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探寻(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探寻(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探寻(4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微课探讨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不断与新技术相融合,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广泛的思路。微课以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方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实践可知,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增强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教学成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然而,基于微课的历史教学仍然处于实践阶段,其应用尚未成熟,因而需要有关人员对微课应用策略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为历史教师的微课制作提供借鉴,同时促进历史微课应用逐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一、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微课有效应用于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将微课视频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微课教学中,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学困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并深入掌握历史重难点知识。再次,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最后,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通过新的形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因此,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历史微课的制作与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制作微课,相关人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确定微课课题,使微课内容与历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为历史教学奠定良好条件。例如,在《冷战中的对峙》教学中,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且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微课主题,并有选择性的制作微课视频,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微课教学设计中,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因此,在制作微课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并设计教案,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录制微视频,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如若能够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内容,则更有利于彰显微课应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微课的同时,应关注效果,及时改进不足,积极利用微课而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微课制作过程中,要增强教学成效,教师必须注意系列事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微课设计环节中,应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信息内容和配套资源,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又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做准备。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加以掌握,如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等,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利。其次,在历史微课制作中,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课的内容。所以,教师应注重把握课题,对其的选择遵循适宜性原则。如在《冷战的对峙》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对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但教师对学生关于教学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了解少之又少,因而教师可从该问题着手,设置微课,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最后,微课视频制作的长短应有度,通常将微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内,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微课,应保证微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贴近,以便于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该节课教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地名、知识点相对较多,如若要使学生对历史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则必须通过有效的微课设计而实现。对此,作者引导学生针对该节课教学内容而制作两个微课,一是以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为主要内容;二是以金、南宋对峙为主要内容。如此,能够帮助学生对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强化记忆。简言之,在历史微课有效应用过程中,微课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出关键问题,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如“找出政权的分布位置”等,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效应用微课,应针对不同年级而采取具体的应用策略。首先,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讲述“唐三彩”知识内容时,教师为增强学生记忆力,可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宫》的部分片段,剧中关于唐三彩的台词有错误,说“这家人这么富贵,摆的唐三彩”,其实唐三彩是唐代的随葬品,不可以摆放在室内。如此,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其次,针对初二年级学生,教师利用微课而辅助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针对初三年级学生,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微课制作,以增强其对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

(三)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应用微课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微课与历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完善微课教学,以发挥微课的应用成效。首先,教师将制作的微课资料汇总,形成资源库。基于此,在后期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对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与新的知识点相结合,能够使微课内容更为深入,更具与时俱进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微课时,应做到微课资源共享。例如,学校成立历史教学研究小组,对各个历史教师分配任务,使其能够共同完成微课制作和共享微课成果。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必须注重将学生参与其中,包括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和分享微课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微课制作经验,对微课教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若能够采取有效策略而促进微课的应用,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应用,但其应用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者认为,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于历史微课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首先,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其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最后,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作者:赵玉双 单位: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国东.用爱浇筑用心经营——浅析“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10):29.

[2]刘开济.历史电子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银川市金凤区××中学为例[D].宁夏大学,2015.

[3]匡婷.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黄永其.合理应用微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19):172-173.

[5]杨晓宁.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知识运用

摘要:

历史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学众多科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将史料知识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知识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的不足,提出了巧妙将史料融入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初中历史;史料;运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史料是十分丰富的,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文字、图片、口述史料、碑刻、家谱等。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认识和分析,能够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各朝各代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动态的历史观。初中生学习历史不单单是掌握基础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国的发展史,包括文化、艺术、技术等的发展,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识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初中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教师更要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史料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史料知识和故事类似,有情节和人物,如在教材中《虎门销烟》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入鸦片战争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和销烟的意志。

1.2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对于枯燥的基础知识容易缺乏积极性,对于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量的引入史料知识,史料知识太少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史料知识运用过多还会导致喧宾夺主。例如在讲解清政府末期一些政策和行为时,教师要恰当的引入史料知识,利用讲解清政府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现了我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必须强大,青少年要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1.3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

历史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历史与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年代计算的方法,识别历史图表等。教师通过巧妙运用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历史教师对史料运用不够重视

目前,部分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讲解历史知识,对史料运用不够重视,导致历史教学十分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史料知识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仅靠课堂和日常中得到的历史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是零散与抽象的。如“九•一八事变”学生只知道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但具体的事件原因和历史背景学生不知道,因此,教师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一些史料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其次,应试教育的一些思想观念对教师的影响较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历史成绩,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观念纳入到教学中,导致历史教学成为了一种应试工具,功利性较强。

2.2史料选择和应用不合理

历史是一种真相和现实,所有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史料知识就是事件真相的最好说明。因此,历史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史料知识。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对于史料知识的选择不够合理和科学,有些史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形态,而不是全部。还有部分教师选择的史料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导致史料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还有部分教师过分运用史料,导致喧宾夺主,学生只关注史料中有意思的部分,而忽略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3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运用策略

3.1再现历史真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运用史料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性格特点,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史料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教师可以将猿人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将古猿头像和现代人头像进行比较,学生会深入理解古代猿人与现代人的区别,进而形成直观的印象。

3.2选择有价值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有价值的史料知识,教师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要选用适合的史料展现历史的细节,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而促进学生深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如在《近代工业兴起》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分布图》引入教学,进而突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进行重点标注,凸显运动的实质。

3.3要适度运用史料知识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要结合教材内容,难易度适中,数量合适。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清平定准噶尔卷局部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新疆、西藏的发展历史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操和爱国精神,凸显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历史上,清朝加强统治,中央政府设立自治区,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教师可以提供民国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到民国时期如何处理西藏问题。

3.4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独立运用史料

历史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史料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史料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史料知识,帮助学生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史料,提高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史料的水平。史料知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历史教师要巧妙的将史料知识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作者:段淑红 单位:威海经区皇冠中学

参考文献

[1]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2014(31).

[2]张东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合理运用[J].青年与社会,2013(12):173.

第三篇:思维可视化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教育方法多样化成为了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许多教师都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出发,以黑板作为基本载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思维可视化则不同,它注重思维的跳跃,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因此,本文针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对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技术;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近几年来,思维可视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以“思维导图”为主,在学科思想综合策略模型的构建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思维导图的作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历史的相关体系,对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思维导图。从本质上来讲,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方式体现在能够按照学习者的思维逻辑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联系到一起,并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效果。对于大部分的学习者而言,可视化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串联,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完成体系的构建[1]。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用图像。大多数教师都会利用画图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表现出来,将其中一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结。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图像可视化更加有效,它比较容易在学习者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第二,使用关键词。关键词的使用是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关键部分。它要求教师将每一幅图片都进行归结,并用一个词或者是一串词语进行概述,使学生看到该图片就会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第三,使用色彩。单调的背景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思维的可视化技术要求教师对同一体系的知识点用一种颜色进行总结,以颜色区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2]。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和同为一家》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知识点利用“导图”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一,制定逻辑思维模型,确立思维导图中的关键部分。思维可视化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朝代,以唐朝作为教学的主要背景,罗列周边的少数民族。像西北突厥和西北吐蕃。第三,以总体结构作为出发点,对具体分支进行分析。第四,通过导图观察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主要交往方式。第五,学生要利用导图学会观察,围绕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特点和原因分析。首先,教师要进行知识的导入。令学生回忆从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远有秦汉时期的匈奴入侵,为了解决领土分割等问题,哪个皇帝以怎样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教师以总结的方式使学生们进入既定的情境模式。其次,教师利用少数民族的疆土分布图进行课堂内容展示,使他们了解到唐朝周边的主要民族,完成教学目的。通过图示学生们可以看出,在西边,主要有吐蕃少数民族。在北边,主要有东西突厥两个少数民族。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唐朝为中心的土地占有情况,使学生们将知识点更加清晰的观察出来。接着,引导思维的变化。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土地面积以及对唐朝的态度等等。从唐朝对突厥民族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定的策略上来分析当时二者的关系。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对当时的民族特色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令学生们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得出: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主要致力于“牵制”与“共进”两个角度,使和同两字体现的更加明显[3]。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也是其教学先进性的体现。以《血腥的资本积累》为例,教师首先要进行知识导入,将资本积累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并且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令他们进行合作。第二,在每组成员中选出一位代表,令该名学生上台进行总结,将知识点用自己的理解以简图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在每一个图上设置关键词,将资本积累的过程以较为清晰的形象表现出来。第三,教师可以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简图进行讲解,以资本积累的时间作为主线,将主要的时间穿插进去,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形成。第四,教学结构评估。教师将几位同学的设计导图进行融合,形成一幅完整的可视化图像。以其中的任意一个时间为参照点,让学生们看着图片将具体的事件说出来,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准确率最高,并予以奖励。第五,在课后,教师要为学生们布置作业,通过“殖民统治是罪恶还是发展”这一命题进行讨论,用具体的例证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对知识进行巩固[4]。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初中生巩固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体系,扩展发散性思维,做到知识的总结和融汇贯通,为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钱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凤.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薛雷.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3]杨文辉.基于Unity3d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4]高巍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探讨

摘要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能有效弥补第一课堂中的不足,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从初中历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出发,寻找两者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衔接的方法及相关保障措施,寻求更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效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堂即为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按时间、教学进度和课程推进的教学行为。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不受课本的限制,在课余时间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弥补第一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从学生心理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的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激发其爱国热情,提升其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逐步朝开放性、全面性、独立性、丰富性等方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统筹地看两种课堂的关系,两者都是历史教学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课堂侧重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在此基础上弥补了因第一课堂空间、时间上限制而存在的不足,同时两者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统一性

从教学目标来看,第一课堂在教学大纲要求下主要是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基本历史事实,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第二课堂也是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来开展,细化其目标,是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相关知识的能力,锻炼其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促进综合图纸提升。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一课堂的内容是严格遵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如隋炀帝暴政章节的学习中,可通过讲解其具体残暴行为来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知,而第二课堂则是安排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来自我阐述隋朝历史等,两者的核心本质上都是课本教学内容。新课改的指导下,逐步淡化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多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学会摸索。从第二课堂的特点来看,学生本来就是开展学习工作的主体,因此两种课堂有着统一的教学主体。

2.互补性

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理论基础。第一课堂受空间、时间所限,教学知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第二课堂通过相关资料阅读、参观博物馆等活动来发散思维,巩固基础。第一课堂的教学面向全班,而同一班级的历史水平有所差别,第二课堂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来指定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以此来维护学生的爱好,提升其自信。

3.矛盾性

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提升在中考的影响、意识层面不足两个方面。在成绩第一的教学机制下,学校和学生都会更多的投入时间去学习课本知识。刚入初中的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兴趣,越往后特别是面临中考的学生通常认为第二课堂是浪费时间,他们更希望把时间花在历史知识背诵方面。在开展第二课堂过程中也会受到部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反对,认为这样的游戏会浪费时间,意识认识误区严重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开展现状及问题

1.第二课堂开展现状

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历史课还是较为热爱,了解第二课堂相关活动,也肯定其必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达到预期且较为消极,未能获得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他们更倾向于在教室的指导下以第一课堂的历史活动为依据而开展的相关活动。总的来说,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未能完全落实,没有发挥其作用。

2.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现状分析可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课改要求未能落实,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学方法粗暴、缺乏教学资源等方面。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仍以中考为方向,分数第一。部分教师认为第二课堂是游戏环节,说教为主的教学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未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教师的模式还是停留在讲听背练,教师讲、学生听,然后是进行习题练习,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出于教学排名和学生安全等担心,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受到极大限制,而参观历史古迹等收费的场所也会因费用问题而搁浅,必要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开展活动的困难。

三、保障初中历史两种课堂有效衔接的措施探讨

1.有效衔接两种课堂的方法

第一,以第一课堂为铺垫实现两种课堂的衔接,对第一课堂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当前单元中的活动课,从教育性、意义两方面来对第二课堂进行规划,丰富第二课堂的同时,也补充了第一课堂。第二,在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实现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比如在参观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古迹时,根据历史档案连接到课本知识点,根据特定文物来丰富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实现有效衔接的同时也寓教于乐。

2.实现两种课堂有效衔接的保障

首先,是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目标来指定指导思想,多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来弥补第一课堂因空间和时间造成的不足,有效融合社会实际与课本知识。其次,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材以及标准,而教学方法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途径,教学内容决定了素质和知识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决定了能否有效达到预期,两者的有效结合能保障历史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衔接。第三,良好的师生衔接是动力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都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第一课堂学习情况制定第二课堂计划,使学生愉快学习,同时,学生也要懂得感恩,彼此情感的共鸣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保障两种课堂的有效开展。

3.两种课堂衔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开展第二课堂的内容要依托第一课堂。两者在内容方面不能有太大的出入,也不能完全雷同,不然会降低学生的接受程度。第二课堂是在教学需求下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丰富,对兴趣进行培养。第二课堂可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历史纪录片的观看和历史文献的阅读,以此来服务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要尊重实际学情。首先,开展第二课堂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主体学生自主思考、动手的情况下完成,要从学生年龄、历史教学资源两方面考虑。其次,是充分考虑本地历史资源,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资源入手,节约成本的同时更提升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知。开展第二课堂要做好教师工作。在开展第二课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身份是指导者,但是对其要求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没有教师参与时变为一盘散沙。历史教师首先要根据第一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为第二课堂制定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选择性实施。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做积极准备,包括事故应急处理、校方请示、动员学生和记录访问者联系方式等,开展活动中对各项活动进行评价,对于初中时间的学生应多以表扬为主,以此来带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尽管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诸多因素的干扰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还是不够紧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理论关系分析可看出,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依托第一课堂,要实现有效衔接就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师生衔接三个方面进行改善。此外,为保障开展第二课堂的效果还需尊重实际学情和做好教师工作。

作者:赵启明 单位:大庆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周晓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现状调查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怎样理解知识目标[J].历史教学,2007,(0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