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应用(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也逐渐趋向于多媒体化,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把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要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握好应有的原则,找到突破点,并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一)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角。要减少教学中不恰当的做法,不要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仅仅打着信息技术的旗号,却忽视了学生的利益,这样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有效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按照知识结构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遵循灵活性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一定的灵活性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按照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方式,也可将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起来运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兴趣特长等,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现如今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组合,甚至是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是教学的核心四要素,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利用好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能。只有把握好这四者的关系并灵活运用,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投入相同的精力在教与学两方面,将教与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实现教学应有的意义。此外,还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创建新型的教育模式,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遵循教学资源优化的原则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是要重视各类教学资源,将资源最优化的原则。“互联”“共享”是信息技术的内在本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刻意追求课件的数量,而是要选择最优、最适合的资料和素材,学会运用手里的资源。同时,教师要懂得合理利用眼前和自身的资源,根据教材给出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对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和完善,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出最有效的课件。
二、如何实施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以应用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起着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教师是整合中的关键人物,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为他们在整合过程中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例如,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应学会使用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够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参与,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学习并爱上学习。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注意原始资料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探究的空间,开阔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
(三)进行精而简的教学材料选择
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的材料丰富多彩,老师应该注意从中选择简明扼要的内容,课堂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有关“儒家文化”的史料记载,大家知道的很多,除了课本上丰富的材料外,其实只需要选用最简单的,如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这样就能清晰地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并得以突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从而缩短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有时间去学习其它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在电脑上,用网络制作或下载一些多媒体课件,再到教室里演示一遍,就能实现历史课堂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且他们觉得只要课件的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能提高整合的效果,这显然是不对的。实践证明,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师只有刻苦学习网络技术,并有选择、有节制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选择各种各样声情并茂的信息资源,促进历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作者:王翠 单位:长春市第151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生态史观渗透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工业革命以后,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以及不断的产业升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寻求人类和环境的共赢。而这种思想也越来越多的被融入教育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过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未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将生态史观渗透于高中历史教育中,通过生态史观的引入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学习历史。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并没有渗透生态史观进行教学的经验,因此现代高中历史教学对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
生态史观;高中历史;教学
在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生态史观的渗透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寻找方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渗透生态史观,也就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然而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又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的必要性
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进行教学是很有必须的。首先,现代课程改革对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让学生从对历史的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曾经发生了什么、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思考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而这一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环境的问题。因此,现代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引入生态史观,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且高考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生态史观的考察。近些年高考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与生态史观相关的内容。其次,将生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中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从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差,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必然要求教师要引入生态史观。
二、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提纲进行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提纲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要求,比如教师要将生态史观引导到教学过程中,根据考试提纲来确定自己的教学过程。举个例子来讲,在讲工业革命时,传统的教师使用相关的文献和材料等来论证工业革命的伟大意义,同时给学生展示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还会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引导的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同时,还会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数据,比如,工业革命以后我们的环境变化状况,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危害,比如,关于伦敦的毒物的相关的内容。这些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入生态史观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价值,也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更丰富的教学的模式。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教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除了让学生通过教材对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以外,同时还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当时的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就有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印象。在学生看完资料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频的内容和书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比对,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同时教师要强调关注对环境的变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加的有目的性。
3.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真实的知识。所以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树立生态史观。生态史观的树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建立起生态史观,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起生态史观。
作者:姜波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春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态史观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1):30-32.
[2]李四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3(9):16-18.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不同图像史料运用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是较为常用的史料,因不同史料表现作用不同,故其运用策略大不相同。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加大不同图像史料运用策略的探究力度。
关键词:
图像史料;高中历史;运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历史知识,借助各种途径获得新知识,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图像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可在帮助增强历史知识记忆力的同时,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水平。本文从图像史料分类角度出发,总结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含义
图像史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它通过摄影、拍照等形式将历史理念传递给大家,增强视觉感受。一般来说,和单纯性的文字相比,图片可加深记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还可增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
1.漫画的运用。漫画是画家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提取素材后,借助夸张、比喻等手法抨击、讽刺某种行为的形式,幽默、讽刺等是其主要特征。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借助历史漫画讲解相关知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漫画观察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可加深记忆、理解。
2.绘画的运用。历史绘画是图像史料中较为重要的成分,和其他史料相比,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绘画史料的观察、临摹,学生能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加深对当代历史事件的理解。
3.照片的运用。照片是对某个事件的捕捉,可真实地反映当时发生的事件。因照片具备的特性,学生更容易看懂。但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照片时,老师需认真、详细地进行讲解,这样可帮助学生了解照片内容,加深记忆。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借助当时拍摄的照片讲解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让学生连贯整个事件,扩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如对红军长征路线图的讲解,老师可明确标注各个地区的位置,这种手段的应用,可帮助学生了解长征地点,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4.地图的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较为常用的史料。所谓的地图是指借助地图语言表现历史事件、故事,其主要优势为可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等。历史地图还具有直观、简洁性,通过对相应知识的解读,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历史知识。因此,历史地图运用过程中,老师需叮嘱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中潜藏的信息、特殊符号等,从而理解表达含义,理解想要反映的历史主题。
(二)不同影像史料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影像史料主要为纪录片,和图片史料相比,影像史料更形象、直观,通过学生对影像的观看,可震撼心灵。在历史知识讲解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借助播放影像资料的方式阐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如武昌首义知识讲解中,老师首先根据课堂知识安排每位学生观察,不但能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当然,要想更好地利用影像史料,课前需做好几项准备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历史教学目标、重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选择影像史料;第二,根据课堂讲解历史知识,设定影像史料的播放时间。在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使用的影像史料相对较多,然而由于每堂课只有45分钟,这就需要历史老师从众多史料中挑选有限资料,设定播放时间,通常处于5~10分钟;第三,准备解说词。影像史料解说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因为解说词不但能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此外,影像史料播放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放方式:(1)完整播放。所谓的完整播放是指在课堂上的特定时间段播放整个影片,这是教学中比较少见的。通常来说,只有选择的影像史料能充分反映课堂知识,展现主角特征时,才能完整地播放;(2)反复、定格播放。反复播放是指反复播放定格影像,定格播放则为定格某个重要的画面,这两种播放方式均将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主要目的,以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习质量;(3)剪辑播放。剪辑播放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各个镜头修剪、整理后播放的方法,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4)对比播放。对比播放是指课堂将剪辑后的影像统一播放,让学生从两个影像中获得更多知识,加深记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还可培养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复杂社会的适应力。图像史料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该手段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清晰、直观地了解历史知识,还可加深历史知识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图像史料的重要性,掌握不同史料的运用方法,合理运用图像史料。
作者:冯贵德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分析
摘要:
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情感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方面内容,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且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本文对其中的情感教育及情景教学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结合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可以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情感教育;结合
基于我国课程改革及社会需要等方面要求,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进行创新,使得情感教育与情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二者纳入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好情境创设的相关工作,并对情感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使学生正确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及历史观念,完成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方法
高中开设历史这一科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培养,并且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辨和分析,因此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与情景教学进行合理结合,下面将就结合方法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和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基于此,高中教师可以从声调、语言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情感教育和情感熏陶的目的,下面将从几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对语言艺术进行充分利用,完成情感及气氛的渲染工作;例如,教师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对声调方面进行润色,通过连续而快速的语言进行讲解,并且利用高昂的音调调动学生的情绪;再例如,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进行讲解时,对于国家受到的压迫和耻辱相关内容可以用缓慢、凝重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适宜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挚情感,并且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言的科学应用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表述内容及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身段、语言以及面部的表情中理解教师的情感,从而对教学的相关内容情感进行把握,通过教师营造的氛围、情境感受和理解情感教育。第三,通过情境中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师应用情境中形象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情感,而若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例如,在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时,教师需要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情感共鸣,产生对英雄的敬意,实现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得到培养。
(二)情感情境的创建工作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要表述和传递的情感进行深刻理解和共鸣,需要进行相应情感的情境创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激发,从而使教学工作达到应有效果,下面将就情感情境创建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第一,将生活情境融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若想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需要对历史教材内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历史现实生活相关情境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对情感进行体会,和历史产生共鸣;教师若想对历史生活的情境进行还原,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在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今日,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手段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画面,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产生熟悉和共鸣,从而对相应知识进行更好的记忆。第二,通过实物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校内的收藏品,或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这种实物情境,学生可以对历史进行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和演示,比如对“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农作场景等。第三,通过音乐等方式实现情境的渲染,调动学生情绪。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音乐的渲染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教师在对“思想”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播放《东方红》,使学生对主席的敬佩情感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并且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培养。总而言之,通过情境创设、演示以及表演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切体会,让学生和历史产生更多共鸣,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使学生可以对历史规律及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基于此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及情景教学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教学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作者:李继斌 单位:静宁县仁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53-53.
[2]曹亮.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进行结合[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59-59.
[3]唐贤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1):140.
第五篇:讲练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摘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帮助高中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讲练结合模式下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让学生将历史理论知识与实际学习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充分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讲练结合;高中课堂;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在课堂上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仅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将讲练模式相结合,给予高中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水平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不断提升课堂知识传授水平,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满足高中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水平,首先,应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设计更符合高中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要积极补充讲练知识,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找到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做好分析工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历史知识梳理工作,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在整理好的主干知识上进行填充,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就可以从它的崛起背景入手,德国在统一之后受到俾斯麦的长期控制,通过大陆政策处理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视与法国关系的处理,从而达到减少德国的战争,为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逐渐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目的。但是德国在实现帝国主义化后威廉二世积极向外扩张,与俾斯麦产生政见上的分歧,最后使俾斯麦辞职,德国逐渐走向扩张的道路。通过这样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一些知识点不再单调,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做好试卷知识讲解工作
讲练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试卷知识的讲解工作,让学生通过试卷丰富历史知识,找到解题的技巧,从而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试卷成绩,忽视了对试卷的利用,导致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质量,也不利于历史讲练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试卷知识的讲解,并为学生梳理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教师在对一张试卷进行讲解时,首先,要分析整个班级的答题状况,找到学生认为比较难的题型,突出课堂知识讲解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起到试卷讲解作用,满足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需求。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做好统计工作,错误率比较低的题可以不讲解,错误率高的题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找到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试题讲解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失误原因纠察,让他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历史试卷的正确率。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分析问题时要保持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结合问题组织相对全面的答案,确保答题的准确。
三、改善课上课下练习质量
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应该做好课上课下的练习指导工作,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掌握学习技巧,以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热情,满足今后的历史学习需求。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抓住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认识和学习历史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作业时,先从课本入手,让他们发现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到抗日战争的各个历史线索,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历史“骨架”,然后填充“血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这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它的历史地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在讲练结合模式下应该重视对课堂的构建,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为他们及时讲解试卷上的内容,并系统化、体系化,降低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布置科学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在练习中积累历史知识,使其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作者:夏祝林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参考文献:
[1]孙敦顺.锐意创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成才之路,2014,(15).
[2]周洪琴.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4,(10).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改革也是大势所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今,高中历史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中历史教育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的根本任务与观念
高中历史作为文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任务是一样的,主要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才为目的,所以高中历史的改革主要是培养人才,使人们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的思想上来。在现今阶段,人们的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只把历史学科看作副科,对待历史学科教学不够重视。同时,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应该注重高中历史教育,注重科学利用历史教育教学手段,转变历史是副科的观念,重视历史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二)传统教育的弊病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忽略讲课的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学生也就不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教师达不到讲课目标,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这种讲课方式枯燥无趣,同时这种讲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学生不能够完全掌握历史知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历史课堂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
二、历史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每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没有关联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使历史脱离其他学科,要发掘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只有把历史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重视历史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此外,高中历史教材重视理论和结论,教师要对历史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高中历史有良好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该把其他的授课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法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高中历史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选择有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讨论,同时要掌控好时机,找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学好历史。
(三)辩论式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教师应该采用辩论式的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的看法更全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角色扮演教学方式
角色扮演的意思是说学生以扮演历史人物的角色去考虑历史问题,把学生代入到历史中去,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思考,例如在讲秦朝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和其他六个国家的王的方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能够正确地分析历史。这样把学生代入到历史环境中的授课方法,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增强历史责任感。
(五)结合多媒体的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就具有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只用粉笔和口头讲述,会使历史学科变得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采用讲述法教学,由于讲述法单一,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文科学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知识点太杂和记忆性的知识太多,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课,可是讲述法又十分无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也就对知识点掌握不牢。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弥补讲述法的缺陷,网络能够使历史场景复原,这样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中历史是文科的基础学科,因而具备了文科学科枯燥性的特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以讲述法为主,对于学生培养探讨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有效,而高中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变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作者:陆奕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历史组
参考文献
[1]方艳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J].教学研究,2010(07):12-15.
[2]武玉洁,田瑞娟.浅谈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2015(07):6-9.
[3]李萍.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2016(01):30-31.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本文将通过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自我效能感;应用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性,所以,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将自我效能感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这一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二、培养自我效能感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应用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必须遵守课本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时,就可以通过情境串联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这一内容学习难度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自我效能感教学时的替代原则
替代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直接教学带给学生心理上的伤害,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将他们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直接对比,以防对学生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法,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树立学习信念的重要性。
三、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历史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要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作为当前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对社会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这样的话,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便于学生理解。
2.实际生活与自我效能感教学的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讲话、背地里说教师坏话等行为是否合乎礼教,然后再引入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教学思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虽然我国在教学上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信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罗淑芬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海剑.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何与何为[J].新课程•中旬,2015(2):48,50.
[2]陈维、赵守盈、韩会芳等.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2):70-73.
[3]李志亮.在转化潜能生过程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8):33-34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开展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根据《教育法》制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中历史是高中的基本课程之一,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了解社会文化及其发展,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实行教学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就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如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面向现代化、有素质的人才。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情况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高中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民素质;以及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与素质教育的指向具有一致性,其中素质教育是首要任务。教学大纲中表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应全面、积极落实到位;2.转变教学观念,抓好“三个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培养;3.熏陶历史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历史过程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不仅能使得学生明辨是非、美丑,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一)落实不到位
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积极落实、开展素质教育,还是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历史老师。现阶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都有待提高,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两个方面都有所欠缺。
(三)教学模式陈旧
现阶段,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极少,更不用说熏陶历史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主体地位也得不到体现。
(四)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只需要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讲就可以了,不注意挖掘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特征,学习完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达不到历史学习的要求,也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三、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开展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及教学素养
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严格监督各学科教师进行落实、开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讲座、培训、教学会议等方式向教师宣传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目的及任务,并制定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纲及流程。教师在充分了解、认识了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后,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例如:积极学习并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德育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等。
(二)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来开展,有些人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有些人则叛变革命,成为汉奸;这样对比,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丰富、明显。教师还可以趁机让学生们讨论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和表达心中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达到了历史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死记硬背已不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进行挖掘,探索其本质特征;对一些本质类似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工厂手工业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后至今等五个阶段,那么这五个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又各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查阅资料从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实行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历史课程在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与素质教育相悖的现象,教师应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发现不足,并采取措施应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军 单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变革开展
【摘要】
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历史教师应将教学环节从单纯课堂向前后拓展,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针对教学难点组织专题研究,以及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新课改的脉搏,特别是要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推动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教学观念上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实现教学素质化程度的提升。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下面对此做简要分析。
一、历史教学环节向前充分延伸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课堂是关键和核心,如何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重视课前准备环节的效果,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笔者在这一方面针对部分教师课前准备环节不足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高度重视课前准备环节的作用,既重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强化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互动和加深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以及书籍,搜集我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站在特殊的背景下看待当时的外交工作,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制定的外交方针,初步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在课前充分搜集资料、了解信息基础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热烈、更加深入。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渗透了预习技巧方法的训练,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些实用的预习方法,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帮助较为明显。
二、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服务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包含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信息量较大,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离不开大量生动的信息作为基础,因此把强化教学手段的变革作为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深入的重要抓手。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重视信息手段的运用,不仅通过网络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同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演示,让历史教材更加形象和生动,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中,笔者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数据图表等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前苏联从发展到鼎盛再到衰弱的全过程,然后结合前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政策与发展路径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探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什么样的启示。有了信息媒体的介入,整个历史教学学习不仅理解的难度明显降低,而且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三、组织专题研究深化学习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要点,如果还是采取教师直接讲解传授的方式,显然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难以保证。对此,笔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充分的改革创新,将专题研究引入教学,采取专题讨论、论坛交流等更为新颖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历史学习中的一些重点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精髓,学会如何去思考分析,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样的难点,笔者设计了教学论坛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从回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感悟其曲折中发展的命运,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国内封建势力压迫、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制约等方面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处境,对其无法完全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大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就一些小的方面进行阐述,大家交流汇报的成果经过筛选和梳理,师生互动进行总结提炼,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学习成果,也提升了思维分析和研究总结能力,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四、开展课外实践培养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研究,特别是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的平台,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之后,组织学生专门针对家乡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变迁这一主题,进行了实践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询问家庭成员、查阅资料等不同的方式途径,获得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再到现在,不同时间节点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相关信息,特别是从家庭这一小的角度发生的变化,更能够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直观感悟到党的领导对发展以及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了深刻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强化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为历史教学工作注入生机活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广大历史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作者:张冬冬 单位:海门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文燕.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读书文摘,2016(20)
[2]邓霞.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27)
[3]董云杰.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新课程导学,2016(27)
[4]王大标.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新课程导学,2016(27)
第十篇:高中发散式历史教学探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教育理念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先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应用
所谓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知识,发散开来进行知识拓展和串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发散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育。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依靠老师言传、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历史知识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发散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要在高中历史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并发挥其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求异精神的培养
个人以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到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发散式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让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并了解历史相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产生求异的勇气,慢慢形成求异的意识。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能够通过对某个具有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发散进行引导,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当中,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努力发现其观点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求异精神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历史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空间,并尊重学生的探索成果。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对鸦片战争进行整体上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思考探索,从国内、国际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这样的话,就能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能够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大致重现当时的重要场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体会当时的情况,开启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思考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问题,并了解这样评价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实现对发散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发散式教学的前提。当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知识是以科学性与逻辑性为重要依据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整理高中历史知识,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编排授课内容,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与教材编排方式不同的历史知识体系。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备课工作重视起来,深入研究相应的知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安排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串联整合,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讲解,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根源和内在联系。这样的内容安排对于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的方法也需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予以重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权利,并对历史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借助已经知道的历史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拓展相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学习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历史教师能够利用不同形式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联想和探索的兴趣,产生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这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发散式教学方法应用变得更有价值。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相关资料都为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在充分利用的有利外部条件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发挥出发散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作者:王茜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中部
参考文献:
[1]张莹.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刘艺敏.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