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要完成这些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的素质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历史教师是合格的“人师”,必须是学生的楷模,其楷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要有心,对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充分的认识。(2)要有德,教师必须有美的心灵,只有心灵美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灵才会美。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能师”,“能师”的“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要有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渊博的历史专业知识。(2)要有能,教师必须掌握熟练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由此可见,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由有心、有德、有识、有能等四个方面构成的,且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接受。因此,要想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运用多元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采用正面诱导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德育的内容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客观存在且直观的,但是,其中的道德价值却是寓存于对史实的认识、理解与评价上的。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求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对事实的评价去启迪人、教育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比如,针对初中学生中的重攀比、高消费现象,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隋文帝提倡朴素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粮食的事例,以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有何不可,引导学生自觉地摆正消费观念,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此外,历史教学与政治学科不同,它不能公开、正面地灌输。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其育人功能常常蕴含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之中。如果教师在评述中能够做到情感真挚、丰富而不矫揉造作,就往往能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评述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历史教学虽然以史服人是必须的,但是以情动人亦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资料、图画、地图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教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譬如,在讲述祖国的“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又如,在讲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恣意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教师的语调就应该悲愤、沉痛且深沉有力,再加上有效地利用书中的图片,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还能够激励学生树立发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目标。
(二)通过历史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境
界和坚强不屈的品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翻开历史教材,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戚继光的但愿波海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慷慨赴死。又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为了掩护战友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为了不暴露战友被烈火吞噬生命,何敬平为了全人类的解放甘愿将牢底坐穿。他们都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视死如归。我们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一定要把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什么是悲壮的美、崇高的美。这样的教学定能使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更加崇尚,定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课本为我们提供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是那样的丰富,在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得更深刻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纪录片或者纪实性的影片拿到课堂上放映,用这样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放映《南昌起义》《秋收暴动》《党的女儿》《建党伟业》《守望明天》等,让学生在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旧中国危难之际所起到的先锋作用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再如,讲到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放映《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了解日军在侵略中国时所犯下的罪行,也能使他们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要比纯粹的教师讲解更有用,更能让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三、总结
总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历史的真实,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科的特点、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把将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得更好、更细致。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深挖教育资源,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渗透,唯有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德育目的。
作者:刘志国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一、注重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老师讲解指导的情况下,一个人借助工具书、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独立阅读教材,解决疑难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通过长期坚持自学锻炼出来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多么重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传授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利用几节课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慢慢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具体做法:导入新课后,先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等教具出示本课时提纲式自学目标,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自学目标自学教材内容。提纲式自学目标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1)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我国最早的人类;B.北京人;C.山顶洞人。(2)基本线索: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3)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说一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分析一下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用笔标记出来,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和目标地去注意听。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使学生在阅读和讲述的自我学习中,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重问题讨论(包括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或辩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争议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合作者,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启发、诱导、纠偏、归纳总结。课堂讨论或辩论如果组织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利。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辩论:“《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道问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时代性,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行了积极参与。下面是学生发言的摘录:学生1:失败了,变法者商鞅被处死,反对变法的守旧贵族重新上台。学生2:成功了,因为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内容却还在执行。学生3:成功了。商鞅被处死不假,可是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得以推行。通过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对比、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历史教学中注重比较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一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异同。如讲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唐太宗和汉文帝作一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是开国皇帝的皇子、非常强盛帝国的君主、守成的成功君主;(2)面临的都是前一个短暂王朝覆灭后留下的经济凋敝的局面;(3)都励精图治,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在位期间国力上升。不同点:(1)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2)汉文帝偏于守成,唐太宗则偏于创新,以天可汗迎四方来客;(3)汉文帝仁孝天下,唐太宗雄才大略;(4)汉文帝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向外敌民族纳贡,派公主和亲,唐太宗则直接派将军队扫平。通过对人物的比较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找出一些历史规律。如通过对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朝代灭亡的共性:严刑峻法,滥用民力,赋税沉重等。
四、注重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讲授完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可以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提议把孔子的诞辰定为中国的教师节。你同意吗?你认为这个提议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了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的三条理由:(1)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2)他编定《诗》《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3)他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把他的诞辰定为教师节,完全说得过去。
五、总结
总之,当今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核心,积极探索、研究新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杨立成 单位: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1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目
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将更加的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必须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同时,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时候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面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借助虚拟技术来让传统历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理念、文化气氛等在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延伸,让学生作为“主体”的角色中去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体化需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出探索的空间、创新的环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条件与氛围,这显然是多媒体教学的明显优势。比如,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知识点上,学生可以通过自行的提问,亮出论点、摆出论据,然后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运用创新性的思维来解决,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等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展现历史课程的有序化、开放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知识领域以及各个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初中历史课程势必将展现出其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应该将初中历史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分类,构建出历史网络的课程结构,从而让初中历史课程更加的有序化、人性化。
2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1)教学性原则。
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学的方法不计其数,但是不一定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其根本的目的是对教学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下的历史课件制作,一定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复的挖掘,从中提炼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通过这样的过程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才能够集中体现媒体的功能,才能将难点进行分散,将重点突出,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让教学的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交互性原则。
作为多媒体课件的最基本特点,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必须充分体现的特点。何为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双向的信息传递。计算机不但能够向学生输出相关的信息,还能够接收学生的输入命令,同时根据学生输入的这些命令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明显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准确性、时效性。同时,还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能够对学习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性功能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制作出一个设计合理、构思严谨的课件,还能够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从而教学的质量将得到质的飞跃。
2.2存在的问题
1)课件制作简单。
目前,很多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在幻灯片的设置上存在内容稀少的问题,总共也只有那么几张幻灯片,而且文字与图片都是教科书上有的。展现出来的文字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归纳与综合,地图也没有进行任何动画的设置。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完全得不到发挥,沦落成为一个摆设,并没有对教学的质量带来任何的影响。
2)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
一些初中教师对高科技软件的追求过于盲目,比如说在课件的制作中,过度使用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软件,还在中间设置了很多的超链接。而在上课的时候,教师由于不熟练,经常会出现操作失误的状况,从而导致类似“所展示图片、文字和所讲内容不相符”的现象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一头雾水的状态,那么教学的效果当然不会乐观。
3)音像资料过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子才生动,才吸引学生。因此,这些教师对历史图片、历史录像等进行大量的使用,并没有考虑到这些资料是否与教材有实际的联系,也没有考虑这些资料是否对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有无帮助,呈现出来的图片、录像、文字也没有经过删剪、加工、组合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课堂无形之中成为图片展示课,甚至录像室,而教师则成为“放映员”,显然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毫无意义。
2.3解决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纪录片、历史图片等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受,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对历史上的人或事进行了解与掌握,拉近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一个良好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而如何将图片、录像、文字等与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衡量这个多媒体课件实用与否、优秀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将精力集中在课堂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之上,要真正实现“将那些教师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给学生讲解清楚”。
2)加强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
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必须发展自身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应该在不断的进步中去熟练地运用各种新技术。根据相关的调查,目前我国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单一地采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很少使用其他的教学软件。所以,应该加强对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让教师能够有效地掌握多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教学软件)。这样才能够让多媒体课件更加生动。但是,一定不能滥用这些教学软件,适当即可。
3)课件内容要简洁、扼要,重点突出。
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画面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首先,在画面的布局上,一定要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而同一个画面的对象不能够过多,尽量避免那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的出现。其次,在色彩的设置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视觉美感,字符的大小、线条的粗细都需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观,以此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最后,要减少文字现实的数量,要避免多余的动作。因为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干扰了学生的感知,也极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针对那些内容较长的历史资料,教师可以通过语音的设置来缓解学生的疲劳度。
3结语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传统教学手段而言,有明显的优势,但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去取代传统教学的方式,应该做到适度、适时,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真正得到发挥,才能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朝着稳步、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英兰 单位:潍坊市寿光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思考探究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提升自人格魅力与修养
1.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作为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个人德行与魅力也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用新知识启发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影响学生,使他们喜欢自己,以便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在工作中坚信: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爱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那是2013年2月,应学校安排,我有幸承接××班主任,班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孩子,母亲双目失明,父亲没有工作,爷爷奶奶年迈,还有一个妹妹就读初一,平日里就靠父亲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许是从小就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深知生活的艰辛,于是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初二时,就因为偷盗被抓到派出所,由于年幼,班主任又把他领回学校进行教育。有一天,他又来到我们办公室取暖,这天我的手提包里有1000元现金,他趁我不注意,偷拿了我200元,第二天,他父亲带着他专程来给我道歉了。事情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后来,毕业了,我收到他托人带给我的一句话:“老师,我对不起您,我对不起您,谢谢您的包容,谢谢您!”用心用情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三、关注“学困生”学习及生活,提升其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情况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一个班级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同时还可能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首先要尊重学困生,使他从被尊重中获得点滴自信。其次,对于“学困生”,我们要从慢慢“扶着走”到尝试让他们自己走,怎么办呢?发现亮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与肯定,提升个人自信心。最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唤起学习热情。
四、总结
总之,拒绝落下一个孩子。教育是一项艰难、复杂和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力量密切配合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必须随之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杨? 单位:贵州省织金县化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