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疾速发展,“留守儿童”群体大规模出现。时空的长期阻隔和父母培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代际抚养的教育环境下,“隔代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他们普遍存在着道德品行差、安全教育缺乏、心理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综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分析
(一)心理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其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以自我中心、孤僻、暴躁的“留守综合症”,长期发展下去对其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例,例如2016年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药自杀;2014年某县因故意伤人而刑拘的30人中留守儿童高达10人。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因为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无法得到有效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在爱的缺失下他们的心理往往倾向于冷漠、内向、攻击性强,同时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心理教育培养,其内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消极情绪长期困扰,最终产生悲剧。
(二)安全教育问题
近年来,时常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摔伤、拐卖、猥亵等各种意外。由于缺乏安全教育,淡薄的安全意识,留守儿童常常不能正确辨别是否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差,同时安全监管不力,其玩耍场所和娱乐工具通常存在致命性伤害。再就是监护人精力有限,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和充足的时间教导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能无时无刻细心呵护他们,使其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心灵遭到创伤,丧失生命。
(三)道德教育问题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应积极引导孩子成长。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大都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使其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自身所遇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老师难以照顾每位留守儿童,其坏习惯无法及时改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没有上进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违法乱纪。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行为方式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歪曲,好逸恶劳,逃学厌学,还喜欢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甚至违法犯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开展心理课程,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可通过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为他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供一对一服务,设立心理咨询室,倾听他们内心想法,消除其自卑孤僻心理,使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父母联系方式,增强与其父母的联系,与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运用正确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双管齐下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心理。
(二)宣传安全知识,着力解决安全隐患
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依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留守儿童监护服务阵地,为其配备生活学习用品及体育娱乐设施。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当地留守儿童档案统计工作,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定期组织人员了解他们在学习、安全等方面的状况,保证其健康安全,减少安全隐患和风险。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制定儿童安全宣传册,培养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同时促进法律知识的传播,让留守儿童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安全,更要遵守法律法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应积极学习家庭安全知识,监护人以身作则,树立典范,让留守儿童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三)优化教育环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转变家教观念,优化教养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责任意识,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切实发挥好监护作用,坚决抵制溺爱教育,与学校及时沟通配合,共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开展思想道德讲座、举办“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创办道德模范宣传栏等,注重为学生树立榜样,教会他们更好地做人做事。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赠送小礼物、语言激励等方式使其感受到温暖,善于倾听他们的苦恼,从而为他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马嘉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观察,2017,(14).
[2]李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26.
[3]郑奎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4]贺连成,王乙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16).
[5]郭梦格,李妙,吕翰墨,马峰浩,胡金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16.
作者: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