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初中历史教学措施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建构性,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泛阅精读中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并生成初步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泛阅精读;互动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作为传统文科范畴中的学科,阅读是基本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质量,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结合这两种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阅读相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信息的输入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与视觉输入的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侧重于互动的学习方式则同时存在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对于学习个体而言,强调的是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的精加工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同时将两种方式灵活运用,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泛阅精读,重在学生的自主构建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知识是需要学生建构的,历史观是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逐步形成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选择阅读作为教学方式之一。考虑到初中学生的阅读特点以及初中历史内容的组合特征,笔者以为应当结合具体的内容,采用泛阅或精读两种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需要让学生认识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需要让学生了解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笔者分析后认为,这些内容如果全部采用讲授的方式,必定是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彰明的,于是尝试泛阅与精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第二三步在下一点中论述),给学生提供两个材料,分别用作泛阅和精读。这两个材料分别是!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友好往来、交换不同地方的物产的过程,让学生在对这些材料的泛阅中感受各族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要关注。一9的计数法的传播过程,看看这个计数法是如何影响世界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同时让学生精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背景一一向往中国文明与文化,精阅一个意大利人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入朝为官,其回国后又是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并最终促成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的。
二、互动提质,强调学生的信息加工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用时一般在十五分钟左右,有了这段时间的自主构建,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建立起本课教学的相关认识,这一点可以通过笔者在研冤过程中提供的问题以及基本的习题解答来证实。同时笔者也发现,基于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的目标,于是课堂教学进入第二个步骤!互动提质。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师生互动,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质量。明确了过程与目标之后,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提出问题。在学生泛阅精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问出的问题有!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为什么就能形成,(还有学生想到现在的“一带一路”)为什么最终世界采用了阿拉伯数字这样的计数法,马可•波罗为什么要来中国,为什么又回去了,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中国人到西方去传播文化,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补充问题,比如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其次,互动交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行互动,互动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在此基础上也应当允许学生跨组交流,只要学生在认真交流就行。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各个小组,倾听各小组的观点。研冤发现,在本课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就是围绕不同问题产生的不同答案,以及生成的不同观点。比如学生在讨论笔者补充的问题时,就有学生认为是历史的偶然,因为除了马可•波罗之外,没有其他名人这样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而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但又说不出有说服力的道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互动过程是有效的,因为互动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就是手段。
三、两者结合,需要教师的时机掌控
像以上这样的课例,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多个。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泛阅精读,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互动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可以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那就是教师对教学时机的掌控,什么时候该泛阅,哪些内容应精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又应当什么时候进行,都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去判断。上一课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调查,知道了学生对哪些内容相对熟悉,哪些内容相对生疏,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哪些观点相对成熟,哪些又是需要引导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再去选择泛阅精读与互动结合的时机,最终促成了本课教学效果的彰显。
作者:姜宏波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参考文献】
【1】刘雪婷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精读与泛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3):150一151
【2】张丽红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9):80一80.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德育的有效融入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格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塑造自我。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把历史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恰当运用多媒体来开展德育。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德育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开展德育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格的提高,为其自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根据课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本有许多值得歌颂的英雄事迹,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迹来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伟人事迹开展各种演讲会,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关伟人事迹的课外书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伟人的精神[1]。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鸦片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危害,再详细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还可以配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国家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生动讲述这些历史辉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古代丝绸之路等等都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讲到这些历史时,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说道:“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但我国人民依然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创造出无数伟大的、令人感动的奇迹,同学们了解了我国的璀璨历史后,一定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二、将历史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德育
注重社会实践是提高初中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把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是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将社会现象与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历史,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面对现实,并且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来思考未来。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时,由于初中生很难理解当时的学生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这时教师可以用美国轰炸中国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后广州大中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从而激发自己所教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对中的学生精神也能很好理解,这样就能更有效开展德育教育[2]。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端正人生态度。学习历史的过程不但是学习有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历史人物的心态,感受历史,形成历史意识,正确看待、对待历史与生活。教师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的侵略路线,生动讲述我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故事,还可以播放有关的电影视频给学生观看[3]。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与掌握知识内容,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八国联军入侵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明白自强是多么的重要,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只有拥有坚强的品质才能够有毅力有决心去想办法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会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德育与历史教学内容加以巧妙的融合,使学生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云全 单位: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初中
[注释]
[1]张忠华.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6).
[2]崔国成.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谢建伟.潮汕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2).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主题教学法浅探
[摘要]
主题教学法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文章根据作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主题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主题教学;运用研究
“适应时展的要求和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教师忽略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死板、单一、机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因此笔者建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主题教学。下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探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
一、创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单元教学内容为载体,围绕本节课的文本内涵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主题”,然后利用“问题”的方式来导出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来选择主题。主题的选择要依据单元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的主题要具有意义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与学生的实际,利用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导出主题:可以以当今社会对的打击为引子,然后自然过渡到鸦片战争。进而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问学生是否想知道这场攸关民族利益的战争,并为他们创造一个问题情境,确立本节课教学的相关主题:鸦片走私与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因而激起爱国民众反抗。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并让学生思考“落后是不是就要挨打”,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分组讨论
在为学生创建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主题讨论,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主题教学不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组织形式,以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课堂为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征求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围绕“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反抗”这一主题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可把这一主题进行细分,就本节课的主题而言,可以将其分为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经过、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三个小主题。然后把这些主题形成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加以讨论:英国为什么要走私鸦片?中国在此过程中受到哪些屈辱?又进行了怎样的反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指导学生有效运用文中的插图、资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总结、评价主题教学,拓展知识内容
首先,师生共同对学习主题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完看法后,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其次,进行知识拓展。主题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与主题相关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也可以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的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可以以之前的分组为准,让学生自由讨论,将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接着,教师就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比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另外,《鸦片战争》这节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涉及这些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知识的同时也拓展知识范围。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文本内容加以拓展: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等。
总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革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课堂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将主题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作者:刘颖 单位:广西陆川县沙坡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探索
[摘要]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作者从学生的课堂测验的表现以及听其他同行的课来反思自己的历史教学,并引导和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
认为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人就不能进步。自我批评也是一种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更专业更成熟的教师是离不开教学反思的。教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传,是推进个人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去再学习,它的理论依据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教学反思与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研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有的是学生呈现出来的不足,有的是教师突然产生的灵感和创意。这些是教学反思的一部分,而它们往往又被我们忽略或者不能及时进行整理记录,很多宝贵的想法都一闪而过了,因此要及时捕捉这些想法,捕捉就是要养成随时动笔的好习惯。笔者曾读过一篇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的文章,其中提到“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形成课堂随笔或反思日记,甚至写成教学论文或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而真正的升华是把反思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地进行调整或者传授给学生,真正发挥反思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反思无处不在,认真对待才是真反思,实践反思才是真升华。
一、对学生回答提问、检测的表现进行反思的实践
问题:通过对初三(6)班学生的提问,发现班级整体对教材熟悉程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灵活变通的问题答题能力还欠缺。反思:初三(6)班两极分化现象相对严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点略高,没有注意到班级的整体水平,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基础不扎实。平时上课很少提问,导致学生被动听讲,不积极思考。整改:重视基础知识,及时弥补,勿求快,一步一个脚印。加大提问的检查力度,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研究历年历史中考试卷后的反思实践
实践教学反思案例:通过对扬州历年历史中考的研究,笔者作了反思。中考历史特点是一直在稳中求新,重教材重基础是核心,考试范围严格按照中考要求。重能力考查而不是要为难学生。教师容易进入的误区:扬州历史科目自2006年参加中考以来,作为经历10年中考的磨练的一些教师,知识面广了,研究深了,想法也变多了,自己成“教授”了就容易把初中生当研究生。加上对中考难度的错误估计,容易造成严重脱离教材,什么都讲什么都记,过偏过难,浪费师生精力,还容易引起其他教师恐慌跟风。反思后对自己的提醒:一是研究自己的学生水平,研究中考实质,重教材重基础重能力。二是科学制定四轮中考复习战略:一轮重系统重基础,二轮重专题重联系,三轮重热点重练习重方法,最后一轮回归教材。
三、听其他教师上课后的反思实践
实践教学反思案例:听维扬中学两位教师以“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为专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评课的时候教师们都侧重于评价课上得怎么样,作为听课教师的笔者却看懂了学生。虽然这些课教学风格不同,但是教学效果相似:学生们大都不懂装懂,因为专题设计不错,有对比有联系,但是对学生来讲太难。反思:再次感悟到什么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重新审视我们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重新调整专题教学模式,认真板书,语言要通俗易懂,难度要降低,要多举事例,拉近师生间思维的距离。
四、引导和教会学生进行反思
实践教学反思案例:每次评讲完试卷之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这道题会错,考的分数和你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哪,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等等。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而教学反思是穿插其中的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教学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反思和完善的地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可以从注重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抓好常规教学,认真上好每堂课,抓好学生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留意收集中考有关的信息资料,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这些工作中做好反思。我们教师不要把写教学反思视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习惯加以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作者:马风雷 单位:江苏扬州市梅苑双语学校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毫无兴趣,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方法,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开始。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教师还得花一番心思,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这个学习情境当中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历史课堂导入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地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在师生间建立情感的桥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具体,而且生动,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思考,充满期待,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例如教学《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时,本人是这样导入的: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她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实在耐人寻味……同学们,你对武则天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武则天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综合较强,知识结构既包括纵向知识,又包括横向知识。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时,自然地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思维;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讲究方法,让探究落到实处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特征,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的问题,多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思考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思维碰撞。而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这种交流中来呢?我认为要充分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例如在教学《我看国际热点问题》时,可以举办“我看国际热点问题”的论文报告会,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选择有关“国际热点问题”作为探究主题并写成小论文。这样增强了学生对世界时事的了解,关注全球整体利益,培养建设和平美好世界的使命感。
四、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以“填鸭式”进行知识灌输,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所教内容即庞大节奏又快,学生只能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记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就要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让各个环节充满趣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历史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视,并且大家都在摸索中。历史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把历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样的教学必将是生命中的绿洲。
作者:曾小珠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
伴随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且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基于此,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一、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互助协作来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可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让小组成员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顺利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第一步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各个学习小组。在分组之前,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够性格互补,学习成绩有着合理分层[1]。与此同时每个小组的成员最好在三至4人之间,避免责任分工出现问题,确保每个成员都肩负一项职责,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活动参与感。比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选取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内的学习活动,选取口齿伶俐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教师以及其他学习小组,选取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交流过程中的各项观点与看法。当然初次这种责任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根据情况,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将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需要学生去收集大量资料的时候,此时初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哪里查询相关资料,如何确保查询的资料具有效用性。当学生掌握了资料查询收集方法后,才能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将监督作用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自控力相对较弱,如果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很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合作学习开展情况,适时介入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苦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师合理布置学习任务
与学生自主学习不同,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更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初中教材为中心,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合理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总结夏、商、周三朝各自的建立者,各自的都城、各自的建立时间以及各自的灭亡时间,并在小组内讨论分析三个朝代各自灭亡的原因以及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当每个小组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后,依次将讨论总结的结论与观点向教师以及其他小组汇报,汇报员在汇报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如果有遗落的部分,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及时进行补充,从而使汇报更加完善。
(四)教师科学评价学习成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是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其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而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当有所改变。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看到每个学生值得肯定之处,对新颖的观点、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看到别人的长处,从而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进步。
三、结语
综上,本文先阐述了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然后从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发挥指导监督作用、合理布置学习任务、科学评价学习成果四个环节,具体论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小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希望能借此给予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一定参考借鉴,共同促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完善,使其更好地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作者:骆茹燕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中学
参考文献:
[1]施小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Z2):35~39.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人文精神分析
摘要:
历史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也是我国人文精神推进的重要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我国人文变化的见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让每个人都明白在历史中饱含的民族使命感。
关键词:
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素质;精神层面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明白在中国几千年的变迁中所包含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从古至今,在教育上面,一直都很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中所存在的人文精神。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都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忘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身为一名历史老师,一定要合理的渗透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和历史教育之间的关系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而对于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我们要尊重,塑造一个理想人格,其基本内涵就是尊重人的价值,这样的品格不仅是在精神境界中得以体现,还在民族精神上体现。历史是把过去和未来贯穿起来,它代表这过去,也可以把现在变为历史,它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1]。众所周知,文学是把理性情感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哲学是把理性逻辑的一面展现出来,根据历史变迁的情况来看,历史把有价值的文学都是以理性的逻辑语言展现给人们,从而让后人慢慢的去理解和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吸取历史教训,常让人受益匪浅,培养学生的荣辱感和民族感。积极的开展历史教育,叫醒学生的心灵,历史教育内容可以给心灵起到一定的保护,给人们一个坚固的精神寄托,使得人们不断的发展。
二、塑造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人文精神和历史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中,这就使得学生在塑造人文精神上受到严重的阻碍[2]。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把历史中含有丰富有趣的历史内容全部舍弃,给学生都是灌输大量枯燥的历史知识,还要求学生牢记时间、事件以及人物关系的记忆,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长此下去,使得学生的个性变得不在张扬,都会被枯燥的历史知识框住,严重局限了学生对历史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的探索也没有更多的欲望。根据上述的情况,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目前的历史教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相比其他的学科,人文精神更难在历史教育中开展。对每个人来说,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包含了个人素质的体现[3]。由于人文精神无法在教学中展开,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降低,导致整个民族的素质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历史教育中,要贯彻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塑造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塑造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荣辱感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荣辱感的培养,这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基础[4]。例如:在讲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查找一些汉武帝时期有关卫青、霍去病击退匈奴的视频。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让学生自行商讨在击退匈奴时展开了几次反击战,分别采用什么战略,对于卫、霍两人的英勇善战给出怎样的评价,最终让学生分析出历史人物的民族荣辱感,并以此激发自己的民族情感。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虎门销烟】,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历史事件,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出林则徐在严禁鸦片和抵抗西方侵略中是如何维护中国的主权,是怎样体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对爱国情怀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把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出来。
2、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素质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掌握学生发展的变化情况,从而给学生的自我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是在精神上,一个民族的兴亡完全在于民族精神的存在,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更重要,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站稳脚跟[5]。比如”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这两句诗就体现出了岳飞的爱国精神,这句话成了如今的精神财富。老师通过历史实例的教育,给学生一些启示,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学生的精神层面不在空洞。根据这些例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一些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一定需要像历史人物一样拥有很大的壮举,只要精神上能向他们靠拢就可以了。
3、塑造探索科学的态度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记忆那些历史知识,还要针对某些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吸取到历史中的教训,从而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使得自己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6]。历史不分先后,只有在此时此刻之前发生的都是历史,在近代史教学中,比如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应该让学生去学习,不是用科学家成功的人生经验去引导学生,还是让学生去学习科学家们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某件事情的执着,这样的人文精神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帮助。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多么的重要,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拥有完善的人格。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也不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引用历史教育中的特点从而分析出人文精神的特殊。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和挖掘历史精神,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一定的教训,使得自己的精神层面得到提。
作者:刘泽华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钱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分析[J].…新课程(中),2014,10:44-45.
[2]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董嘉鹏.…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
[4]顾琦.…后现代语境下初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D].宁波大学,2011.
[5]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崔秀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八篇:初中厉史教学方法探究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乐学历史呢?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欣赏你,喜欢你,以达到爱屋及乌之境界。接下来就是你能力的施展与知识的推进,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巧记法
记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是多数学生最头疼的事。教给他们轻松记忆的方法会事半功倍。例如记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样省时省力,记忆效果还好。再如记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叶挺、、,可以采用谐音法,记作“留(刘)荷(贺)叶煮(朱)粥(周)”。这些方法改变了原来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轻松记住了相关的史实。
二、“粉丝”法
“粉丝”一词是很流行的网络用语,同学们一听便会打起精神。于是,通过对、、邓小平等这样的伟人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追星观念。我要求每个同学都要选择一位喜欢的伟人作为自己的偶像。追寻偶像的过程中,走近历史名人,逐渐修正自己的追星标准。同时,依据偶像将粉丝分组,利用辩论等形式记忆人物历史。联系现实中的明星,引导同学们从他们身上寻找伟人的痕迹,做一个有水准有分量的“粉丝”。总之,课堂上加一些时髦的元素往往能使沉闷的历史课堂掀起阵阵小小的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学生在戏逐着波浪的同时,获得了知识,融进了历史。
三、激将法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在学习1840年一1901年这一段屈辱史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表现得很郁闷。有人暗暗叹气,有人愤愤不平,也有人眉头紧锁。这时趁热打铁,指出同学们平时的不良表现,并告知“落后就要挨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果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揪住了学生的心,煽起了学生的情,那么,适时引人时下热议的钓鱼岛问题,更能达到高潮迭起,追寻历史的效果。师问:“凭什么说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生答:“证据”。追问:“什么证据”?生恍然大悟,齐声答:“历史的证据”。师再添一把火:“不懂历史行吗?”学生会意的笑了。至此,一种不弃历史的内心表白跃然于学生的脸上。
四、展示法
人都想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果历史课能给孩子们一个梦想的舞台,我们一定会看到他们最精彩的表演。记得一次模拟《一站到底》现场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对历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检测。这种从电视上搬到课堂上的形式,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每一个站到最后的同学都会永远记得初中时代的这一次辉煌。每一个被PK下的同学也都渴望自己是那个站到最后的高手。在这种渴望中,同学们已经爱上了历史。场景再现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请全体同学参与,再现时的场景。同学们高举着的口号牌,高喊着爱国口号,表演得十分投人。这样,在牢记口号的同时,他们对爱国学生的感情也理解得更加深刻。通过这样的表演,无论对这一段史实的认识,还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喜爱,都不需要再补充什么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目的。对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深信不疑,所以我放手学生去搜集资料,以“小赵(小孙、小李……)说史”的形式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师生换位。不必去严苛评判小老师的教学水准,我们要的是同学们准备和实践的过程中那份无法替代的热情和切身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过才会更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才会知道老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究竟为何。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可教学中真正的师生换位却基于此,方法得当,爱上历史,水到渠成。除此以外,像模拟导游招聘会、重走长征路等形式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满足了他们想要展示自我风采的愿望。总之,以多变的形式来积累历史知识,其乐无穷。都说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作为历史教师,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关键是教者,如何去开发教材中的资源,如何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去引领学生在咀嚼历史中品味人生、学会做人。在这样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就会萌动学习的快乐,生成学习兴趣,产生风筝效应。也正是因为快乐,历史课不再枯燥;因为兴趣,历史课有了魔力;因为追寻,走进了历史。
作者:王秀琴 单位:磐石市石咀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摘要】
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自主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索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在互动、互助中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探索一种更加科学、可行的教学手段。本人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将以下教学心得与同仁分享。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了好的教学构思,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1.研究教材、收集资料。
研究教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充分理解大纲要求,挖掘历史教材中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切因素,把这些因素作为导学的依据,编写导学案。另外,收集相关资料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应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资料(课外图书、网络、地方历史资料迹等);还有,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也是必要的。
2.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出发点。自主学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的自主性开发是实现合作学习的重点。所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的知识层次,分析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设计教学。
3.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决定教学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备课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应熟悉课题的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大纲要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安排分组问题的详细内容和数量,评估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认真分析各小组谈论问题、解答问题、问题探究、提出问题等所会出现的情况来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并预设帮组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
4.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把教学任务细化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的一种书面材料。教师一般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配给学生,所以,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练习题要能切近课题,尽量简单、易懂。
二、灵活组织教学
做为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特别在备课、材料组织、实施教学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合作小组的成立。
小组成员的组合重点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并分配职责,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言的机会。
2.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导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脱不了教师的实时引导,教师切勿成为旁观者和答案的公布者,教师需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做好师生观点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实时监督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情况,在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或者出现思考方向偏离时,能加以指导或引导。引导要避免误导,要能让学生走进正确的思维空间,注意把引导与指导区分开,做到及时、适时,点到为止。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
3.创建激励机制。
教学中采取激励的办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独立思维的能力。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还不稳定,但大脑思维比较活跃,学习动机不稳定,这些都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理,让他们体验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分析自己、分析教学环节、研究教学教法,综合性的总结归纳,才能摸清教学中每一个有利的教学因素,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1.教学成效的自我评价。
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是一种经验总结过程,教师应在长期教学中,把教学心得的点点滴滴进行积累。例如在学习“西藏和平解放”时我提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发现讨论的课题太大,学生思维涣散,很难归纳出要点。经过分析,这类问题需要做必要的提示。只有经过反思,融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才能不断改良教学思路。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评价机制要以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向,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维、创新性思维为目标,评价要遵循客观性、科学性。课堂评价要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优点,并给予肯定,另外,课后作业的批改要仔细,批注要详细,客观。总之,评价要能够达到纠正错误、指明思路、增强信心、提高兴趣等多方面功效。
3.小组合作学结。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不足:小组学习缺乏真正的合作、学生参与学习参差不齐、合作交流成了辩论的形式、小组在对课题的讨论研究过程中出现“跑题”现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应该达到的预期效果:经过学习导学案,再加上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技巧,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模式,是能动的个体,教学也就面对着一定的可变性、未知性,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灵活运用教材、教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略,这样才能创建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效课堂。
作者:陈清珠 单位:福建省平和广兆中学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历史教学(中学版)[J].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2.
[2]聂昌玉.优化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设计的策略[J].成才之路.2013.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关键词]
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实现良性互动。根据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历史教学从结论为主到探究过程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学好历史的方法。
作者:张逢国 单位:山东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高荣华.在体验性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J].历史教学问题,2011(2).
[2]张陟遥.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关于设置“提问卡”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