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人格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的奇迹,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国家历经变乱而长盛不衰,儒、道两家所倡导道德人格几乎涵盖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它们都强调修身养性,弘扬人的人格之美。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提出了做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格。《论语》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告诉人们,天地可变,躯体可毁,唯心志不可移。正是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才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教师在历史教学时应适时地将这种民族精神和品质贯穿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受到前人思想的熏陶,逐步修正自己的理想,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有人说过:“忘记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悠远曲折的历史岁月中,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无双的文化,一部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着我们祖先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悲壮业绩,成为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核,成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瑰宝。《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为这种精神的写照,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的祖先不断创造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断探索着富国强兵、振兴民族的道路,尤其在近现代史中,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以天下人为念,为大众谋永福”,终于用自己的血肉赢得了民族独立。历史证明,今天的社会进步是建立在对昨天历史继承的基础上,或者说,没有对历史的批判地继承,就不会有现在乃至将来社会的繁荣,也就是这些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的榜样。

三、团结统一的向心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辽阔的疆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各异,但众民族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特点。几千来年,中华民族虽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分裂,但统一却是共同的趋势,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华夏大地饱受外国列强的蹂躏,数次面临着被宰割、瓜分的危机,也正是在危急的时刻,无数的有识之士领导人民奋起救亡,挽救了民族,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潜意识里的民族观念还是比较朦胧的,容易被战争的硝烟掩盖民族同化的实质,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帮助学生拨去心头的迷雾,使他们认清本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质朴精神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战国时期的荀子力主“节”,反对铺张浪费。此外,唐朝李绅的诗句“粒粒皆辛苦”,古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都教导人们要珍惜劳动成果,要求人们把勤俭作为做人和持家的准则。现在的学生很有必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从小享受着父辈、祖辈无微不至的关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花钱大手大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节俭,要求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根火柴开始,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五、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历史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历史也能够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明确应当做什么样的人,要怎样去做,并以古人为鉴,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

作者:吴春林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