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具体包括明确家庭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责任;学校作用
父母由于多种原因选择去国外工作,或是去其他城市工作,这对学生的身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的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要从小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若是学生缺乏相应的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1]。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认知模糊
道德认知主要是指自身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情况,运用自身的原则及观念去品读道德行为。正确的道德观将会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扭曲的道德观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尤为重要。如今,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道德认知模糊的情况,没有受到父母的及时关怀,而爷爷奶奶多是溺爱学生,致使学生变得更为娇惯,有时还会出现逃课的行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学生多是进行物质上的补给,但其实精神关爱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二)自闭厌学情况严重
留守儿童经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在校学习时,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呈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学业上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主动向教师请教,久而久之,厌学的情况愈发严重,而回到家后,没有父母的及时开导,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使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学生还存在情感危机,其中自我封闭的情况尤为显著,他们的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大,需要家长进行及时的鼓励,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父母常年不在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情感淡薄,不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交流障碍问题。
(三)意志力薄弱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道德意志薄弱的情况,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一味地逃避问题,缺少学习的自觉性,甚至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没有家长的及时督导,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由于意志力薄弱,有时难以抵挡一些不良的诱惑,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上与教师发生矛盾,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逃课去网吧等不良场所,这都是因为留守儿童的情感意志缺乏、行为不受约束造成的。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在出国或是去其他城区打工时,多数会将学生交给爷爷奶奶进行看管,而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是溺爱学生的,他们只关注学生的温饱问题,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情感,并且不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导致学生缺少家庭教育[3]。第二,学校教育错位。在学校中,多数教师尤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情感教育。教师没有关注到留守儿童的这种特殊情况,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及情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家庭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和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留守儿童的情况比较特殊,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家长的教育,要是家长常年在外,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多抽空回家看望学生,在必要情况时,可以考虑调换工作。如笔者班级中的某同学,通过家访指导家长要经常和学生进行视频、语音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及道德情感状况,让学生感到父母的关爱。告诉家长不仅要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地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最近状态。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教育,也要对其进行一定道德教育,在学习之余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师一帮一的和留守儿童结对,关注这些学生的动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与家长多沟通,及时传达学生的相关信息,学校要与家长进行合作,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如某同学是笔者的帮扶对象,我们双方及时沟通交流,并辅导其学习,效果显著[4]。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各方重视。教师、父母、监护人要形成合力,以学校为主阵地,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这样才能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赖相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7.
[2]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3]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4.
[4]廖鸿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4):19-21.
作者:曾翠彬 单位:福建省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