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

[摘要]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缺位、成长环境复杂、个体自律性较低等原因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心理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留守儿童的三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视角可以针对这类特殊弱势群体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需求,度过人生中身心成长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提到了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应以儿童最佳利益为出发点,激发儿童自身潜能,树立自信心,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儿童社会工作;干预

一、引言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民族复兴的人才源泉。世界卫生组织文献显示,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12%—28%,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拥有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功能[2]。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爱护。由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生活成本加大,许多农村家庭需要进城务工获得更好的经济来源以支撑家庭,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发生了亲子分离,且分离时间持续达6个月或以上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3]。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化最早的场所,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长时间的父母缺位是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显著特点。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经济条件较差、隔代抚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敏感、内向等不良情绪特征,多数情绪不易发觉却影响深远,长此以往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负向作用,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城市儿童相比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更需要专业介入。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当下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更对未来人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进行干预,势必会对个体身心造成伤害,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社会。2016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性侵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4]。同伴欺凌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遭遇同伴欺凌[5]。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工作层面,儿童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当中的重中之重,将儿童社会工作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儿童成长发展和福利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村流动儿童的救助政策,但对于心理保护方面仍有欠缺。因此,本文围绕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一议题,结合儿童社会工作相关内容,总结了留守儿童产生的三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最终促进留守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现存心理问题

1.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无人诉说和依靠,儿童在生活中小心翼翼,沉默寡言。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热情,没有动力,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没有出路的,以后还是要和父母一样打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人际交往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加胆怯,不愿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自卑的程度也与儿童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会更为强烈,导致性格缺陷甚至影响一生。

2.孤独感。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的,但是有的祖父母年龄较大,无法及时针对儿童产生的问题给予关爱与支持,当儿童遇到困境时只能依靠自己,还有的祖父母健康状况不乐观甚至需要儿童去照顾,这更是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有的儿童甚至数年都见不到父母,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缺失的关爱会导致儿童心理产生孤独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将沮丧、悲观的心理深藏心底,无法排解。

3.焦虑感。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遇到困难也无法及时获得陪伴、鼓励和正向支持,儿童多会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的心理。有研究发现,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的儿童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6]。儿童的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引起重视,得到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不仅会对自身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和身体功能下降[7]。另一方面,这些留守儿童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赚钱的父母”,而对于课业成绩不好的儿童来说无疑更加重了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既紧张于学习成绩又害怕辜负家里的期望。多种情绪交织,心里的不安和紧张就会慢慢转化为焦虑,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从个体微观角度来看。留守儿童尚处在成长发育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尚且不足,也缺少独自面对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的加重,以及社会交往的加深,逐渐会有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境。例如,有的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人抱有敌意,在学校与老师为敌,学习上自我降低要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控力较差影响了学习成绩,从而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差,面对充满诱惑的外部环境,易受到不良群体的负向影响,轻则影响学业,重则产生失范行为从而陷入困境。

2.从宏观环境的影响来看。外部环境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从社会学中的“人在情境中”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都会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条件的高低,教育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状态甚至伴随一生。根据民政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为697万人,其中96%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8],隔代抚养成为这类群体的典型特点,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父母也无法及时把握儿童的思想动态,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以及沟通交流的欠缺,这些儿童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不知如何引导儿童尤其是处在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叛逆期儿童,只会动辄责骂,甚至多用“我们挣钱不易”“你要懂事点”等话语,这会极大地加重儿童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其次,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较之于城市儿童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缺乏特色各样的实践活动,很少有出去“见识”的锻炼机会,这也是留守儿童心理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是相对不完善的,也很少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基本呈现一种“任其发展”的状态,当遇到问题时,“不敢说、难以启齿”“得不到重视”是绝大多数儿童的思想状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不仅会打击到个体的积极性和乐观心态,还会影响学业,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最后,由于隔代抚养居多,家庭监护不到位,这些儿童也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尤其是产生问题后不敢告知父母、不懂得维护自身权利,只能自己忍耐而持续遭受侵害,这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

三、社工干预及建议

留守儿童这类群体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个体微观角度和外部宏观环境均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一定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个体发展无利,还有可能做出伤害家庭、社会的不理智行为。社会工作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价值理念,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困难,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潜能,保护儿童福祉,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因此,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必要而可行的。在服务留守儿童的过程中,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问题要倡导多方合作、全面把控、个案分析、积极处理。如学校、社区、留守儿童、监护人等复杂的关系需要社会工作者去平衡,需要尽可能以儿童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一)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作用

留守儿童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是复杂而隐秘的,这些“不完美小孩”大多面临着成长经历复杂,家庭关爱缺失的困境,“不完美”从而恶化为恶习。各种各样的困境也会使得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正常学习受阻,因此不仅要对儿童本身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也要针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其他系统,例如家庭成员、学校等的大力支持以更好地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帮助儿童正视并解决心理问题,重拾自信心。

(二)社工应与留守儿童建立信任关系

留守儿童群体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倾听其真实想法,鼓励其表达诉求,着重保护其敏感、自卑的心理。如果不尽早干预,伴随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交往和与社会的接轨,这些隐藏在深处的问题会逐渐积累,更加导致他们心态上自卑、怀疑自我、甚至是极端,不利于个体长期发展。所以社工需要理解这些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坚持以尊重、接纳的原则,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接触。尤其在调查中发现监护人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儿童心理,甚至带坏儿童等情形时,应迅速做出合理判断,及时对监护人的法律权利和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保护儿童最佳利益,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思考和解决处理问题[9]。

(三)帮助留守儿童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

“助人自助”和“赋权”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工作领域的重点。从社会人发展的视角来看,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必然会有独立发展的要求和不断进步的需要,但是社工所提供的服务时间有限,不能随时面面俱到,也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就需要帮助儿童群体提升独立面对困难和不良境遇的能力,激发其潜能,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切实提升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决心和意志,以健康的身心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10]。

四、结语

在面对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的弱势群体时,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工作技巧,独有的价值理论,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们,以儿童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立足个体化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发掘自身优势,完善社会支持系统,链接社会资源,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儿童心理问题不仅是个体发展出现的偏差,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比非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成长困境,需要运用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全面分析,结合不同地区现实情况,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关注和重视。目前学界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仍然有空间留给我们去探讨和完善。

作者:王泽云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