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和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将孩子留在家乡与祖辈或亲戚一起生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有着更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如自信心不足、成就感较低、自控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源头之一就是亲子分离导致亲子沟通减少和情感关爱缺失。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应从“三个加强”着手: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发挥政府作用,提供社会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社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乡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而他们的子女被动地留在了户籍所在地,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较多,如自信心不足、成就感较低、人际关系较差等,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及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一、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社会适应(socialadaptation)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地学习或规范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和谐、平衡的状态[1]。它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也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的个性心理特征或倾向[2]。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差距较大[3],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4],孤独感、抑郁水平高于常模,自卑感也非常明显[5-6],并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困扰,具体表现在自我适应、学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家庭适应四个方面。

(一)自我适应

自我适应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较强[7],自我接纳水平不高,自信心和成就感较低,自控能力不强等。

(二)学业适应

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成绩与学习态度两个方面。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水平高于留守儿童;一些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耐心,学习习惯差,导致学业成绩下滑[8]。但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适应上差别不是很大[9],部分留守儿童也能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人际关系适应

在留守儿童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使他们在社交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受到同伴的嘲笑和忽视[10],引发自卑、自闭等问题,长此以往,导致他们自我效能感低,在自我接纳方面出现问题[11]。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的差异不明显[12]。

(四)家庭适应

家庭适应包括生活能力适应和家庭关系适应。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做家务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完成事情的独立性较差[13]。段成荣[14]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除了干农活方面存在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二、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亲子分离的直接后果就是亲子沟通的减少。亲子沟通是指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能知觉到的所有沟通行为,目的是实现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15]。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家庭功能良好的一个主要特征[16],亲子之间缺少陪伴、沟通,亲子沟通质量差或亲子情感冷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通常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和较多的心理困扰[17]。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8]。农村留守儿童父子沟通及母子沟通越多,亲子关系的开放程度越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越好。这表明,亲子间沟通越多,沟通范围越广,彼此相互坦诚、相互信任,亲子之间的问题也会越少,能让留守儿童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的,感知到父母的接纳与支持,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及社会发展。

三、促进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对策

第一,父母主动与子女保持沟通,关注子女的社会适应。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与鼓励,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会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为此,留守儿童父母应与监护人或者学校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变化,遇到问题不要急于责备孩子,要先了解原因再沟通。留守儿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在沟通频次上,父母最好做到每天沟通十分钟或者至少三天与子女沟通一次。工作压力不是很大的父母可以每三个月回家探亲一次,加强亲子陪伴和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重视。2.在沟通内容上,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如兴趣、情感、人际关系适应等,支持子女发展兴趣,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对同伴交往给予指导,并适当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更要格外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凡事商量着来。3.在沟通方式上,面对面沟通是最好的,若条件不允许,父母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电话或书信的方式联络。无论以哪种方式沟通,都要重视对子女的情感抚慰和关爱,因为父母的爱是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他们形成良好社会适应的基础。

第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关注其身心健康。1.学校要进一步推进寄宿制,为留守儿童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温馨舒适的班集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构建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家校联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例如,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深入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开办线上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班主任是最了解留守儿童的人,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精准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具体可以通过教师大会、专家讲座、班主任例会、省级教师心理健康网络培训等渠道,指导班主任学习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扰。建设心理辅导中心,配齐硬件设施,满足对留守儿童进行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需要。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软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络咨询和学生心理动态持续跟踪,对特殊留守儿童重点关注、精准干预,实现心理援助精准化。

第三,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班主任要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打造互帮互助的班风,让其他儿童理解、关爱留守儿童,促使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开展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学科教师要关注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上多表扬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第四,发挥政府作用,提供社会支持。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伤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对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加以反思,比如民生保障、教育机制等。政府应设专项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配备专业师资,加强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民政部门与学校联合,为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帮扶;文化部门、妇联、文明办等应调动可利用的积极力量,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程,设置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热线。如此,齐聚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综上,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适应、学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家庭适应方面,并引发了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厌学等。家庭、学校和社会只有联起手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张莹 杜宝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烟台大学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