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综述(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只要拿到了这面镜子,就能审视自我,不仅可以看到过去,对比现在,更能预知未来。高中阶段学生如果能熟知历史常识,就如同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继往开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历史教学中要对“情境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的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以注入式为主,大都是老师站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样呆板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无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降低更多。为此,通过不断摸索,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中的典故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首先要将生活情景与历史教学紧密相连
历史教学是呆板而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当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大家通过生活能唤起对历史知识的记忆,通过课堂的历史知识也能联想在当今生活中的场景。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四大发明”章节。在此课知识讲解时,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将知识点紧密联系生活,通过与同学问答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火药的发明:“同学们,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除夕晚上我们都用烟花爆竹迎接新年到来,同学们都说一说见过什么样的烟花爆竹呢?”同学们回答“烟花满天繁星,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挂在天空,特别好看”“有礼花炮,嗖地一下飞到高空,炸开一朵炮花,又响又漂亮”“还有那个金喷泉、银喷泉,突突突……跟喷泉一样,银色和金色的泉水有半层楼高,特别壮观”通过问答,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知识点“看来大家喜欢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爆竹,那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与这个相关的知识,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这些烟花爆竹的制作都是由‘火药’制作演变而来的,‘火药’的发明是古人……”由此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相关知识讲解给大家;纸的发明:“同学们,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都用到过哪些与纸相关的物品呢?如果没有了纸又会怎样?”同学们答到“我们用的课本和作业本都是纸做的”“还有吃饭后擦嘴用的餐巾纸”“还有包装玩具用的纸箱也是纸做的”“我家有一个我小时候坐的凳子,就是特殊纸加工的,特别结实……”通过大家的回答,引导同学们进入课堂知识点,“如果没有纸,古代都是在厚重的竹简上写字,装东西一般也是用笨重的木盒……在西汉时,有了纸的出现,对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造纸术’成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久远的发明”……通过这样联系生活场景的问答式“情境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大家掌握的历史知识更深刻。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要使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制造情境氛围
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在当今教育中普遍运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把历史场景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方式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感性的认识使“情境教学”的教学效率更高。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一主题的知识点讲解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课堂知识转换为利于接受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再现出来。可以轻声播放背景音乐《国歌》,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在讲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时,插播解放军战士英勇战斗的视频短篇,同时直观地将这些战役的地点描绘在图片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同学们亲身实践掌握历史知识
通过走进现实场景,亲身实践体会掌握历史知识。例如,高中历史课“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游”,让大家一起走进西柏坡,通过亲身在现场体验,参观遗留下的历史文物、文字记录,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总之,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高中历史知识点相关的情景,巧妙地将学习任务置于情境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小燕.历史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3(5).
[2]张叠.创设有效情境解读历史概念:以《罗马人的法律》一课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8).
作者:陈元亮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增加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了解历史发展的潮流,增强对我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各方面的认识程度,从而在评判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学生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正确的历史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提升。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的就是人们之间的尊重、人们对价值的探索追寻、人们的自我关怀,所以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表现为人们本身的价值,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理想,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可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构建和谐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古代历史知识、近代历史知识、现代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树立正确的观念。高中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掌握社会生存的技巧,学习正确的处世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需要学习人文知识,从而在人文知识中接受人文文化的影响,探索人文精神的奥妙,历史教师需要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寻找人文知识的影子,从而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知识支持,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其他教师,积极求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材内容,从而不断在历史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人文素材,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感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中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学生的责任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提升。
(三)丰富课堂教育方式
教师为了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历史教学中,就需要不断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和体会。例如,在教学《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尊重彼此的看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看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丰富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读相关的人物传记、追念英雄烈士等活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对历史发展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人们带来的重大利益进行深刻体会,从而让学生了解人文精神,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进步,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我国当今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丰富教学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志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时代,2014(6).
[2]王健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作者:项银园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重视方法
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有效方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钻研知识,掌握知识点,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认真深入探究;为学生搭建发言平台,全面训练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参与教案制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客观思考;拓展问题空间,重视学生课外探索。在重视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意识;重视方法
心理研究表明:思维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问题意识的存在,缺乏问题意识通常会呈现出被动、肤浅的状态。教学中,如果学生自身有较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就会在内驱力的推动下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进而启动思维。因此,学科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从高中历史课程入手,谈谈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鼓励主动思考,认真深入探究
意识是一种来自内心,源于精神层面的反应,它是人由内而外主动发起的,而不是外来强制输入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为例,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著名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等,然而越是复杂的事件,其变量因素就越多,可变性就越大。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中国国民党对侵略者和共产党的态度与当时不一样,那么这些事件可以避免吗?侵略者侵华的时间可能缩短吗?或者就根本没有办法侵华吗?即使教材内容再缜密、再详细,其所书写的也只是历史演进中的一部分,唯有当学生主动思考时,他们才能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避免“一叶障目”。学生学习时会提出一个又一个疑惑,接下来师生就应该对这些疑惑进行认真探究,直至逐一理清。比如上面提到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变量因素可能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然而这些假设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能放之任之,而要在提出疑惑或猜想时有一定的依据,在提出后能做出恰当合理的回答,这才是认真探究的表现。问题意识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认真探究问题。
二、搭建发言平台,全面训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也最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教师自顾自地在讲台上讲。虽然教师的本意是尽可能详细、全面、无一遗漏地将知识逐一教给学生,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想象与自主思考的机会,同时也因教师的教学套路大同小异,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所形成的思维逻辑也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僵化,形如死水。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自由发言的平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为例,这一册讲的都是与改革有关的事件,作为选修内容,在知识要求上就没有必修单元那么严苛,这也意味着学生可以有更多灵活自由的思考空间。因此,在“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活动探究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如改革成功的必须因素有哪些?怎样的条件适合发起改革?改革失败带来的影响、后果有哪些?这些都是关于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当学生学习了选修一中国内外知名改革事件后,每个人都会对历史有一定的认知与判断。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受来谈谈这个问题,特别要鼓励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大胆发言,大家也可以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还是问题的旁听者。如此,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得到全面的训练,问题意识也可以得到全面的深化。
三、参与教案制作,促进主动学习
一般来讲,教案都是由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思维来制作的,是教学组织的纲本。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可以邀请学生适当地参与并融入教案制作的过程中。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教材主要从物质生活、习俗、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与介绍。纵观当下,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也发生了不少变迁。对此,教师在准备这一课的教案时,可以预留一小部分作为课外延伸内容,让学生自行参照物质生活、习俗、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这几个方面来了解现代生活。在后来的课堂上,我发现,有的学生或自行拍照,或将实物带到课堂上给大家做介绍。有的学生模仿教材,以树状图的形式,用文字梳理出现代生活的变迁。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编辑成了有意思的段子,在课堂上以“说书”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又要自己找出答案。实际上,如果教师直接地对内容进行延伸,略谈一下现代生活的变迁也是很容易的,但把这一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则更有利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客观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指当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团队作业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应当提醒学生要自主思考。比如上面列举的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后续的课外延伸: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如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作业,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的放矢、有方向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紧紧扣住物质生活、习俗、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这几个方面,并合理地与近代生活进行对照。除此以外,在自行思考与回答问题时,也要考虑实际性与客观性,尤其对于比较严肃的内容,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些都是既定的客观事实,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小组合作培养问题意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合理性,不要毫无根据地随性发挥。问题意识的内涵和思考之一就是要认真探究,要真真切切地探究,而不是想象或肆意联想,这也是历史学科的一种基本态度。
五、拓展问题空间,重视课外探索
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认真探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与自由。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教学要有一定的张力与紧度,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空间与自由扩散到课外,带领学生寻找并实践课外探索方式。比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当下与历史进行比照,让学生在差异中思考时展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国发展的演进,还是世界发展的演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曲折性在现展中也不难发现,只要学生稍微关注时事就不难知道这一两年的新闻,如恐怖袭击事件等,整个世界的政治环境与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实际上,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电子信息工具的普及,学生要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容易与多元。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微信等渠道了解信息。学生了解的方式、渠道与问题本身及思维方式有关。当学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能够自主寻找方法,并将这种方法一一执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遇到问题就会想办法解决的好习惯。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变得越来越浓厚与深刻了。历史是记录和解释人类发展进程中各种事件的学科,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历史学科的价值与使命并不仅仅局限在总结过去,它还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积累,一种扩散,一种延伸,一种映射。这启发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还应当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并理解人类历史在演进过程中,对现在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有主动思考和认真探究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并创造自由发言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并融入教案制作的过程,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寻找课外探索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纪芳.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2).
[2]谢丰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5(31).
作者:庄黎丽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
摘要: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史料展开教学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教师使用史料存在一个量度的问题,不足和过度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因此从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原则和史料的应用策略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量度问题
高中历史学科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进行阐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及人文素养。教师使用史料就是将历史的真实故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痕迹当中捕捉信息,提升历史意识和历史认识,但史料的使用需要有一个度,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让史料发挥出其具体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原则分析
1.典型性原则
教师教学历史课时具有一定时间的限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史料进行教学需要坚持典型性的原则,即教师应更加认真地筛选历史内容,将历史教学和史料之间进行更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让历史能够被学生所认识,充盈自己的历史知识系统。
2.可靠性原则
历史本身是真实客观的,但是现实中很多视频、小说以及影视剧等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可以说是进行了二次创作。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纠正学生对历史的诸多不正确看法,运用史料更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史料运用必须遵循可靠性的原则,即选择适量的史料给学生介绍历史事件,然后找到史料的根据。若是遇到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就可以陈述每一个方面和每一派别的不同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内化,避免主观臆断,对学生进行引导,由此构建正确的历史意识,这样的讲述也更加客观[1]。
3.量力性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还需要遵循量力的原则,教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以及接受的具体能力进行分析,一般选择非常简短和容易理解的史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部分到整体,有顺序地进行合理的教学布控。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策略分析
1.恰当地运用和选择教材中的史料
教师针对当前现成教学史料不足的问题可以选择教材当中的其他历史材料。教师教学中要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史料选择,这样除了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学习更具有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化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五四爱国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的第16课。教师在讲解《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中,恰当运用教材当中的历史材料,关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史料有很多,教师要有选择、有计划地带给学生。史料选择需要按照教学目标进行,使用非常典型的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课程重点和难点,按照教学目标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史料的摄取,史料的选择要和学生学习有共同点、有共同的思维,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主题,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典型资料的选择可以减少史料过量、效果不佳的问题[2]。
2.量力补充使用课外史料
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按照学情的不同,教师可以进行史料的不同运用,适当补充一些课外史料,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和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即在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基础之上选择适度的方式进行课外史料的补充运用,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可以被学生所接受。例如,教师在教授《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过程中就可以量力选择史料,补充一些现代材料,然后给学生更多不同的感受,学生若是对于最初的电气发展历史感兴趣,就可以充分使用原有史料;若是对现代化电气感兴趣,就可以使用史料和补充现代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3.注重史料运用与问题设置相结合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教师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加以多方面的引导,让其对历史事实有清晰的认识,要使用分析和综合的方式、比较和归纳的方式建立起历史思维,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在问题设置方面就需要更有深度,可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以免发生史料过度的问题,学生在此种史料的了解学习基础上,思维得到了横纵多个方向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在给学生提供一些史料之后,指出当时东盟成立的背景是国际:美苏冷战威胁;国内:区域辽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互相冲突时有发生。东盟成立的目的是联合发展、自强,促进区域和平、稳定、进步和繁荣,抗衡大国。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经济区域一体的影响是什么?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认识欧盟与亚太经合组织哪一种更有利于全球化?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能够对历史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查找史料、发现问题的相应作业,到图书馆观看一些史料视频、图片等等,让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网络资源当中找到历史典型问题,将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丰富视野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对史料的运用有正确的认识[3]。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中历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从历史文化当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教学可以使用史料为历史课堂添加光彩,但是史料运用的程度是关键,不能过多也不能不足,因此选择经典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史料,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补充课外史料,然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A版),2014,11(11):83.
[2]冯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6,22(6):141-143.
[3]苏佳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4,14(28):95-96.
作者:林荣宗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十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价值观教育探讨
摘要:高中历史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知识,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不仅仅要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还应当拥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所以学生的价值观就十分重要。高中历史课中的一个个历史案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言十分有利,如果教师没有在讲解相关历史事件时一同讲解判断该事件应当掌握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也做出错误的判断。
关键词:高中;历史;价值观
历史的变迁造就了人们如今的生活,历史发生了许多令人遗憾的事情,也发生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事情,更有一些大的转折点。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值得让人思考的价值,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想法。高中生的思想并不成熟,他们在接触大量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树立起错误的观点,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而言都十分不利。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是学生一定要学习的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前人的故事学习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学习先人的成功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分析解答历史习题,还不利于学生分析当下时事,不利于学生在语文作文中有正确的观念。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仍然存在问题。
1.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会讲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但是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历史习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外,还让学生硬生生地背下教师给出的历史意义,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历史仅仅是一项义务,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时也不走心,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当教师讲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后,如果还有课堂时间,不是与学生探讨发生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探讨我国革命先驱选择这么做的原因,而是选择让学生背诵刚才教师讲解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2.价值观教育方式老旧
大部分的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后,如果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仅通过强行灌输的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仍然体会不到这其中的价值观念。
3.没有回归现代社会
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都是仅仅与历史紧密关联,没有与当下进行联系,学生仍然觉得自己在死记硬背,认为历史就是一门通过记忆就可以学好的学科。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1.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高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题材,如果善于利用这些题材,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解题。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拥有自己正确的见解,他们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教师所给的历史意义,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利于学生抱着健康的心态,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剩下的时间与学生探讨刚刚讲过的历史其他事件,与学生沟通,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也给学生了解和学习同学想法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及时地发现并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对于价值观空白的学生可以及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革新对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教师应当革新自己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比如,教师在讲到南京大屠杀问题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图片与相应的影片短视频,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迫害,对我国产生的恶劣影响,当学生被打动时,有了情绪上的波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感想,然后再进行总结。
3.将历史与现实相关联
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应当与现实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帮助学生对当下时事有正确的态度。比如,讲到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除了让学生看清曾经懦弱的中国,还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当下富强的中国,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高中历史事件,以生动的手法感动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并进行更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健康的价值观看待问题,对我国当下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培疆.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选择的实践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梁培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J].广西教育,2013(2).
作者:郑建强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渗透
摘要:在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已经完全成熟,已经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懂得真善美的内涵。历史这一门学科是涵盖从古至今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学科,在历史教材中,有诸多知识体现的都是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从这一学科中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历史中贯穿爱国主义思想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本文就此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历史;爱国主义;教学方法
爱国主义思想从古至今都被人类传颂着,它是一个民族的精髓。爱国主义也是每一代国家领导人重视的情怀,并且领导人一再强调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在许多学校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视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如何教学生历史答题方法,这使得学生只会做题,应付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这种僵硬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地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在教学方法上。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渗透方法
1.将爱国主义思想引入教材中
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字叙述的并不多,它以最简练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历史这一科目的教学,往往都是在赶进度,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同时,教师在讲历史习题时,只重视历史的答题技巧,不注重练习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种现象都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太过木讷,只会做题,没有真正了解到学习历史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中,要随时随刻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这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荣辱与共,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教师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将这场战争大致梳理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将这场战争的时间以及影响记忆下来。实际上,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教师引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小片段“黄海大战”,并告诉学生邓世昌的死亡原因是与其它士兵一同沉入海中。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受到情感的波动,被邓世昌的壮举所震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就油然而生了。
2.重视传统文化的讲解
在高中历史的教材中,专门有一本课本是讲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化发展。教师在讲解时,应该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在这个阶段中,能够增强自豪感,同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高二历史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就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既包括中国四大发明、戏曲艺术,也包括灿烂的文字、古老的文明。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结合多媒体的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开拓眼界,还能够使学生在心里慢慢产生自豪感,产生民族使命感。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该偏向于学生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历史的重点学习目标是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这就表明,教师在传授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宝库知识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有营养的东西,逐渐陶冶情操,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教师重视传统文化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而使学生逐渐产生爱国主义思想。
3.结合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渗透
唯物主义是评判历史事件的主要观念。具备科学的唯物主义能够使学生全面、总体地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在历史教材中,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色彩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结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比如,在古代,爱国主义往往是忠君思想;在近代,爱国主义往往是反抗压迫。这就表明,教师在不同阶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时,要紧紧结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具体分析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现代史上,错综复杂的情况更是常见。比如,在历史教材中的“公车上书”事件,对于康有为等有为青年来说,这个行为就是爱国表现。但是对于顽固派来说,这就是反抗,不爱国的表现。教师在讲解这些复杂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不能将爱国主义定义的太过死板。
二、总结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随时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意识。其次,教师也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最后,教师要重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思想渗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爱国主义做详细、具体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永生.高中历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术期刊: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8.
[2]黎冬梅.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学术期刊:青春岁月,2015.22.
[3]孙长龙.关于高中革命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学术期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作者:青林政 单位:贵州省正安县第二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教师主动性的发挥
摘要:历史学科与其他诸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所特有的特性,可以说是一门“纵横”交织的学科,即纵向的历史流变与横向的关系纷繁。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自然受到历史总的学科特性的影响,并以此作为研讨,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鉴于此,从“保持自我”“开阔视野”“体悟历史”等方面谈谈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主动性发挥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动性;教学;体悟
一、保持自我,挣脱机械的模仿学习之绊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模仿学习只能是教师入门之初所做的事情,教师自身想通过简单的模仿学习训练,而有大的成就是不现实的。当下,有很多名师和专家在做着心得交流活动和经验推介活动。当他们的经验心得蜂拥而来的时候,我们是应该简单地模仿学习全盘接受,还是经过思考之后的批判学习呢?毋庸置疑,绝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后者。对于专家名师的讲座,我们当然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着是自我吸收和转化,这是连结“听”的理论与“做”的现实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上文已经言明,我们不能全盘地接受专家名师的经验心得,那么吸收的资源自然要是能顺利转化并适合自我开展教育活动的知识。因为专家名师的讲座不可能像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尽可能地考量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并不是他们不做,而是很难做到,就算是同属于一个学校的教师,他们不同的地缘背景和学习经历,在吸收转化知识上也会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简单的模仿名师专家的模式学习,或者是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对于成长中的老师来说,是弊大于利的,甚至会使我们在这种学习之中丢失自我,像没有导航的帆船一样在大海之中迷失方向。
二、开阔视野,触摸历史学科之外的世界
在20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年鉴学派,他们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就认识到了,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虽然,我们当下使用的历史教材,已经是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依然是停留在政治史的窠臼之中。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也指出,“历史学包括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两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理性思维是使它认同于科学的东西,体验能力是使它认同于艺术,从而有别于科学的东西,或者不妨说是某种有似于直觉的洞察力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不妨借科学和艺术之“石”,攻历史教学有效开展之“玉”。在本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笔者带着求知好奇之心听了语文、化学、政治等学科的名师公开课以及专家思维导图推介课。从中我深受启发,比如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学表达之美。这一点应用到我们历史教学中,一样可以发挥作用,多读读历史课本不仅是学生识记基本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有助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又如化学公开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实物仪器开展化学实验,以已知导出未知,直观展示中间的变化过程。我们历史教学,倡导的探究历史、情境再现层层分析不谋而合。控制变量的实验科学的精神,恰好也为我们演绎历史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和指导。另外,对于被奉为“世界上最高效记忆工具”的思维导图,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它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体悟历史,理清其中的“骨”与“魂”
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研究“人”或者是“人性”的学问,任何的历史现象、事件时刻离不开历史的人物,不管这个历史人物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民众。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历史就成了一个“魂”与“骨”相结合的学问,我们的教学自然也不能是厚此薄彼,两者应该同样受到重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实在在地点明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内容。这就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并以之为指导的原则标准,也是笔者所说的“骨”。这也是高中历史的骨架之所在、结构之所宗。但是,每一条实在的标准背后,又都有“魂”的影子。如,关于必修一中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知识模块,课程标准采取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的提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边既有实实在在的史实,又有精神价值观层面的精神体会。与之相比,过去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史实内容和事件影响的堆砌,而忽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正在为当下的历史老师开辟一条区别于以往的道路,不能是一味地只讲知识点,而要重视学生思维的锻炼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老师不应是历史材料的播撒机,而应是承担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体悟历史,理清其中的“骨”与“魂”首先要从老师自身做起,然后才是带领学生,开拓创新。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更加有意义,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武.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2.
[2]陈志刚.试论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3).
[3]单怀俊.历史教育的演进:从历史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J].历史教学,2002(3).
作者:桑玉坤 单位:安徽省涡阳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微课资源重要性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微课堂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新时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微课堂运用互联网将知识点进行简化总结,再将信息加以处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详细分析了微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微课资源;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中,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靠互联网技术,产生了新型的授课方式——“微课”,其主要是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授课的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使得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
一、微课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的过程。微课和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件有极大的区别,其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一般是5~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例来说,就显得有些短。另外,微课的内容比较少,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的问题比较集中,主题突出,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视频的总容量一般在十几兆左右,师生都可以在网上流畅地查看课例、教案等辅助资源。
三、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授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学生总是死记硬背,作为历史老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历史考试中题目都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出题人的规律,对于答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要积极观看微课资源,从中寻找出题规律,促使自己掌握答题技巧。作为老师,不能只当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知识的源头,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将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导入课堂教学
在讲解课程内容之前,要让学生观看一段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学习情境中。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适当播放一段当时海战的视频,向学生介绍当时清政府的战舰以及作战背景,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三)突破重点
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授,并将分析重点内容的视频传到学校的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下载观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理清学生的思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有极大的好处。例如:“商鞅变法”内容的讲授,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向学生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而后再向学生一一介绍变法的措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历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用微视频进行教学讲解,还要利用微课搭建学生学习的平台,方便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进行辅导,以此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详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及时询问,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四、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主动性
利用微课资源讲授历史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几乎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显得枯燥单调。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只讲解分析一遍,学生一旦错过了教师讲授的内容,那知识点就容易记混。而利用微课资源后,学生有了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在微课上选择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欲望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教学资源将传统的书本改成了新媒体资源,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使课程显得生动有趣。例如:教师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讲课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也使得学生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
五、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中的使用优势
传统的历史课基本上维持在45分钟左右,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微课视频一般都是5~10分钟,内容比较精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另外,微课视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将网上制作精美的历史课程分享给学生,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利用互动平台反馈消息,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使得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具科学性。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制作的微课视频,增加了师生间共同制作的机会,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更彻底地了解学生的思路。此外,微课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情景教学增强了历史课的活力,避免了课堂枯燥,促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应用微课堂资源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高中历史课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云芬.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44):155.
[2]李海宇.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卫芹 单位:广东省肇庆市怀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