孩子的自主性就会被叫停。
2.能力品质:学龄期(6~12岁)通过发展勤奋感获得各种能力并克服自卑感,这是儿童获得独立思考、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儿童通过学着制造东西赢得他人认可,通过坚定完成赋有规则的工作获得勤奋感,在不断适应规则的过程中体验到使用稳定注意力和坚定不移勤奋品质去完成任务的乐趣。如果他只把“工作”视为义务,就可能会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人,甚至是缺乏思考能力的奴隶。失去了对勤奋感联想的希望,他就会感到孤独和自卑,并且认为自己注定会发展成平庸之人。这也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最具决定性的阶段,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劳动分工意识、有差别的机会观念、科学气质精神等方面也会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
二、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连续性、整体性以及良好的外界环境等。家长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儿童人格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对儿童人格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1.父母缺席意味着错过了孩子人格培养的关键期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相互衔接的八个阶段,每阶段都有社会心理危机需要解决,危机既是人成长的挑战又是机遇和转折点。若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社会危机,将会在未来再次造成问题,即危机的解决需要抓住关键期。例如错过了培养信任感的年龄,以后就很难再培养起来了。又例如在第二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按时吃饭、顺利大小便,如果此时的儿童不能顺利地解决这些事情,加之父母过于严厉的惩罚,就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性,产生羞怯感,严重者会导致自控能力的失调。儿童独立、坚强、自信、信任、友善、合作、富于创造性等优良的人格品质的建立、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关键期在幼儿期,即使此后可以得到弥补,但重塑时的困难远大于初期建立时的困难。
2.父母缺席违背了人格发展的渐进性、连续性规律埃里克森主张人格发展具有渐进性,每一阶段都是整个过程的同等组成部分,每一个阶段都必不可少且不可逾越。八阶段之间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完整统一的关系,尤其是前四个阶段人格危机的解决情况对后续整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父母在第一阶段中的缺席会影响幼儿母乳喂养,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缺失,怀疑会阻碍勇敢去期待的希望品质的培养,进而变得懒惰、懦弱,主动探索目标的动机受到打击。希望品质的缺失又导致了第二、三、四阶段自主性培养的受阻。而三、四阶段中父母的缺席会使儿童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缺乏来自父母的引导规范和榜样作用,导致自主性追求目标并达成目标的目标品质培养受阻,各种能力品质也就难以培养起来。
3.父母缺席意味着孩子人格成长中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在儿童前三个阶段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分别是母亲、父亲以及家庭关系。在儿童人格塑造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埃里克森认为,4~6岁是儿童发展自主性克服内疚感的关键期,他强调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感发展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主动感的培养有赖于前期的希望品质和意志品质。来自父母早期的照料和教育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所以父母在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最好不要缺席,而且应为儿童提供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一角度认识儿童人格品质的形成,对指导儿童人格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克服不同阶段的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抓住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埃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和关键期性,有助于留守儿童父母根据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及其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做出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例如避免在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期(0~6岁)与孩子分开,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关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5岁以前是奠定教育基础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人格培养将影响人的一生。错过此关键期,人格的可塑性将变得越来越小。充分把握并利用人格培养的规律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个阶段儿童虽刚出生,但人格塑造已悄无声息地开始了。0~1.5岁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吮吸、吞咽、与父母亲密的肌肤接触等,通过口来觅食并用口表达自己的爱。如果此时缺乏食物供应和口部快感,则会导致婴儿使用强迫手段、任性方法而非互惠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对外界环境的悲观和怀疑态度阻碍积极乐观和敢于希望人格品质的形成。埃里克森提出了维持或者弥补母子之间互惠关系的方法:用高质量的橡胶奶头给婴儿喂奶、拥抱他、跟他讲话、对他微笑、摇动他等等。虽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由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来实施,但埃里克森明确指出:“如果婴儿突然地失去了惯有的母爱,则可能导致儿童恶性的抑郁症,或一种持续的悲伤状态,并给今后整个人生罩上压抑的气氛。”父母应避免此阶段与孩子分开。第二、三、四阶段是培养孩子自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创造力的关键期,也是孩子争取自主权的阶段。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规范可能使儿童过度使用自主权,进而导致散漫、任性等不良人格品质,如果要求过于严苛,儿童则会感到无所适从。此时最好经常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一些他们主动要求进行的合理行为,或者是给他们安排任务,让其在有益的训练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帮助其克服羞耻感和疑惑感,养成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独立自主、富于自制力等优良的人格品质。
2.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比较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
第一阶段与婴儿接触最为亲密的人主要是父母,尽力创造一个父母在场的环境。另外,儿童的人格成长会受到很多隐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不易察觉性、突发性、偶然性、不可预知性。例如来自父母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等,这些看起来微小的事件往往关乎人格的重大转变。因此,父母在场环境的创立以及亲子之间良好互惠方式的建立,是这一阶段儿童人格培养的关键。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的路径:一是发展乡镇企业,为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创造外部环境。二是改革户籍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带子女进城务工和子女入学创造条件。在城市中开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校,解除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分离问题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后顾之忧。三是社区及相关部门要组织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进行生育前指导,使其掌握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理论及亲子分离的危害。四是在留守儿童家长之间开展信息交流活动。有研究表明,如果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注的事情相同,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甚至行为的改变。
(2)建立适度的亲子关系,发展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在留守儿童的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珍惜与孩子仅有的相处机会,与孩子建立合适的亲子互动方式,保持适度的亲子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关键是把握好度,建立适度的亲子关系,发展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首先,切忌溺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除父母之外的监护人碍于面子等原因不敢放开手脚管教孩子,可能会出现溺爱现象。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型人格,自私自利,遇事退缩,缺乏进取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难以在成就感中形成自信心。其次,切忌过于严苛。专断独裁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只能服从于家长的命令。这在留守儿童当中极易发生,他们自知父母不在身边,不敢违抗专断独裁式的命令,凡事畏首畏尾,懦弱自卑,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压抑过度则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最后,不可放养。由亲戚照料的留守儿童往往处于这种散养状态。由于亲戚忙于工作、交际或者缺乏责任心等原因,只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其心理情感上的关心照顾和行为习惯上的管教引导,形成孤僻、感情冷漠、爱无能等人格特征。
(3)保持人格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埃里克森指出:“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应尽可能地不削弱原来的相互调节关系。”即不要造成儿童突然的留守状况,如果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留守,则最好有一个过渡期。留守后家长要增加回家的频率或者经常与留守儿童通电话,进行感情交流,关心孩子生活学习状况,保持与留守前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尽量优化留守儿童周边的社会生活环境,保持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一致性,尤其是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四、总结
总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童年早期和外界环境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开辟了有别于以往注重事后弥补的另一条蹊径,即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其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理论也有助于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关注留守儿童人格成长的关键期及其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作者:贾盼盼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第八篇: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可行性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大规模增加,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儿童天性贪玩,缺乏自律意识,而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管教和辅导,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引发心理、生活、学习、行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①心理问题。少年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心与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以及父母的有效教育和引导,生活中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便不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很少,无助感、失落感、被遗弃感的形成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表现出两种典型症状:一是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性格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②生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然而他们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只能在较为节俭的条件下过着仅能维持温饱的生活,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精心照顾,他们生病时也只是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甚至不科学的治疗方法,使得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另外,有些儿童不得不过早地分担家庭负担,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③学习问题。首先,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隔代监护,由于他们年事已高、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基本没有能力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造成家庭监护不力;其次,由于农村学校资源有限,同时又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因素制约,缺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特殊关注和照顾,造成学校监护不力;最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滑,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的直接因素,应引起广泛关注。
④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缺乏应有的教育监管和道德约束,临时监护人对其犯错误时的态度主要是等其父母回来再说,很少能尽到监护的责任。由于缺乏及时的约束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就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问题。如学习散漫,不服从学校管教,经常迟到、早退,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在坏人的教唆下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⑤安全问题。父母外出导致对孩子的监管弱化,临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同时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太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又较弱,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还有些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等意外事件引起的伤亡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之一,使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二、县级图书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可行性
2.1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职能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它的教育职能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理应主动担负起教育培养和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重任。县级图书馆应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阅读活动,使其成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通过一系列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读书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2.2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源
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不仅拥有专业性强、信息量大的纸质文献资源,还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包括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数据库、收集的网络资源等。尤其免费开放以来,县级图书馆的经费大幅增加,馆藏数量和种类、规模和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守儿童阅读课外书籍和辅导资料的需要,这样不仅弥补了孩子们课堂知识的不足,激发了阅读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3图书馆拥有专业的馆员队伍
近年来,县级图书馆通过提升馆员信息素养、强化馆员服务意识以及“走出去”“引进来”等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年龄结构科学、专业结构合理的馆员队伍。经过长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图书馆员能够始终坚持“一切以读者为本”,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积极分析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耐心解答留守儿童的咨询问题,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专业的馆员队伍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是服务好留守儿童的重要保障。
三、县级图书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举措
3.1建立图书流通站
县级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有馆藏为留守儿童服务。如图书馆可以在农村中小学校内设立校内图书流通站,在班级设立图书流通点、书刊借阅点,直接在学校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方便留守儿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结合中小学生教育,在校内适当播放爱国主义电影、科普知识讲座等。
3.2举办各种读书活动
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藏资源与学校共同举办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快乐”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等。盘山县图书馆在2013年5月组织了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还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素质,受到了一致好评。寒暑假期间,盘山县图书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孩子们开办短期冬令营或夏令营,带领孩子们到农村大棚基地、科研所去参观学习,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又为家长减轻了照顾孩子的负担。
3.3开辟特色心理教育园地
图书馆可以邀请心理咨询教育专家或者有一定心理学知识背景的馆员负责搜集整理有关心理教育资料,定期举办心理辅导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消除成长中的烦恼、学习中的困惑。
3.4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图书馆可以在留守儿童中组建互助辅导小组,让留守儿童在小组里交流互动,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在辅导员的协调和引导下,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讨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疑虑。通过互动小组的共同交往,他们会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帮助。
3.5加强安全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最棘手的就是儿童安全问题,加强安全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救能力十分重要。盘山县图书馆通过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发放安全手册、与学校联合举行逃生演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
四、总结
关爱儿童,教育好下一代,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各级图书馆工作者要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配合,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热心服务为他们创造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杨宗敏 单位:盘山县图书馆
第九篇:少儿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农村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亲情缺失问题。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行为上的引导和帮助,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造成家庭成员间缺少亲情的维系,影响家庭的团圆幸福。学业失教问题。一方面,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儿童,而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则加剧了这一现象,使其早期发展受到局限。另一方面,父母监管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对学业完成有一定影响。心理失衡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时常感到自卑、受冷落、受歧视,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引发道德失范、违法犯罪问题。安全保护问题。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缺少防护意识和能力,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留守儿童一旦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救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不仅危害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更伤害了儿童幼小的心灵。
二、省市少儿图书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1.服务留守儿童是省市少儿图书馆落实政策规划的需要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大投入,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服务体系。要组织面向残障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活动,切实保障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文化权益。《天津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建立覆盖全市行政村的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为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实现从城市到农村服务网络全面覆盖。中央文明办已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文明城市考核的重要内容。可见,省市少儿图书馆将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服务对象之一,是落实有关政策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辐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2.服务留守儿童是省市少儿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省市少儿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更需做好公益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扩展延伸,省市少儿图书馆是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少年儿童课外阅读和自学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为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在亲情、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缺失,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服务留守儿童,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是省市级少儿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所在。
3.服务留守儿童是省市少儿图书馆帮扶弱势群体的责任
我国少儿图书馆发展并不均衡,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强烈反差。大多数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儿童缺少课外读物。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儿童是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弱势群体,而留守儿童则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省市少儿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做好公益性服务是本职,关键更应做好均等化服务。省市级少儿图书馆理应担当起帮扶弱势群体的责任,关心并帮助留守儿童,对他们实行知识援助,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的文化资源,让图书馆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三、省市少儿图书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措施
在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省市少儿图书馆与区县、乡镇少儿图书馆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充分的资金支持,更丰富的文献资源,更灵活的服务方式,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更专业的人才优势,这些确保了省市少儿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为了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和发展需要,省市少儿图书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共享资源,保障文化权益
少儿图书馆应为留守儿童设立“图书馆参观日”,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到图书馆享受文化资源,保障其平等的文化权益。
1.1建设特色馆藏
加快建设适合于不同年龄留守儿童阅读的馆藏资源,增加图书馆少儿读物的种类和数量。为低幼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图画书、拼音读物;为青少年提供作文选、习题集等参考书,中外名著、科普知识等课外书,生动有趣的各类休闲娱乐书,以及心理健康书籍、安全知识手册等。丰富的文献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有效保障,有助于留守儿童增长知识,扩展视野,提高学习成绩,有益身心健康。
1.2打造专门空间
在省市少儿图书馆内打造专门空间,建立留守儿童阅览室,使留守儿童不仅从识字中培养兴趣,也从环境中增加印象。在阅读环境方面,图书馆要创设符合留守儿童特点的阅读空间:墙壁色彩应起到舒缓情绪、静心宁神的作用,桌椅形状、式样要充满童趣,并设立独立卫生间。在上网环境方面,要提供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环境,同时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1.3配备专业人员
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少儿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等专业知识,更要有持久的耐心、强烈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心以及甘于奉献的爱心,这样才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图书馆的温暖。
2.馆校合作,建设关爱阵地
省市少儿图书馆不但要在本馆为留守儿童做好“阵地服务”,还要注重“流动服务”,坚持二者的有效结合。省市少儿图书馆作为服务留守儿童的主导力量,当务之急是从图书馆走出来,与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中小学结成合作单位,在校内设立流动图书站。针对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提供文献资源,学校负责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开展借阅活动,共同为留守儿童建设关爱阵地。同时,校际间还可以定期进行图书资源流动,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2009年,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积极参与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策划开展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结合该活动的宗旨与要求,市少儿馆延伸分馆建设的触角,在地处偏远、经济贫困、图书匮乏的农村乡镇建立分馆,提供14150册适合小学生和低幼儿童阅读的图书,分送到武清区高村乡所属的4个阳光书屋。2012年3月,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又与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签署了对口建设协议,计划建立分馆。市少儿馆为农村儿童送去关爱,充分体现了少儿阅读的公益性、均等性原则。
3.延伸服务,建立长效机制
3.1开展读书活动
牢牢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少儿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又一重要内容。省市少儿图书馆可以尝试组织馆员进村入户,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利用农村广播的优势,定期由馆员担任主持人,为留守儿童讲故事。使留守儿童在农村就能有好书读,有故事听,充分感受知识和阅读带来的乐趣。
3.2加强心理辅导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问题。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关键。省市级少儿图书馆可以创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制力。
4.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4.1搭建交流平台
省市少儿图书馆可以在网站上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版块,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成长经历,为那些关心留守儿童的人士及群体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搭建一座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怀沟通的桥梁。
4.2争取媒体支持
省市少儿图书馆要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提高社会各界对少儿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群体的认识,重视对各项服务工作的宣传,吸纳社会资金,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这项爱心事业中来,努力实现多领域、多群体的全覆盖,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收获知识,感受温暖。
4.3发扬志愿精神
省市少儿图书馆可以招募志愿者,充分利用志愿者等社会人才资源为留守儿童服务。动员更多的人发扬志愿精神,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爱心妈妈”,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更是关系到下一代整体素质的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守儿童成长需要,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少儿图书馆员要以职业责任心落实图书馆服务精神,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应该是用心的服务。省市少儿图书馆要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使图书馆成为留守儿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精神家园。
作者:屈萌 单位: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
第十篇: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易感性
1对象和方法
1.1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dolescentHealthRelatedRiskyBehaviorInventory,AHRBI)该量表包括38个条目共6大类常见的健康危险行为:自杀自残行为、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或健康妥协行为、攻击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吸烟饮酒行为和无保护性行为(未选)。每个条目采用“0~从不”至“4~经常”5级评分。全量表及各分量表的重测系数分别在0.53~0.80;效标关联效度在0.06~0.43。
1.2家庭环境量表该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分量表,本研究只选用了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和独立性四个分量表。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对测试结果进行初步筛查后,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或χ2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
2结果
2.1被试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对340名5~9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最终有效被试310,有效率91%。留守儿童共178人,男性96人,女性82人;平均年龄(13.60±1.4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7.48±1.26)年;与父母离别时间(10.05±14.17)月。农村非留守儿童共132人,男性65人,女性67人;平均年龄(13.23±1.4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7.19±1.38)年。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8,P<0.05),教育年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1,P>0.05)。
2.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差异分析
留守儿童的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得分在1.22~2.38之间,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在1.14~2.24之间。以年龄为协变量,采用2(组别:留守儿童组和非留守儿童组)×2(性别:男性和女性)多元协方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暴力攻击行为(F=2.614,P=0.107)和吸烟饮酒行为(F=1.394,P=0.239)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破坏纪律行为(F=13.384,P<0.001)、自杀自残行为(F=7.623,P=0.006)和健康妥协行为(F=6.712,P=0.010)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年龄的影响后,除了吸烟饮酒行为(F=0.737,P=0.391)外,组别主效应显著,留守儿童在暴力攻击行为(F=9.320,P=0.002)、破坏纪律行为(F=8.961,P=0.003)、自杀自残行为(F=10.911,P=0.001)和健康妥协行为(F=9.144,P=0.003)4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除了自杀自残行为(F=2.562,P=0.110)和健康妥协行为(F=0.975,P=0.324)两个因子上外,性别主效应显著,男性在暴力攻击行为(F=12.835,P<0.001)、破坏纪律行为(F=11.317,P=0.001)和吸烟饮酒行为(F=9.590,P=0.002)3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性。组别和性别在健康危险行为的5个因子上的交互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家庭环境、年龄、与亲子分离时长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对这些因素与健康危险行为进行了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年龄、与亲子分离时长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因果结构模型的χ2=40.396,df=29,RMSEA=0.047<0.05,GFI=0.961>0.90,NFI=0.933>0.90,PCFI=0.516>0.50,说明假设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其中,家庭环境可以预测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94%的变异。年龄可以预测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5%的变异。与亲子分离时长可以预测1%的变异。
3讨论
3.1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发性及其性别、年龄特征
预防和干预健康危险行为是儿童健康行为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这与李光友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是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高危人群。这应引起儿童保健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促进留守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发展。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不管是否为留守儿童,男童在暴力攻击行为、破坏纪律行为、吸烟饮酒行为等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上均明显高于女童,因此,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特点。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年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能够有效地预测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对于10~16岁的留守儿童而言,年龄越大,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就越高,故低龄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重在预防,大龄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重在问题解决。
3.2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的路径分析结果也表明,家庭环境因素能够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进行有效地预测。具体而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家庭矛盾多、经常吵闹,家庭成员不团结,亲子关系疏离,独来独往,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就会增高。相反,如果家庭和睦,父母教养方式民主,亲子关系亲密和谐,家庭成员间沟通交流顺畅,情感和观念表达自由,成员相互支持和鼓励,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就会降低。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家庭矛盾和家庭成员的独立性是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易感性因素,而家庭成员亲密和情感表达顺畅则是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保护性或预防性因素。这为对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家庭方面的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对策。
4结论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是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亲子分离时长、家庭矛盾性、家庭独立性等家庭因素以及年龄是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易感性因素,而家庭亲密度和情感表达是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在儿童健康行为保健工作中应该把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对象,并重视其家庭环境的影响。
作者:刘衔华 燕良轼 胡义秋 孙焕良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