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分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摈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重复现象,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一些整合做法,以期解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结构;整合;完整性;整体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式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摈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历史课程重复现象,显示了浓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但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高中教材模块设计是建立在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编写的,而初中历史教材只是针对一些重大历史知识的简单介绍和掌握,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中考又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因此不可能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加之学生认知能力、身心发展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高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介绍。二是新课程教材的模块设计分成三个必修模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选修模块。这种模块设计让学生只见零散的知识点,而不能完整地了解历史,使知识缺乏完整性和整体性,致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结构分离,影响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高。如何让学生较好地适应和学习高中历史,笔者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尝试了对教材内容的整合。
一、单元内部各节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此单元共分四课,介绍上起夏商周下迄明清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庞杂。在具体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教师就要让学生明晰第一课是学习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后三课是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教学中,则从宏观予以整合:第一节学习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第二至四节学习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确立,中经汉至元的发展演变,到明清达到顶峰。这一发展演变过程是围绕两对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接着引导学生从这两条线出发,追溯其演变的历程,进而得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这样一来,纷繁的历史知识由此简化并廓清,学生也就会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特点有一较清楚的理解和掌握。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此单元分为八课,讲述了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近百年的近代历史。这段历史可以整合成两个主线即侵华战争与反抗。教材是按时间顺序把战争和抗争穿插叙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按两条主战争。19世纪40年代,东西方处在截然不同的发展境地,清朝处于日益衰落,而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实力大大增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然后学习另一条主线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民主革命,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整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历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又突出了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崛起而抗争的爱国精神。再比如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材依次安排了《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四课,但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教材没有交代,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方便学生了解内在联系。中国古代的经济分三大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到清。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一家一户的生产成为可能,于是出现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正是中国古代经济的线索,围绕小农经济出现一种最基本的手工业生产——男耕女织,女织即家庭纺织业。民营手工业则为小农经济提供它生产不了的铁器、瓷器等商品。再比如商业,农村集市的发展当然是因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商业市镇的发展也是因为小农经济提供了市场,政治性城市和军事城市某种程度也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建立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古代经济政策的两大内容:抑制土地兼并和重农抑商,也决定了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看似不同角度的内容在小农经济这个线索下贯通起来整合成一个主题,使学生明了所学历史内容的关联,从而真正从宏观上和一定的历史高度理解所学。
二.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是总体的历史。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打破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限制,把割裂的历史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整合可以使复习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历史,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宋朝为例,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必修二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谈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必修三一、三单元谈到理学与科技文化的发展。这三个内容有什么联系呢,高三复习中通过对其进行整合,梳理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对解决藩镇割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两个王朝之一。但这些措施也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开支浩大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样宋朝要解决财政开支就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抑商政策比较宽松,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两宋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曾成为重要财源。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词、话本、风俗画等市民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而理学产生于宋朝怎么解释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学的纲常伦理思想可以更有力地维护封建社会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钳制人民的思想,因此程朱理学得以发展起来。这样整合以后学生对宋朝就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再以世界近代史为例,15世纪到20世纪初主题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表现为民主政治,思想上表现为人文主义,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首先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在城市中兴起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同时推动科学进步,因此商品经济发展与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创造条件。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又推动西欧各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英国出现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以维护商品经济。17世纪的英国革命之后,法国受到英国影响开始大力宣传英国的思想与制度,于是兴起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启蒙下以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下,18世纪美国、法国又相继爆发革命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民主政治的建立又推动商品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最终产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工业革命在政治上巩固了已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推动德国等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扩展了。这些内容分割在三本必修模块中,因此讲必修一《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我们有必要整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和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代议制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代议制的确立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一节之中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例,本课选取了《光荣革命》《议会权利的扩大》《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以此为小标题描述了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现代君主已不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地位和权力,真正发挥国家政治机构核心作用的是议会而不是国王。而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世界范围具有典型的意义。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理不清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发展线索,全课内容全部围绕君主立宪制的发展重新整合后小标题设计如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的立法权,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核心,内阁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此后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步完善了议会制度;(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影响。整合之后,学生从标题就一目了然地掌握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脉络。对文字表述太琐碎或艰生的部分,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精简。如必修三《宋明理学》,宋朝适应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要求,以儒学为根本,吸收佛教、道教的长处,把天理、人欲、仁政、三纲五常有机统一起来,使儒学政治思想哲理化。此课理论水平较高,概念难度较大,学生也未曾接触过哲学,所以不太容易理解理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整合本课内容时简化其哲学理论,重点放在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本课整合后中心内容简化为:1.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建立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宋学的纲常伦理思想有力地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钳住人民的思想,以此程朱理学得以发展起来;3.理学注重内心修养,提倡忠孝节议,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风尚。可见,在高中历史中,教师打破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重新排列与筛选尤为重要。当然,不能为了整合或所谓创新而整合,教材整合的目的是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主题,使知识从宏观结构更完美,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及能力的发展。
作者:许莉花 单位:敦化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必要性分析
摘要:
基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阐述,并从历史学科特点、教学理论要求、教学内容安排及时代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历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1]。教学模式包含着以下核心问题:首先是教学理论,这是教学模式的基础;其次是方法体系,即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再次是活动框架和程序,就是教学开展哪些内容及怎样开展。历史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历史学科特点,结合教学理论而开展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框架,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有必要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这是由历史学科特点、教学理论、历史学科内容安排及时代要求决定的。当前历史教学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诸如“三段教学模式”“讲练模式”“问题探索模式”等,为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有待被进一步发现和实践。
一、探索教学模式是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具有一维性、过去性、不可复制性。历史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或现象属于社会事件,社会事件的发生都有很多的原因,也会产生很多的影响。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对事件的记载,并且不同的史料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有可能存在差异,加之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历史的解读就不同,关于原因和影响的结论也就不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历史的学习是研习,教学是指导,历史知识不是老师能教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历史。
二、教学理论决定了需要探索教学模式
目前,历史等人文学科教学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世界的绝对表征,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重新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和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经验和认识,并且具有利用这些经验和认识进行推论的潜能[2]。历史内容随着资料的发现,结论和观点也在变动中,不同的学习者由于所占有的资料不同,建构起来的知识也是不同的。当前,网络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经验和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进行建构的潜能也越来越强。因此,探索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教学模式就很有必要。
三、历史学科内容安排需要探索教学模式
按照教学模式的概念,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历史教学内容虽然是一课与一课的内容不一样,但仔细分析发现,其实每课的内容模式都是一样的。每课的内容都安排了原因和背景、事件或现象、影响和意义这三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历史教学模式就是要考虑如何将这三个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程序,用什么样的框架架构起来实现学生的研究学习,建构历史认识和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都是按照先呈现“为什么”,再呈现“是什么”,最后呈现“怎么样”的顺序来开展教学的,认为这样的安排符合教材的编排逻辑。但事实上除了教材编排逻辑外,还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及人的认识的逻辑。历史发展的逻辑是先从原因背景到事件再到结果及影响,而且还有很多横向的联系存在,也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教材逻辑似乎与历史发展逻辑一致,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在教材逻辑中加入了人的一些认识和加工。人的认识逻辑是先从事件或现象开始,然后再到探讨原因、背景,再探讨影响,也就是先“是什么”,再“为什么”,再“怎么样”。历史教学就是要把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模式和方法,让学生按照人的认识逻辑来进行学习。历史学科的安排不是学生认识的逻辑,探索历史教学模式就是要探索如何让历史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
四、时代要求需要探索历史教学模式
如今,信息在网络的通道里庞大而便捷,没有谁是知识的拥有者,没有谁能独享常识。学习成了很随意的事情,终身学习将不再是美丽的梦想。懂得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特点。学生不再从老师身上获得知识,他们更多是从网络搜索引擎里获得知识。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确定问题,怎样开展问题的探讨,探讨什么内容。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问题的程序,将探索结果怎么样写出来变成文章,与大家交流,或者通过学习,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和习惯。探索一种模式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习程序和方法为主,在探索中掌握基本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作者:柴亚军 单位:天水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
[2]张静,李晓风,姚岚.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改进措施。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教学效率
人们只要一提起“历史”两个字,便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历史代表着过去的事情,即使这个过去其实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却无法再重现,对学生来说依然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而传统教学方法只能依靠单调的教师口头讲述,给课本上的图文加以补充,很难令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这种方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形象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再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指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讨,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了解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这十年中的腥风血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曾遭受过的屈辱历史,也能通过观看影片对孙中山、、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主张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该片中的演员有许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星,能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影片的观看,许多教学中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2.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的形式大多呆板,课堂上缺乏足够的趣味性,使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只能从老师源源不绝的讲述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最普遍的现象便是被这种厚重感压的昏昏欲睡。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异,便是该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生动有趣的视频动画、色彩绚烂的图片、丰富多样的事实案例及语句活泼的文本阅读材料等,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一课时,课本上虽然有大量的文字和插图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但这始终是一个枯燥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依然会面临记忆理解和知识应用方面的许多难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创建一个动态地图,每一条新航线都有它的独立航行路线,航路开辟的时间、开辟者及航行地点都能够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该课的知识,在脑海中也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历史地图,在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过程中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内容需要紧扣主题
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课时紧凑、教师课余时间不足等原因,许多教师常常从网络上随意摘抄一段材料作为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或只是追求多媒体材料的生动和有趣,而忽略了多媒体内容与课文之间的联系,除了活跃课堂气氛外,并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实际帮助。这些缺少挑选、只注重表象的图片、影像等素材,没有经过合理的编排过程便被直接搬上了历史课堂,虽然学生在上课时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但是这样的课堂只能作为一次图片展示课或是影片欣赏课,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放映者,并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前,首先应当针对本节课程的主旨内容,细心筛选将要运用到的多媒体素材,根据实用性的原则,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只能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现实教学中可以发现,某些高中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偏爱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融入课件之中,甚至包括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而教师在授课时只需要打开多媒体的自动播放设置,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课件,自己便能够坐在一旁“卸下重担”了,还不时感叹多媒体教学真是方便。在许多教育者看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还能避免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导致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理念,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比真人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此种课堂形式中,学生慢慢地将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他们在课堂中只需要跟随着字幕的滚动记笔记,长期以来,即使课件制作得再有趣,也难以避免枯燥,而且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突发奇想的问题,在课件中没有指定的答案,学生们在无法得到有效解答的情况下或许会慢慢丧失提问的积极性,从而变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机器。而教师也因为长期依赖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当遇到没有多媒体工具的情况时便会手足无措,只能通过讲解习题、自主复习等方式蒙混过一节课,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高中历史教学常常给人单调枯燥的感觉,通过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能够给历史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给学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历史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帮助学生牢牢掌握课本上的历史知识。然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比如,对于多媒体的不合理运用使之无法发挥预期效用,或是教师无法正确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使教师的地位在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前变得岌岌可危等。因此,广大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更多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多作用。
作者:徐金春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影视资源应用
【内容摘要】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适当的利用影视资源往往能够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非常明显的推动。很多历史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在一些知名影视作品中有所呈现,而且这类影视作品通常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大家都有观看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基础,也是理论知识教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教师要善于灵活的将影视资源引入课堂,这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也会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影视资源;应用
影视资源的灵活应用将会极大的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带来积极辅助。影视资源不仅能够将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透过对于这些作品的观赏,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灵活的利用影视资源不仅能够丰富课堂,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有效方式所在。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欲望
影视资源的功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课本中的知识通常较为理论,学生们仅仅以课本为参照,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会太深。然而,课本中的很多经典的历史事件往往会被翻拍为影视作品,并且这些作品会被大家熟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可以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导入。这不仅会极大的吸引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们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会更立体,这些都是影视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效用的体现。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时候,就选择了电影《英雄》里秦国进攻军队的伟大场面这一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影视资源,引导高中学生在影视资源中感悟秦国的强大,这恰恰与教材中介绍的秦国变法前的弱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什么力量促使秦国变得如此强大,这就能够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自然对这节课的教学做好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影视资源对于课本知识教学所能够发挥的积极辅助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好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们更好的课堂学习体验。
二、突破难点知识的教学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学生们理解起来不太容易,需要慢慢突破的教学难点。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影视资源作为辅助,这往往会发挥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极大的化解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课本中会存在一些学生们不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对于这样的知识点,教师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影视资源作为辅助,这将会很好的让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并且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效率。例如,在学习“诺曼底登陆”这段历史的时候,学生需要明白苏联为什么一再要求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盟国为什么一再推迟登陆的时间,发动登陆有什么历史意义?对于这些历史问题如果只单纯利用教材,虽然能够讲述明白,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把这些历史问题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诺曼底登陆》和《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在电影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的减低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影视作品的辅助下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与感受也会更为深入。这些都是影视资源所能够发挥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影视资源的灵活使用,还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展开,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要点。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都被大量的影视作品呈现,然而,影视作品和史实间不可能完全一致,那么,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对于历史的演绎,这就需要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获知。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们来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典型人物、事件等展开剖析,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历史理解与感知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方式,对于深化学生的历史感受能力会很有帮助。以历史人物曹操为例,在历史教学中,他应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位大英雄;但是在历史文学中,曹操是一位奸诈多疑、心狠手辣,是一位奸雄;京剧中的他,阴险无比,是一位奸雄。这样大的反差,怎样识辨?原因何在?怎样评价?只有通过归纳、探究、对比、评价等环节,学生的历史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便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也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和历史文学以及历史影视文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才是学生的收获所在。
四、结语
影视资源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发挥很多辅助效果。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究欲望,并且帮助化解知识教学中的难点,它还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展开。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教学辅助,对于深化学生的历史感受能力会很有帮助。
作者:汪胜男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田毅铭.关于历史学科育人途径与方法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车双艳.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田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突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方法研究
[摘要]
课堂导入策略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历史教师应认真分析目前自身在课堂导入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复习导入、多媒体导入、引用典故导入、设置悬念导入、谈话导入等方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首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恰当应用导入策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给予课堂导入策略足够的重视。
一、课堂导入概述
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导入”,被称为“开场白”或“开讲”。与引言和导言相比,虽然大致相似,但是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却更加丰富与多样。一般而言,“课堂导入”是指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导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以及总领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其特征主要包括启发性、概括性以及定向性。
二、课堂导入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策略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三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进而为课堂互动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方法
基于以上讨论,将课堂导入策略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策略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对导入的重视程度不够、导入方式过于单一、导入时机没有把握好、导入内容脱离课文、导入观念与史实不符、导入脱离学生实际等。历史教师应认真分析目前自身在课堂导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有效的导入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复习导入
相比较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繁琐,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较强的逻辑联系。要做好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高中历史教师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复习导入方法。所谓复习导入方法,是指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的旧知识串联起来,以此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引出来,从而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向学生说明“分封制”是西周建国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同时,宗法制与分封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互为表里,其政治性质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继承王位方面宗法制更加注重于嫡庶、长幼且其目的主要在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宗法制知识进行复习,而且还能有效地将新旧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将多媒体充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多媒体导入,是指教师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来导入新课。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以及动画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段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之快速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三)引用典故导入
典故的引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本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历史典故导入课堂。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需要注意所选用的典故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因为生动的故事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先讲述了“木马计”这一历史典故。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设置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还能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难度适中的悬念,以此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这一课时,设置了如下悬念:“太平天国的政权达到了全盛的时期,其发展势头较为迅猛。但是因领导阶层内部一件大事的发生而导致其政权出现了急剧变化的情况,从而使得发展形势急转直下。那么,这件大事到底是什么?”之后再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了回顾,而且还让其大致了解了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利于使其快速融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进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可谓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但非常实用。谈话导入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所期待。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谈话导入方法的作用,选取周边熟悉的内容来与学生进行谈话,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之感,从而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
作者:唐万清 单位:安远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阮荆.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的导入[J].教育导刊,2011,(10).
[2]张耀.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华章,2013,(5).
[3]蒋建章.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3,(8).
[4]韩小鹏.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举隅[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
[5]施玉燕.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艺术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3,(11).
[6]汪行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1).
[7]吴刚,谭莉.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式[J].新课程(中旬),2014,(3).
[8]胡玲玲.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学园,2014,(17).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变化策略探析
摘要:
自2012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高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模块化、教材内容多学科化、问题设计“探究化”;在教师角色方面,高中历史教师变成了布控全局的课堂“导演”、掌握多种现代教学技能的“行家里手”;在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合作探究学习成为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外学习方式也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对此,以培养合格中学历史师资为己任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亟须在课程设置、教育实习和教学技能等方面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契合市场需求。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变化;策略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此后,在全国各省份渐次推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特别是在2012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一轮课改启动以后,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教师教学观念与方式、学生的学习观念与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之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学生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据此,各地市高中对所招聘历史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热火朝天的现象不相匹配的是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冷锅冷灶,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对改革的呼声很大,但现实中很多学校要么进行了小打小闹式的改革,要么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并未随高中历史教学需求适时而变,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师现实需求与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错位。对此,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有利于高师院校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不断适应市场对高中历史师资的需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上由过去的通史体例转变为专题体系;教学方法上由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高中历史教学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变化
1.结构体系模块化。新课改实施之前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例编写的,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不间断地记叙了自古及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内容的历史,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变化,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由于初中和高中都进行通史教学,尽管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深度和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结构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而新课改后现行高中历史出现了人民版、岳麓版、人教版和大象版四种版本,每个版本的结构体系都采用了“模块+专题”、“必修+选修”的框架结构设计。必修部分将整个人类历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科技文化史三个方面,把重要的历史知识按照《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大专题模块进行重组;而选修部分包括六个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知识联系的模块,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学科教学体系。这种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尽管优势明显,但也具有时间跨度大、容易引起学生历史概念的倒错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整合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史学观念更新,内容多学科交叉。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史学观念方面也吸纳了新的学术成果。与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运用的是史学界已成定论的知识和观点相区别的是,新课标教科书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1]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将中外文明发展与演进进行了联系与比较,充分体现了文明史观;高中历史新教材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用一系列专题展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两个专题的编写渗透了现代化史观。由此可见,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高中历史新教材增强了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等方面的内容,打破了老教材中过于注重政治史和经济史教学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多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史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多学科化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角色的转化
基于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目标,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把握历史学习的规律,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在此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教师变成了布控全局的课堂总“导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它不再是教师“单向传递”为主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以人为本”,使学生变成历史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带有极大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他们依据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与认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变一以贯之的“课堂主角”的身份地位,变革以课堂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师就像是课堂总导演,布控课堂全局,既可以打破教材结构,适当进行内容整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等具体任务分配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中预设的程序与课堂节奏适时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此,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成了掌握多种现代教学技能的“行家里手”。新课改前,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但制作要求简单,大多只是在课件中嵌入历史图片、声音、视频等,运用方式单一,教学课件的播放技术要求很低。但新课改以后,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对教师与网络媒体相关的技能要求相应提高。譬如,在课件制作中,不仅需要教师收集必要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素材,而且需要教师掌握软件处理技术,根据授课内容处理图片、视频等内容;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点的把握,必须熟练完成对目录区的设计;为了方面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掌握历史网站建设技术。此外,还有高中历史教学中新兴的营造“微教学资源环境”的“微课”、能够提供学生网上自主进行历史快乐学习的“慕课”等,凡此种种,说明高中历史教师只是简单掌握课件制作技术已远远不够,成为电脑网络与教学相关技术的熟练工乃至专家已成为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这种“师讲生听”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大多是处于依从地位的“学习者”,而基于新课改充分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要求,其学习方式发生了以下变化。
1.合作探究学习成为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参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尽情发挥其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史学态度。有鉴于此,许多学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根据课改要求和自身情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山东省为例,如潍坊五中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费县一中开展的“3•1•5”高效课堂以及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都注重了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提高合作探究学习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历史基础精心设计适于探究的问题;适当补充或引导学生自主查找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设计合作小组规模、根据学生数量和探究主题选择交流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总体调控成为这种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2.课外学习方式多样化。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2]但如何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高中历史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向努力,探索出一系列新的历史课外学习方式,如网络课堂、历史问题专题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举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编写历史小杂志、举办历史话剧表演、辩论赛以及新兴的“微课”“慕课”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学生历史课外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技能以便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二、适应高中历史师资需求的高校应对策略
目前,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着眼于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调整、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公共课与技能课课时比例的变动、教育实习环节的加强等方面,鲜有根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变化的对应性改革,从而使得高校历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在入职以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职业角色,出现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短板,也影响了培养院校的信誉。为了提高专业历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根据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高师历史专业需要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调整系列选修课设置,增设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课程模块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3]关于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这样规定的:“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4]对于高师历史专业学生而言,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历史专业“完善的知识结构”则应该适时而变,应该根据高中历史师资的知识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校历史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设置的,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5]。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对上述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尽管有课时多少的差异,但总体差别不大,然而选修课的设置则千差万别。如华东师范大学专业核心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主要开设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乡村社会问题研究、古代希腊文明史、犹太文明史、世界民俗与社会文明、中国妇女史、世界近现代史问题探讨、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德国社会史、中国戏曲与上海都市文化、传统时代江南的社会与经济等;陕西师范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之外的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只开设了中国古代史系列(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系列(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史)和世界史系列(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和世界现代化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在专业选修课中主要开设了政治学、中华元典导读、中国文化史、封建文明史的宏观演进、西方文化史、社会学、古代汉语专题、中国近代经济史、世纪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德国精神与文化、日本史、美国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城市史、中印社会比较研究等;首都师范大学在专业方向课程中主要开列了中国史序列(包括历史文献学概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文化与生活史、晚清改革与革命、中国科举制度史、敦煌学概论、中国古代断代史、民国社会史、新文化运动史等)和世界史序列(包括全球史导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西方古典文明、国际关系史、美国现代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法俄日国别史、欧洲经济社会史、世界宗教问题等)。据此可以看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基础课之外的课程开设,一是凸显了各院校的研究特色,二是注重了地方特色,极少跟踪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精神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在处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领先地位的江苏省,一些专家通过对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入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6]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变化,为了提高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体系的适应性,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急需在限选课设置中优先增设政治史(包括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等)、经济史(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等)和文化史(包括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中外科技史等)课程模块,其次,在任意选修课中,可以体现各院校的研究特色、地方特色或与高中历史选修课相对应的课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做好入职以后的知识应对。
(二)强化、完善教育实习环节,使学生熟悉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流程
根据现行高师历史专业教学计划,有关教育实习的时间规定多为六至八周。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学校的教育实习采取了学生自由联系实习学校、放羊式的分散实习,这种方式由于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使得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往往流于形式。尽管有些高师院校选择集中实习的方式,其实习年级多为高中一年级,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一所学校接纳的实习生过多,而作为普修的高一历史课根据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意味着每个实习生在整个教育实习期间大约只能上2-3节历史课,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实习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实习方式单一的问题,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熟悉一般的高中历史教案的编写和从导入到总结巩固的授课流程,而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课前准备阶段,譬如教学资料的收集、历史课件的制作、导学案的设计、教研室集体备课等环节参与很少或基本不参与;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不会驾驭;对于学生课下历史学习的多种方式没有实际参与,因此,这些问题导致历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远远达不到对学生各种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要求,导致了普遍性的“入职困难”。纵观当今发达国家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其共性特点是教育实习时间长且时间安排灵活。如美国包括“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实习”三种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累计长达一年之久;英国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参加时长约24周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法国师范院校将教育实习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共4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时数的25.7%,还有一周不占课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实习”,[7]这也说明了教育实习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和历史专业特点,强化教育实习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可将一个学期用以实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高中历史教学从备课、上课到课后组织学生延伸性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技巧;二是分类管理,采取机动灵活的实习方式。对于能力较强、平日有多种教学实践机会的学生可以分散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过程指导和监控;对于语言表达不畅或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可以实行集中实习,以便使指导教师强化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与训练;对于整体素质高且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相对偏远的农村中学实行“顶岗实习”。总之,强化教育实习环节,可以使学生做好入职以后的各种历史教学技能应对。
(三)根据高中历史师资需求,培训提高学生的多种教学技能
在我国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育教学技能课等几大系列,其中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所占课时比例偏高,最能体现高师特点的教育教学技能课程所占比例普遍偏低,而许多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则占到40%—60%。[8]显而易见,专业课比例过重、教育类课程比例过少是长期以来高师历史专业课程结构的主要缺陷之一。目前,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普遍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开设了各种类型的教师教育课程。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有现代教学技术培训、历史教学法、教师口语;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学、历史教师职业技能、历史教学论、历史教学多媒体实用技术等;华中师范大学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课程有历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操作技能、书法史与书法艺术、微格教学法、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等。上述教育教育课程的开设说明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普遍加大了对学生从师技能的培训,但是,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缺陷:一是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类型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中学历史师资多方面的技能需求;二是跟随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而进行的调整与变化较少。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为了向中学输送合格的历史师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应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首先增设一些中学历史师资所需的教师教育技能课,如“历史网络课件制作与专业网站建设”、“历史双语教学口语训练”以及“历史课外活动指导方略与技巧”等;其次,根据高中历史教师多方面的工作要求,开设“中学班级管理”等课程;再者,根据中学历史教师招聘的面试需求,开设“历史说课技巧”等课程。此外,为了配合各种技能训练,还可以在各个年级不同层次的同学中开展讲课以及说课比赛,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和说课技能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致力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立足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基于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种种变化,对于以培养合格中学历史师资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而言,适时而动,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师资需求的完美对接成为各项改革的当务之急。
作者:王昌沛 姜雅婧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海阳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论高中历史课程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6-4-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4]张保同.略论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学历史教学的互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20-1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8:103.
[6]朱煜.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85-90.
[7]刘元根,季凌云,程小华.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孝感学院学报,2004(5):110-113.
[8]曹金祥.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改革设想[J].山东.菏泽师专学报,2001(1):71-74.
第七篇: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作为我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加快教育模式及理念的转变,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及方法,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而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又起着基础奠定作用,因此加大对中职教育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人文课程,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及其未来的健康成长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就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急剧提升,作为我国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近年来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在学生教育规模方面得到了极大拓展,随着教育教学模式及理念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其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提升,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保障社会各领域建设事业人才的足够供应,及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环节,该阶段教学效果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高职教育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今后的良好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前景。然而当前中职教育在迅猛发展中,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尤以其教学效率不高问题最为严峻,其极大地阻碍着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及理念的改革创新,有着积极意义。下文将就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历史学科是一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文性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因而中职历史学科的教学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中职学校,其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学校领导也缺乏对历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课程设置方面,历史课程也被当做副课、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部分专业课老师为了自身利益,而占用本就课时量很少的历史课,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加之由于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校老师及学生都对历史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教师在课前不注重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其教学模式及方法也相对较为落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单调的理论灌输方式,学生只是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在总体水平上要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因而其在学习历史课程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加之学习毅力及能力的缺乏,也使得中职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1]。
二、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要想提高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转变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中职学校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单调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及中职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历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组织学校教师及学生代表开展中职历史课程重要性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加深教师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历史课程学习风气。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转变历史课程地位低下的观念,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合理编排各个教学环节,在体现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2]。
(二)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要想提高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以往的中职历史教学中,其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整堂课都是在进行理论讲述,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讲及记笔记,即使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后,其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要想提升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历史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分组讨论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其口语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心理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对于提升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要想提高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而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方式,然而这样的教学效率并不高,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多,学生能够消化的内容就更少了。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及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及音乐的方式,将大量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一方面其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视听等感官的强烈刺激,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从而促进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3]。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强化历史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历史教学效果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因此中职学校领导应定期组织学校老师开展历史课程相关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历史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多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不断提升其历史课程教学能力,增强其教学的艺术性。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历史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及招聘工作,不断优化历史课程师资队伍的年龄及专业结构,逐步减少学校非专业教师代上历史课,实现中职历史教学的专业化。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由以上可以看出,中职历史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作用,因而针对当前中职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不足,加大对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石春慧 单位: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解东霞.探究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5):166-167.
[2]彭石红.提高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4(8):70-71.
[3]黄克方.探讨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