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谋求生存空间和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涌进城市务工,由于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限制,大量的儿童被迫留在农村,由此衍生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最新数据,虽然2012-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5年间减少了544.78万人,减幅达23.999%,但是截至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仍有1726.29万。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县域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农村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农村教育观念需转变更新等问题。农村信息传播在缩小城乡知识鸿沟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利用信息传播助推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特进行深入调研。本次调研旨在研究信息传播对农村教育的助推作用,广西农村信息传播与城市的差距,农村传播设施、方式、内容等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我区农村信息传播落后的深层原因,并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探索改善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破解农村儿童教育难题提供可行对策。调研的对象,一是农村留守儿童;二是农村教育部门、学校及农村文化场所;三是农村儿童家长及普通村民。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实地了解农村信息传播场所和设施配备,与留守儿童全方位交流,对农村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询问,对广西农村信息传播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二、农村信息传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农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交汇的信息传播网络。农村信息传播涉及农业、科技、交通、教育等多个方面,本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的调研仅从教育方面切入,以求概览农村信息传播在教育方面的现状。

(一)信息传播平台仍比较单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与城市相比,仍缺乏多样化和平衡性,单一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无法满足农村学龄段留守儿童教育的信息需求。学校图书室、农家书屋、儿童阅览室等传统信息传播平台的建设尚不完善。调查发现,有52.7%的受访者反映学校没有图书借阅室,46.2%的受访者并未在村中找到农家书屋,并且,92.6%的儿童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儿童图书馆。而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更是存在较大的空白。在问卷调查中,83.4%的受访者对电子阅览室抱有相当的兴趣,希望学校建立电子阅览室,以供其学习和娱乐;其次,81.2%的受访者羡慕城市学校中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其中93.3%的受访者希望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外,在198名受访者中,有52.2%的农村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监护者的辅导能力和重视程度都十分欠缺;剩余26.3%的单亲监护、9.5%的亲戚监护和12%的其他寄养监护,常常会出现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实施不到位的现象。这导致家庭层面的信息传播明显缺失,家庭教育严重缺乏。

(二)信息传播时效性不足

随着现代农村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其传播手段也在不断进化,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但是信息传播在农业上、交通上的时效性却远远大于教育,后者的信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教学资源的更新、教学理念上的更新、教学设备上的更新严重滞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

(三)信息传播内容丰富性缺乏

问卷调查中,在拥有农家书屋的受访者中,将近70%的访问者无法在农家书屋找到满意的读物,将近九成的受访者并没有见过或者接触过儿童图书馆,农村儿童接受信息仅限于教科书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信息虽丰富多样,但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虽然部分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受网络连接成本、设备条件、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利用率和信息传播的内容极其有限,基本无法满足农村教学的需求。

(四)信息传播针对性缺乏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但其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其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明显差于城市同龄儿童。无论是父母与子女的信息交流,学校与留守儿童的信息沟通,社会对留守儿童的信息传播,并未根据这个群体的情感需求、性格特点、所处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方法。

三、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问题出现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所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更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其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外在因素

1.城市化发展中的矛盾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留在身边给予照顾,这就导致大量的学龄儿童留在原来户籍所在地的农村接受教育。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农村的信息传播水平远远低于城市,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出现渠道缺乏,内容单一、更新滞后的情况。

2.资金和人才投入不足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无论是信息传播的平台,还是信息传播者,都无法满足其教育需求。这种状况的出现实质上是资金、人力、物力的匮乏,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平台的建设缺少来自政府、社会、自身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

3.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缺位

一方面,学校与家庭、留守儿童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不明确,学校无法真实、准确地获取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后期针对性帮扶存在缺失。另一方面学校针对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书籍的更新,电子阅览室的网络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使用,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二)内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与孩子信息沟通的机会相当少,再则,由于缺乏称职监护人甚至是根本无监护人,从而造成了孩子亲情观念淡薄,无法受到父母情感上关爱,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进一步导致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甚至导致孩子辍学。

2.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其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无法正确辨别信息的优劣、好坏,时常受到色情、暴力、低俗信息的诱惑,从而对其身心和身体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上网并且有网瘾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再者,农村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人数要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为冲动、好怒、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四、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的对策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扶贫区域、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的平台,不断更新和丰富信息传播内容,采取针对性的信息传播策略,是逐步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依次对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平台的完善、内容的更新等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精准帮扶,完善信息传播平台

首先,通过精准帮扶,为尚未拥有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区建立校园图书室、校园电子阅览室和农村书屋;再者,通过企业的赞助和政府的支持,在校园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为丰富的硬件设施;最后,以“农村书屋”建设为契机,建立儿童阅览室。

(二)开展城乡学校交流,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性

农村学校应多与城市学校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教师进城市学校,学习借鉴城市学校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学校运作、管理的新思想、新模式;城市教师深入农村学校,为其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使农村学校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适应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三)多方协作,丰富信息传播内容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通过城市高校、中学、小学的捐赠和帮扶,逐渐充实农村学校的图书室,为其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在农村书屋的基础上,开设专门针对学龄儿童的图书阅览室,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重要的图书阅览环境,以满足其文化信息需求。多方协助的帮扶模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整合城乡教育资源,还可以从实质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传播教育内容匮乏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精准定位,促进家庭教育和自助学习

由于各个留守儿童的自身情况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我们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播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诸如电话、网络、实地走访等方式,与其监护人或家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行教育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其教育观念。就学习方法而言,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可以为其提供课后辅导或是上门辅导,也可以为其提供网络渠道,为其自助预习、自助学习、自助复习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从而促进其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开展心理课程,提升自我教育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源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此种关爱的缺乏轻则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重则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一方面,需要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慰藉留守儿童,提升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课程,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等,提升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及其自我教育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加强家庭监护人心理培训,通过加强农村家庭心理培训来提升监护人的自我教育意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农村信息传播的不均衡、不及时、不全面,这些从本质来说是由农村信息传播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的。在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获得了针对性的资金、人才投入和优惠政策,作为教育基础的信息传播平台也得到了改善。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作者:陈喜凤 梁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