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探寻(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经历了从“教”到“学”的转变。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尚需有个性的发现式的“学”,即教师关注个体,使其在课堂中能够学思结合,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史料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教师授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势在必行。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自主探究
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多数学生不问不疑,囿于课本,难以向外拓展,其问题意识薄弱,自主探究精神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问题渗透,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多元评价,立足现实分析,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有效策略。本文以北师大版(七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为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举措。
一、问题渗透,培养历史思维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阅读与发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情境之中,在浩瀚的史料中自主阅读,在不同的史实中建立起内在因果联系,从而形成批判性思考与评价,而不是拘泥于已有的定论,不辩不疑,丧失应有的历史辩证思维。在《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采用联系的观点,对教材中的既有定论深挖掘,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汉初的诸侯封国势力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何要颁布“推恩令”?汉景帝也曾接受晁错的建议,对诸侯封国削藩,可是结果引发七国之乱而失败,试述原因。“推恩令”的颁布为何偏偏是自从汉武帝始?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措施及其作用有哪些?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求索,就个人的观点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展开深入而细微的科学探究,从而在内心深处建构起真正的历史体系。
二、鼓励提问,培养质疑精神
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对教材的重要知识点有所了解,然而,要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要提倡质疑精神,深入发现历史事件中的细节,才有可能形成真知灼见。在《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目标的形式,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将相关知识勾画圈点,以对汉武帝的大一统形成初步认知。同时,提倡个性化阅读,广泛搜集史料,对教材的观点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提出个性解读观点: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纵观历史,汉武帝很会发现并任用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卫青、霍去病等人,使当时军事实力大增,从而为击破匈奴提供了可能。由此看来,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既有其时代的客观条件,也有其个人的主观因素。针对这一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前面所学,能够对比分析“秦皇汉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举措。
三、多元评价,引导自主探究
历史是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不同的人对待同一历史现象,因为立场不同,其观点亦有所差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采取唯物史观来思考不同的历史现象,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对其形成合理而规范的多元评价,使其大胆提出个人观点,积极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自主探究。在《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深加工,思考问题: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举措,有没有影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有何关联?不少学生由于读书少,史料掌握有限,往往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措施、“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等历史现象,孤立静止地看待。于是,观点往往幼稚,这时教师要以鼓励性、启发性的评价为主,使其获得学习历史的信心。
四、立足现实,激活学科应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学历史无非是学以致用,以历史事件及蕴含道理,来激活当前人生。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以历史事件中的思想来回答当代现实所存在的问题。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现实问题出发,来聚焦学生的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请结合现实举例说明。同样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秦皇汉武时代不同,其制度也各有不同,这对我们当代社会推进祖国统一的制度设计有何启示?这样,通过问题设计,既立足现实,而又有效落实于知识重点的考查上面,有利于学生的唯物史观的建立。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等多种举措,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其探究热情,使其将历史学习与为人处世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在不疑处有疑,在有疑处创新”,从而落实历史高效学习。
作者:徐峰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灵美.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3:137.
[2]陈卫丽.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2:188.
[3]卢丹.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J].新课程(中),2014,12:94
第二篇: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各个学校也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督促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体制,提高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科目,但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历史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观念,对于教师来说,应该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文将就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标在初中各个科目尤其是历史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强调虚声的主动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力,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探究式学习并未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也是目前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形式大于内容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也开始大力改革,教师开始重视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学校虽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开展了很多探究式学习的活动,但是基本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规定了时限,也要求学生在课下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但是这些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形式仍然以教师规定为主,仍未脱离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无法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究式学习的理念不符。
(二)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中还存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一是由于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置不够合理,历史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知道灌输知识,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全接受,教学缺少细心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取消课前探究活动,造成新课标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没有落到实处;第二是设置的探究内容难度较低,探究活动内容的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综合制定,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对内容的制定不甚了解,常常将一些知识性的历史概念也作为探究的内容,虽然探究式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但是探究结果深度不够,探究式学习效率低下。
二、开展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学习方法、内容和目标等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历史,并逐渐提升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设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教学,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还能够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情感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情感渗透,教师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目标和个人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录片、照片和电影等,让学生看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残暴行径以及中国军队奋勇抗争的英勇,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为什么会长期落后。而日本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讨论侵略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进入到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良好学习模式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
(三)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
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历史知识是文字的,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故事、展示照片或者播放视频来创建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之后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为学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和总结,构建完整的理论学习模式,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问题的合理设计
教学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内容和难度,在问题中体现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设计问题应该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思考能力,结合教学目标确定问题的难度。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教育功能,但是由于较为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思维丰富活跃,他们更加倾向于主动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因此教师应该恰当的利用学生这个特点,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思考不断掌握知识和技能。
结束语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唐修云 单位: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启梅.刍议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未来英才.2015,(03):75.
[2]李绍春.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60.
[3]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12,(06):103.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漫谈
【摘要】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而初中生又处于青少年时期,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把历史故事有效的应用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有意义和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进而深入的探究历史知识,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综合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本文便是根据教学实践,进而谈一下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原则、类型和运用,期望对以后的历史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初中生;历史故事;应用
历史故事是历史传承的途径之一,无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统一国家的建立,还是侵略与反抗的战争历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或者是步入近代工业文明,亦或者是如今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历史故事总是贯彻始终,它是传播历史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这样一方面会使初中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高,树立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另一方面,历史故事的有效运用还能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历史思想和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品质等。由此可见,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老师运用历史故事时也要注意选择素材,故事的选择和运用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便对初中历史老师的要求更加严格,老师要有渊博的史识知识的储存,要多学习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进而在教学中要有举一反三和良好的思维跳跃能力。以下便是对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析。
一、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历史故事的引入和初中生的特征相一致
历史和学生生活的年代相差遥远,如果老师单纯靠知识讲解和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学生定会觉得无趣,逐渐的还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吸引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使班上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运用,让学生大概了解历史事件的开端、过程和结果,再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为历史课堂增加趣味性,进而逐渐达到显著地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可以根据了解到的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初中生在初中这个阶段,对于故事情节记忆力非常强。由此可见,相对于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历史故事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历史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识,改变了对历史学科的看法。
2、历史故事的运用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化复杂为明了
历史故事的教学形式特点便是栩栩如生的描述历史上的一些细节,完整精短的讲述了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将历史实践中的情节还原后呈现在初中生的眼前。而对于历史课本中比较难懂的事件、时间、地点等,都可以很好的转化为历史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能够轻松的记忆住。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老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与历史内容相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使其变得具体化,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深刻印象,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3、历史故事运用于历史课堂中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
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年代非常久远,而许多历史事件都用故事的形式保存下来。历史故事可以详尽的还原当时情景的原貌,进而传承给一代一代的人。与此同时,历史故事简短精炼,以这种口头传播的形式进行,速度非常快,可以快速成为众人皆知的事情。通过历史故事的描述,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而是要让学生从所学的历史知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进而不断总结,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人生道路。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了解历史,不忘历史,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经验的意识。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需要,选取有效的历史故事穿插于历史课堂中,进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选择历史故事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历史故事的选择不单单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历史故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到史学知识的精髓。所以,如果老师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总结出选择历史故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1、历史故事的内容要有趣味性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事物的喜好主要还是由兴趣主导的,所以,老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必须要遵循趣味性这一特点,这样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和故事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和学生多交流,努力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心灵上的朋友,进而去了解班上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一定要注意不要以老师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去判断学生,同时,历史故事选择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多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感悟故事的主旨,内容方面不仅要生动有趣,选择的故事情节还要具有积极向上、乐观等情感,这样的历史故事才可以对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引导,进而使学生还不太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指引。
2、历史故事的主题要明确,思路要清晰
一个优秀的历史故事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可以是描述历史进程,朝代的更改,也可以是描述某个英雄人物的事例,还可以是某一工业时代的进步等,如果历史故事没有一个明确主旨,便会使初中生们思维混乱,这样的历史故事教学形式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且,对于一些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会逐渐打消刚刚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厌倦历史学习的思绪。因此,老师在筛选历史故事时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在主题之中还要具有层次明晰、思路明确和意义明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此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这样历史故事的讲解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作用。同时老师在讲解历史故事之时,要把话语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处理好,使讲解的过程逻辑清晰、论点明确、思考周全,而老师的语言要精简有趣,要善于把复杂的故事情节简单化,最终达到教学设计之时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帮助学生学到历史故事教学形式中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式。
3、立足课本,创设情境
初中历史课本是老师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老师教学的基础条件,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历史课本,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不是随意的讲故事,更不是单纯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是要选择的故事内容要和教学大纲的内容一致,最好要扣准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把重难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便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便于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消化。我们都知道,学习必须要进行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质疑和设疑,从而在创设好的情境中让学生也能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进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和历史故事内容环环相扣、紧紧结合、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使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老师对待班上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采取不同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们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可以不断的提升,使学生们能够一起进步。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主要类型
历史故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恰当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老师要把这些类型研究透彻,以便于更有效的进行历史的教学。以下是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的历史故事类型的划分:
1、根据历史课本的研究分期进行历史故事的分类
目前教学中的初中历史课本内容是根据史学研究学中的阶段分期来进行统一的分类。根据这种统一的分类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历史分为远古的古代、相距较近的近代和科技发达的现代三个阶段。对应的,初中历史中运用的历史故事也要分为远古的古代、相距较近的近代和科技发达的现代三个阶段,这是我国目前比较权威的分类方法。因此,老师要遵循这个分类原则,根据所学不同阶段的历史内容规划好相对性的历史故事,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区分不同阶段的历史内容,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指引,进而在指引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划分、归纳和整理的学习习惯,使以往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转化为轻松有效的学习。同时对于这些学结能力强的学习,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中描述一下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途径,让其他学生能够有效的效仿,进而使整个班级的历史学习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
2、根据历史故事的内容来划分
根据历史故事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方面,第一方面可以分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另一方面是以历史事件为历史故事。人物为主的历史故事主要是运用传记的方式记录,事件为主的历史故事主要是运用记事本末体的形式记录,这便是历史使用最频繁的两种主要记录的方式。同时,以人物为主的历史故事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对历史的功绩和历史行为来开展的,而另外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以开展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细节为主,突出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感。因此,无论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亦或者是以历史人物为主,都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独立思考、感悟、理解和深化的思维意识。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高尚精神或者失败的教训,从中感悟出更多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的发展自身的人格,朝着人生积极的方向发展。
3、从历史故事与史实的关系进行划分
根据历史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可以把故事分为几类,即史实性的故事、传说性的故事和虚构性的故事。而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史实性的历史故事,每个历史故事经过长时间的传承,或多或少便会存在浮夸和演绎的成分。因此可以得出,真实的历史情节是没有办法得到证实的,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内容的备课时,必须多方搜集资料、查阅资料,多进行整理和归纳,尽可能的保证史实的真实性,让学生了解到的历史故事具有真实性和可查阅性,这是每个初中历史老师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到的,要认真对待教学,对初中生以及教学负责任。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有效运用
1、新课导入时,引入历史故事
根据初中课堂教学可以观察到,许多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讲课时总是大篇幅的侧重于理论知识,也能够观察到初中生对于老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一点点的兴趣,这样长期下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一点点的耗尽,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老师讲再多也是徒劳的,这时老师便可以在学习新课时,在课堂的前5分钟左右可以引入新课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使全班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目标,继而顺利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老师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下林则徐先生小时候的事迹:林则徐年小时候参加过一次童子试,他的父亲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到了考场,考官见林则徐年龄小,想考考他,便出了上联,让林则徐对下联,以此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上联是“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说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不断点头,对其赞不绝口,很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故事讲完之后,学生们都对林则徐从小的聪颖连声称赞,对林则徐的事迹都非常感兴趣,这时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把握住这个契机,引入新课——鸦片战争,通过巧妙的历史故事将教学内容直接过渡到该节课的内容中,顺利的完成对新课的导入,同时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的导入,真正了解鸦片战争所讲的知识,掌握住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情况,鸦片走私给我国当时社会带来的危害,还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事迹等等。同时,老师要注意的是在新课导入时,历史故事的时间不能过长,不能占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更不能使历史故事的运用导致起到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因此,选取历史故事时可挑选导入效果强且精简的小故事即可,这样才可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在教学中插入历史故事
有效的新课导入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而每节课的时间有四十五分钟,如果想要学生一直保持相当高的注意力应该不是每一个初中生能做到的。因此,老师要考虑到全班的学习效果,可以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时,适当的插入一些简短的历史故事,以此来改变不太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再次活跃起来,继续保持学习历史的热情,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时,此文主要讲的便是两弹一星,还有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两位科学家的成就及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此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短小的故事:“1958年8月的一天,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对一个年轻人说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个工作。’这句话一说出来,这个年轻人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岁月。”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设疑:这个大炮仗指的是什么呢?这个年轻人又是哪个人呢?这时在课堂中学生的求知欲又被重新激发起来,进而进行学习和探究得出正确的答案。以这样的质疑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了当时历史的情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忘我牺牲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理想。从中也感悟到自己学习中这点小的困难简直是微不足道,进而更加发愤图强的学习。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同时,老师不能够局限于现有的小小成就,还要继续研究历史故事的运用,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历史课堂,把历史故事的应用作用发挥到最大。
作者:陈洪彪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
[2]范莉.巧用历史故事,创设初中历史灵动课堂[J].文理导航:上旬,2014(04).
[3]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4]卢春建.选择怎样的故事来开展历史教学——以《历史教学》刊登的部分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09(36).
[5]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
[6]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7]沈丽英.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2(09).
[8]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19).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设计应用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学习历史兴趣就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丰富课堂
初中历史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地开展活动课对学生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能与其他同学互动,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一、设计严密教学方案,明确活动课目标
新课标改革后,初中历史的教学形式更多样化和实际化了,开展活动课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热点话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严密的教学方案,使活动课目标明确化,让课堂变得规范而富有节奏感。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就是要在教学的基础上,抓住历史的特征,对学生的活动安排做一些规范性的整理和计划,方便老师实施教学。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好课本,根据课本目录的章节顺序来制定合理的活动课教学方案,让学生能依照课堂的步骤来轻松学习,而且,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编写的,教师按照历史顺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话,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方便记忆。有了一定顺序的设计方案之后,教师应当把随堂笔记记录下来,方便下次课堂的教学,还能陆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方法,让课堂不枯燥乏味,学生也会觉得有新意从而愿意听讲。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一本专门记录课堂内容的笔记本,既能记录设计教学方案,也能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教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时,要给学生讲解古猿人的发展历程,这个时候就要做好笔记,比如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历史内容,在听授课本知识时是喜欢自由阅读还是教师带读等。在活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多讲解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人物典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对每节课讲的知识点也要有明确的规划,第一节课讲远古居民,第二节课讲农耕生活,让课堂教学井井有条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扩展多彩教学模式,丰富活动课内容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课上,教师应当扩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仅仅凭借书本历史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会觉得课堂反反复复的没有新意,提不起兴趣,就容易产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上课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扩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和历史学习中,才能巩固书本里的知识,学生也能乐此不疲。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扩展活动课,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想学历史,学好历史。例如:在讲“吴越之战”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历史典故“卧薪尝胆”,作为活动课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历史人物角色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人物角色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引入许多跟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越国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为了拯救国家而献出自己,上演了一出“美人计”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多接触历史事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三、合理应用教学课堂,完善活动课策略
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历史活动课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依照课本发展”的模式,增加了许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了课堂。学习历史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历史人物,记住一个事件发展的时间或者地点就足够的,这样的循规蹈矩只会给学生加重学习的负担。学习历史需要学者合理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这一段历史事件带给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而找到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运用“活动课堂”教学法,就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段,加深他们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教师要做好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养成不懂就要问,好奇就要学的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另一方面,“活动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历史素材,教师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要合理地运用好课本里的知识素材,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堂活动中,发挥“活动教学”的最大优势。例如:在上“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当时的文化背景给学生们做介绍,以及一些相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如“清明上河图”等,都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及了解,并在活动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一起分享资料,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力度,把文献资料合理利用到“活动课堂”中,是教学历史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历史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多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保存下来的文化资料,能加深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完善“活动课堂”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方案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扩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模式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课堂”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从而学好历史。
作者:陈超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优化
摘要: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之后,一种在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入情感因素,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试图从情感教育的优点来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系统、理论学习历史的开端,因此,在初中阶段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情感教育开展历史教学的意义
所谓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深入情感,通过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当前有许多教学科目都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生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许多知识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到的,历史记录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是人们对于过去所发生事情的反思,初中生的思想认识还比较浅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许多学生感觉到史学习枯燥无味,觉得历史上发生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生活无关,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在教学时,引入情感教育,使初中生在情感上认同历史,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教学的内涵。
二、情感教育,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激励学生学习历史情感
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历史是一门与思想认识相关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时,只有认识到了历史学习的意义,学生才会积极学习。在历史课本上具有高尚道德观的著名历史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令学生用心感受丝绸之路的来之不易,感受张骞为了国家无私无畏奉献的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讲解同时期的一些历史名人故事,如苏武牧羊、霍去病抗击匈奴的故事。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正式建立的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健全学生的道德观,而且这些小故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学会借助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情感教育,优化历史教学。
2.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展现历史教学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像人们展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历史,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多、最全的历史知识,在考试的时候取得高分,这是历史教学的结果,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在初中阶段中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判断是非的重任,这一任务也是历史教学思想的体现。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自制力差,对许多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历史这门课程,虽然不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实用性大,但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判断是非上,还是具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运用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经常会涉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是非功过的评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受价值观、思想认识的影响,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往往较为片面偏激,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客观的视角对待这些历史人物,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是非标准是正确的,以此优化历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历史审美能力,欣赏历史之美
历史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在历史教材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还能欣赏到由前人创造的文明古迹和文化。例如,古代的丝绸、瓷器等一直到今天依然享誉世界,蜚声中外。在历史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之美的典故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时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历史教学的内容得以延伸,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升华历史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视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优化历史教学。
作者:王雪峰 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何爱霞.情感教育价值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2).
[2]王永红.谈情感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5).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郁,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师的教学压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该种环境中不断增加,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因此,需要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热烈化以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对于历史知识的吸收更为全面,初中历史教学进程进一步推动化以及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地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初中历史知识的拓展,对于完整化以及全面化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以及了解历史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史,只要了解历史才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以及国家责任感,对于国家的进一步凝聚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实现学生以为国家贡献为主要努力方向的局面形成,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以及快速提升有正面和直接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全面的历史知识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以及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阶段,下面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以及方式进行详细地探究分析。
1、历史知识故事化
初中生还处于定性不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以及对于有趣的事物较为敏感,根据这一特性,所采取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就是历史知识故事化,历史是国家演化的一个进程,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步开展,循序推进。条理化,即从原始时代讲起,至现代化社会,在每个时期讲解、每个重要朝代、重要帝王讲解过程中,采取故事的方式开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吸收故事中所蕴含的信息,而后让学生根据所讲述的故事搜寻信息,阐述这一时期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发展状态以及这一时期的人文面貌等,让学生逐步自我了解以及自我掌握、自我分析该时期的所有历史知识,进而将历史教学简单化,历史教学效率化以及历史教学趣味化,如在讲述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的政治局面、人文面貌,所采取的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故事进行简要的概括,小组式的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该时期的所有信息,积极调动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能够相应地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能够进一步的锻炼学生的集中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相应的作用,学生在该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历史的魅力以及历史的有趣性,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的得到发展以及提升。
2、历史知识拓展化
历史知识拓展化,具体操作就是教师逐步让课堂的主体转化为学生,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选定特定的历史知识,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询资料以及向学生教师询问,保证所选取的历史知识不存在重复情况,了解关于该历史知识较为全面的相关知识、课外知识,而后进行相应的整体相关的故事以及相关的重点知识以及存在的历史争议的部分进行展示,采取口头讲述、或者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学生进行前期的准备,每节课随机挑选4名学生进行展示,进行阐述以及进行讲解,这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任务以及对于作业的认真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该历史知识地了解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甚至于能够掌握教师所忽视的知识内容,让知识的框架更为充实饱满,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口词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逻辑得当,以及内容丰富,内容贴合,这能够实际地锻炼学生的整理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都得到相应地提升,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每次表现最佳的学生,教师给予最佳者一定的奖励。该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在教师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能力、知识方面的不足,有实际的改进方向以及努力方向。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自信心得到相应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提升以及对于历史的探索欲望增加。
二、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较为不理想,历史教学的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被认可,摸索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的道路迫在眉睫,通过实际的探究,能够确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能够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
作者:彭成宇 单位:赣榆区汇文双语学校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71.
[2]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5,86.
[3]刘德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9):170-170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
摘要:
情境教学法是积极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层次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必须要不断贯彻情境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与学习方法来制定系统的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历史课程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情境中获得提高。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高效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质量与学生们的未来幸福密切相关。初中历史教学是初步培养学生们历史观念的有效阶段,但是在当前阶段中,教师们并不能有效改善历史教学状况,学生们的历史课堂学习效果较差。因此,笔者将结合情境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谈谈如何改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原则
1.初步明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向。情境教学方法是针对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枯燥的缺陷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案。情境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发展,以及关注每一位初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体验、迁移。教师在情境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初步明确初中历史课堂改进发展方向,让学生们在合适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点的传输,学生们往往会有过于强烈的学习机动感,因此教师只有明确初中历史课堂发展方向,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们将知识点的学习与历史思维情感的内化相结合,不仅让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从而实现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配套方案,让情境教学策略能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案中长存,提高课堂教学创新度。
2.情境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们只有正确理解初中历史课堂设计情境教学方案的目的,才能够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们的历史思维变换能力。笔者认为,初中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基准,注重学生们学习思维潜力的开发,不断开发新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的变换体系中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笔者通过长时期的情境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的每一项因素都极其影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度。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够在进行情境教学前制定一系列的预处理措施与方案,针对情境课堂中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教师还要紧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进行情境改进设计,尽量给学生们创造真实化的情境,让学生们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具体历史情节,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高效运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就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方法谈谈自身见解,通过具体课堂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做好情境优化与改进。
1.创建良好课堂情境氛围。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效率能否获得有效提高与课堂教学氛围息息相关,教师要想在新时期中有效提高情境教学质量,首先在情境设计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渲染。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联系密切,教师务必在教学生活过程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为情境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实践运用创造良好平台与条件。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切不可过于注重学生在智力上的发展,一定要突出素质教育的教学侧重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结合历史文化情境教学方案的优化与实践,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了有趣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不同历史文化主题的引导,让学生们不断走进中华文化的精神世界中,领悟中华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同时,我还让学生们在每一个阶段中的历史文化主题的引导下总结特定历史阶段中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关联性,使得学生们能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考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在情境教学方案的运用中,教师们必须要关注学生们的历史课堂学习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历史思维兴趣,才能够将历史情境的教学功能最大化。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极其明显,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初中生的课堂学习特征,让他们在新型教学氛围中体会探索历史知识点的兴奋感,不断推动情境教学与学生体验学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情境教学质量。多媒体工具则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来整合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主题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细节,培养其历史微观与宏观意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来给学生们播放影片《三国演义》,让学生们在视频影片的烘托下进一步掌握“三国鼎立”产生的原因、意义等等。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学生们的历史思维培养具有较强的联系性,情境教学是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层次的方案,教师务必结合初中生的思想思维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方案改进与优化,不断尝试采用更加实用、高效的情境教学方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质的飞跃。
作者:刘勇 单位:大余县池江中学
[参考文献]
[1]赵九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张洁丹.浅析历史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其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比较方法运用
摘要:
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历史影响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和趋势,这就是历史比较法。合理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的目的和项目,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关键词:
历史教学;比较方法;多维运用
“万事万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没有发现。通过比较见优劣真伪、是非美丑,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这就是比较法的生命力和优点所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显得非常必要。比较法是初中历史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师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科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的学科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错综复杂的历史联系中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历史事件的元素和关系开展比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事件对比。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为例,在把两次世界大战作对比时,可以把两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性质、规模、背景、主要战役、交战国列表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促进理解。事件对比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很多,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德意志的统一与意大利的统一等等。
2.时空对比。时空对比也称纵横对比。时间的对比,如欧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间的先后对国家发展影响的比较。空间的对比,如纬度大致相同的中国、印度和美国的比较,通过三者比较发现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人物对比。正面人物同反面人物的对比,如鸦片战争中关天培与牛鉴的对比等。同一历史事件中不同人物的对比,如三国鼎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比等、同一人物在不同历史事件(阶段)中的对比,如岳飞抗金与镇压农民起义的对比等都属于人物对比
4.影响(意义或作用)对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对美国发展资本主义影响的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影响的对比等等。
二、历史事件的比较方法
1.正反对比。正比,如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和英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对比。中国和英美的综合国力不同,在同一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表现的特点就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反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通过扩大就业、刺激消费、恢复银行信誉、投资公共设施建设等经济途径来克服危机,而日本则通过扩军备战等军事途径来克服危机。在美日克服危机的不同措施中,我们分析得出美日等国将有不同的后果。通过克服经济危机采取不同方式的美国和日本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两国,一个真正克服了经济危机,一个却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比鲜明,印象深刻。
2.横纵对比。横比主要就空间而言,纵比主要就时间而言。参见上面的时空对比。
3.排比。如,英国、美国、俄国、日本、法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的一连串的对比就是排比。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一连串的对比,也属于排比。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认识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怎样逐步加深的。排比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复杂的现象在理解上变得简单,在记忆上减负。不论是正反对比、纵横对比,还是排比,都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提高识记和再现的水平,这就是比较方法的作用所在。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历史事件的反复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三、历史比较方法常用的形式
图表法的优点是比较项目清楚简捷,印象深刻。文字说明法,主要是用语言叙述历史事件,是历史比较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如上面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的方法、国共两党对待抗日的态度的对比等。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从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要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地反复地使用比较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比较法扎根在学生思维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石英武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