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解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解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解析(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

摘要: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情境教学则是推进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情感教育、情境教学的内涵以及关系,然后就如何结合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巧用情境导入、构建历史情境、角色模拟情境、注重总结反思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认知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情感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大为凸显,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历史中贯彻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对此,情境教学则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与激发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将之与情感教育结合不仅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文章基于此,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概述

1、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内涵分析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或者说认知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态,是构成完成教育生态、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生成乃至全面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它以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师主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情感,从而协调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其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情境教学则是当前方兴未艾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抽象走向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效率。

2、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关系讨论

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二者并不是截然二分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巧妙地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感教育是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与认知教育、道德教育等共同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体,情境教学则是课程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目标、是本体,情境教学是手段、是方法,情境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结合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措施研究

1、巧用情境导入,激发历史情感

高中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不少知识点更是非常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知识教育尚难以有效进行,更遑论情感教育。对此,情境导入则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情境导入是课程导入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课程导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所开展的导入性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情感的培养有着相当突出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导入来开展情感教育,以情境激发情感。就以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内阁、军机处等新型制度,与传统的宰相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选择了几段与之相关的小视频,比如从《大明王朝1566》中选择了内阁票拟的场景,从《雍正王朝》中选择了雍正帝会见军机大臣的情境。这些小视频相比于教材而言,尽管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但更为形象直观,也更容易刺激学生的眼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裨益,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值得教师发掘利用。

2、构建历史情境,生成历史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一来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直观化的认知心理,二来情境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抽象性的弊端,一举两得。因而,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利用教学情境来进行课程导入,更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生成历史情感。历史情境的构建方式较为多元,比较的常见的构建方式包括语言构建法、实物构建法、故事构建法等,巧妙地运用上述方法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情感教育能够得到落实的核心要素。就以语言构建法而言,这是情境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构建方法,教师在不借助任何外界元素的基础上,仅凭教学语言就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这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除了具有知识性以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就以必修一第十二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为例,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内容,当当讲到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时,笔者采用了文学描述的形式,突出了邓世昌的悲壮性。

3、角色模拟情境,体验历史情感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境教学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途径,在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最为典型的便是二者都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课堂游戏,尤其是角色模拟游戏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选择。角色模拟游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历史情感。就以必修一第五课《古希腊民主政治》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分配了不同的角色任务,比如公民、祭司、主席、传令官等,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揣摩角色、体验角色,这对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公民大会的地位、作用、价值有着相当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生成,民主意识的激发也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既加深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生活的感知,又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拓展了历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注重总结反思,升华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认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成果的完善也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开展情感教育时,还需要注重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升华历史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以下两点内容最为关键:首先,教师需反思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否有效。情境教学作为当前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有助于教学氛围的渲染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但使用不当也非常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教师在叫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情境教学的实际效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情境教学更好地服务情感教育的实际需要;其次,教师需要定期考察学生历史情感现状,通过课堂交流、随堂测试等方式查看学生中间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并根据考察结果重新规划教学环节,进一步矫正情境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情感教育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的新课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而情境教学则是推动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推动情感教育,从历史情感的激发、生成、体验、升华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4(06):53

[2]王禄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东方教育,2015(05):88

[3]仲红梅.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4):98-99

[4]熊云峰.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学习,2014(07):34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重视不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形式与初中不相同给历史教学与学习带来困难,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中从教学理念到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一次全面变革与发展,给各学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应对各类教学问题,同时引领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新的水平与方向,是当前各学科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核心,就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始终将历史课程视为“副科”,认为对其的学习求知只需在应试之前突击背诵,平时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认知理解。这就造成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课堂求知欲望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加上初中时期主要采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式,这就造成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没有获得相应提升。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难以掌握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比如对于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内容,学生因自身知识基础的薄弱难以对其有效认知、掌握,进而影响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进度与成效。

2.教材内容编写形式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造成冲击

与初中历史教材按照编年体形式进行编写所不同的是,高中历史课程已普遍使用专题教学的形式,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富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专题化整理,以此令学生通过专题学习掌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规律与特点。这种突破历史时间线索专题化编写形式,给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新的困难、挑战,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与较强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学生有效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通史知识基础,难以跟上教师专题教学的进度,无法对深层次的历史知识加以有效理解与掌握,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下解决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学生重视学习历史的意识

在教学高中历史课程的第一堂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楚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转变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所形成的固有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转变学生学习思路与想法,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何为历史学习,人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历史由人所开创,人也是历史进程中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人都在反复地学习历史,认知历史,若没有历史观念,缺乏相应的学习,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何在?同时,还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夏朝、商朝、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析政治制度几千年来的变化,由此总结出历史的规律。让学生在认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过程中,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确历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学习历史课程。

2.进行历史知识线索与学习兴趣的把握、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其专题所涵盖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需要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历史线索的运用,在一个专题教学中以一个知识线索为引导,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领会与掌握。同时教师也需注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引用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求知兴趣。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就可同时为学生讲述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以及袁世凯诱骗革命党人当上大总统这两个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问题。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与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优化自身的教育思路与教育方式,以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梁俊 单位:云南北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2]陈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9).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运用

【内容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源于教学理念先进的美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时效性。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课改实验,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落实下去,并结合各个学校和师生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顺应学校发展的形势,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探究结果介绍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释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原理是将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学生分为一组,通过各人发挥优势,在学习、探讨、研究、抽查等工程中实现互补,从而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新的灵感和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元化的沟通和教学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

1.进行合理的分组

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的前提。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可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整合大家的意见,并就每个人提交的个人鉴定和师生互评,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分组指标。分组指标可包括学生的兴趣偏好、性格特征、学习能力、认知和理解方式、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一般六个人为一组,可根据班内的实际学生数量进行调整。每个组指定一位组长,负责组员间的协调和任务下达,该组长可由组内成员选出,要求有责任心、成绩良好,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

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的必要条件。笔者所推荐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如下几种:①交流为主的实践活动将课堂的话语权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各抒己见。比如必修二经济史第二单元学完后,下发任务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需要通读课本,结合教材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最后在组内讨论。最后的展示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即应将每个组员的观点都列出来,以供参考,并由教师在展示结束后整合所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加以点评,使大家对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理解。②辩论为主的实践活动安排一个论题和不同的论点,并在班内进行分组,一个正方,一个反方,每组选派两至三位辩手进行发言和补充。通过竞争机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明辨性思维,并加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③展示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话剧编排的形式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课堂展示,以增进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和认识。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而在准备过程中,也需要分工合作,这使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3.建立有效的评定机制

评定机制是学习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评定,使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校成效有较为客观的了解。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定机制,改变了以往的个人测评,而是组间评比,促使组内组员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评定指标不仅包括平时的测验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的得分多少,也包括组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巧。通过制定有效的评定机制,能够客观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了解其学习成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从而上课后下达任务;第二,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效率,完成课堂任务;第三,教师需及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要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课堂动态,以及具备充足的史实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1.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参与其中,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逐渐从“旁观者”或“观众”的角色中跳出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思考、探究、发言,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别人沟通、问询,掌握知识,增进对知识的见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组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增进对组员的了解,并配合组长的安排,完成课堂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对于学习有困难或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弥补差距,共同进步。

作者:卢红斌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桐,杨卫.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效果[J].潍坊第一中学校刊,2014,24(12):84-86.

[2]李洪波,张佳佳,等.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效果评价[J].博立中学,2015,8(5):39-40.

[3]高春燕,李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期刊,2013,21(4):118-119.

[4]赵辉,李飞,等.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信息:中旬刊,2014,24(8):3713.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价值

[摘要]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对学生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有着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主要有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合理划分小组、设计学习任务、落实教师指导、及时评价学习成果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价值;开展策略

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文科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人生智慧丰富乃至综合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制约了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很好的矫正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能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主动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以下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能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经常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为了一个历史问题而展开争论,或者为了完成同一个历史学习任务而开展通力合作,这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2.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目前已经取代教师教学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流。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也从教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学,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天赋各不相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在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3.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从教授历史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除了包括智育内容以外,更包括德育内容,比如社会交往能力、思想品德素质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合作为学习手段,充分凸显学习团队以及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1.制定科学标准,合理划分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工作。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通常会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教师需要予以纠正。首先,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划分标准。为了确保小组教学能够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并保证不同小组间存在竞争学习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标准,将历史学习能力、学习现状互有差异的学生安排到同一小组。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成员过多则容易存在滥竽充数、吵吵闹闹的现象,降低学习效率,成员过少则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6~8人的小组规模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最后,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代行监督管理职责。

2.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间的合作为核心,而合作又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学习任务。换言之,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工作。首先,学习任务要紧扣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要服务于教学活动,必须与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密切相关,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为例,笔者给小组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内阁制是明朝迥异于前代宰辅制的重要制度,与宰辅制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试列表说明。这就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自然大为提升。其次,学习任务要细化。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虽然有助于“集众智以为己智”,但也非常容易发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偷懒,教师还要将学习任务进一步细化,确保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

3.强化师生互动,落实教师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方式之一,本质上也是自主学习,只不过是学习者的数量由一个人变为多个人。尽管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职能的弱化,相反,教师需要从课堂组织者以及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出发强化自身的教学职能。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和谐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需要从平等、包容、和谐的角度出发,重塑师生关系,使之更契合合作学习的需要。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学生在归纳《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时不清楚这两份主张完全相反的纲领性文件有何相同之处,此时笔者从反封建、脱离实际的角度出发予以引导,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4.突出成果展示,及时予以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既然以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那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小组学生通力合作的结果,凝聚着小组的智慧与汗水,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引导工作。比如安排小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让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在班级范围内得到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笔者让某个小组梳理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几个主要节点以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并总结归纳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共同点,进而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这个成果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很好的学习辅助资料。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在合作中的实际表现以及最终的合作结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当然,为了提升评价的效能,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在从小组划分到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慧.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神州,2013(25).

[2]张红波.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考试周刊,2015(74).

[3]罗丹丹.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高考(综合版),2016(1)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导学探微

[摘要]

有效的课堂导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挥导学案优势、借助主问题载体、拓宽微媒体渠道、尝试活动单模式这四个导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导学;路径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伙伴,共同探索历史教学的导学路径,推动学生历史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发挥导学案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一种传统的导学模式,经过教师长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导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导学案既有模式,借鉴前人取得的经验,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导学案功效,完善导学案导学范围,全方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主要介绍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就是: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鉴于本课的内容与知识点,笔者将导学案分为三个板块: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预习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通过与文本对话、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由来、皇帝制度的内涵、秦朝官职分布、秦朝地方郡县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等。探究案主要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对秦始皇的评价等,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训练案则侧重于对预习案、探究案的考查,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二、借助主问题载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实践表明,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通过优化主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问题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发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有人说这种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根据文本以及你所了解的中英两国的形势,说说你的观点。这道主问题以结论出现,深入挖掘结论背后的原因,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深入解读文本,强化学生与文本互动。二是从分析中英两国形势入手,引导学生全面地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非常活跃,其自主学习潜能被激活:他们从文本出发,进一步掌握了中英两国鸦片战争前的背景资料,并透过鸦片战争的表层原因深入本质,全面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拓宽微媒体渠道,开阔学生历史视野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学生核心素质之一。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微媒体,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多形式的导学。微媒体因其便捷、生动、丰富,已成为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利用微媒体进行导学,不仅可以迎合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教师强化导学的渗透力、影响力,打破传统导学的时空局限性。教师在利用微媒体进行导学时,要加强课堂整合,使微媒体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注意细节挖掘,做到见微知著。例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涉及许多民主政治知识,知识面较广,而学生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了解较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知识的弱化又必然影响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媒体,将本课涉及的知识按主题开发相应的微课程,然后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对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导学的目的。

四、尝试活动单模式,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活动单导学模式与导学案导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活动单导学模式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紧扣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推动历史课堂的多元化互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例如,在开展《“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活动课时,为了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笔者借助活动单进行导学,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组建探究小组、明确探究主题、制定探究计划、获取资源信息、信息分析整合、撰写探究报告、探究成果展示。通过活动单进行导学,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思路,也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有序推进,在探究实践中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导学路径,构建“双主”课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曾德辉 单位:广东广州市艺术学校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导入

【内容摘要】

教学手段千变万化,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采用同样的套路,其实这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没有定法,教师可以按照几个大致方向去设计教学,但切不可一直采用同样的方法,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总结出来的方法有效地整合、变化,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展现历史导入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

生活经验;兴趣;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下,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历史重点内容,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教师要利用好教学工具,优化导入教学。但无论怎样设计教学,教师都要围绕“兴趣”这个话题展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找不到切入点,使得设计出来的导入教学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不合时宜,既浪费了时间,又显得教学手段略显低劣。为了能够展现导入教学的作用,教师要找好这个切入点。比如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都渴望表现,渴望能够受到他人的认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在某堂课上,我问学生们:“大家看过奥运会吗?”学生们都点头称是,然后我继续说到:“奥运会开幕前,都需要传递奥运火炬,那么大家知道这个奥运火炬的火种是在哪里取的吗?”一些男生很快就告诉我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山采集的。然后,学生们对奥运会这个话题七嘴八舌地进行了讨论,我看到学生们此时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然后开始引入《雅典卫城和奥林匹克遗址》这课。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

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如果历史课上少了一些趣味因素,只会让学生感觉无趣,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并让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我说到:“现在男多女少,我们班各位男生可要努力学习了,以后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可是,现在不要早恋呀!”我用诙谐幽默的话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我看到我的话已经把学生们吸引了过来,我继续说到:“大家知道结婚男方都要向女方下聘礼,这也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吧。那么大家都听说过‘三大件’吗?”学生们点头称是。我继续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大件’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在70年代的时候可能给女方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又过了一些年后,‘三大件’就变成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可是,如果现在谁家下聘礼给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人笑话吗?”我的话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忍俊不禁、兴致盎然。然后,我就开始将方向引入到教学中来,我说到:“到了现在,‘三大件’的含义变得丰富了,对于一些有钱人来说,可能就是汽车、房屋等,也不再局限于三个东西了,‘三大件’也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三大件’含义的改变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领悟发生了变化,而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国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同时,有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来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吧。”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利用了诙谐幽默的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针对性的引导来导入新课,尽显导入教学的艺术。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

在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纪录片、影视资料等来导入新课。由于历史中的一些情景依靠平常的手段是很难将其再现的,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景,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场面,这次阅兵,是全世界展开的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学生们看到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精神感到十分振奋。然后,我向学生们说到:“70多年前,中国内忧外患,贫困落后。而现在,我国从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你们看这些信息化的设备,这气势磅礴的坦克,都是我国发展的产物。这段影片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段纪录片。那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现在我们翻开书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切不可将其套路化,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导入教学,展现导入教学的魅力。

作者:黄丽亚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

【参考文献】

[1]徐燕文.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4).

[2]李会欣.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进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6(18).

[3]杜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困惑及实践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6(17)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合作运用

【内容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本文将浅谈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案,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方案;教师;学生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发挥自主创造性,增强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实践能力。本文将简单介绍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并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等四个方面,举例浅谈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标准样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实践性。自主性是指学生在自主合作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合作性是指学生需要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调研、论证、总结等实践活动,最终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增强团结合作精神。生成性主要指自主合作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必须通过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资源共享,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实践性则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从而发展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建立四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一组有一名小组长),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然后,通过导入思维的方式,设计本课目标,拓展课外知识,开展课堂探究并做好本课总结,全面打造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例如,在学习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时,教师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让合作小组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相关史料,筛选并整理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可以初步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小组长轮流展示并讲解本组搜集的历史资源,然后,指导自主合作小组的同学,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三个方面来探究“光荣革命”的背景和英国君主立宪制能够成功确立的成因。其中,一名学生从经济方面独立分析原因,另外两名学生分别从政治和文化思想方面来探究,最后进行合作交流,并由小组长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再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什么?探究的背景和深远影响。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然后用完整的课件展示答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爆发的原因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日本加紧了侵华,北洋军阀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与此同时,是一场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亲日的内阁总长。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带动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2.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为学生设计好合作探究课题,能够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深度了解历史进程,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达成历史资源共享。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并不止停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课后学习可以使用。围绕教师设计的课题,学生搜集资料、独立思考、认真探索、合作交流并进行知识汇总。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组研究《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四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彼此联系,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连接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合作精神。另外,在完成自主合作学习作业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要注意把课本知识、搜集的史料和自主探究成果进行合作交流与汇总,全方位的分析历史问题,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本教材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借助网络搜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方式,让学生探究“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引导合作学习小组自行观看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栏目之道光帝(下)的视频,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来合作探究“逆不敬,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这幅对联的含义,体会学习历史的快乐,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3.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大力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总结个人见解,然后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章时,让学生自行探究四大发明的特点,分析文学、书画、戏曲等艺术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然后总结合作小组的集体智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研究历史资料、发现历史问题、探究历史话题。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为什么又迅速灭亡?”),然后通过研究史料、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4.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

教师在进行自主合作教学实践时,应不断深化自主合作课堂,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这一章时,教师先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中国外交关系史的流程图,让学生合作分析并总结中国外交发展史的原因,例如从清朝初期的“朝贡外交”、清末“屈辱外交”和现代和平外交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然后,教师总结学生观点,结合中国外交史的背景、成果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外交历史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借鉴优秀教学案例,认真撰写教案,借助多媒体和微课技术,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发现历史问题,展开合作性探讨。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一课时,教师用适量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片段,指导合作学习小组从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和军事装备等方面来探究清朝海军存在的问题,分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结论,提升学生的解析能力,有效深化自主合作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标准样式。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接受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运用导入思维的方式来开展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话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杜香美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若平.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文信息,2016(3).

[2]张红果.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9).

[3]王俊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2012(4):195-195.

[4]唐彩凤.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周刊,2011(47):176-176.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应用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历史知识的讲解,它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收获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改变学习方式,感受浓厚的历史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需要考虑到教师能力、学生特点、课件特色、教学氛围和评级体系等诸多综合因素,真正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科魅力。

一、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应用与历史知识的感知,构建有效的问题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历史知识是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组织高中生来追寻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推理历史进程的真实演变,实现历史知识的学以致用,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辨识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将历史知识做到高度还原,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引导其真情投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入感知历史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逻辑层面。

1.2运用多媒体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对于历史学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如何展现学科教学魅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学,创建课堂教学情景就成为了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开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1.3运用多媒体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最大魅力在于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声光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中的板书法、演示法、讲解法、图示法等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多重感官享受。

二、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2.1利用多媒体展现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而其用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就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例如:教师在讲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张》一课时,需要讲述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用不同的色块来代表德意志帝国周边的小邦国,然后通过Flash动画来展现三次王朝战争带来德意志帝国版图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德意志版图的变化,加深对于三次王朝战争的认识,了解到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初期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存疑”和“求索”这两个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来思考问题,上下求索,进而探索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组织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多媒体视频,引导出课堂教学的总问题“假如没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会不会爆发?”,指导学生观看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IPad+投影仪来进行“启发探究”教学,通过PPT课件进行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如:“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抗日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将国共双方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2.3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历史感受,创建有效的课堂情境,不断立体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提高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这堂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清朝晚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还可以播放近年来中国在体育、科技上取得的非凡成果,这样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紧密结合,以史为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提高学生对于“科技兴国”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发展的精神来认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保证多媒体教学能够深入结合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向着立体化和生动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推动学科思考和知识的升华。

作者:高伟 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姜艳.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6(08)

[2]张志伟.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6)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反映人们的观念和看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更加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高中历史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学质量;高中历史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教学时,应注重改变教学方法方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避免对学生的思想造成限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觉对社会、世界进行思考。另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自由阐述想法的机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你觉得应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给予学生的观点充分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主题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灵活运用教材,发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主题,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背诵,应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掘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等,增加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在讲解相关知识后,由学生自主讨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并组织学生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科学评价,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如,教师在讲解“我国古代经济经济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农经济模式时,可重点对小农经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阐述,使学生对小农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农经济模式下,男耕女织,体现了人们通过合理分工,实现自给自足的人文精神,学生可以通过辩论、模拟小农经济模式等方式,更好地领悟小农经济所包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其人文精神。

三、改进教学理念及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自然也就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案例教学、创设情境、小品、辩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一方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另一方认为该政策弊大于利,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应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增长,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者:范胜明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文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S1):167-168.

[2]罗锦有.树立人文意识,让历史更富有人文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13):118.

[3]王文华.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索之道[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5(08):147

第十篇:趣味性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要兼顾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所以必须在此过程中展现一定的“趣味性”,这并不意味着就对历史学科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正确加以利用,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趣味性”能够发挥其作用,又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水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敢于突破教材现成体例的精神作为内在支撑。

关键词:

趣味性;历史教学;知识储备;表达能力

鉴于高中生处于一个身心趋于成熟的临界点:也就是逐渐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方式认知学习中的问题,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未成年人感性与幼稚的心理活动状态。那么就要基于他们这样一种兼具求知欲和好奇心普遍的特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内涵和作用值得广大教育者去研究和探讨,它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双重的改善以及提升作用。

一、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及其作用

谈起“趣味性”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多认为“趣味性”充其量是一种辅助工具,多而无益,甚至可有可无。不得不指出,这样一种观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大打折扣,而且这样一种观点也过于陈旧刻板,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没有对“趣味性”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历史学科的范围之内,往往认为过于讲求“趣味性”,会有损历史史实的严谨,这往往就把“戏说”和“趣味性”混为一谈,认为两者一样,都是在夸张地加工、杜撰历史,把历史“故事化”。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行之有效的“趣味性”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其中也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又要通过它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趣味性”具有扩展知识面的作用。如果只把它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从教材的角度来分析,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比较注重知识点的概括和相关历史脉络的整理,是一种专题化、模块化的形式,知识点的呈现都具有凝练和简洁的特征,那就意味着需要教师应该用到更多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扩展”,以作为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的支撑。所谓“有机的扩展”,指的是对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的讲述要具有目的性,紧扣教科书的重难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严重脱离主线方可。“有机扩展”的做法丰富了教科书本身所罗列的有限的历史信息,也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了现行各版本教科书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值得去利用和开发,教师在讲述与教科书联系紧密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并且很好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中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教科书是以罗马法体系的不断演变为线索,着重讲述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而这样的内容又伴随着古罗马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到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历程,也正是因为疆域的扩大,才使罗马法体系一步步的完善。因此,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也是与整个古罗马的疆域扩张相照应的。若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必须涉及到整个古罗马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历史,而这些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讲述的比较简略,基本都是一言以盖之,这就形成了上文所说的“潜在空间”: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设计并且传输一些没有被教科书所包含的古罗马历史。这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随着古罗马的扩张,罗马法也会随之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且会牵扯到课本之外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这既形成了“有机的扩展”,以重难点为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教学内容丰富而鲜活,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并通过知识面的扩展体现了其价值。其次,“趣味性”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因为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引入,使得历史知识在学生面前鲜活生动起来,这也照应了所谓“趣味性”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辅助作用,不过更关键的在于,学生在这样的阶段里,更可以从教科书以外感受到一些人文价值:过往历史事件与人物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吸引力,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可以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从事件本身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也就涉及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趣味性”不但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堂辅助手段,而且能够以它自身的作用,极大地帮助课堂的教学目标获得实现。依旧以罗马法这一课为例,在讲述古罗马扩张历程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入这一历史时期对罗马国家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尤其是为罗马从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这一阶段发挥重大影响的凯撒、庞培、克拉苏的“前三头”政治联盟与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后三头”政治联盟等等,用精炼又极具渲染性的语言,讲述这些人物的为人与经历,以及他们与元老院进行斗争的艰苦、曲折的经过,让学生们从前人的履历感受到每一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伴随着复杂的、来之不易的历程,并以此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这在“趣味性”实现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情感上得到升华,很好地照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关于“趣味性”,教师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趣味性”的作用能否得到体现,与教师本人的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说明教师自身对此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换句话说,教师本人即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仔细进行划分,则需要做到三点:第一,之前所提到的“潜在空间”,即是由于新课改之后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叙述的简洁凝练,注重线索和条理,每一段历史之中的人事方面细节在课文段落里没有相应的空间得以展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可以理解重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人为的扩充和支撑,这样以来也可以使课文内容有所丰富,“趣味性”也就随之增加。显而易见的是,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人事细节的扩展,依赖于教师本人深厚的知识素养,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积累,不然的话“潜在空间”的利用和“趣味性”的达成就无从谈起。换言之,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层面。第二,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为辅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中的重难点而准备的,无法通过书面语言,只能通过教师自己的加工以口头形式把相关知识储备表达出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了教师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指语言的专业性与流畅性,更要在在前提之下利用语言充分展现出一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专注度。在此必须要指出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近些年来由于教学硬件、软件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多媒体设施的采用,造成很多教师在讲课时过于依赖课件上的现成内容,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代替原本的语言描述,抑或对课件上的内容不做更改地进行陈述。这不但在实质上弱化了教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控与思考(皆交于课件解决),而且更直接的表现是,很多教师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件,就会变得没有头绪,不知如何进行课堂教授。由此可见,熟练的语言表达不仅是最根本的要求之一,而且也是教师讲课最为坚实的依靠。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与课件中的图文相媲美而毫不逊色,不仅可以产生“趣味性”,而且更是教师本身体现人格魅力的重要渠道。第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都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准备的,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教科书有着本身有着对单元与章节固定的划分措置。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这样一种情况,依照单元、章节的先后顺序进行线性教授。可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本身体例、严格按照顺序罗列分析知识点,是难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也使“趣味性”的作用难以施展。况且,教科书现成的体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宜调整。新课改后把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内容分割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而每一个时段的历史都是由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而有所发展变化的。教科书的体例划分与真实的历史进程规律是有出入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任一方面,都有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讲授过程之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突破现有体例,涉及更多的方面,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必修二经济史与必修三文化史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单纯地仅仅按照每本教科书现有的内容进行线性教授。因此,教师要勇于突破教科书现成体例,也就利用了前文所提到的“潜在空间”进行“有机扩展”,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三、结语

“趣味性”是教师针对高中生自身特点而需要具备的一种教学要素,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课堂调剂,往深处考虑,是教师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巧。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鲜活,自身在得到体现的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历史知识。总之,“趣味性”围绕着教学重难点,连接着每各个教学环节,对它的利用和把握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也极大的考验着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作者:蒋壮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郭建勋.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黄加纪.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J].新课程,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