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破解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二元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员日益增多,受到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农村出现大批留守儿童,其规模也在不断壮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导教育,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低落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尽早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浙江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因材施解”,形成颇具成效的“浙江解法”,对其他地区颇具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深度剖析“浙江解法”,并提出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浙江解法”
一、引言
随着不断加深的城乡二元化,为摆脱贫困、提升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囿于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其子女大多成为“留守儿童”,留在农村生活与学习。近年来,外出打工人群的规模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的数量随之增加。我国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0多万人。《2018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公布,有近乎一半的留守儿童年均与父母见面不超过三次,将近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联系不足五次。因为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成绩普遍较差等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学习成绩较差、成绩出现退步情况的留守儿童占20%、82%。与此同时,没完成作业、上课迟到、逃学的留守儿童分别占49%、40%、6%,比非留守儿童高出9%、4%和1%。另外,有39%左右的留守儿童不想学习,此比例超过非留守儿童6个百分点。浙江作为我国沿海发达省份,乡村振兴发展引领全国,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基本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了可资其他省市借鉴的“浙江解法”。为此,本文将在探究留守儿童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深度剖析“浙江解法”,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破解之策。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则进一步促使了问题的产生。
(一)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伴随着城乡二元化的产生而产生。城乡经济二元化迫使父母背井离乡,只身外出务工。户籍制度二元化,导致孩子不能随着父母灵活流动被迫成为留守儿童。教育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间的不均衡分布,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加严峻。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多数农民的医疗、就业、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生活压力较大,不得不外出务工寻找更多经济来源。大多数留守儿童选择中途辍学,主要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不仅无力负担其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还需要他们提早就业贴补家用。2.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农村教育资源明显落后于城市。多数农村学校资金投入有限,以致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起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的招生规模有限,教学质量与市区其他学校也存在显著差距。
(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一直生活在农村的祖父母或其他近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认知不够全面,对监护内容也存在理解错位,认为只要照料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即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也如他们的父辈一样,缺乏正确的儿童教育意识。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勤俭节约、踏实工作、赚更多钱,就能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改变其未来的命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为了节省往返路费而极少回家,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很少,不仅不能在学习上给与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也无法及时观察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留守儿童缺乏较强的自我管控能力,在没有家人必要的引导与监督的情况下,很难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并选择放弃,特别是在挫败感不断累积之后,更容易辍学,过早进入社会。
(三)学校的关注度不足。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受教育场所,在校期间,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在与老师及同学的相处之中,学生也在不断累积与人相处的经验与智慧。对于缺少父母陪伴与教育的留守儿童来讲,在校期间非常有必要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过度重视文化课教育,对学生德育培养与心理变化关注普遍不高,尤其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大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无法接受必要的心理教育,他们的心理状况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性格孤僻、自卑、缺少安全感等等。加之德育教育缺失,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明确的是非观,易受到不法人员影响,做出不轨行为或受到不法侵害。
三、“浙江解法”剖析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浙江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因材施解”,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了明显改观,形成颇具参考与借鉴意义的“浙江解法”。
(一)吸引外出人员返乡,从源头解决问题。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鼓励就业创业等策略,激发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积极性,带动返乡热潮,从而缩减了留守儿童的规模。浙江省民政厅调查数据显示,2016至2017年,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同比下降289%。浙江省青田县大多是父母在海外工作的“洋留守”儿童,吸引其父母回乡就业创业比较不易。为此,青田县政府相关领导赴西班牙、意大利等海外侨胞青商集聚地以及北京、上海等青商集聚地,拜访侨团与商会,大力宣传青田县创业投资政策,动员华侨青商回乡投资并取得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3月,当地的侨乡进口商品城已入驻了近300家企业,过去5年销售额累计突破百亿元。
(二)建立“一人一档”,开展“合力监护”行动。为实现对留守儿童信息的动态追踪与管理,2016年浙江省秉持“一人一档”原则,建立起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涵盖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信息,还记录着其父母与监护人的相关信息,比如: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地点等等。浙江省民政厅高度重视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的应用与管理,要求各县市通过信息库数据平台定期追踪调查留守儿童日常情况。对于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基本信息变更、无人监护、失学辍学等异常状况做好追踪记录,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与此同时,省民政厅还联合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合力监护”等专项行动,力图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都纳入到有效监护范围之内,争取监管排查不留死角。
(三)学校建立“代理管理”制度,加强与家长沟通。在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下,省内各校纷纷建立起“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了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另外,省教育厅还鼓励并要求各个学校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起便捷的交流沟通渠道,定期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日常表现分享给父母,并引导父母与儿童进行定期交流,实现亲子交流的日常化。在浙江省天台县,全县各中小学均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委员会,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由班主任、志愿者与社工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代理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的在校日常表现由班主任负责追踪。志愿者主要负责定期组织一系列、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困难的定向帮扶活动。社工负责每月至少一次进行家访。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将儿童的日常活动以照片或视频形式在群里分享,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破解方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政策不完善、家长教育意识淡薄以及学校关注度不够。浙江省政府从问题根源出发,通过制定投资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群体“回流”、联合各相关部门开展“合力监护”行动、鼓励各校建立起“代管理制度”等举措,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从“浙江解法”可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集合政府、学校与家长三方之力,共同破解。
(一)政策之破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化带来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社会保障改革滞后于人力资本要素的跨域流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制定各项政策,逐渐消弭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城乡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一是从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需求出发,修改并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尽力减轻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负担。二是加大教育补贴力度,可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合资助平台,大力资助农村教育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环境、改善软硬件教学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完善农村教师任职资格评定体系的举措,全面提升农村教学水平。
(二)学校之破局。一是提升教师考核要求,强化师资培训。建立品德心理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双挂钩”的考核制度,鼓励各位教师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培训。二是组织建立留守儿童委员会,搭建儿童与家长有效交流沟通的桥梁。首先,委员会定期面向家长(含父母与监护人)开展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健康等主题的O2O讲座,使得其教育理念更为科学。其次,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动态追踪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状态。再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QQ群、微信群,使得留守儿童家长能够切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变化,为增进儿童与家长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三是搭建“学校+高校+社会”志愿者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专业人员与热心群众参与其中,实现志愿者服务项目与留守儿童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家长之破局。家长是促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核心要素,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长在以下三个方面付诸努力:第一,家长要提升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并做好日常的教育与引导。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并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家长应增强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沟通的意识,注重沟通技巧,以便随时掌握儿童的学习与心理状态变化。家长应高度重视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妥善处理与解决。第三,父母应主动了解家乡的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把握机遇争取返乡就业或创业,重返孩子身边。
作者:叶颖来 朱兴婷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