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格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人格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人格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24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神经质与个体歧视知觉、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33,0.43;P<0.01),精神质与个体歧视直觉、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14,0.25;P<0.01)。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29,P<0.01)。人格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分别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分别为42.56%和10.06%;结论:人格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歧视知觉;人格;中介作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亲双方或一方出门打工或经商半年(6个月)以上,而小孩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亲双方一起生活的18岁以下的儿童[1]。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展现出了对劳动力的空前需求。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了自己的孩子在家乡成为了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长,其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愈发显著。攻击行为是指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2]。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行为不仅影响攻击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对被攻击儿童造成伤害,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歧视知觉是相对于客观歧视现象而言的一种主观体验,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性别、种族、出生地区或者户口身份等)而受到有区别的对待,这种对待可以表现为实际的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现为拒绝的态度或者某些不合理的制度等[3]。Lazarus等人[4]认为,歧视是影响弱势群体成员的重要压力来源,当一个个体知觉到自己被歧视时,这种知觉到的危险信息会使得个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并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压力反应,如抑郁、焦虑、攻击行为等。已有的研究发现,人格影响着某类个体的攻击行为。薛坤喜[5]等人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探究中发现伴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的人格特征。王芬芬[6]等人对医学生攻击性的现状分析,在探讨医学生的攻击性倾向与大五人格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医学生的攻击性倾向受人格因素影响--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能有效预测医学生的攻击性倾向,从而得出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医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结论。但是对于留守儿童人格相关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攻击行为。因此,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提出人格、个体歧视知觉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模型,考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及山东省某地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100%)。对回收的调查数据进行仔细核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填写不完整、存在逻辑错误等)26份,获得有效问卷374份(93.5%)。纳入标准: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文化程度或其他原因不能很好理解问卷内容者;未获得知情同意者。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6±1.19)岁。留守儿童245人,非留守儿童129人;其中在留守儿童中男性139人,女性106人。

1.2方法。1.2.1歧视知觉量表。采用刘霞等人编制的歧视知觉问卷[7],由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两个维度组成,各包含3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各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5分。分数越高表明其歧视知觉越强。1.2.2攻击行为量表。采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8](Buss-PerryAggressionQuestionnaire,BPAQ),该量表包含身体攻击(PA)、言语攻击(VA)、愤怒(A)和敌意(H)4个维度,共29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评分范围为0~145分。分数越高表明其行为攻击性越强。1.2.3人格量表。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9](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其包括决定人格的3个基本因素: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除其中代表内外向性的题目有20项、代表神经质的题目有24项、代表精神质的题目有23项。除此之外,还有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的掩饰性(L)题目20项。各特质各项总分评分越高,说明其对应的特质越明显。1.2.4质量监控。本研究所参与的调查员在正式施测前均接受了系统科学的培训;调查采取学校看守调查的方式,保证问卷填写内容的规范,防止出现因对调查内容理解导致的错填、漏填现象;为确保回收的调查问卷填写内容的完整性,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当场对问卷进行检查;通过对调查获得的最终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上述环节的质量控制,确定调查结果可信、有效。

1.3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参照Baron等的三步中介回归法[10],中介效应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次计算人格、个体歧视知觉和攻击行为间的回归系数c、a、b和c',检验中介作用的大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的留守儿童攻击行为量表评分比较。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的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总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人格、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神经质与个体歧视知觉(r=0.33,P<0.01)、攻击行为(r=0.43,P<0.01)、呈正相关,精神质与个体歧视直觉(r=0.14,P<0.05)、攻击行为(r=0.25,P<0.01)呈正相关。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29,P<0.01)。

2.3人格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所涉及的连续变量均用实际得分为赋值分数。2.3.1神经质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中的中介作用参照Baron等的三步中介回归法:第1步建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入第2步;第2步建立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入第3步;第3步建立自变量、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因中介变量的介入而减少或消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具有中介效应[11]。本研究以攻击行为为因变量、个体歧视知觉为自变量、以神经质为中介变量,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歧视知觉是攻击行为的预测变量(β=1.625,P<0.001);个体歧视知觉可以正向影响神经质(β=0.360,P<0.001);当神经质介入模型时,个体歧视知觉和神经质对攻击行为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934,1.922;P<0.01)。说明神经质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的大小为ab/(c'+ab)=0.360×1.922/(0.934+0.360×1.922)=42.56%,见表3。2.3.2精神质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攻击行为为因变量、个体歧视知觉为自变量、以精神质为中介变量,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歧视知觉是攻击行为的预测变量(β=1.625,P<0.001);个体歧视知觉可以正向影响精神质(β=0.102,P<0.05);当精神质介入模型时,个体歧视知觉和精神质对攻击行为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1.461和1.602,P<0.01)。说明精神质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的大小为ab/(c'+ab)=0.102×1.602/(1.461+0.102×1.602)=10.06%,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9]。在此基础上探究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发现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不受性别的影响,这一点与以往[2,12]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样本量不够大以及被试选择的地区不够广泛是导致与以往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也不受是否独生的影响。这与以往对独生和非独生儿童的研究相一致,在张霞[13]的研究中指出独生儿童并不比非独生儿童更富有攻击性。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与其个体歧视知觉、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留守儿童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越高,歧视知觉、攻击行为越强,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15],这可能是因为留守儿童处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状态,导致性格孤僻、敏感,自卑、多疑等负性情绪产生,从而产生一系列被歧视的心理体验和攻击行为。本研究假设人格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根据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的模型显示,人格确实是留守儿童的影响因素。在此模型中个体歧视知觉对攻击行为的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神经质与精神质在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42.56%、10.06%。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结果发现,神经质和精神质在留守儿童的个体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健康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即为了减少留守儿童攻击行为负面影响应该给予其人格发展方面的关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李丽娜 于晓宇 那宇亭 齐音 郭巍 张郢 吕少博 赵东俭 李薇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