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留守儿童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留守儿童论文3篇
第一篇
1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的关心爱护、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小孩来说,是一种隔代教育,而外出打工的父母普遍都缺乏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也就难以完成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家庭教育。
1.2心理问题凸显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其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留守综合症”,如学习焦虑、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任性、孤僻、处事敏感、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3学校教育难以与家庭教育呼应
农村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北省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81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1人,占63.0%;女生30人,占37.0%。
1.2工具
1.2.1焦虑抑郁量表。
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要求青少年对自己半年以来的情绪体验状况进行报告,采用3级计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3个项目平均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水平越高。
1.2.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第一篇:留守儿童思想教育
一、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状况
(一)家庭对孩子思想教育的偏颇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更多的是不应有的溺爱,且独生子女较多,隔代养育“隔代亲”,对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不少恶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极不协调,使得学校教育收效甚微。
(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社会上“斗地主”、“打麻将”等赌博风气对不少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中有的利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赌博;还有电视、录像里的黑帮老大之类的镜头和社会上“称王称霸”的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中“拉帮结派”“充老大”,以强欺弱。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策略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3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探析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通过统计,该校有94名留守儿童,他们来自各个年级,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其中,女生51名,男生43名,父母主要在武汉、广州、深圳等地务工,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总体上体现出,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在最初的接触中,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他们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依恋程度较高,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获得勤奋感,从而形成自信心。刘德才与刘德志为9岁和11岁的弟兄俩,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每天早上7点起来结伴步行15分钟去学校,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晚上6点半左右到家,干一点农活,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写作业。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注意力集中水平较低,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监督能力不强。在生活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教导与关爱,自理能力强,但情感需求强烈,容易出现冷漠、烦躁、情绪反应略微迟钝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学习问题
该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成绩较差。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使许多孩子自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和留守老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要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劳动。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则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三是父母和老人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感,因此对于孩子习惯的形成,没有严格要求,一味的放任自流。因此,许多孩子回到家就看电视和玩游戏,学习兴趣不浓。
2.心理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论文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平均年龄为11.6±1.05岁。其中五年级238人(44%),六年级293人(54%);女生268人(51%),男生263人(49%);汉族418人(78%),少数民族113人(22%);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
2.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心理量表与自编调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测量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其同伴关系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了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和La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①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有10个项目,分四级评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7~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85。②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有24个项目,量表按五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90。③LaGreca等人1988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共有10个项目,采用三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越强。量表包含两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6,重测信度为0.67。
3.研究过程。分层随机抽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0个班,发放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3%。采用团体施测,统一指导,施测人员统一培训。
二、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其中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打工的178人(84.8%),双亲都出去打工的32人(15.2%)。一般来说,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他们都会在外出前提前将孩子安顿好,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家长大都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照看子女,也有一些处理不当,未做好安排。在外出务工的父母中,少数民族的父母极少外出务工,只有7人仅占3.3%,这可能是与少数民族聚居习惯和文化有关。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文化程度,87%的母亲和89%的父亲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获得稳定工作的可能性,被迫选择背井离乡。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儿童孤独、儿童社交焦虑的对照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经国内修订后的常用工具,其测量结果是可靠的。测量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2.859,P>.05)、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1.155,P>.05)、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F=.150,P>.05)。本研究结果与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一是样本选取不同。本研究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心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而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上的结果与周宗奎等的研究是一致的。二是实施调查的人员不一样。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是由教师、学校领导等完成,而本文的施测人员是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分配到不同学校,测量在两天内完成。三是该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一个班级1/3~2/3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因“从众”的心理,并未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反而能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小群体,相互支持。
隔代教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提高,饮食水平下降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饮食水平却下降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起床、穿衣、吃饭、睡觉等都需要自我料理,有时还要自己做饭、买饭,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但是,有留守儿童反映,爷爷奶奶虽然很疼爱自己,可是他们太节俭了:即使父母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做些好吃的;有时候饭菜都馊了,他们也舍不得倒掉,蒸蒸热热或跟其他饭菜一掺和照样吃。还有留守儿童反映,爷爷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要零食,就买;要零花钱,就给;不愿意吃家里做的饭,就到小卖铺买些方便面、虾片、薯条等吃。长期缺乏营养,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身体发育不良,健康受到影响。
2.学习成绩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
渭南市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以走读为主,长期寄宿学校的只有20%。在学习上,由于缺少父母的督促和指导,大部分留守儿童回到家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复习功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现象。
3.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
父母的爱是无法被替代的。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爱的培养,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调查显示:渭南市大部分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60%以上的留守儿童平时很少与父母交流。由于与父母交流次数少,86%的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这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还会使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冷漠。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留守儿童极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访谈中还发现,部分上代监护型留守儿童总觉得在亲戚家受到漠视甚至虐待,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第一篇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