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教学模式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等等。这里所折射出来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教师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历史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学习与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也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的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成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争辩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不仅使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因方法陈旧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呈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学生将来能够坦然地面对、从容地处理;必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勇气。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仍视自己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倡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形成并内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历史教学措施
(一)、引导教学
1、课前引导
课前主要引导学生去预习新课,搜集、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制作相关物件,也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课本剧等,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八年级历史(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向老人或在其他书籍上收集一些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有可能的可让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在收集、调查、参观一系列“做”和“看”的活动中,进行思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议中学”打下基础。
2、课中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的那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④实现这一转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设置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后安排“鸦片的严重危害和青少年对应持的态度”的讨论,让学生结合历史教训,联系现实生活,懂得珍惜生命,远离的重要。又如在《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一课后,安排了“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的讨论,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由学生对我国当今的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2.2、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急于作答,而是还给学生,让其他小组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予以点拨。这样才能体现让学生在“看中学”、“议中学”。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教师不讲,经过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讲。教师只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从而体现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听中学”。
2.3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对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精讲后,必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争论、辩论。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后,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石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自然会去思考、讨论、争论。
2.4制作或准备相关教具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与课内教学有关的教具、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器物,让其在课堂上展示;尽可能地实施“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深入浅出地作出说明。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棵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各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2.5协和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当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引导要得法,切实实现“交流——互动”。
(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揭示探究历史知识问的联系,梳理知识结构,多样化展示自学成果;方式是学生以自主阅读学习为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而作为引导自学的提纲或提示,开始最好以试题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够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呈现方式是板书、发放印制好的自学提纲或多媒体屏幕显示等。
1、探究的方法
主要针对某一历史要素进行提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人物要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时间要素)这类提问属于低层次的识记性提问,作为鼓励提问的积极性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训练和培养,此类提问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逆向提问法。即逆着知识发生过程进行提问。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结论(性质、意义、影响等)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对一战的性质提问:“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标题质疑提问法。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题中“站”的含义是什么?
2、探究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初始阶段,除了及时恰当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还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教会学生质疑能力的初始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是否能顺利展开、富有成效,关键之一就在探究的核心问题确定得是否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或游离了本课教学目标之外,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为此,特提出以下原则:
①探究问题要有兴趣。
即确定的探究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究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内容和形式。
②探究问题要有“空间”。
即所提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有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形式上的探究。退一步说,即或有现成答案,也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可能性的答案。再者还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不给定观点和看法,由学生自己判断,做出回答。当然,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③探究问题要有意义。
即所提问题要体现课标对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规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④探究问题要有能力。
即所提问题难易要适中,适合学生探究,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能探究出相应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所提问题有50%的学生能回答上来,比较适宜。
(三)、教学中的创新
1、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
实施“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按惯例,课堂教学的内容,须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所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内容也该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有所突破,略作调整或充实。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以结合社会新闻的某些热点话题的内容;可以涉及新考古发现的内容;有史学领域重大的、新的探讨的内容;与对外往来、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等。对这类内容,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有条件自己查找,可以把方向指给他们,但是,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家庭毕竟还不是很多。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没有条件自己查找,教师就要及时而有选择的把这类内容引进到课堂,提供给学生。这样,达到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才有可能。在学习埃及史时,学生对胡夫大金字塔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很感兴趣,很希望进一步了解,渴望知道相关的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对此,我就把相关的考古学方面新发现的视听材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知道的相关知识多起来了,提出的疑问也同时多起来了。问“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到底奇在那里?修建困难怎么解决的呀?大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怎样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修建成高大、雄伟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采凿的、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巨石是如何堆积的?我都没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么多疑问,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已经感觉到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达到了。
2、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查找所需资料,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信息,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运用新教学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不同渠道,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信息和材料。可以让历史教学的效果多层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3、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创新
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四、小结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综合水平,依托新课标,根据实际优化教科书,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上下大力气,赋予历史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中增长学生的智慧,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不再是个难题。总之,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