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分析(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体验性学习实践
【摘要】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一个起步和具有系统性的基础过程,它需要学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入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之中,体会历史的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在这过程中,教师常常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历史的理性和感性思考之中。其中一种方法便是体验性学习,本文正是通过分析体验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来探讨历史学科教学的现代化模式理念,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体验性学习;初中历史;实践
现代意义上的体验性学习就是将学生引进一个学习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情感体验等方式对一个知识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诸如生物化学学科的实验即是体验性学习的一种。而初中历史的教学之中引进体验性学习,即通过历史情境的模拟表演和体验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时刻的关键和历史事件的具体情景,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历史时间概念有一个立体的感悟。同时,在体验性学习之中,学生还能通过历史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一反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历史课堂变为一个历史体验课堂。
一、初中历史体验性学习的相关建议
1.排练历史短剧,贴近感受历史。历史作为一个汇集了时间性、空间性和回顾性的学科,单凭课堂的讲授很难引起学生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和基本理解,反而可能引起误解和曲解,因此历史课程常常需要教师有策略地进行讲授。体验性学习的推行,即建构起了一个让学生主动贴近历史,感受历史的平台,通过历史短剧的排练和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机能感悟历史,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变为具体的客观的历史画面,从而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良性结合。
2.设计探究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除了历史短剧的排演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辩说,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活跃了思维。但是这一环节往往是教师不易把控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对于课本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控和了解,对于学生的一些观点看法有一个始终忠于史实的判断。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涉及的探究话题资料应当是史实材料而非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如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看法和评价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究“十月革命的利与弊”,让学生立足于课本史实,言而有据,自圆其说,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3.深化课外体验,口头表达历史。除了课堂上的体验之外,还可以设计课外体验活动,即在课后鼓励学生自发地感受历史,并在下一节课前叙述自己的感受。如在讲授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体验尘封千年的历史,近距离接触远古先民的生活,从博物馆的展品中将课本知识具体化。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参观之后发挥想象力,想想自己是远古先民该如何度过一天,并写一篇文章。这类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在课本之外为学生提供一个历史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保持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学习热情,并将其延伸到课后,在体验活动中再次升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渐渐改变以往对于历史学科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学习。
二、体验性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思考
1.注重民主机制的营造。课堂是学习的场所,自然也容许错误的存在。教师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同时学校对于这类体验性教学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注重民主机制的营造,从而促使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实践、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不断培养创新和实践的综合能力。
2.历史情境的设计相关问题。历史情境的设定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在历史情境的设定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历史情境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可以发挥自身能力将其解决。其次,情景的设定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此才使得整个体验性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就丧失了一定的深化学习的意义。最后,相关问题的设定还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避免思维的狭隘性。
3.注意时空的合理利用。体验性教学虽然效果显著,但在具体的情景设计和任务布置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任务。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一个课题写一篇小文章,那么对于课题的分析思考、资料查阅,以及撰写的过程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也就使得这一任务并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完成,反而让时间成了一个形成阻碍性的矛盾点。另一方面,一些任务可能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视野,而考虑到学生的接触面有限,仅凭资料收集往往难以很好地完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是空间上带来的矛盾点。这二者的交错使得体验性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
总而言之,体验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实践无疑是一种紧跟现代化教学步伐,积极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探究的一种可长期进行的教学模式。尽管体验性学习是一个较大的体系,细化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可以有许多种措施和方法,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产生学科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建构一个思维基础。因而在体验性课堂的实践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针对地钻研细则,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杨?? 单位:太仓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波.对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第二篇: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浅论
摘要
受新课改的影响,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趋势。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认为有必要认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深入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促进其教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其实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在开展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历史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有涉及。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学科自身的教学特色,从多角度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完善当前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尤其要认清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漏洞进行弥补,进而促进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相关经验,认为当前教学模式可以从三点进行概括。第一,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必然离不开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思想来支撑。第二,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第三,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方式、结构和程序上比较稳定,但具有自身的特色。合适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上指导工作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也为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而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到良好的学习方法,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升。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自身也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要认识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话,就应当结合初中历史的特色来进行思考。总的来说,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发展到一定成熟的程度,但是一些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下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中学历史相比于中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不少人普遍认为其属于“副科”,所以对其不够重视。但是,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主要就是要实现突破历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瓶颈,转变过去落实的观念,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培养,促进其能力和思想的全面发展。这些任务离不开老师在教学工作上的努力。尽管当前新课改已经不断在完善,但是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少教师依然没有摆脱落后的教学方法,未能通过完善的教学手段,在教育理念上实现创新。以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来说,教师更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单向地对学生灌输知识,未能全面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式上也显得单一,更多的是通过在课堂上单向的传授,学生在听,没有更多的互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把学生的地位忽略掉,历史教学任务未能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充分结合起来。举个例子,以赤壁之战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进行照本宣科,没有更多的传授当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知识。不少教师对学生将书本的内容复述一遍,没有展开课本外知识的扩充。我们若能穿插一些名人名事,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正如上文所提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对于上课的形式也有更高、更广泛的期待。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更多地转移到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上。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仍然采用粉笔黑板教学的模式,导致了费时费力的问题出现,也不利于环保。这样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实际教学为例,当提及到开通丝绸之路的时候,有些教师只将文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朗诵,适当也有一些扩展。但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播放开通丝绸之路的教学模式更加有效。让学生在舒适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放松,也学到了新的知识,学习兴趣没有减退。
二、新课改下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强化对初中历史教师知识水平能力的培养
由于当前不少历史教师都存在教学方式和观念落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强化对初中历史教师知识水平能力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成功教学离不开一支合格和高效的历史师资队伍,其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因此,拥有一支知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育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在实践当中,强化初中历史老师技能水平的培训,首先可以对其进行一次集中的测试,然后再进行筛选,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这时候可以分为两部分,对于自身是历史教育专业的老师,就可以对其实施技能培训。而对其那部分非历史专业的老师,就应当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专业性培训,让其得到进步。另外,要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将新的教育理论灌输到教师的思想当中,让其树立起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学的新理念。充分综合运用不同机会和形式,在当前多媒体发展如此迅速的影响下,可以帮助老师们接受新思想和新技能。受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的影响,历史老师在搜集资料和相关论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方便。对于汉武帝北征匈奴、春秋战国分野等历史大事件,老师就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分块专业性传授。在历史课堂上,也可以配合影视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或者相关题材的历史连续剧下,也能够激发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的动力。
(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事物或者某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与个人情感的倾向离不开。人们一旦产生了兴趣,那么就是怀有欢喜和愉悦的心情去实践,相反就会表现出消极、厌倦的情绪,浪费了过程和时间,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会产生其他不利的因素。中学生目前正在处在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能够较好地推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摄取欲望,也为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形式上应该多样化,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讲授到中国古代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书法人士或者会书法的同学一起来到课堂上进行探讨。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楷书、草书和行书各自字体内容的不同,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书法历史。例如,著名的荆轲刺秦这个历史故事,就可以让同学们简单地饰演一下,那么课堂的氛围也自然而然活跃起来。除此之外,适当运用一些成语典故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关于“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来源的时候,就可以提起赵高指鹿为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秦朝末年的历史画面,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深入分析,还原西汉建国战乱纷争的画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取得理想的历史教学成果,那么完善新课改下教学模式是相当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是实现,笔者认为要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进而推动初中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董丹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镇中学校
参考文献:
[1]罗贵秀.关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5,(13).
[2]刘钏蓉.初中历史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新课程,2015,(05).
[3]邓继民,黄尽英.浅谈初中历史板块教学模式的构建[J].历史教学,2014,(07)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式学习法应用
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使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指导、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法;初中历史;应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由于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都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会感到陌生,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难度。为此,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或幻灯片等现代教学设备“再现”历史,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片段。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然后组织学生分析、探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长征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关于长征的视频或短片,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导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你对红军长征有什么体会?从红军长征事件可以给党建工作哪些启示?你怎么看“重走长征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重点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秦始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问:“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1回答:“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的建立,功不可没。”学生2回答:“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给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修建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生3回答:“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促进了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学生4回答:“秦始皇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也导致了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学生5回答:“秦始皇是一个既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物,所以我们要客观评价这个人物。”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师有效的预习指导,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教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有效的预习指导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但是,就目前的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历史教学只是简单地陈述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提高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预习指导,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的历史背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哪些?怎么评价?”使学生通过预习,加深对的了解,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及时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的探究体会。
五、联系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的探究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历史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我国现代的“三农政策”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汉朝休养生息政策对我国现代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考试制度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考试制度,并提出应怎样评价传统科举制度等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当前,在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教师应倡导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呼吁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的利弊,并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应对措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作者:?亚珍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洋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超.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2]王钰.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探究式学习[J].求知导刊,2014,(11).
[3]艾冰.浅谈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想象力实践
摘要:
历史教学离不开想象。为什么呢?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由于体例、篇幅等的限制,其叙述具有概括性、简约性和跳跃性的特点,留下很多空白和裂隙。为弥补教科书的空白和裂隙,历史教师必须搜寻历史资料。但很多时候却令人失望,搜到的资料极其有限,甚至没有,就只有通过想象。要通过历史想象使历史叙述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历史想象;历史思维;可信度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何谓想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而想象力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何谓想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一般分为以下两类:“如果想出的形象是从未有过的,它属于创造想象;如果想出来的形象曾经有过的,就属于再造想象。历史想象属于后者。创造想象本质是发明;再造想象本质是还原、再现。”这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些不同。历史研究者与历史教育者应极力还原、再现历史而不是发明历史。对于历史教师而言:“认识和理解历史想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困难,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历史想象,从而还原完整的历史之‘网’,描绘完美的‘过去画面’。”下面我就平时教学中如何展开历史想象举几个例子介绍如下:
一、依据历史推断进行想象
历史思维指在掌握一定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以认知人类历史活动的过程,历史思维包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一般而言,“理性思维往往建立在感性思维之上,但很多时候,作为感性思维的历史想象也可以在作为理性思维的历史推断的基础上进行”。如讲七年级历史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我提供了这样一段材料:据考古发现,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发现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师:通过这段材料同学们就北京人的生活情形发挥历史想象。(要求不得看课本,分小组讨论)生1:从“灰烬很厚”看出北京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火,并且经常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用火,否则不会灰堆一处。当时人们吃的食物已经过火烤,晚上用火照明和御寒。师:“灰烬堆积很厚”,那这火来自哪儿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讲得生动一点。)生(经过讨论想象):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午后,一群北京人在洞穴前树林下玩。他们玩得十分开心。突然天空响起了一阵霹雳,再接着便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老少北京人都吓得躲进了山洞,连看也不敢看刚才还戏耍玩乐的树林,因为一个响雷正好劈打在一棵大树上,整个树林都着火了。这火是闪电引起的。师:闪电引起的火怎么被北京人带到山洞,又如何保存的呢?生2:可能其中有一个胆大的人用干柴去点火,并将火带回山洞。由于担心天然火熄灭,由专人不断添加干柴,使火一直燃烧。长年累月,使得灰烬才堆得才如此厚。师:说明古人已掌握了控火技术,是吗?生3:是的。师: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动物会使用火呢?生:……师:没有吧。由此可见会不会使用火是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使用火上,人类后来不断进步。马克思曾经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在谈到火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如下材料: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yuè)之,使王天下,号燧人氏。师:这段文字提到“钻燧取火”,即我们今天讲的钻木取火。那这一方法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呢?接着我展示了山顶洞出土的一枚针孔已残缺的骨针,穿孔贝壳。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想象,山顶洞人既然已经能够在骨头上钻孔,那在木头上同样能够钻孔,那史书上“钻燧取火”这项技术已被他们掌握,从而推断这一时期他们劳动技能有显著的提高。
二、依据真实历史场景想象
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场景的展示,使学生好似穿过时间隧道,亲身感受和体验真实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讲法国大革命时,我向学生展示法国大革命的三级会议图。师:同学们,三级会议开幕式极为隆重,三个等级的分别由僧侣、贵族和其余所有人(第三等级包括城市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和市民)。他们的着装有何不同?生1:僧侣穿的好像是白色丝织外套,贵族穿着的像是绣金外衣,而其他人穿的衣服颜色是黑的。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僧侣穿白色和紫罗兰色的丝织外套,贵族穿着富丽的秀金外衣,而其他人穿着极为朴素的黑服。由此大家想象一下,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生2:统治阶级是僧侣和贵族,而其他人包括资产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师:是的,国王登上王位戴上王冠的时候,贵族和僧侣的代表享有旧日的特权,也戴上帽子。第三等级过去是光着头跪着听国王讲话的,现在竟也戴着帽子听国王讲话(请学生观察图),引起了贵族、僧侣的极大不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想象,再在教学中向学生形象地描述,就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法国大革命前夕,三级会议上特权阶级与第三等级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形成鲜明、生动、准确的历史表象,从而加深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理解。
综上所说,历史想象作为历史思维的一种方式,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史料,把历史上有过的情景和形象想出来,从而弥补历史叙事的空白和裂隙,使叙述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当然我们把历史想象引入教学中,应该就历史的一些枝叶去想象,一定要强调历史想象的合理性,以提高想出来的东西的可信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就真实的历史和想象的历史严格加以区分,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历史想象运用于教学中,才能起到教学促进作用。
作者:朱忠洋 单位:姜堰四中
参考文献:
[1]冯一下.《历史想象与历史教学》[J].天津:历史教学出版社,2011第六三0期.
[2]张根华,笔名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P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唐]孟?•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2010.
[5][唐]杜甫.杜工部集.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开卷考试对策研究
摘要:
中考历史考查方式已改革为开卷考试形式,这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在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有效对策,以期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开卷考试;初中历史;教学误区;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高贵娥 单位:府谷县同心路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2]吴丽辉.在开卷考试形势下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J].长江丛刊,2015,31:153-154.
[3]郭芸.开卷考试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J].教师,2010,01:119+114.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情境教学法学应用
摘要:
历史在初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当代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情境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内容,对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教学应用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学习做人的地方。历史教学作为初中生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的重担,更重要的是学习历史有利于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初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丰富多彩是书本文字无法完全表达的,只有通过更多途径的演示和讲解,才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丰富历史知识积累。例如,在远古人类认识中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众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远古人类的图片,让学生对“元谋人、北京人”的形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在对古代石器等工具的学习中,通过图片形象展示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更加形象的情境展示对其中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和学习。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奇心,促进他们深入研究历史发展的变化。如《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放映几段节选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秦汉战争的过程。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秦国的统一对历史有什么意义和影响?(2)秦国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刘邦为什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4)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当时的政治有什么影响,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对影片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课本中课本知识,谈谈想法和理解,最后教师听完学生的阐述之后,再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教材的内容相比较,对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强化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是我们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是提高财富值,促进学生成为“富有”的人。如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走向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结合当代重走丝绸之路的活动,让学生谈谈对丝绸之路的看法。学生一: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开拓只是为了增加与外界的联系,用一条丝绸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拉近汉朝与世界的距离,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交流。学生二:重走丝绸之路不仅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延续历史,扩大丝绸之路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各国之间的友谊。学生三: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促进我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在生活中表达历史感受。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传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四、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
历史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快速融入历史情感中,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体会更细腻的历史感情。在历史知识中丰富情感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如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展示虎门销烟和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无能是怎样的绝望和痛心,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怎样的伤害和阴影。虎门销烟中,通过观察人们在这个事件中的态度,表达对鸦片的痛恨,对林则徐勇敢行为的佩服,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南京条约》的签订将中国正式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华人民的苦难生活刚刚开始,中华民族将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才能彻底摆脱被侵略的命运,更要花费更多时间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通过历史的学习,不是要学生记住仇恨,而是学会在历史中体验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有的态度和情感,对民族的热爱和对国家的依赖,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强大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每一个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是学生积累情感经验的机会,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促进当代青年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价值,值得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丁鹏腾 单位: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新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4,14:159.
[2]胡天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24:176.
[3]张明虎.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5,10:8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摘要:
兴趣是学生自我升华的驱动力。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如何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大的意义。其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构建正确的历史观。本文提出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在我国历史长河当中,博大精深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我国作为非常注重进行历史教育的国家,同时在现实当中持续提升对于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学习历史,既能较好地构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又能培养学生爱国明理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理解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最佳方式。
一、做好情境切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一,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作为切入点。中学生由于受到自我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切入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引用部分相关历史小故事作为课程切入,使得学生能够轻松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统一国家的建立》时,可通过电视剧《秦始皇》当中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理解秦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寻找历史的答案。第二,应用诗歌辞赋作为切入点。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诗歌辞赋源远流长,从诗词当中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风貌,也可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可由历史教师按照所叙历史朝代背景选用相关的诗词作为切入点,借助诗词认知历史,让学生与历史近距离接触,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可以运用明代李东阳所题写的《清明上河图》跋诗当中的“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等句作为切入点,透过诗人对于北宋京城“东京汴梁”的民俗风情画面的描述,让学生对于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让学生主动学习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第三,应用歌谣作为切入点。由于历史学科当中存在不能将历史片段重现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当中难以充分融入到历史教学情境当中。充满童趣的歌谣具有趣味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相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将歌谣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伐无道、诛暴秦》时,可让学生共同来唱“大楚兴,陈胜王”切入秦末陈胜起义,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歌谣体会在秦末暴政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师生应该彼此尊重、建立互信,并一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师肩负着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的重任,教师应与学生深入沟通与交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第一,教师应关爱与帮助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有爱心才能进行教育,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重点以教道尊严为主,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特别注重的是不可在全班同学当中批评任何一个学生,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以课后一对一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并充分激励学生,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历史教师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拥有亲和力、对人真诚、讲求信誉等优秀的品质,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效提高自我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内经常会有两位教学水平相近的教师,但是会出现教学成绩差距较大的情况,按照实际调查结果显现,重点即为一位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而另外一位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非常具有爱心与责任心,从而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能够与学生主动沟通。由于此位教师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可为学生处理部分现实问题,让学生喜欢上该教师的课程,如此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有效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
首先,充分应用历史教材插图,使历史知识更具有形象性。历史教材插图能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地表现历史主题,这同时是初中历史教材当中具有的自身特点之一。在我国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下,更加注重编写历史教科书。因此,历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较好地应用此部分历史插图,特别在教学活动当中应用部分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历史插图。其次,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伴随当前我国注重发展教育的趋势,在当代多元化教学技术方式层出不穷,应用多媒体可充分融合文字、影像、图片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了推广应用,特别因为历史知识年代较为长远,和当代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当中。如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此课,教师可以播放影片《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片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培养历史,体会到全国人民的欢欣喜悦。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这段伟大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历史作为初中学习阶段当中的必修学科,学生既要认真学习历史,又要深入学习与掌握历史。教师的教育目标应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围绕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者:赵彦喜 单位:府谷县同心路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71.
[2]姜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5,26:20.
[3]彭华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11:101.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情感意识培养
摘要: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历史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已经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历史的沉淀之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学习古人的智慧,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价值所在,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感意识;培养
学生的情感意识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因此情感意识应该是集合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种哲学体系而成的。而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以文化为载体的学科,其与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很多共通点的,且随着近些年网络文化的不断盛行,很多学生迷失在网络之中,而盲目的崇拜歌星影星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见当下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所缺失的,面对这种困境,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去承担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必要性。第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1]。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且在最新推行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认识历史为目的,在历史的唯物主义知识中,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依旧把学生的历史成绩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并没有把情感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来,甚至一些学校,从本质上就忽视了历史教学,可以说这种教学现象不但违背了教学改革的精神,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情感意识为先,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第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需求。学生的情感意识作为当下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类历史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历史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极其耀眼,但在这段灿烂的文明之中,也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先天下之忧的情怀与奋勇反馈的民族精神都将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承担着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紧随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去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培养[2]。因此以下几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⑴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有效的处理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建立学生情感与课堂知识之间的联系。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⑶教师从自身的情感意识培养做起,通过自身的道德楷模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中的榜样。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历史问题,运用一种辩证的角度去正确的分析历史成败与发展。⑸正视情感因素对社会的价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这五种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所获得情感意识也将会不同,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无疑是直观重要的,对此笔者将着重介绍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第一讲述法,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蕴含的知识是悠久而深远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运用讲述法,以故事的手法去结合课本知识,将会增添历史知识对学生的震撼力[3]。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这节课程知识时,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为主要事迹,去阐述这场战争对于抗日战争史的意义。然而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张学良的照片,并风趣的问学生,张学良与你们喜欢的明星比哪个更帅,然后在向学生讲述西安事变的经历过程与这个老人一生被困台湾的故事,学生会在这个故事讲述中,明白西安事变的意义,并明白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利益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第二联想法,对于初中历史课本而言,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将主干抽出,将一些细节省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让学生在这些浓缩的知识中,拓宽思维想象,因此联想法油然而生,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程时,教材中只交代了秦王朝的建立时间、都城以及人物,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战争的具体场面与百姓的苦难,然后再让学生总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学生就会感知今天的生活有多么美好。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识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这节知识时,其作为一篇历史短剧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以及使臣,让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感知文成公主进藏的真正意义,文成公主进藏其不仅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也增进了大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身作为祖国未来的承建者,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与和平的义务。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
作者:陈琪 单位:贵州省黔西县白泥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会冉.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15.(04)
[2]孙玉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16.(03)
[3]章学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
摘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主动性;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史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历史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交流的方法,来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发展。
一、历史教师备课需要以自主学习为设计的主体
历史教师的备课理念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体,可围绕疑问来进行设计,还可通过出现疑问、探讨疑问、思考疑问以及解决疑问,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且能够主动提升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还需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让设计的问题与教学的知识点和重点紧密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对角度以及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有层次性,可让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让学生慢慢深入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
在进行历史教学前,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历史”,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相互交流对历史这一门课程的第一印象。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概况,向学生解释相关的哲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以及学习历史的意义。在进入知识点教学时,历史教师可将教学的知识点和学习历史的意义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所在。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文学、音乐以及美术等内容或者作品时,需要通过历史背景来对该作品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个人的经历来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深入了解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涵。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将时事热点和历史教学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从而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可以通过对时事热点的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向学生解释时事热点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可将历史上的事件与时事热点产生的联系详细和学生说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诗词歌赋、地理知识等文学融进历史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以及趣味性。
3、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讨论和发言
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可鼓励学生说出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在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对独到的见解,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而对于错误的地方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纠正。例如,在学习到美国内战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就美国南北制度进行讨论,再让学生将美国的南北制度和中国的一国两制进行对比和讨论。如此以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关系,与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平等看待所有学生,予以学生同等分量的信任,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期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不能够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的引路人,还需要加入情感,关心学生、感化学生以及爱护学生,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喜欢教师、学会尊重教师,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经常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会和学生聊天,说说最近国家或者地方发生的时事热点,每天与学生进行短时间的交流。并且在下课时,笔者都会鼓励学生课后多找教师谈心,谈心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烦恼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烦恼。教师在学校永远是学生坚强的后盾,多与学生谈心,在能力范围内为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指导学生粗读、细读以及精读课文
粗读就是将课本的目录以及年表进行阅读,并且需要阅读课本的子目录;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需要大致掌握章节的年限、时代、人物以及事件等知识;精读就是对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学习的重点。可通过粗读、细读以及精读的方法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将问题内容转化为要点,将要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笔者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会与学生一同阅读整本历史书的目录和年表,让学生画出每一个章节内的重点目录,让学生大致了解哪一章节为学习的重点。例如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小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在学生了解本小节所说的大致内容、人物以及事件之后,再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立问题,问题可设为“贞观之治主要的内容分为几点”以及“贞观之治是从哪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等,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随后再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四、小结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需要重视引导教学,正确且有效的引导能够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历史教学需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的出发点,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具有创新性的见解需要予以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看法及时进行纠正,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切主动学习的终身习惯。
作者:贾命子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邓明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青年时代,2015,(12):185.
[2]陈国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5,(18):238.
[3]陈倩.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5,(10):21.
[4]钟培平.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9):169.
[5]马庆玲.浅谈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J].人间,2015,(2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