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教学转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程历史教学转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程历史教学转变

【摘要】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面临不少新的挑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的。制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理念的问题,文章试从5个方面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须实现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课程标准;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浙江省全面推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面临不少新的挑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的。本文试从5个方面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须实现的几个转变。

一、从钻研教材到钻研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历史教材是学生从事历史学习、教师从事历史教学的“范本”。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素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目前“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把教材作为课程标准来钻研。历史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诸多质的不同,它不再包括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反复阅读,做到逐字逐句,深钻细研。而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就整个高中历史课程而言,必须深刻领悟历史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设计思想,理解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划分,理解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就具体一个专题而言,必须弄懂这个专题主要介绍哪些内容,每一部分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掌握要求,是“知道”“了解”“概述”“列举”“体会”还是“感受”;各部分内容是怎样论述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是怎么联系的;各部分内容中涉及哪些基本概念。教师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烂熟于心,才能不误人子弟。如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概述哥伦布和迪亚士开辟的航线及其影响,而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有些老师对麦哲伦的全球航行花了很大力气介绍。这样做,其结果不但事倍功半,而且误导了学生。

二、从忽视教材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挖掘、拓展、整合

新课程强调钻研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材,因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来源。浙江大学教授计翔翔认为,凡是教学指导意见中没有列入课外阅读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以专题史教学为特点,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每个专题都有课前提示、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自我测评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结晶,但笔者在听课时却发现大部分老师弃之不用,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养成忽视教材的习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强调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内容多是文字的、平面的,而课堂教学应是有声有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造活动。高中新教材内容较多而教学时间往往有限,我们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成“三维目标”,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梳理、再挖掘、再创造,使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

三、从“我怎样教”到“学生怎样学”

要充分认识到同样的教学内容会因为学生的不同、环境的改变而使用不同的情境创设和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不同层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唯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实验班也有普通班,如果用同样的情境设计和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可行的。实验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反应速度相对较快,在进行自主探究时可以更加大胆,更为深入、多角度地去探讨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实现实验班学生水平的更大提升。例如,笔者在备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时,先准备了纪录片《大国崛起》,专门安排时间给全体学生观看,然后在上课时结合书本内容让全体学生探讨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崛起的主要原因,对于实验班学生要求每人在课后形成一篇文章,从而在不同层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四、对问题的预设目的从知识量的增加到能力的提升

传统教学的问题预设一般围绕知识技能本身,解决问题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因此,传统备课中的问题预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教师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读书、观察来获得答案,如果学生解决不了问题,就由老师告知,然后强调让学生记忆下来。这样做只能实现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而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新课程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强调学生通过进行问题解决的实践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发展的过程,预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探究性、现实性。

1.层次性

预设的问题应该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满足和快乐,在原有水平上能够有所提高。

2.探究性

倡导探究性学习,预设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的价值,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绝不是仅靠读读教材、随意思考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调动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结论。

3.现实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强调与现实相结合并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问题预设必须重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五、从依靠教参到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课程资源

在备课时,要仔细思考除教材和教参这些主要课程资源外,还有哪些可供教学使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校图书馆、本地区文物古迹、博物馆,音像资料和多媒体技术等,都可以构成课程资源。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一般来说校内资源是主要的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地方史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备课,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易修改等优势,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教学观念的变化,我们应该以积极、愉悦的心情去迎接新课程的挑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鲍海滨 单位:浙江省黄岩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