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面对着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老师的教学应当富有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感染学生。老师的教学必须有热情,才可以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融入历史学习之中。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作用十分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老师通常随意地采用一言半语导入新课,使学生听起来十分枯燥,以至难以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学中采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获得不错的成效。在学习《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我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播放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的轰动场景片段视频作为导入,斗志昂扬、英姿勃勃的队伍,高技能的武器车队,使学生的内心体悟到极大程度的震撼。此时,点燃了学生内心的热情,我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何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属于我们中国的领土?请大家阅读《收复新疆》这篇课文,并找出答案。”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课文,并积极地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经过、结果、胜利原因。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都很集中,都积极地融入历史的学习中。显而易见,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使课堂充满活力,可以从上课之前就吸引学生的心,使他们热爱历史学习,调动他们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此是搭建兴趣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对导入新课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推进、环环紧扣,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
二、通过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历史课程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文化内涵,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及精神,是一门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科目。但是由于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通常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数字,使有意义的历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会直接制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抑或是名人轶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的兴致及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历史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文时,老师在上课前导入新课时,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前中日钓鱼岛纠纷事件,再告诉学生钓鱼岛是在中国在甲午之战战败后,被逼签订《马关条约》后被日本霸占的中国领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极大程度地吸引过来了,从而引发他们继续探究《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兴趣。接着,老师再指引学生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当前的国内情况及此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研究。进而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唯有振兴民族、壮大国家,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主权及领土的完整。如此不但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懂得要认真学习,树立自己长大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职责感。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授课的进程中,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身的独特见解并提出自身的疑惑,从而带动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及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紧扣学生的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博大深奥、内容丰富的科目,我们学习历史不可以只是限制在记忆历史事件、学会历史知识方面,而应当指引学生探索历史发展法则,从历史发展中获得智慧,进而推进个人和当前的社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非常关键。在初中的历史授课进程中,老师需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需把历史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历史融入生活之中。基于此,老师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1)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博物馆,从观赏古物中认知每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特点,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奥和悠久;(2)老师亦可组织历史知识比赛,使学生在比赛答题中学习历史知识,扩展见识;(3)老师还可以举行唱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让学生经过演唱如《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等,使他们领悟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及伟大意义。这些灵活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有益于调动学生参与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老师需努力开拓此类课堂,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作为初中历史老师,需多方面及多渠道去发掘这些兴趣的源头,为学生打造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兴趣课堂,唯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致,才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而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重视。
作者:张国华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石桥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人文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以促进个人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为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这种教育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需要以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以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和以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育人,但由于社会分工的快速发展,人文学科教育显现出专业化的趋势,致使人们忘了教育的根本,脱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对人的教育作为整个历史教育的中心,否则初中历史的人文教育就成为空谈。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历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不对口
一般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看不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导致了对历史学科非常不重视。在安排历史教师上常常会选择一些年龄大或者教学能力差又或者学校的一些闲余教职工去应付历史课程。这些教师上课简单敷衍、粗糙马虎,生搬硬套课本知识,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取舍,缺乏对历史课程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更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全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认知去教学。致使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
2.学生对历史科目认识不足
学生总以为历史就是副科,可学可不学,只要考试之前多背背就能取得好成绩。再加上教师和家长轻文重理的观念,对学生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更是很少,致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教师应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创设轻松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当主体角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的能力。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历史学科,历史上的诸多人物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很多历史故事都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去学习、去品味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及思想,培养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正确地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展现自我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第二,在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把握好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应试的关联,让学生在测试中提升人文素养。历史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历史、认知历史,不断渗透现实生活的学习科目。现在的学生学习历史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考试目的的转变,在历史教学中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感悟改变认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第三,在生活实践方面,可以将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这样不但有益于陶冶师生的性情,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懂得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对自身的有益性,去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勇敢面对生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四、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育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的理想,激发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具备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开放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鼓舞学生去争取新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郑燕华 单位:漳州立人学校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学设计脱离课标,目标庞杂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确立的目标脱离课标,庞大、杂乱、抽象,这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达成的。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有个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主要革命活动。(2)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3)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关于孙中山的历史资料,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2)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说说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内容的容量非常大,不是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的,如“教学过程与方法”中:“阅读孙中山的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如果改成学生课前做准备,或者教师提供关于孙中山的典型事迹给学生阅读,这个环节才具备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坚持有效性原则。这节课要让学生收获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教学设计中目标要清晰,明确,切实可行,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几十个孩子们集中在教师里上课,教师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整体,学生的个体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成长。一个课堂里坐着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作为历史学科,最明显的差异是,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差异。当前,很多历史教学设计看不出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似乎所有学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只不过是基于全体学生起点或高或低进行设计罢了。进入课堂,即使在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做了课前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常见的是,有几个学生听课专注,兴致盎然,表现积极。一节课的大多数问题都靠他们的踊跃参与解决了,有的同学的发言甚至堪称精彩绝伦,激起师生热烈的掌声。然而,与他们“大显身手、独当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当多的同学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偶尔配合性地齐声应和一下,或自始至终无声无息。如何调动所有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呢?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了解学情差异?面对差异,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有些老师的做法值得推广。如,组织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与本课有关的历史信息,或者提供相关资料供给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来上课,带着一些经过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缩小学情的差异,能比较好的促进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此外,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可以分出层次,让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解决,既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还要注意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新课改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关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这个方向本身没错。但是,目前看来有点矫枉过正,喧宾夺主了———很多教学设计过于强调新颖灵动。在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若是一节课设计了一个别人未用过的形式,就会获得“好评”一片,似乎那就是课的“亮点”。在这样的评课标准的“激励”之下,许多教师趋之若鹜,许多教学设计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甚至忽略了教学内容。我曾经听过一节大市级公开课,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后,作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件上呈现了代表四个阶层的卡通人物:农民、手工业者、士兵和地主,每个人物旁边是他们表达自身感受的文字。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肯定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中农民的感受是:“有了土地,就有了劳动积极性,日子过得好开心啊!”这里很明显犯了科学性的错误:教师不但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凭空迁移到了这里,还忽略了秦王朝统治时期苛捐杂税繁重的史实,试想:秦王朝时期的农民若是生活得如此幸福,还会有秦末农民战争吗?秦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秦的暴政,然而授课教师为了让形式新颖,看起来完整,让课堂更有趣味,就随意篡改历史,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必须要引起重视。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要本着对学生、对学科负责的态度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坚持科学性原则。我们也许无法保障完全呈现历史的真相,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接近真相。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千万不要用内容去迎合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建立在知识正确的基础上,或者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传递给学生研究历史的严谨科学态度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教学预设与生成脱节
在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或教师赛课评比中,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有的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课堂教学凸显出来的重点不一致,有的课堂教学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去开展。课后研讨时,授课教师说:课前设计得很好,但在上课时学生“不配合”,自己没有办法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全部精准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解决预设与生成脱节的问题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标、教材,特别是学情,合理设计一节课,使这节课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课堂导入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是否适中?在有难度的问题呈现前,是否为学生深层思考做了铺垫?等等。其次,教学设计要有预设的弹性。“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就要给课堂教学机动的空间,坚持目标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遵从教学设计,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上课,课堂脱离教学设计,目标很难达成。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形同虚设,被学生拖着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运用自己学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机智,理性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整个课堂“形散神不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历史教学设计要依据历史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和终身成长。
作者:耿霞 单位:镇江市江南学校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影视资料研究
一、影视作品的内涵
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常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存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从一定程度上采用复原的方式进行拍摄,能够将历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进行具象化的展现。不过这种影视资料并不一定遵循教科书上的阐述,有时会结合各种历史资料甚至各种稗官野史等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在选用历史影视资料时,需要进行认真筛选,和课文知识进行巧妙结合,从而让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凸显重要的价值。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历史影视资料,对于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积极性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刺激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非常适合历史教学应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通常是通过板书或者口述方式来教学,知识会相对枯燥,从而影响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历史影视资料不断丰富,这些资料将声音、图像和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综合,能够在教学中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因为历史知识中还有部分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更加困难,从而阻碍学生的学习。
3.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认知能力同样极为重要,如果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其中,就能够让这些情感的培养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历史课程大多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史,这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视频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励后辈不断超越前贤。
三、引入历史影视资料教学需要规避的问题
1.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的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大多都是盖棺论定的。但是影视资料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绍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借鉴很多稗官野史的内容,甚至为了引发争论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果将这些资料全盘照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所以需要对这些历史影视资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和说明,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
(2)时间性
历史影视资料种类很多,而且同一个历史题材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影视片段,对此教师需要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历史影视资料的利用效果。
2.讲解和直观展示要充分结合
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从头至尾关注下去,可是这种直观性不能够让学生自己观看,教师要结合历史影视资料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讲解,等讲解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才播放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而不是将历史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从头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师在讲解中穿插历史影视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尤其影视资料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简介,教师也要旁征博引,引用不同时期历史专家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防范历史影视资料滥用问题
历史影视资料只能够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方法,不能够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筛选,只有到讲解内容的环节时才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例证,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历史影视资料的教学价值。否则,一味地滥用历史影视资料,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而使之变得肤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更无从谈起。
作者:卞斌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整合互联网资源
电脑与网络成为了信息社会最为迅捷的传播工具,其信息容量大、演示方式灵活,与教学工作的完美融合可以拓展教师教学思维,让课堂更加生动丰满。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首先结合教学网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各种新型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广大教师要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和时展同步,善于运用相关信息来完善自身教学工作。其次在教学信息演示上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展示与历史教学相关的补充信息,文字、图像、视频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比如在《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青铜工艺精品,尤其是其代表司母戊鼎。另外在石窟艺术宝库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展示国内著名的石窟景点,让学生加深形象感知,增强理解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挖掘重要节日资源
历史教学要增强历史厚重感,要紧密结合关键时间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其资源开发利用起来提高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传承五四精神做新时期奋发有为的青少年是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的由来,以及讲述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青年勇于奉献、不怕艰难困苦的壮举,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再比如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与抗战相关的重要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落后就会被欺侮,我们只有勇敢承担起振兴国家与民族的重任,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历史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运用时事政治资源
时事政治资源对初中生而言是流动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也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历史。教师要重视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将时事政治信息运用到当前历史教学工作之中,更好地促进教学。例如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改革,从的背景、推进难度、成效,与我国当前的改革背景、推进力度、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充分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这样的对比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深化了时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当前我国全面推进改革的力度、决心与取得的成效,让他们耳闻天下事,心知世界事。再比如在《“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港澳回归的艰辛历程,引导学生分析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并结合当前部分“港独”分子所制造的事端,对其卑鄙恶劣行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让学生增强对这些港督势力真实嘴脸的认识,提高时事政治教学成效。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体现社会生活资源
历史是过去的生活,是曾经的发展历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社会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受到教育。例如在《十年“”的内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中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受到了怎样的破坏,十年动乱又是怎样结束的等情况。通过课前搜集这样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学生可以获得有关“”的更多信息资料。而且这些信息就发生在本地,如同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般,对学生而言更加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师生有效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比如《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研究从改革开放前后到现在国家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水平以及本地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程度、家庭收入与生活条件变化等方面的情况,从国家大的层面到家庭的小层面,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历史知识,又能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许多资源可以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利用,关键在于广大教师要加大思维创新力度,积极挖掘和运用更多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
作者:曹文垒 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第六篇: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一门人文学科,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对于历史的好奇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历史课程中《鸦片战争》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侵略者的憎恨,选择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进而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冯子材镇南关大破法军”等历史典故,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辅助的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达到形成独立历史思维的历史教学目的。
3.要尊重学生自我讨论学习的意愿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共同进步。例如,按照“以生为本”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失败原因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对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考虑,通过互相合作,顺利的完成课程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实际的进行历史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课程知识点的深刻认知,有效的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杨长生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