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内容摘要】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质疑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难以从自我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选择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质疑历史问题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他们仅仅只会机械的记忆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或背诵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这些学生不能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如果学生不会质疑问题,教师就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这些历史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开始学会质疑问题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给学生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以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有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在秦始皇以前,中国人是很敬畏‘天’的,这一点在人们尊重周天子的行动上反应出来,整个周王朝持续了800年,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末世几位君主都资质平庸,毫无才能,对社会也无建树。可是人们没有想过废除周天子,这是对‘天道’最后的一丝敬畏,代表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要有顾忌。可是秦始皇打破了这一点,秦始皇用武力夺取了周天子的权力,表示只要拥有实力,便可以不畏天神,只要握有实权者愿意,就可以用人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秦始皇的统治可以一时兴盛,可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破坏却是致命的。”过去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知识时,一般只听说过秦始皇一生有功也有过,比如学生们听说过秦始皇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封建社会,这种封建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他是有功的;而他统治的方式比较残暴,这是他的历史过错,而这一历史过错仅仅只是统治方法的错误。这一名教师提出了过去学生从未听说过的新观点,让学生感觉到特别新奇,于是学生开始质疑,到底哪种说法说得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历史视频、历史画册、历史故事、历史问题等把学生引导学生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值得质疑的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给予学生质疑学习平台

当学生找到了值得质疑的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发现老师不允许他们质疑问题,或者不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学生就不愿意继续质疑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质疑问题,历史教师要为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名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全面否定秦始皇的观点以后,学生开始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全面批评秦始皇?难道秦始皇就没有一点历史贡献吗?”这一名教师继续说,这个人之所以全面的否定秦始皇,是因为他认为周天子用武力推翻了殷商以后不敢对殷商不敬,周朝的天子历史都只敢称“王”,而不敢称至尊,这便是对“天道”的敬畏。自从秦始皇以暴力奈得至尊的权力以后,人们便不再敬畏过去的天理法则,人们开始见样学样,认为只要拥有武力便可以成为天子。秦始皇便是用这种暴力夺得了至尊之位,尔后被暴力推翻。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代推翻一代,武力夺取至尊位的循环。这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主流的秦始皇有功有过的观点正确,还是秦始皇毁灭了中国的传统观点正确?教师给予学生五分钟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立场,然后应用辩论会的方法讨论各自的观点。当高中教师给予学生探讨式的交流平台、辨论会式的交流平台时,学生便能了解教师鼓励他们提出质疑,此时学生就会愿意大胆思考,小心求证,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技巧,鼓励学生理性讨论问题

当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质疑,愿意交流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让学生从质疑规则中了解应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那一名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立场,把学生分为正方及反方,其中支持秦始皇毁灭了中华文明根本的观点为正方,质疑这一观点的为反方。学生们要在同一立场的成员中选择四名辩手。这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四名辩手的素质要求分别为:一辩要思想宏观,不管别人提出了怎样的质疑,都能从宏观的视角站稳自己的观点;二辩要思维开阔,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三辩要求情感丰富,能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影响他人;四辩要逻辑清晰,能够抓住本方陈述的关键,作出简练、明晰的结辩词。这名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学会质疑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有宏观看问题的视野、广阔的思路、丰富的情感、清晰的逻辑,只有应用这种方法质疑问题,才能够从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历史知识。

总结

历史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作者:郑华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柳宁.关于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杨敏.高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林爱华.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进而让他们对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课程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它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工作对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历史老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办法,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水平。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一直以来部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也片面地认为历史课是无关紧要的。尤其是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就是简单的记记背背,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只需要简单地背诵就能够掌握好,因此他们在课余时间主要都是学习其他学科。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历史课程不受关注,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从历年高考历史试卷中能够看出,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历史课程更具有研究性,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历史知识并不能取得高分,他们必须要拥有相应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解题办法和解题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提升的,如果学生仅仅在考试之前背诵历史知识,是肯定不能获得一个较高分数的。许多学生在考试之后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觉得仅仅靠背诵历史知识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他们做过的题目太少,并没有认识到学习历史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进而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考试时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历史老师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并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实际上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是有较高兴趣的,只是因为历史课堂太过枯燥、乏味,导致他们的兴趣降低。因此,对于历史老师来说,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对历史课程重视起来,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加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下,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指引学生学习,因此历史老师需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应和学生一起研究历史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也需要主动开展学习,加强和同学的交流合作,促进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需要摒弃以往落后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坚决杜绝死记硬背、重复练习现象的发生。老师应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不能随便体罚学生,应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老师应把信息技术充分地应用到历史课堂当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营造出科学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其次,架设知识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想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入地了解,提升教学的时效性,需要架设知识的桥梁,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引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实际上,学习历史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历史教学工作的关注。历史课程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结论性内容很多,一些老师开展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只是给学生传输结论,再进行背诵。实际上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结论,还应让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老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有更深刻地理解,进而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最后,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进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历史老师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古今中外的历史要有所了解。历史知识是非常有趣的,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只是给学生传输纯理论性的知识,将会导致历史课堂极其乏味、枯燥,导致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有必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史料,如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让他们对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广大高中历史老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材的要求,为学生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牛海明 单位:庄浪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之路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老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尤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情四射。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积极贯彻先进的教学思想,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作以简单论述。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

基于新课改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其内容较为乏味枯燥,并且高中学生承担着较大的高考压力和负担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在新课改视域下,创新历史教学方法,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保证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更为专注。二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能传承历史文化,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对历史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对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加以掌握,从而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推行素质教育,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具体方法如下:①让历史教材融入生活;让历史课堂走进生活。每次在备课中把过去的东西与现在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今天感悟历史。讲到的背景,联系世界历史的巴黎和会,学生知道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结合今天钓鱼岛的争端,明确国家实力是一个大国存在的重要基石。②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学生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想象一个历史人物是学不会的。设计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掌握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做评委进行评价。

三、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出合理的提问设计,构建问题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便于问题教学的开展,并鼓励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如在评价康熙时,可以鼓励学生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方面出发,对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由于教材中部分历史事件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学生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理解,因此教师要能够积极创造历史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把握历史本质。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彼得一世,你会怎样改革军事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改革,并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改革的意义、目的以及背景等,充分运用历史教材进而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应积极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目标,促进高中历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祁晓云 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兼备人才的加盟,这就呼唤具备人文精神的人才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高中教育是素质教育阶段塑造青年良好品德素养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文精神框架建构的重要阶段。而在所有学科教育中,历史教学无疑是培养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营,历史文本中包含着众多具备人文价值的授课内容,施教者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择取之后,便可以将其作为传达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一、探究人文精神内涵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关注的人文精神内容也随之不断得以丰富,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它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将更多优秀文化予以积淀、凝结,进而形成了个体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在这种精神品质的引领下,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也得以重塑,并将这种内化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外在的性格特点。人文精神实际上即为令个体在良好精神品质的支配下,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彰显人生价值。

二、着眼高中历史,探究人文精神培养之不足

着眼于当前高中历史授课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历史授课模式较多运用在授课环节,匮乏一种时代感及创新性,施教者更为注重的是讲授知识,“一言堂”的模式令受教者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较低,因此无法有效地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历史施教者应当根据文本内容特征,将所要讲授的文本知识和恰当的人文精神有效地结合一起,在文本授课的过程中,将其传授给学生。高中历史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精神更好地传授给高中生,这就需要施教者关注传输人文知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以往注重讲授知识,忽略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传输人文精神的情况。历史授课教师于课堂之上要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知识,因势利导对受教者进行有效的引导,给予受教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探究与受教者实际相吻合的授课方式,将利于高中生塑造自我精神机制的人文精神传输给受教主体。高中历史授课环节重视培养受教主体的人文精神,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亦应当注重在价值追求、精神思想、人生态度等方面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精神。

三、因材施教,思忖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案

(一)施教者注重自我人文素养的塑造

高中历史教师唯有具备良好的人文内涵,才可以巧妙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到文本知识当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主体的人文精神水平。文本授课过程中,历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责任,同时还应当是受教者精神品质塑造的引领者。因此,校方在招聘历史教师的时候,应当注重历史教师的文化知识及个人品德素养,并且历史教师能够依据受教者的现实采取有效施教策略,传输文本及人文知识。为了不断提升受教者历史学习的效率,施教者需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科学安排人文知识的具体方面,注重运用正确的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为此,作为施教者自身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读文本、读学生,运用恰当的授课方案传输人文知识,并创设有效的授课情境,激发学生文本知识学习的兴趣,并将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知识融入到文本知识当中。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

统观高中历史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教材中将人类发展的众多方面进行了概括,涵盖了经济、政治、思想、艺术等领域,所以历史文本教材具备向高中生传输人文知识的优势。着眼于上述优势,施教者在讲解文本内容的时候,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脉络,明确每一章节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借助创新性的授课方式,将具有进步色彩的人文知识融入到授课当中,将文本知识生活化,将历史文本中所具备的人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令其在思考中畅谈为人之道,提升思想情感水平。例如,在讲解人教版的古代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百家争鸣的现象引领受教者感受知识的魅力,引领受教者学习这种质疑、独树一帜等的精神品质,在教学时,可以以辩论赛形式,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所辩论的问题应当着眼于文本教材,使学生在感知人文精神的同时,强化文本知识,让学生明晰了那段历史背景的同时,提升自我人文情感水平。

(三)为传统授课方式装点人文之色

时展也是高中历史授课过程中应当关注的环节,作为施教者要很好地传达人文精神,则需要打破传统授课环节,令学生死记文本知识,实施题海策略的模式早已无法顺应当代高中生的需要。面对新课改的发展模式,施教者应当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彰显其主体地位,从而为文本授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时候,就可以创新授课方式,诸如以情景授课,引领受教者在自我情境扮演中感受文本内容。所以,授课环节受教者就可以着眼于文本内容,引领受教者将文本情景予以再现,感知历史文化所传承的人文知识,可以以专题讨论形式,启发受教者的思维,令其深入思考相关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彰显受教者的主体地位,课前可以引导受教者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在交流及沟通中,彼此学习各自的优势,摒弃不足。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便能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单仁国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

从学科的分类上来讲,历史属于人文类的科目,对历史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等。因此历史的学习不仅是国家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能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

一、高中历史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概述

(一)人文精神培养的含义和意义

人文精神培养,顾名思义就是对高中生文明素质养成的培养,从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角度来看,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人性、理性和超越性,简单地来说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要有思想,有态度,有对事件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对于正在形成人生价值观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人文精神在高中阶段的培养和养成一方面是为了落实国家的课程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更长久的发展做准备。总的来说在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高中生学习的需求,也是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一是对高中生人生态度养成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这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二是对高中生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尽管社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但是作为高中生来说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主宰,所以高中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这不仅关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且也关乎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养成;三是对高中生价值追求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高中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设计。总的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关乎着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基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对于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改善教育教学现状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也明确规定要以“培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价值观”为主要教学目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主要是对教师课程设计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安排和设计课程时要有目标感,要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

(二)适当地拓展历史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也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拓展教学的内容。大多数的高中历史课本中都是关于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的描述,这些史料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本,但是要想通过历史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开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或者是适当地拓展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总之,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对于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深入挖掘历史课本中潜藏的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利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

(三)根据实际需求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成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教育教学模式也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关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需要教师适当地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优秀、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被发现和使用。比如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调查报告研究法等,这些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的历史教育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而且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改变教育教学的模式。

三、小结

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利用高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新的课程和教育改革对高中历史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相信随着对人文精神培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改善。

作者:王能文 单位: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姣丽.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路径分析[J].亚太教育,2015(23):183.

[2]姚云兵.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1).

[3]虞成晨.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15(5).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意识培养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突出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倡导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地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要突出学科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因此,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前提。

一、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结合学习内容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营造课堂教学的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1.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并用讲故事或人物介绍、诗歌散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学习完《春秋时期》,接着学习《战国时期》,教师不妨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通过材料的查找,学生了解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根本特征等,这为课堂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些学生还查到与之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诗歌等,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这些丰富的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角色扮演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比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其中宗法制是这一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概念性教学,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抓住概念中蕴含的三个特点,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出来,具体实施过程可以这样开展:教师本人饰周天子角色,组织每组1~2排学生为周天子的正妻的子女,每组3~4排学生为周天子别妻的子女,每组5~8排学生为功臣、降民、古代帝王后代,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周天子年迈,决定将王位传给功臣等,提问前面4排同学,对于这个决定有什么意见……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为其理解宗法制的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1.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情绪积极影响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严肃、认真,这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了距离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主动调节自身的课堂情绪,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状态,学生才会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进而产生参与的动机。当然,教师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对课堂教学环境的创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能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功效。

2.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往往给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史实与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在学习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可以将距离学生比较近的香港回归的图片资料等展示出来,通过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比如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将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示出来,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总之,高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要渗透能力的训练以及史学方法的应用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必须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为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沈丽莲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孔繁刚.学生心目中的“主体”与“互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2]白月桥.历史教育问题探讨[J].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1997.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的作用

摘要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通过微课,不仅可以补充重要的历史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历史现象的追溯到理解历史本质的变化,从传统的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转变为通过思考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方法

新课改使传统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高中的教学,不仅要保持原有的教学质量,保证高考的需求,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古人云:“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历史学科不仅是文科学生高考中必须要考的科目,而且和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而又充满活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被推广开来,部分地区已经广泛运用。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制作的教学视频。这样的视频,以短小精悍的特点著称,有非常实际的作用。

一、微课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主要的特点是呈现时间跨度大,人文现象以及社会特点不同,传统的教学都是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很难把握其中的重要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新课程理念指出,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一种新知识的综合性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微型课程作为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推广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恰好符合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见,微课不仅被许多的地区采用,而且许多的学科教学中也相应地采取这种方式。

二、微课可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微课的应用,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微课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老师讲这样被动的学习变化到主动搜集资料和积极进行探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样,教师就可以改变原有的讲授法,采取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求知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即是说,学生应该从以往只了解历史的现象和影响开始向历史的本质追溯,这是学生人文知识不断增加的过程。历史学习不单是为了应对考试,也是对自我人文知识的提高和完善。

三、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历史教学作为人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它和语文学科的密切关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要不断地开拓课外知识,让学生开拓眼界。比如,在完成古代政治制度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微课补充了每个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虽然很少,但是却有不错的效果。对于学生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历史微课的制作中,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上课的情况录制。举个例子来讲,在完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讲解后,可在微课中指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资本主义发展困难的原因,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重点。第二,历史学科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需要许多的史料加以证明,在微课的录制中教师要对史料进行适度取舍,并结合学生的水平进行课外知识补充。第三,微课录制一定要保证时间短,中心要求突出,并对一些重要习题进行补充,有效弥补课堂的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复习。

四、微课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

教学方法有千万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微课的导入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特别是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一定影响: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历史现象追溯到历史本质的变化、从传统的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转变为思考对比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也是教师想要看到的结果。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其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一项新的改革举措。当然,虽然微课有着不错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是,教师还需要及时学习新媒体技术知识,同时还要认真钻研教材,这样在设计微课时才能抓住重点,最终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者:范映江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平川中学

参考文献

[1]吴吉新.合作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8).

[2]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

[3]宋锦国.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J].科学大众,2009(02).

[4]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5]姚春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人文教育;综合素质

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高中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从目前的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显然更加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往往缺失有关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从而让历史教育丧失了人文教育的价值,演变为单纯的知识传授。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应该如何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

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突出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纵观当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科教学的知识传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其主旨仅仅停留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层面,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并没有涉及到有关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了符合时展的需要,历史教育一方面要传播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改革历史教学内容,因此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意义更加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唐朝前期民族矛盾缓和、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加强融合,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社会安定团结,从而促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形成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生产力得到发展,造就了二战后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能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必将事事顺利。因此,作为高中生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弘扬这些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二、引导学生从道德维度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合理评价,渗透人文教育

从道德维度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合理评价,渗透人文教育,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科学认识,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学会正确辨别是非、丑恶等。例如: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英国的圈地运动,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从不同的侧面可以看出,这更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无疑也是英国资本主义血腥发家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教学中,我们要从人文角度帮助学生合理给出评价。而与之对比的法国革命,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解决了最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土地问题,无疑值得肯定,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对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所以,“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相悖的。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科学的态度评价历史事件,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这样的往往具有片面性。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需要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特别对于历史事件的评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利用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四、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相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与人文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日本某些缺乏人文精神的所谓历史学者篡改历史,拒绝在教科书中如实反映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事实,这必然导致日本年轻一代对于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缺乏深入了解。而《异端的权利》、《昨日的世界》作为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他的巨作就是人文价值教育的最好素材,其作者自身人文素养更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以上两个实例充分说明,历史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受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的高度,教师唯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总之,历史教育的巨大作用不容置疑———“以德育人,以史育人”,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教育,使高中生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者:谈丽莉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参考文献

[1]祁成军.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7).

[2]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J].人民出版社,2002(6).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分层教学法浅析

【摘要】

高中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然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的现象。

【关键词】

分层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由于受主观能力与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班级内,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若教师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教学效果很难明显突出,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全向全体学生,开始尝试分层教学法,配合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此落实素质教育的种种要求。分层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使教师的“教”符合学生的“学”,既然学生学习存在差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指的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进而有利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分层,以为了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前提,可以将学生的们的情况分为几种:第一种是优等生,主要指的是历史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强,且有明显的求知欲望;第二种是学困生,主要就是中学历史的基础较差,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第三种是中等生,主要指的是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知识基础不太全面。经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历史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每阶段的表现进行调整。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历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相应层次的教学计划,撰写不同的教学案例,然后,在根据历史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优等生,教师除了要扎实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对于中等生,要培养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升入优等生的层次。通过这样的分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上存在的优等生不满足,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三、对历史练习题的分层

由于高中生的历史水平不同,所以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也要进行分层。对优等生,历史基本掌握比较好,在高二或者高三阶段,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做一些有难度的综合体,通过运用基础知识来评价和说明历史任务与历史事件;对于学困生,布置的作业主要以训练基础知识为主,以单项选择或者判断这样的题型来帮助学生简单分析和加大历史问题;对于中等生,要训练学生在掌握重要事件和基础知识前提上,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清线索。在制定作业中,教师要多下功夫,布置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历史教师也要根据其发展特点,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优等生,要充分顾虑到学生在每阶段的承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点额能力;对于学困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师生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以辩论或者竞赛的形式,使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的更加牢固,让他们在锻炼中增加运用历史知识的灵活性。

总之,学好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高中生的考试水平,更多的是为了高中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历史思维,在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身学习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心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分层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还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穆艳秋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教学新策略

摘要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关内容如何进行适当更新,以便更好的适应高考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考改革;历史教学;综合能力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改革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适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适度拓宽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编写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有些内容只是点睛之笔,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不仅符合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而《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编进的内容,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教材为避免与初中课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新。

1.补充重要的史实、史料。

重要的史实与史料作出补充不仅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对于学生系统性掌握历史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更好的分析历史史实,促进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发展。

2.补充必要的基本历史理论。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学生的能力都作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必要的基本历史理论,通过对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深入挖掘教材,拓展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挖掘教材的内涵,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内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这样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从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各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分析,这也是为统一局面的形成的必要的经济基础;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民族关系层面分析: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全国人民也要求统一。通过这样深层次分析,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2.从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和影响角度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的编写有时根据实际需要,压缩了部分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以及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之外的探究内容,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评述,必要时要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例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对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则涉及甚少,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史料

从最近几年的历史学科高考情况看,它突出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这不仅仅局限于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纵观高考改革的方向,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等方面知识的考察比较多,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发展的一种基本走向。因此,教师要结合历史资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史料。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高考角度进行课堂拓宽、教材挖深,提高学生运用基础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本原理,帮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这是学科教学新的方向。

作者:韩浩兵 单位:青海师大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静轩.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历史教学,2007(8).

[2]潘鹏.当下高中历史教育的四大缺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