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家长管护的性格障碍和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不佳产生的逃学厌学辍学问题;另外,隔代抚养的溺爱、纵容、放任自流问题。针对其产生的社会、学校、家庭原因,适宜采取的对策是: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立寄宿制学校;建立具有社区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学习和生活的特殊性,建立留守儿童社交、关爱平台;构建家庭教育的保障机制,全程管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适当时候改善现行户籍制度等。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前言
新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成为必然。如何使留守儿童接受科学、系统的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只有对留守儿童教育引起重视,明确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位于九连山区的和平县,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县区,留守儿童问题十分严重,对该县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访谈、问卷及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对该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心理问题
一方面,多数留守儿童都存在缺少家庭教育的情况,虽然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主要是为子女支付教育费用、改善家庭状况,但是,父母的缺失,会使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形成性格障碍的可能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隔代抚养的情况,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普遍存在,长辈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的功课进行有效辅导,另外,年龄上的巨大差距,导致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多数长辈也无法及时察觉并对其加以引导[1]。
(二)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应接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为学业进步提供支持,但是,缺少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逃学、辍学现象屡禁不止,另外,部分留守儿童还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父母的监管和关爱是促进留守儿童学业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平县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缺少优质的学龄前教育,其次是现有教育模式难以使教育需求得到满足,最后是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大量接受更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第三点需要引起重视,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由于高中及更高等的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水平,并没有达到能够负担高额学费的程度,部分留守儿童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便选择辍学分担家务、从事劳作或外出打工。
(三)品德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呵护极少,父母也无法为留守儿童在行为示范、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提供指导,隔代教育又具有溺爱、纵容等诸多弊端,长辈往往存在“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的思想,这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极大影响。另外,农村环境存在的特殊性,导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道德评价上,发生消极变化的可能性极大,例如,不服管教、放任自流等。
二、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积极的外界环境,有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社会及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虽然许多县乡政府都已经举办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活动,但是,边缘化所带来的问题却鲜有涉及,具体表现在没有指定负责对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管理的部门,导致留守儿童只能够接受到定期的关爱,却无法享受长期的帮扶,这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
(二)学校原因
家长外出工作,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无法保证其健康、茁壮的成长,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通过走访多所学校发现,农村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与家长间的沟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留守儿童的措施,例如,建立儿童之家、配备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师等,然而效果仍旧无法达到预期,家庭教育的不足难以得到弥补,心理封闭、成绩较差等在留守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问题,仍然无法被解决。
(三)家庭原因
普通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庭并不完整,外出工作导致了“父母”的缺席,无论是在心理安全、生活质量上,留守儿童均呈现出了低质化的特征,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家长并未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另一个是监管人无法对缺失的角色进行弥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家庭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新时期,导致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始终无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现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并不适合留守儿童;其次,学校所制定教育对策,并未体现留守儿童具有的特殊性;最后,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导致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动力。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教育效果,政府、学校和家庭均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学校持续发展的目标自然无法实现,而民工潮的出现,导致农村教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开展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因此而越来越大。要想使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关键是保证学校、社会均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关部门应为农村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丰富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教育现状能够看到,寄宿制学校可以使现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学生的聚集,不仅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丰富,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为留守儿童提供和家庭相似的氛围,促进其身心发展[3]。建立寄宿制学校时,工作人员应着重考虑两点,一个是学校选址应以便于学生上学为原则,另一个是保证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以寄宿制学校具有的特点为依据,对教职工进行配备,推动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学校相比,所承担的任务,还包括安排学生课余活动与生活,因此,教职工可以通过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为寄宿生活具有的完整性、丰富性提供保障。当然,树立起舍监意识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发展。
(二)建设具有社区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起具有社区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由村组代替该机构的职能,通过社团支援、民间引资和加入志愿者的方式,组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少年宫、课外活动区,通过对社会工作人员和公益人士进行招聘的方式,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其树立起正确、自信的思想观念,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也能够因此而得到弥补。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渠道,向人们宣传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具有的重要性,加大力度监管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打造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妇联、教育局等政府机构,应改变原有思想,全面了解留守儿童。以和平县为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关部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建立帮扶小组,将该项工作所取得成果列入考核指标,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坚实后盾。另外,有关部门还结合关爱工程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社交平台,通过开通相关公众号的方式,向人们宣传正确监管和关怀留守儿童的知识,为留守儿童营造阳光、积极的社会环境,这对留守儿童心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改善,具有突出作用。
(四)构建家庭教育的保障机制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留守儿童面临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监管不足,政府在针对关爱留守儿童所颁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专业人才应协助监管人开展面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引导监管人正确履行自身的监护职责与抚养义务”。因此,有关部门应对监管宣教活动予以足够重视,比如,与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年末、家长会等特殊时间段,开展监管人常识为内容的指导活动,使监管人认识到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4]。除此之外,监管人应对自身所肩负职责的重要性加以明确,通过养育并重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打造愉悦、轻松的氛围,尽量避免其出现心理问题。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使监管人在养育留守儿童方面存在的错误认知得到有效转变,学业监督不严、沟通不足等情况随之扭转,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心理问题,均能够因此而得到改善。
(五)全程管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新生入学时,有关部门和学校就应当做好管理工作,对留守儿童学籍的变动加以了解,保证留守儿童可以按时入学。另外,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管理档案也很有必要,档案内容包括监护人变动、住所的变更、父母基本信息等,对留守儿童信息进行更加系统的掌握。学校在培养教职工时,应突出情感教育,保证教职工可以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及时发现其在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并加以引导。学校还可以组织志愿者,使他们承担“临时”家长的责任,陪伴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对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进行化解。
(六)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户籍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对城乡隔离制度进行弱化乃至消除的方式,为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提供保障。有关部门应以教育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所制定意见为依据,确定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农民工提供和流入地市民相同的社会权益及权利。新时期,农村地区可以借鉴深圳、上海等城市所实行的改革方法,用居住地制度代替户籍制,在面向流动儿童展开教育工作时,遵循“管理主体为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的原则,对接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进行大力监督,定期检查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如果在调查中发现,有乱收费、多收费等,阻碍流动儿童入学的情况存在,应对有关学校进行严厉处罚,只有使歧视性待遇、收费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才能使针对流动儿童的有关教育政策真正落实,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压力也会有所减缓。
(七)建设育人环境
县乡政府在关怀、管理留守儿童时,应着重考虑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大力建设关爱工程,另一个是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落实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导致家长外出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难以满足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想使教育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关键是减弱经济和教育的关联性。以和平县为代表的经济发展较差的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国家制定的“两免一补”政策,降低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成本,将留守儿童列为优先资助人员,视情况对社会机构所捐赠物资进行分派,另外,县乡政府还可以定期拨付关爱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实践证明,只有建设育人环境,为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使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结论
通过对上文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产物,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与农村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还会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从社会关注、政策措施出发,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既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也可以减轻父母的担忧,另外,还有利于农村地区乃至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林畅,司永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18(7).
[2]章珍祥.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
[3]刘天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4]李艳红.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6).
作者:林叶舒 单位: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