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初中历史教学探究(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初中历史教学探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内初中历史教学探究(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微故事分析

在初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基础课程之一,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在于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很多初中历史知识内容本身就具备故事性,不少历史事件都转化为后人美谈的微故事。笔者针对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有效对策,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微故事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不过,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是初次系统性地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历史微故事时,难度不能过大,并尽量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微故事的现实意义

第一,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微故事与教材内容相比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处于初中生来说,教师运用历史微故事配合教学活动,能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第二,将复杂变清晰,抽象变具体,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历史微故事的讲解,能促使学生将一些不易掌握的地点、时间等与故事内容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而且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第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历史微故事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多历史微故事不仅囊括事件的发生过程,还体现着后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总结评价以及经验教训,而且不少历史微故事的综合性与广泛性较强,可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微故事的具体运用

(一)合理处理构建历史微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历史微故事对学生来说是否存在较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历史微故事的合理处理和构建能力,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初中生来说更为重要。在通常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微故事教学方式时,在讲述故事开始阶段时,吸引力需足够强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教师在讲解历史微故事的具体情节和内容过程中,不能太过空洞,应保证故事内容完整,情节丰满,逐层展开,并注重节奏,由于是历史微故事,应详略得当,不能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讲述的历史微故事应首尾前后照应,或者为学生留下疑惑与悬念,或者起到良好的画龙点睛作用。因此,教师对历史微故事应足够把握和了解,不能脱离真实性,合理处理与构建微故事的情节。

(二)讲授微故事选择恰当时机

一节完整的初中历史课堂由多个环节组合而成,对于教师来说有多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运用历史微故事时,把握好讲授时机十分重要,选择好恰当的讲授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历史微故事的教学作用与效果,千万不能将其纯粹作为帮助学生提神片面使用。初中历史教师可选择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微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或者在课堂结尾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还能有效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和情绪。例如,在进行《华夏之祖》教学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涿鹿之战”这一历史微故事,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开始阶段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了解“炎黄子孙”的起源,加深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注重历史微故事表述技巧

初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微故事过程中,语言运用策略和表述技巧相当关键,能够直接决定这一历史微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学生会怎么反应。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微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自身应具有较强的故事表达技巧与能力。其一,教师的历史文化知识底蕴应十分深厚,充分了解与熟悉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历史微故事,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做到挥洒自如。其二,教师在表述历史微故事时,语言要尽量简练,用语准确,不能出现错误,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历史微故事表述清楚。其三,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历史微故事时,应赋予情感,语言直观生动,描绘故事情境,并简单阐述历史微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意义,全面发挥其教学价值。

(四)通过微故事解决教学难点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不少教学难点,仅靠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影响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历史微故事解决教学难点,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或内容,运用历史微故事来说明,以此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在学习文化类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文化名人的历史微故事,调节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时,针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概念,不少学生都难以理解,教师可讲解《醒世恒言》中施复夫妇发家的历史微故事,将这一概念由抽象化变得具体化,教学难点自然迎刃而解,而且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当时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不仅符合历史课程教学的自身需求,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历史微故事辅助教学,全面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徐丽娟 单位:章丘市辛寨镇辛锐中学

第二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探究

【内容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已经不能够满足能力发展的需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本文在分析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自主建构

一、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学新内容主要是教师借助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完成系统化的解读,然后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完成教学设计,讲解给学生听。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认真听讲,将教师讲解内容的重点进行记录,借助教师的思路完成对新内容的理解,并进行记录。这样的课堂呈现出三个特征:一,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课堂中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是跟随者教师的解读进行吸收的,没有自己关于问题的自主思考,没有知识的自主建构;二,学生处于无声状态。课堂中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教师的讲解上,教师讲解的是否清晰成为好课堂的标准,而没有人关心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思想是否活跃,课堂有没有思想的碰撞;三,师生互动为单一的问答。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互动是双向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没有学生对于疑难的提出,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表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学生主体课堂

在传统教学法中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足够丰富,讲解过程是不是足够的清晰,而没有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积极地吸取知识,思维是否处于主动的状态,学生的是否在进行意义建构。初中历史要想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来。例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汉武大帝”的视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新内容的学习中;然后通过导学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以提纲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新内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探索汉武帝实行了哪些政策,为什么实施这些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借助小组展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需要采用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首先,课前需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独自的学习。例如,在《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南方城市,然后思考这个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痕迹?这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不断地搜集资料结合已经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将新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研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江南地区开发图,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并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合作法、探究法、互动交流等方法;再次,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难点,给于适当的讲解,进行点拨。

3.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延伸

新课程提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主动的学习,树立自己的个性,进行更广阔的学习。例如,在《对外友好关系》的小组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分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关系,友好往来的历史事迹后,学生对这些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兴趣,教师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学习研究课题小组,引导学生自主地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中分析和整理,建立自己课题的分析角度,建立框架体系,书写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用了网络互动交流的方法,及时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于即使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定期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至网络,实现共享,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借助展示法给于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学生主体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延伸,促进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作者:孙维昭 单位:甘肃庆阳环县毛井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马勇波.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3]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

摘要: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后,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问题;改进措施

近几年教育部门虽然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的目标都更加明确,更加贴近学生,给初中历史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遭受了重重阻碍,并暴露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认真思考,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观念问题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许多人都对历史学科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历史学科和语文数学学科相比并不重要,因此忽略了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这种观念不仅会影响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同时还会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带来影响。初中历史教师本身也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课堂中大部分都会以应试为导向,把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易考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忽略了历史学科会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在这种状态下阻碍了学生认识历史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降低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随之减退。

(1)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不仅是主要学科,同时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都会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没有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意义。因历史学科在初中考试阶段所占的分值并不高,所以,教师与学生都会对历史存有偏见,认为历史不是主要科目,并不会对其予以重视。

(2)教学脱离实际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它不单讲古代历史的人和事,它也会涉及许多现代历史内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了解并掌握许多解决事情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学好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因此只要牢记书本内容足矣,所以学生对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深刻,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历史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本身。

2.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对历史教学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另外,初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同时也给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受到限制,要想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具备自我建构的能力,为历史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像历史资料、准备时间等等,但是目前有许多初中学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这些准备活动,从而阻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实施,而历史教师也很难在此种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所以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过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完成高强度记忆,以此来掌握教材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仅是为了应付阶段性考试,却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再加上在课程设置上对历史课程时间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却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状态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教学主体存在问题

从目前的初中学校来看,历史教师十分匮乏,这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即使在初中有专门的历史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不是特别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校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所以也并不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养,使得初中历史教师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无形当中就会打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热情。除此之外,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中考,在这样的状态下初中学生更加不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仅是机械的背诵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和自己成长息息相关的历史知识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具有科学的历史价值观念。现阶段有许多初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这种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以上我们分析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中可以了解到,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就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初中学校要不断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并完善对该学科体系的建设,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价值观,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1.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学科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我国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让学生把历史任务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从更深层面上来讲,初中历史学科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2.完善历史学科体系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要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观,构建并完善初中历史学科体系。我们所说的构建历史学科体系并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外部环境进行构建,而是说要不断完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部建设。主要原因在于以往过于落后的评价体系已经阻碍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如果不针对这种现状加以改变,那么就无法激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如果想把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和语文、地理等有关学科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把历史教学深入的融合到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中。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讲解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并创新教学理念。取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历史的主要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作用

从初中历史教师的角度上来看,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而作为初中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在资源上支持外部环境的建设,为历史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运用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总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往初中历史教学中把考试作为对学生历史成绩好坏的评定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掌握历史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融入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历史教学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孙胜利 单位:延吉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凤香.谈初中历史教学法[J].教苑荟萃,2010(26):45.

[2]陈修良.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3(9):23.

[3]唐瑜?.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23.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策略初探

摘要:

创新教育要求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而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关键。创新思维的产生不可能由教师讲述产生,学生必须进行历史探究。教师在授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通过史料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体验、辨析、感悟,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感;认知;行为意向;创新思维

从心理学分析,创新思维是由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部分构成的。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体验;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历史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探索实践,从“情、知、行”三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点燃创新思维情感

1.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知识点转移及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就需要激发新的兴趣,把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情境要蕴涵矛盾和疑惑,使学生产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如讲述《明朝君权加强》时,丞相自秦朝设置,古往今来那么多名臣辅佐皇帝取得盖世之功,怎么要废除呢?提供史料“内官传旨,必须复奏,复得旨而后行”,也就是说圣旨要先经过丞相把关,要是封驳,再次下圣旨还得经过丞相同意才能实行。启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的思维碰撞,顺理成章地引导其研究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情境的设计与呈现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让历史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善于在常规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如讲授《三国鼎立》时,设疑: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引起学生争鸣,然后提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如何建功立业?”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提供史料:“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唯才是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许昌附近屯田”。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其后回到统一的大主题,引导学生对曹操客观评价。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原型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认知

“原型启发”是利用储备在学习者认知机构中的类似事物,促进学习者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认知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通过史料观察、类比、迁移,得出新的认知,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航标。回归现实思考,寻求内在规律。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当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例如,讲到“经济危机”时,以超市物价变动为生活背景,欧债危机为原型,引出危机爆发原因的思考,主要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继续启发,如今新兴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原因何在,同样表现为这样的矛盾,未来我国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规律。延伸史观教学,开拓发散思维。史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唯一性,因时代、立场、方法、社会经验的差异而呈现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多种史学观点,以此为思维的模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如讲授《鸦片战争》时,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形成三个观点:给中国带来了危害,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开启近代化;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进步,早来比晚来好。前一个是革命史观,中间一个是发展史观、全球史观,后一个必须用唯物史观加以纠正,不能为侵略唱赞歌。不是唯一性的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学生探索历史知识,进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指向发展,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认知。

三、搭建对话平台,构筑创新行为意向

历史教学是各个主体或各种教学因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的和共同的作用,在学生体验探究以后,就有可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逻辑或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思维行为意向。

1.设计有效探究。针对初中生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转变特点,以及活泼好动、勇于尝试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提高能力。实践中笔者设计五分钟历史讲演活动,分小组合作完成,推荐优秀作品展演。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被调动起来,讲演内容和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如相声秦始皇—我想再活五百年;历史剧高冷皇帝乾隆爷拒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利用陶艺课自制历史教具战国钱币;唐朝筒车等;利用美术课制作中国史前人类漫画,二战欧洲战场地图等。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发展评价。创新思维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印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想法,让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撰写历史论文,设计历史思维导图,参观博物馆的游记等个性化的发展,展现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成果,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根据问题创设动态的析出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造潜能、陶冶创造素质,如此,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夺目光彩。

作者:王东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国忠.教师的“假性成长”与问题意识的丢失[J].中国教师,2006,(1).

[2]李其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3]许中华.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琐谈[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地方历史人物研究

【摘要】

“名相管仲”引导学生探究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神童甘罗”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吴下阿蒙”引出“三国鼎立”。“战斗英雄王克勤”向学生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艰苦斗争。

【关键词】

历史;教学;管仲

历史人物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地方史教学与中国史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以让阜阳历史人物走进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来谈。阜阳人杰地灵,自古就“土风备于南北,人物堆于古今”(苏轼《到任谢表》),曾经涌现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人物,许多历史名人也荟萃于此,建功立业。管仲,被称为管子,颍上人。他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齐桓公授权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管仲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齐国通过管仲改革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得以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孔子评价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管仲走进“春秋战国”,说“管鲍之交”的故事,播放《管仲拜相》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其改革的作用及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教学效益会大大提升。甘罗,战国末期下蔡(颍上)人。据《史记•甘罗列传》记载,甘罗12岁作为秦的特使出使赵国而使秦国得到五座城池。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

让甘罗走进“战国七雄”,融入有关他的有关史料和故事以及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宰相小甘罗》片段,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位少年英雄的喜爱之情和学习欲望,还可以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变革时代。吕蒙,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阜南)人。让吕蒙走进“三国鼎立”,融入吕蒙夺荆州的故事和“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一方面可以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唐高宗永徽年间,颍州(阜阳)刺史柳保积在汝阴县主修凿椒陂塘,引润水灌溉田地二百顷。(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让柳保积走进“开元盛世”,多媒体展示椒陂塘有关史料,融入柳保积在颍州的政绩,可以为唐代“盛世经济的繁荣”提供佐证,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张纶,字公信,北宋汝阴(阜阳)人。“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宋史•张纶传》)。让张纶走进“经济重心的南移”,融入他的事迹,用多媒体展示太湖和泰州海堰图片,可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欧阳修,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北宋名臣,一代文宗。欧阳修先后八次来到颍州,晚年归隐颍州且终老在颍州,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欧阳修在颍州留下了很多不朽诗篇,例如,“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忆焦陂》),等等。苏轼,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豪。元?六年(1091年),苏轼知颍州,他修治颍州城西南的清河,引汝水补给水源,筑陂塘蓄水,沿岸60里的农田同获灌溉之利。另外,苏轼吟诵颍州的诗词佳句更为后人所传诵,例如,“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等等。由欧阳修、苏轼在颍州的政绩、故事、诗词以及会老堂等图片导出宋朝历史特别是宋词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文化昌盛等方面探究宋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刘?,两宋之交德顺军(甘肃静宁)人。“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刘?《鹧鸪天》)。绍兴十年(1140年)五到六月,东京副留守刘?率领顺昌(阜阳)军民军数万人,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大败10万金军,取得了著名的“顺昌大捷”。让刘?走进“金和南宋的对峙”,可以有利于引出、拓展岳飞抗金的事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宋金对峙与冲突历史的欲望。

刘福通,元朝颍州(今界首)人,他领导了红巾军反元大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让刘福通走进“明朝君权的加强”,融入刘福通反元事迹,可以使学生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背景,为新课教学做了铺垫。赵世相,明朝河北临城人。万历二年(1574年),他任颍州知州时发动民工重修颍州城,建城角楼,东南曰“奎星楼”(又名望霍楼)。让赵世相走进“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奎星楼”图片,有利于导入新课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明代建筑的特点。孙超群,阜南人,新中国开国少将。1940年,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晋西北地区反“扫荡”中创造了向敌人“挤地盘”的经验,开辟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让孙超群走进“血肉筑长城”,利用多媒体展示孙超群与日伪军血战的事迹材料,使学生对百团大战等内容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让学生回顾了抗日战争中家乡英雄的事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王克勤,阜阳县人,解放战争时期创造了“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技术互助”三大互助运动而闻名全军,是著名的战斗英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王克勤随军进发。7月10日,王克勤受命担任定陶北门的攻坚任务,不幸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王克勤走进“挺进大别山”,向学生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让学生感悟到阜阳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意义,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人民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地方历史人物走进初中历史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这需要考虑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能冲谈教学重点,要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韩文景 单位:颍上县江口镇中心学校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实践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广进行,对于当前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以及教师需要逐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出现及应用有效的改善了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应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师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情境教学的出现及应用,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逐步改善了原有的教育弊端,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带有情绪性色彩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便于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使得教学情境能够符合教学的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之下,初中历史教育工作不仅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教材学习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有效应用,逐步养成良好的历史素质。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得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历史。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得情境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加一些教学的知识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以便于能够确保学生积极融入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并通过高效率的课堂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修养。

(三)有利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抽象化教学的特点,在讲解历史知识重难点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会,发现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掌握。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情境的导入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用情境教学之时,最为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导入教学情境,这一步也是确保情境教学得到顺利开展的基础性一环。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由于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使得课堂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教师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就必须把教材所讲的内容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感受,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更好进行的关键问题。而情境教学这一模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情境的导入,让教材中比较死板的知识点形象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

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中的事件都被改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些故事也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初中历史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融入到生活实际当中,感悟生活中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进行情境教学中的绝好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从某一个故事着手,进而联系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向学生介绍这一故事背景之下所发生的历史情境,从而使得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问题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时,需要将历史事件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使得学生自主的去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大泽乡起义”这一环节之时,其主要讲的是以陈胜、吴广等人为代表的戍卒,因不满秦朝的暴政而在大泽乡起义的故事,教师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之时的做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出解答。同时教师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初中历史教学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加强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视,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基础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好情境的导入,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教材知识点,并熟练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张瑞霞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2]李秀梅,刘翔.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78.

[3]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2):118-119.

[4]刘惠凤.开展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5,(5):120-121.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品质培养

一、总结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品质,让初中生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历史概念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抽象的描述,很大程度的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程度,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也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让初中生能够准确地回顾浩瀚和辉煌的历史。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将比较分散的抽象的历史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再将这些概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深层次的扩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再将历史知识全面性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将这些历史概念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理论。例如在学习两汉经济发展课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对两汉时的商业繁荣的历史概念进行教学,还应该对历史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能够理解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和汉代炒钢的定义,从而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性、系统性的认识。

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原因

如今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缘由进行全面的解析,所以不容易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原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讲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层次地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才能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时候,首先应该将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霸王和战国七雄的名称进行讲解,再让学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情况,就能够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而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全面性的历史事件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形成全面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本质

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认识到内在的本质,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能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课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该在讲授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候,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深层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对这些问题的谈论,让学生们能够培养起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本质原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在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够让人智慧,所以通过这样的本质探究方法还能够让学生的历史感悟更加深刻,也让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

四、通过史实解释内在规律

历史这门学科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历史能够充分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的史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很多史实都存在着深刻的规律和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将这些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行解析。例如在进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进行联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并且通过政治上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也让开元盛世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一些史实的教学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解比较枯燥的史实,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引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历史的环境,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进行固定情节的表演。通过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演绎,认识到历史史实与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养成联系的思维,运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未来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

五、充分挖掘历史德育功能

历史虽然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事实,但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够让初中生们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想要完成让初中生能够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深刻地了解到他们承载的历史重担,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积极的思想理念,通过历史知识的讲授,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比如在近代中想要用思想拯救中国的鲁迅先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积极抗战的张学良等等人物,让学生们能够将这些历史名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从而致力于我国未来的建设当中,成为国家的栋梁。

总之,初中的历史教学还处于一种基础教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创新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一种联系的思维,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者:卫武锁 单位:灵台县中庆九年制学校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研究

摘要:

史料,顾名思义就是历史资料或材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痕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解并重新构建历史过程。然后经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因为初中史料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文字、口述、碑刻、墓志、家谱等多种史料。而这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细节,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适当补充教材相关史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基本由大篇幅的文字构成,而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材,精简了文字部分,添加了实物图片、原始文献等,同时在部分课文中增添了思考与讨论的设置。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受篇幅与课时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到初中历史人教版《伐无道,诛暴秦》中“秦的暴政”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相对有限,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相对有限。而教材主要是从徭役重、赋税重、刑法残酷三个方面总体讲述秦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且描述得不够具体。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介绍秦朝刑罚残酷的时候,可以从秦朝的连坐刑、生命刑和身体刑三种刑罚出发,为学生列举这些刑罚相关的历史实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实例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秦朝的暴政。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及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通过适当补充史料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加深学生对历实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常遇到学生对教材中结论式的评价不能很好地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经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部分结论与内容逻辑性较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部分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此,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进而逐渐失去对这些结论式评价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搭建结论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教学内容时,教材中介绍了改革的两项内容,简单评价了改革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易理解废除奴隶制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如:在讲到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与干涉其生活时,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加深对学生的理解:“1861年改革后,俄国的工人数量大幅度上升(1865年工人的数量为38.1万人,在1890年工人的数量上升为162万,而在1898年的时候工人的数量高达300万)。”通过这一则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内容与改革后不断增加的工人的数量相联系并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知道在废除奴隶制后,由于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史料培养学生的思维

随着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然后利用已掌握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历史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借助史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如:首先让学生站在一名中国公民的角度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史料《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炮子谣》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如: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制,加剧中国的贫穷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一名英国商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可以同样通过为学生引入相关史料,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鸦片流入中国以后,对英国的好处。如:打开中国的市场,许多白银流入英国,为西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然后借助史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作者:潘丹 单位:昆山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6,01:84.

[2]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36-39.

[3]王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有效运用[J].读书文摘,2015,08:210-211.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模式

摘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互动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和学生的互动上,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些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注意力。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对如何使用互动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

初中历史;互动教学;教学方式

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让学生成为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人,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尽量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融洽,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并且很主动地进行深入探究,互动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重视实际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主动地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中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其他历史课堂中看看,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并且观看一些和互动教学相关的视频,取长补短,将它应用到日常历史教学中,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提升互动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更高效的环境下学习,这是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但是在日常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会给学生讲述大量知识点,错误地将自己进行了定位,会将自己当做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忽视学生能否跟上历史教学的速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都是有限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慢慢地失去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效果,不能流于形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秦朝的统一》这个章节教学的时候,我会在网上先截取一些关于秦始皇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点评,在这样的一堂课结束之后,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到什么,但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数会很茫然,这时候我再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改革是什么,并且秦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因为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很迷茫,这时候学习时非常认真和努力,并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互动性得到提高。在他们问题回答的环节,我会增加和他们的互动,弥补他们的不足,这样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互动教学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活跃教学气氛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为涉及的内容都是先前的事件,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觉得无聊和枯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重视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互动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课堂是一个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课堂。因此,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培养出相应的团队精神。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历史的深入探究,要理性地对待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例如我在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章节的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述相应的重要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接着让学生讲述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这样教学不仅很好地展示互动的特性,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鼓励学生提问

初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对于学习的概念还没有完成形成,因此,教师在这样的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初中课堂中,学生往往会认为教师讲的知识点就是准确的,很少会对教师进行质疑,实际上教师也不是没有差错的,很多时候因为知识点过于繁琐,也会在讲课过程中出现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发现,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发现教师讲错知识点时,及时提出来,学会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质疑的习惯,而且学习时减少错误,这时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利,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使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会因为互动教学变得更融洽。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王海安 单位: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小荣.试论初中历史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J].教师,2011.

[2]吴丽云.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1.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要求。而今,教育的主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坚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因此,在当今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任务。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兴趣培养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扩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单单是指某一学科,而是指全面的,综合的创新教育,本文将联系初中历史教学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初中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范例创新,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是一门强化记忆的学科,教师教给学生的大多是现成的结论,并不要求学生知道所学结论是如何分析而得到的。本文所倡导的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突出教学思维和灵活性,使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通过教师的教育,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是仅仅知道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比起教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成果,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其他科目教学中所用的的范例创新也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所谓范例创新,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典型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掌握这一类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内容,并掌握其最规律最本质的知识。掌握典型事件后,学习同一类型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在对典型认知的基础之上,得出这一类知识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内容变的典型化、系列化。由此一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初中历史中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学习,一方面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史。前者的学习应着重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对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结果及其影响要做到全面了解,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而后者的学习,着重点应在于中国各个阶级在与西方列强抗争中的抗战形式。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的和辛亥革命,再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新中国成立。把整个中国近代史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不仅容易理解还方便记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能力在此基础上也会有一定发展。

2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很关键。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让学生爱学习、想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抓住青少年爱冒险、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教课过程中积极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从而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和问题应该立足于中学生的基础,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历史教学规律,尽可能地使历史教学结构合理化。设计问题应该在依据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之上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理解、解答问题。提问要有一定的分量,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过难或过易都起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必要时可以互相讨论,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谈论后畅所欲言,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加以纠正和总结。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将课本内容分成几部分,学完一部分后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设问、踊跃回答。知识竞赛的内容可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初中历史知识就可以分为三次科技革命、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国抗战中重要战役和关键会议等等。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内容,课下搜集资料、组织6材料设计与模块相关的问题。小组准备好问题后,教师给以指导修整,选定一节课开展活动,各个小组按照顺序提问,最后答对问题最多的小组胜出,教师给以一定的鼓励。设置的问题可以是课本中的知识点,比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也可以是由所学内容延伸出来的知识点,例如:播放一段战争视频,让同学观察属于哪一次战役;在多媒体上播放不同时代的服饰,提问同学这些服侍分别属于哪个时代等等。无论是课下学生组织材料,还是课堂上学生参与竞赛,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锻炼思维的机会。

4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学生的整合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培养一种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课堂上的学习很重要,课下作业的布置对能力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下作业不宜过多,重在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例如每学完一课,可以让学生写写本节课的历史知识框架;学完一个朝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写出这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图等。课后习题是为是为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注重质量,切不可应付了事。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条理化、系统化,变得灵活多变。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创新能力意识和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何苗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实验初级中 学

参考文献:

[1]吴芹.中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

[2]陆彦秀.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