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图片与历史教学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图片与历史教学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图片与历史教学运用

尽管说历史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但是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许多内容都是已经发生过了的,学生不可能在现实中再进行直观的感受,而且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已经逐渐加深,已经不仅仅是对史实的描述,而涉及到许多理解的内容。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通过文字来进行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了。随着课堂难度的提高,文字教学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就需要将历史图片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就能够改变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死气沉沉的局面,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史实的印象,然后结合图片来对历史内容进行理解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快地理解文字的含义,也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有助于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历史地图的运用

历史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和地理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许多史实都是由于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尤其是涉及到领土争端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地图来进行理解。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就能够对涉及领土的问题进行直观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历史地图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在进行文字理解的时候就能够结合地图来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比如,苏教版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到了苏德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以及印支那战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突然面临这么多战场内容的时候就会觉得比较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将历史地图引入教学,将各个战场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然后学生就会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格局是什么,知道中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进行整体分析的时候就能够结合地图来分析,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如在学习“朝鲜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地图来让学生理解南韩、朝鲜、中国以及美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地理关系,然后再对史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也能够结合地理位置来进行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

二、历史人物图的运用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还涉及到了许多的历史人物,在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往往涉及到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于是就需要结合历史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由于学生通过文字描述不能很好地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就需要通过历史人物图来辅助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图就能够对人物的服装、动作以及表情进行理解,也能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并在进行史实分析的时候,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来进行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人物事迹图来将人物的事迹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时也能够从整体角度上进行理解,这样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更加的全面。比如,苏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就是孙中山,在对孙中山这个人物进行分析的时候,就需要让学生能够站在全面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幼年孙中山、青年孙中山以及老年孙中山的图片进行观察,通过对人物图片的观察来对孙中山生活的时代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孙中山所处的阶级以及孙中山在整个鸦片战争中的作用,学生在看到图片的时候,就会对孙中山有较为直观的感受,然后也能够对民国时代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分析的时候也会比较全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政治经济生活图的运用

高中历史学习和初中历史学习很大的区别就是加大了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比重,而且这部分的学习是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就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需要将政治经济生活图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分析图的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来进行理解。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学生如果只是看文字描述的话,就容易感觉很难,而通过图来辅助学习的话,学生就能够进行直观的分析,同时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比如,苏教版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战后的世界经济危机,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政治经济危机时候的图片,图片能够对当时社会的经济失衡、工人大量下岗的现象进行直观展示,这样学生就会理解经济危机对于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再进行分析时也就能够结合图片来进行分析,对于经济的理解就不会太过抽象。在大量地观看政治经济生活图之后,便于学生在以后进行有关政治经济生活理解的时候能够结合大量的图片来进行理解。又如在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活”中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进行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大量的物物交换的图片展示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进行分析时也能够结合图片进行,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感受就会更加的直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图片展示来增强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加的直观,也会逐渐喜欢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并在自己学习历史内容时也能够结合图片来进行分析,最终促进历史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沈慧慧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