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索(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索(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索(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文章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设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进竞争机制,训练提问技巧,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意识;人才培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只重视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尤为严重,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影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重要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意识的激发需要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紧张、压抑的教学环境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安全感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批判意识,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敢于向权威质疑问难。在这样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会敢问、乐问。

三、巧妙设障布疑

首先,巧妙设障布疑,能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知识,新的知识作为问号装进了学生的大脑里,进而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问题,这样就促使他们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让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其次,要留出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留出时间让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与教师讨论,锻炼学生思考、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品尝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引进竞争机制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填鸭式”讲课不感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有奖抢答、讲历史小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活动,容易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竞争机制能激活他们的脑细胞,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少数懒于思考的学生,也会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而努力,这就有利于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无形中让这部分学生融入集体中。

五、训练提问技巧

首先,指导学生先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教师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上的提问清单,自己列出新内容的预习提纲等。其次,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观察法、体验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归纳法、逻辑推理法、逆向思维法、批判质疑法等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想要让学生多发现,教师就应该多发现;想要让学生多提问,教师就应该多提问。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必然与其一样,提问极少,思维僵化。假如教师能多发现、多提问,就能逐渐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提问习惯,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问题域;更需要引进竞争机制,训练提问技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待于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王萍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宋庄中学

第二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知识进行传递,不仅缺乏趣味性,而且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历史素养,进而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快乐地学习历史。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历史老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历史教学变得滞后,学生们学习的历史知识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由于缺乏探索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慢慢地成为学习的工具,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新生代的学生,他们接触的信息要远远比以前的学生要多,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老师都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和学生们一起探索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学生的问题意识给扼杀,否则学生们都将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这也将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多加交流,不要只是一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由自己的理解向老师反问,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在讲解《改革开放》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们体会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告诉学生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和改革开放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国当时闭国锁国,那么我国仍然贫穷落后,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在讲完后,我让学生们自由提问。有个学生问道:“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那么它就没有一些消极影响吗?”我很差异一个初中生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思考了片刻后,回答道:“评判任何历史事件,都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位同学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他认真思考了。其实任何事物有利就会有弊。不过,总体来说,改革开放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也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并不是西方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改革开放良好地进行下去。”通过我给学生们回答这个问题,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了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思想。

二、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压抑的课堂气氛引起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建立课堂氛围的方式有很多,这里我重点说一下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有时也会提出十分有见地的看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学生们的这种能力有效地发挥出来,我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只是起一个监督引导作用,有时也会参与到某个小组中,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甚至还会就一些问题向学生请教。在讲解《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就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并根据课文内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是运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就对一些知识进行了记忆,并且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且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会比较放松,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十分和谐,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变得更高。

三、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创造性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让学生在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些习题,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习题进行解答。因为学生创造习题时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的,因此其他学生的答案不一定完全符合出题学生原本意愿,进而他们通过讨论,便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一堂课,让他们体验一次当老师的感觉。我发现有些学生准备的课件十分精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让学生设计课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同时,我也在学生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对于完善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历史教学的好坏不取决于教师讲课时间的多少,教师可以换一种思维去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下将课堂交给学生,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切不可还保留着陈旧的教学观念,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索,带着兴趣去学习,去享受学习的过程,自由地遨游在历史知识海洋中。

作者:严安 单位:江苏建湖县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第三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

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深入,我们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历史的教学要适应时代,不能再沿用过时的方法。我们要先找出原先教学方案的弊端,巧妙地避过之后,在真正意义上进行历史教学的改进,还要懂得掌握技巧和方法,来达到改革后的历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希望在教学当中贯彻全面教育,不止教书还要育人。历史这门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所学的东西不能与实际挂上联系,反而考验我们的想象思维,这就给历史的学习添加了难度。通过新课程的改革,可以唤醒我们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并提高人文素质,所以老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改变老套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动力。下面我们以初中为例,谈谈对改革后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改革后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

1.教学观念的改变。初中时,虽不分什么文理科,但是历史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们统统将数理化的重视度提高,忽略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再加上初中老师教课不会因材施教,怎么能够提高分数怎么来,弄不懂的就死记硬背。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来只会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厌恶性。而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加强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性,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

2.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历史的时间、空间跨度十分大,同学们常常因此而摸不着头脑,会因为过于抽象而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进行画面的想象,这就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先兆。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巧妙地运用方法将抽象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具体化,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历史背景扩展或比较同一种性质不同结果的历史事件来加深印象。

二、改革后初中历史教学的技巧

1.意识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的最大与众不同点就是其真实性,它是过去真真实实存在的事情,而学生们恰恰最不感兴趣的就是旧事常谈,比起在挫折中获取经验,他们更愿意冒险尝试未来的可能性,发生的就让它过去并没有含义。而且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相信背历史年代表是每个学生痛苦的过往,这个不像数学对数字有很强的敏感性,就是无规律地死背,学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历史都可以反应现实的,两者有惊人的联系,结合实际找到联系所在,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就会增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书是个痛苦而又乏味的过程,历史的学习需要理解记忆,这样记忆的持久性也长一些。学生经常发现有些东西老是背不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懂删减,掌握不到精华所在,一字一句地背下来,每句话都没有明显的关联处,这样背书当然寸步难行。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从一件事的发生联想到它带来的影响,那么这种理解记忆则对学生有了一个很大的帮助。

3.增强合作意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有句古话说“众人拾材火焰高”,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既可以从旁人身上借鉴到好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可以了解各个同学对待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从而扩宽自己的视角。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增强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交流。老师经常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白纸黑字我们已经产生视觉疲劳,板书口舌也无法形象地还原事物的模样。而多媒体这种新颖的教书方式,被我们广大学生所喜爱。它既可以讲,又可以展示图片资料,学起来十分轻松。

三、改革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案例

1.课前提问法。凯洛夫教学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其中有一环节就是课前提问。课前提问相当于一种连接,在新知识的灌输前对旧知识的巩固,能促使同学自主复习。我们如果在一开始就要被迫接受新知识,不连贯的学习使我们很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材的设计就是后一章的知识点是建立在前一章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扩展,所以我们教学也要配合教材才能发挥作用。

2.新课导语法。什么是新课导语法?就是在讲课前,设计好情景让学生早早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状态。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历史课本中“开元盛世”一节,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导语呢?可以先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学生们经济繁荣昌盛是哪个朝代,同学们回答:唐朝。这时老师就应当指出唐朝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那什么大家知道盛世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吗?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农业、手工业、商业是“开元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第二个例子是历史课本中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节,导语可以是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的逝世促进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革命统一战线被破坏,而帝国主义因为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受到威胁,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人,继续中国的统治。接下来我们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一章中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3.人物配话法。历史的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象,我们教材上有大量的真实图片记载着他们的长相。人物配话法指的就是将插图和人物事迹或形态特征等结合起来,配合几句话穿插到教学中,让同学们更具体化地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小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的教学体系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加强了对历史的重视,创新了历史教学的方法,讲究先提高学生兴趣,再提升考试分数。先尝试着改进,再勘察改进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巧妙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脱离原来的旧式教学结构,开辟新的历史教学道路。

作者:何莉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十六中小学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5,86.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设计应用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学习历史兴趣就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丰富课堂

初中历史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地开展活动课对学生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能与其他同学互动,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一、设计严密教学方案,明确活动课目标

新课标改革后,初中历史的教学形式更多样化和实际化了,开展活动课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热点话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严密的教学方案,使活动课目标明确化,让课堂变得规范而富有节奏感。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就是要在教学的基础上,抓住历史的特征,对学生的活动安排做一些规范性的整理和计划,方便老师实施教学。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好课本,根据课本目录的章节顺序来制定合理的活动课教学方案,让学生能依照课堂的步骤来轻松学习,而且,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编写的,教师按照历史顺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话,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方便记忆。有了一定顺序的设计方案之后,教师应当把随堂笔记记录下来,方便下次课堂的教学,还能陆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方法,让课堂不枯燥乏味,学生也会觉得有新意从而愿意听讲。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一本专门记录课堂内容的笔记本,既能记录设计教学方案,也能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教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时,要给学生讲解古猿人的发展历程,这个时候就要做好笔记,比如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历史内容,在听授课本知识时是喜欢自由阅读还是教师带读等。在活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多讲解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人物典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对每节课讲的知识点也要有明确的规划,第一节课讲远古居民,第二节课讲农耕生活,让课堂教学井井有条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扩展多彩教学模式,丰富活动课内容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课上,教师应当扩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仅仅凭借书本历史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会觉得课堂反反复复的没有新意,提不起兴趣,就容易产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上课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扩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和历史学习中,才能巩固书本里的知识,学生也能乐此不疲。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扩展活动课,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想学历史,学好历史。例如:在讲“吴越之战”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历史典故“卧薪尝胆”,作为活动课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历史人物角色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人物角色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引入许多跟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越国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为了拯救国家而献出自己,上演了一出“美人计”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多接触历史事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三、合理应用教学课堂,完善活动课策略

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历史活动课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依照课本发展”的模式,增加了许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了课堂。学习历史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历史人物,记住一个事件发展的时间或者地点就足够的,这样的循规蹈矩只会给学生加重学习的负担。学习历史需要学者合理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这一段历史事件带给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而找到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运用“活动课堂”教学法,就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段,加深他们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教师要做好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养成不懂就要问,好奇就要学的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另一方面,“活动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历史素材,教师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要合理地运用好课本里的知识素材,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堂活动中,发挥“活动教学”的最大优势。例如:在上“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当时的文化背景给学生们做介绍,以及一些相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如“清明上河图”等,都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及了解,并在活动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一起分享资料,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力度,把文献资料合理利用到“活动课堂”中,是教学历史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历史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多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保存下来的文化资料,能加深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完善“活动课堂”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方案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扩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模式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课堂”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从而学好历史。

作者:陈超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郁,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师的教学压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该种环境中不断增加,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因此,需要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热烈化以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对于历史知识的吸收更为全面,初中历史教学进程进一步推动化以及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地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初中历史知识的拓展,对于完整化以及全面化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以及了解历史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史,只要了解历史才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以及国家责任感,对于国家的进一步凝聚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实现学生以为国家贡献为主要努力方向的局面形成,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以及快速提升有正面和直接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全面的历史知识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以及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阶段,下面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以及方式进行详细地探究分析。

1、历史知识故事化

初中生还处于定性不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以及对于有趣的事物较为敏感,根据这一特性,所采取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就是历史知识故事化,历史是国家演化的一个进程,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步开展,循序推进。条理化,即从原始时代讲起,至现代化社会,在每个时期讲解、每个重要朝代、重要帝王讲解过程中,采取故事的方式开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吸收故事中所蕴含的信息,而后让学生根据所讲述的故事搜寻信息,阐述这一时期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发展状态以及这一时期的人文面貌等,让学生逐步自我了解以及自我掌握、自我分析该时期的所有历史知识,进而将历史教学简单化,历史教学效率化以及历史教学趣味化,如在讲述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的政治局面、人文面貌,所采取的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故事进行简要的概括,小组式的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该时期的所有信息,积极调动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能够相应地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能够进一步的锻炼学生的集中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相应的作用,学生在该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历史的魅力以及历史的有趣性,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的得到发展以及提升。

2、历史知识拓展化

历史知识拓展化,具体操作就是教师逐步让课堂的主体转化为学生,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选定特定的历史知识,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询资料以及向学生教师询问,保证所选取的历史知识不存在重复情况,了解关于该历史知识较为全面的相关知识、课外知识,而后进行相应的整体相关的故事以及相关的重点知识以及存在的历史争议的部分进行展示,采取口头讲述、或者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学生进行前期的准备,每节课随机挑选4名学生进行展示,进行阐述以及进行讲解,这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任务以及对于作业的认真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该历史知识地了解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甚至于能够掌握教师所忽视的知识内容,让知识的框架更为充实饱满,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口词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逻辑得当,以及内容丰富,内容贴合,这能够实际地锻炼学生的整理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都得到相应地提升,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每次表现最佳的学生,教师给予最佳者一定的奖励。该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在教师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能力、知识方面的不足,有实际的改进方向以及努力方向。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自信心得到相应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提升以及对于历史的探索欲望增加。

二、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较为不理想,历史教学的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被认可,摸索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的道路迫在眉睫,通过实际的探究,能够确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能够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

作者:彭成宇 单位:赣榆区汇文双语学校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71.

[2]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5,86.

[3]刘德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9):170-170.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影视作品应用

摘要:

初中历史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化教育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特别是历史影视作品也逐渐被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其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本文就对历史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影视作用;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现代,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影视作品的播放,并将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融合讲解,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影视作品含义

影视作品主要是以电视电影或纪录片等形式为主,采用复原式的方式来对某一段历史进行拍摄,属于形象化和具体化的历史叙述,涵盖了对事件虚构成分以及艺术想象加工。初中历史教学中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历史影视资源,既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也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其中潜在价值主要是针对没有明显教学目的性的作品而言的,但是需要通过教师的筛选和巧妙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而直接价值则是指专门为教学而创作的作品。需要有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历史影视作品都适宜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工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影视作品的应用意义分析

历史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由于初中历史的许多知识相对抽象,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充分吸收和消化相关的历史知识,则会影响历史成绩的提高;而应用历史影视作品于教学之中,能让学生融入历史剧情之中,促进其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如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其涉及徐州战役、淞沪战役、辽海战役,学生在实际学习时往往无法准确把握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具体地点和发生时间等,通过播放《三大战役》的电影资源,能让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突破重难点。目前部分教师在对重点或难点知识加以讲解时,往往是反复强调其重要性,通过课后练习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记忆,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真正理解,也因此无法取得最佳效果。而应用历史影视作品,能生动的展示历史事件、鲜活的刻画历史人物。这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都有很大益处。以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为例,教师要先针对性的进行设问“为什么苏联要求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盟国推迟发动战争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诺曼底登陆》等电影片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影片中寻求答案,这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十分明显的帮助。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影视作品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影视作品,不能遵行拿来主义,而需要对影视作品进行针对性的挑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以课本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历史影视作品的挑选工作。将历史影视作品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活跃气氛,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对书本知识的强化,因此对历史影视作品的选择要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区分,而非随便拿一步出来进行播放。二是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上,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避免起到反效果。在影视作品的应用上,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场合,确保其对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过度的使用历史影视资源,往往容易让学生只关注影视作品本身,而忽略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点应该是教师需要注意避免的。

四、历史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影视作品进行辅助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作品直观滥用。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以书本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教学,影视作品智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要避免其取代历史教学过程。因此,要以课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决定课堂上是否应用影视作品、采用怎样的方式、何时应用作品等。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追求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将会浪费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还会阻碍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2]。二是重视直观与讲解的结合。历史影视作品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直观性,能让学生对更加直观的注视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这对其历史知识的理解是有益的。当然在实际应用时,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加以观看,将直观与讲解相结合,在课堂内容中有效融入影视作品,从而节约课堂时间,解答学生观看时存在的困惑,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应用历史影视作品对初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要求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因此要在历史影视作品的教学工作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3]。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只有对正史、野史、历史小说做出合理的区分,并对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不会在的教学中出现将《三国演义》的影视资料当做完全的史实来讲的尴尬。也能对很多历史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各种谬误加以纠正,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认识。二是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与历史影视作品中的相通之处。通过挖掘历史影视作品中的有趣之处,通过这些内容进行巧妙的提问,以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促进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教师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部分历史影视作品与史诗的进行合理区分,以便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六、结束语

历史影视作品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应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不过,教师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要防止影视作品的滥用、注重影视作品与课程讲解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作者:黄璐璐 单位:莆田哲理中学

参考文献:

[1]李莉.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6:98.

[2]石振宇.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J].学周刊,2011(21):198.

[3]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7):81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摘要:

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培养愈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加强知识联系,提高分析能力

任何的历史事件和现象都不是相互割裂而单独存在的,在这其中一般都存在着各种联系或因果。这也是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需要将相类似或具有相同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相互比较、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分析、整理和归纳能力,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国际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和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并分析两场战争为何会导致不同的结局,并且这个结局为中国日后的社会发展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历史事件的相互比较,不仅可以起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这需要教师通过引领的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中,教师需要依靠过程和方式的合理设计,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观点的揭示和看法的争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思维,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学习综合能力。比如,在《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课程导入时,笔者询问学生:“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可是同学们知道吗?雄伟的万里长城在建设时,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这种历史意义,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磨难和痛苦。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出来,便纷纷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或讨论去解释这个问题。很快,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课本找到答案:长城是为了预防匈奴进攻而征发大批人力所修缮的防御工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学习历史时,也培养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掌握交往技巧

合作性学习模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得到大力推行,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获得思维和学习方法的交换,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有着推动作用。比如,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分组探讨唐朝的哪个方面最能够体现当时中国的繁荣和兴盛。当时,每个小组都在交流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在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笔者发现不同的小组分别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甚至服装、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知识的提升。通过思想和观点的沟通,学生也积累到了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同时这种学习方法也对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关注时事热点,实现能力迁移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当前热点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新闻资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分析时事热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天下大事,了解社会与世界,还可以通过这些热点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的能力获得综合培养。

5探究学习模式,引发学生思考

利用探究式学习进行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或自主提出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独立分析和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也可以在和他人相互的讨论与分析中判断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劣,从而找出最优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给定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鸦片?”“是什么原因导致林则徐进行销烟?”学生通过独立翻阅课本或资料,以及相互探讨与交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了解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提高包括探究能力的各项学习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等各项能力,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娟 单位: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2]许小琴.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论创新研究[J].海峡科学,2013(10).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合作效能

摘要:

合作学习是融入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强化人际交往在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方面的功能。合作学习可以称为新时期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新策略。作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探索。

关键词:

合作学习;初中历史;合作效能

新课标背景下产生的合作学习方式,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排排坐”的方式,将学生从某种“顺序”的条框中解放出来,可以按照兴趣、个性、性别甚至家庭背景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组成学习所需的异质小组。在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创设的某种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完成任务的教学情境之中,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实践证明,让学生融入合作小组进行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和谐的互动环境,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乐趣之余,对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更显著。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探索。

一、合作的模式

1.问题引导下的小组合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合作的模式有很多,问题引导式小组合作可适用于任何场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众多合作学习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式合作方式、频率和效果尤其突出,其组织方式为:通过座位安排组建学习小组,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以“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为例。对于本课的三个重点知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形成的要素、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笔者采用了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呈现。首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中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的片段,继而提出问题:是什么促成了三国鼎立?学生合作解答:①黄巾起义;②诸侯割据;③战火不断。播放《三国》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片段,再次提出问题:三国形成的要素是什么?学生合作解答:①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崛起,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在上述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后再次提问: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合作解答:①三国竞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三国鼎立改变了古代王朝的统治模式,从诸侯国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综上可见,问题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因,把握好课题的知识点,将其转化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合作,有助于学生合力解决问题而提高学习效率。

2.任务驱动下的研究合作

任务驱动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这种引导模式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多元化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与问题引导式合作学习不同,任务驱动引导下的合作学习应当是在充满竞争氛围下开展的,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将竞争机制引入学习任务中,让各学习小组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其他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效能。以“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教学为例。针对这一课,笔者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让学生合作解决。探究任务1:全面内战爆发的前提。针对这项任务,在划分合作小组后,笔者让学生课前结合上一课的学习,通过合作查阅、整理关于内战爆发的资料,梳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动向,总结全面内战爆发的前提和产生因素,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探究任务2:全面国共内战的过程。在这项任务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通过课前探究的成果,采用划分内战阶段、梳理其中的战役、提取内战中的典型人物等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探究任务3:全面国共内战对中国的影响。在课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前、课中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地梳理,评价国共全面内战的结果,预测内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如此,通过任务驱动,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效促进学生的通力合作,使学生在学习竞争的氛围下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二、合作的效能

1.强化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记录传播知识,教师采用“概念———定义———知识点”,即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型教法,教学效果较差。而合作学习则在书、纸记录和传播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能够产生知识的所有资源的互动。它强调的不是特定的学习方法,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目标是以合作为媒介,让学生全面吸收知识,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将多元合作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合作学习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核心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初中生合作意识和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将合作学习引入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让学生通过集体力量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初中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城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1]施小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13):35-39.

[2]李开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5(7):118-118.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

摘要:

历史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围绕“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

在学校的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与价值观,这才是有效的学校教育。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书本中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历史经验中反思,激励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并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但是历史知识往往繁杂难记,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具有明显的效用。

1打破传统局限,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在初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学生往往不够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一方面是学生面对中考这一分水岭,在学习上难免急功近利,对于重视逻辑思维的数学、物理这些学科付出的精力更多,而对于历史这一类偏于文科类的学科则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来说,传统的历史课堂过于枯燥乏味,偏重于历史史实的记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习的正确认识,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也能够很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教育。传统的教学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但是这一教学观点没有认识到学生集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要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是提升全体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有效手段。

2合理创设情境,引起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创设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科技飞速进步的现代,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设备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率,历史知识已经属于过去式,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描述直观的感受到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搜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历史。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使,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或者影视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用音乐渲染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为投入。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奇妙的,在特定的场合中播放特定的音乐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讲解的历史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在上课前让学生全体起立,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奠定爱国的课堂基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从而让他们更认真地对待这段历史,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充分的备课之后,教师的讲课能力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只会让原本充实的内容变得毫无用处,学生听不进去,准备再多的内容也是无济于事,所以注意讲课的语言艺术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情境是最直接的情境教学手段,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在讲述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时,让语气显得沉重无奈,把学生带入到这段历史之中,而在学习新中国成立,站在天安门上宣布这一消息时,语气就要明显变得激动与自豪,再利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把历史教学变为有趣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变性。

3注意使用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要注意一些使用原则。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能够胡编乱造,更不能够因为教学需要而歪曲历史,给学生传递不正确的历史思想,所以情境教学法一定要符合真实性原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但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使学生领悟真正的历史事件,产生正确的情感,不能够因为教师个人的原因而让学生对历史有所误解,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另外,并不是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教学都能够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所以情境教学法也要符合针对性原则,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运用这一方法,而在不必要的地方就可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建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了解国家以及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总结完善自我的人格与行为习惯,提升自我的修养,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利用多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以及情感体验,在运用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原则,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正确的学习,快乐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者:姜兆建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伍功成.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5).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学主体地位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逐渐普及以新课改为教学标准的教学方式。历史是一门极具趣味性,但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取历史知识、实现历史素养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与训练,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在调动学习性的同时,展开实践操作,进而获取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要内容,进行策略探究。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主体地位;教学策略

历史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书写了古往今来的发展与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历史的学习,就是对时代经验的借鉴与感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直接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气氛是师生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集体互动而构建出的一种倾向于心理性的环境,它能切实促进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研究表明,消极、乏味的课堂容易给学生带来压抑的心情,使学生在满足不了学习需求的同时,产生对历史教学的不满意的消极体验。相反的,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开拓型与创造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应用应当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依据,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口、眼,为学生创造能够积极展现自我的良好舞台。如在学习“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即“如果你是文成公主的一个陪嫁者,你会帮助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来促进吐蕃的发展和进步呢?”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能切实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或独立思考中得出答案、获取知识。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学校教学资源,也是帮助教师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如在讲到“近代工业的兴起”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大染坊》,进行良好的新课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创建学生思维空间

初中生普遍处在身心转型的阶段,求知欲强且活泼好动,极易掌握一些直观形象的问题,但是对于需要全面分析的问题却不然,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要创设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探究的意识。首先,借问题唤起学习主动性。如在讲“《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条款”的时候,教师就要换一个教学角度,将传统的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字和位置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提问,即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殖民者要强迫清政府开放这五个通商口岸?“五口”所靠的地域资源是如何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活跃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对“五口”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其次,借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精心设疑,问题激趣。如在学习“一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设疑:“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其所包含的性质是什么?一战中主要包含了哪几条战线?结果又是如何的?”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探究的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在这一基础上,教学效果也会相应强化。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钻研教材、探究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设计出极具影响力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教授历史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真正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学习历史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及规律的教学,如在学习“黄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生平、实际、特点、历史影响力等角度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又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教师就要先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规律,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间、形成原因、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着手,把握其中的重难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学体会,并借助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总结,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素养的提高,促进课堂的快速发展。这样,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和自己总结的学习规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并让学生在逐渐熟练掌握和运用自主学习技巧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进而真正达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成为课堂主人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节奏,努力提高教学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并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提高教学活动中的艺术性,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完成光荣的教学职责。

作者:张旭东 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颜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霍艳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3]王久义.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