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民意识下历史教学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国家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在公民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爱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初中历史课本中涵盖了许多关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演进的教学内容,它不仅介绍了我们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经历的诸多苦难,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坚强奋斗的形象。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爱国主义教学素材。在学习这些素材时,学生能够据此构建国家意识,并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不能让课堂教学变成完全的说教。说教式的教学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厌烦的心理,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适时给予学生启发,才能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便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教学文本。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经过,尤其是给学生呈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历程,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理解新中国建立的意义。为了深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我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入学引导:在2009年的国庆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办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建国60周年阅兵式。相信大多数同学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了解到了阅兵式的盛况,观看之后的心情非常激动。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今年是建国的第66年了。对于个人来说,66年已经步入暮年,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新中国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建国历程吧。就这样,随着自然而深情的教学导入,学生们很快就被引入了教学情境中,他们内心的国家意识也在逐渐积累和深化。
二、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社会公民,学生除了要具备国家意识外,还应具备法律意识。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历史课本中,直接谈到法律与法制建设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历史课本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蕴含着法治观念。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剖析,引导学生领会到教学素材后隐藏的重要的法治观念。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理解与体会,而且也是一种很好地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模式。以《改革开放》为例,这一节内容给学生们介绍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开展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时进行对外开放,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到改革的原因,深化对改革措施的理解,进而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没有分析就没有发言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布局示意图》让学生把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形成的格局,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隐含着一些很重要的法治观念,尤其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有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法律的层面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政策,这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种方式。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
每一个社会公民身上都承担着作为公民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一个公民很好地履行这些责任,社会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责任意识同样是公民意识的一种直观体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教师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和公民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教学内容。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口众多。但为了保障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国家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了能够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的,并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也应当履行相关的责任与义务。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这些举动都能够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它们也是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公民意识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除了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外,还应当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公民意识。
作者:孙秀刚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