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典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典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优点

1.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使历史知识的讲述更加生动形象

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反映和记述,而古典诗词不仅源于史实,更是对历史鲜活生动的表现。古典诗词中所运用的语言更接近文学语言,不同于历史语言更注重史实的准确陈述。诗词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以及它注重塑造艺术形象的特点,使得古典诗词中所描述的历史更生动,更形象。例如,在讲授明朝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的知识时,可以引用朱元璋自己作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诗中朱元璋说自己做皇帝还不如做江南的富老头舒服、闲适,与学生以往所了解的做皇帝的位高权重、富贵权威形成一定的反差,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亲掌六部的不易,也暗示出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的原因。再如,在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陈天华的《猛回头》全文,借诗文中的“毒计中藏”“虎视东方”等词语,将俄罗斯、英帝国、德意志、法兰西对旧中国的瓜分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当时的处境,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这一史实的进一步理解。

2.合理运用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

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简练,但有些诗词所表达的道理却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一类的诗词便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历史问题。例如,当教师讲授西周的土地制度和分封制度时,为了使学生明白经过分封制后,虽然诸侯受封得到了封地,但是土地仍是归君主所有,讲述这一历史史实时,可以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言简意赅,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西周时的土地状况,有助于学生对存疑和模糊问题的理解。

3.巧妙运用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有些诗词主要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借以表达作者对时事的看法。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这一类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背诵的《七律•长征》全文,然后教师再将全诗中涉及到长征中重要地点的词语如“金沙”“大渡桥”等重点标注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二、古典诗词在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古典诗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具有一些历史文献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充分地运用古典诗词,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1.导言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精彩的导入不可或缺。课堂导入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知识的准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要求和期待,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运用古典诗词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历史课堂富有文学气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案例1在讲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选修一)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王安石咏商鞅变法的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然后教师进一步介绍说,这句诗是王安石咏商鞅变法的诗句。大家在语文课堂上学过,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大诗人的王安石为何会对变法的商鞅情有独钟呢?因为王安石还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改革家,这位大诗人是如何变法的?他都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运用文史之间的横向联系,引发学生对王安石身份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运用,活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和评析。“历史认识的客体既包括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包括历史资料”。可见历史人物的讲述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整体性。英雄伟岸、不屈不挠、舍己为人、坚忍不拔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楷模,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和准则。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读史料、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了解讲述历史人物,如果总是采用简单的人物个人信息简介,介绍其生平履历,成败得失,难免使学生感觉到干瘪枯燥,有时也会使历史人物整体的解读稍显单薄。这时,历史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就会使逝去的人物鲜活起来,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案例2教师在讲述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谭嗣同时,可以引用谭嗣同《狱中题壁》中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后教师讲述一些历史细节:在发动政变的前一天,康有为由英国人护送逃到了香港,梁启超政变发生的当天,先躲入了日本公使馆,后来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了日本。谭嗣同却不肯逃亡,反而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的,现在的中国还未曾有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人。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样既使教学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又点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活动家谭嗣同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其人物形象更加高大鲜活。授课中渗透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凸显了谭嗣同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小结运用,深化理解知识

课堂结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就如一篇好的文章,不但开头要引人入胜,内容之间环环相扣,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处理的优劣,同样对整堂课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而成功的课堂结语,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概括梳理、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诗词具有短小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利用诗词的这一特点,课堂小结时巧妙运用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巧妙记住本课的知识点,巩固教学效果。案例3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课时,在课堂的结尾运用《三字经》中的夏商西周这一部分“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这一历史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古典诗词艺术构想、语言等方面的生动灵活,使其可以很好地辅助中学的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古典诗词有优点,同时也有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运用古典诗词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古典诗词更好地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

作者:王诗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