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及应用(共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及应用(共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及应用(共7篇)

第一篇

一、活跃课堂,让教与学的互动在积极的氛围中进行

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作为课堂讲台教学的主导者,并且要以讲台下的所有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大脑思维跟着教师的思路不停地运转,让教与学的活动在积极、友好、向上的氛围当中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或者小幽默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继续听讲的兴趣,让学生们放松学习,而不是用紧张的心态和紧绷的神经去教条地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这一历史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两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来导入正式的教学内容,如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平等教育,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稍差的学生都要平等对待,对于成绩差点的学生的知识疑惑要认真讲解,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有漏洞或者错误的地方不能够立即严厉批评,要用启发鼓励式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摆脱害羞、自卑等不良心理,大胆地融入课堂互动教学之中。

二、组织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互动,在提问中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可以提问学生,“电影与电视中经常看到秦王,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秦王的功绩与过失呢?”然后让同学们举手回答,通过学生们的答案来进一步引出秦王扫六合的真正历史发展,课程内容讲授完毕后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剧院观看历史剧,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历史剧的表演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新颖的表演形式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编自演《雍正王朝》,内容只要符合所学历史实际即可,教师不进行干预,由学生充分发挥。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有奖竞猜、有奖问答等历史知识竞技类游戏比赛,让同学们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这些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将极大地锻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互动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利用新技术更新互动教学手段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变化,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这些应用技术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模式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历史知识融入声音、影像当中,例如,教师在讲解《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课程时,可以播放一些抗战纪录片,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下电影《南京大屠杀》《黑太阳》《东京审判》等这些反映真实历史情况的历史片,或者看一些日本军官写的自传等,让学生感受一下真实的历史情境,同时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当下日本政府对于历史问题的看法和做法,对比之下才可以显示出历史的多样化,观看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一些自己的观后感,教师顺势引出要讲授的近代党建历史知识。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分享和寻找教学素材与信息资源,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平时也要加强与同学们的网络互动,例如,通过建立历史学习qq群、历史知识疑惑微信群等加强师生互动。比如,最近大家热议的钓鱼岛事件,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在群里面互相阐述自己对待这一历史一时间的看法,同时也会刺激学生主动去搜寻学习一些近代历史事件资料,同学们可以在群内对要了解或者有疑问的历史知识互相交流探讨,也可以咨询在线历史老师,这种互动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总结

总之,学习历史能让我们开启智慧,总结成败教训。初中生是记忆力与理解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通过学习、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记住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利于学生以后自身的综合发展。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与原则,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王帅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白埠中学

第二篇

一、历史课堂需要角色转新

在“协进课堂”模式中,既有教师的激励引导,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使用教案(教学设计),学生使用导学案。教案与导学案之间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都是教师根据不同班情、学情精心设计编制的。

教案中预设了多数学生学习的难点或易错处,而导学案又能及时生成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弥补教案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从历史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历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一个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让学生从一个单纯的聆听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对话与合作的关系。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有心与心的碰撞,历史课堂才会避免重复与乏味,充满灵性与激情。

二、教学过程需要激趣保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再产生兴趣、不再用心参与时,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我校的“协进课堂”分为前置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提升三大模块。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为依托、层层推进。为在“协进课堂”上让学生不断保持新鲜感,我们从三个模块着手:第一,课前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避免新课导入的生硬与乏味。这样,学生会在一开始就被迅速吸引到课堂上来。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亚洲的封建国家》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个环节来导入新课,我选用的导入语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曾这样评论一个国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它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它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它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第二,适时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一般学生在一节课的兴奋时间为15~20分钟,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矛盾情境,借助历史小故事、多媒体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奋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拉近学生与课本、教师之间的距离。第三,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适当穿插、渗透地方特色。比如我们南通的滨江临海、人杰地灵,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近代第一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地方人文特色。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家乡认同感,也在不断渗透南通市历史中适当体现乡土特色的理念。

三、教学风格需要打磨保鲜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A教师的课堂上常常“人在课堂,魂游四海”的学生,在B教师的课堂上却能十分专注。其实这些学生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反差,是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每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与运用,它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即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和稳定下来后便很难改造或重塑,这对于初登讲坛的青年教师尤其重要。

针对协进课堂模式的特点,我校历史组教师不仅在课前认真做好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导学案;课上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群体,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并注重讲求课堂讲授的艺术性;在课后还能及时反思,做到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这样进行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此逐渐养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总结

总之,如何改变以往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只知满堂灌、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现象,让我们的历史教学“保鲜”,现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面前的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陆晓飞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第三篇

一、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西部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专任历史教师偏少。以笔者供职的单位为例,现在每一级计有6个教学班,每个班平均容量70人,全校共有专任历史教师4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配备1人、1人、2人。这导致教师课程负担繁重,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学方式滞后

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填鸭式教学”在西部农村初中仍然较为普遍。受近年来初中毕业会考中加入历史考核影响(笔者所在地区初三毕业会考中历史按照卷面成绩的50%计入总分),原本一直被视为“副科”的历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但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则显得有些落后。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照本宣科现象仍旧很普遍。受条件所限,很多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师忽视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义为把课本当中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使用的是新课本,但是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就是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去学习。学生只是记住了教材的内容,学习历史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记忆力,他们很少参与一些活动,学生没有质疑的机会,没有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些都很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影响了质量;

2)教师专业培训较少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现实之中,受条件所限,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和知识结构显得有些陈旧,和当前历史教学新形势有些格格不入。针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最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运用,无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改进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增强硬件设施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扮演者承前启后的作用,人才培养责任重大。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逐步在教学中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将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建议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全面部署,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中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力争做到人人能够操作多媒体、个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只有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2)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增加专业教师配备

受条件所限,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出身,在专业素养方面有些欠缺,对相关理论的把握方面尚存在不足。基于此,引进更多历史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在历史教学一线配备更多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的教师,可有效增强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改善办公环境,增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更深入开展;

3)创新教学模式,侧重长效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当前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味的照本宣科以及“满堂灌”无疑与当前的新形势相背离。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课堂上的双向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同时,逐步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单纯的依靠传统的讲述方式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参观、阅读有关课外书籍,访问一些历史事件的经历等,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是一棍子打死或进行斥责,而是循序善诱,使学生学习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激活,积极性调动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和所了解的有关内容可以展开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

4)强化专业培训,课余积极“充电”

只有紧跟前沿,积极推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有效的应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由此,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初中历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平时加强自我学习。首先,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其次,加强对教材、教法的自我学结,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水平的生命历程,做到“教到老,学到老”;第三,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历史教学前沿动态,尤其是借助互联网,主动借鉴发达地区历史教学新思路,并因地制宜的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三、结语

总之,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在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同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勇于探索和实践,同时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积极配合,敢于大胆改革,才能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李绍庆 单位:甘肃省甘谷县杨家庄初级中学

第四篇

一、思:即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主动,自觉地去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积极思考是培养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反馈的需要,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提炼加工,反复总结与归纳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学生的各种思维通过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而加速形成。

二、讲:即针对教材中的某些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讲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要“少而精,脉络清,”要讲清教材中材料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采用学生讲与老师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讲是在自觉的基础上,把不懂的疑难问题讲出来,并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以其引发学生的讨论探究,加深理解,推进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课堂活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要以讲“理”为主,不要以讲“答案”为目的,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中,国民党中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一派和共产党都不主张杀,二者的出发点一样吗?为什么?我接着提出:就“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学生们的观点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对进行评价。所谓“脉络清”,就是讲解的内容要按教材内容的严密逻辑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三、解:即通过解决各种问题的尝试,使学生认识事物方面产生飞跃

这也是课堂的落脚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不仅自己能够解决某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练”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独立思考,什么时候去查参考书和与别人讨论。在“多练”中使认识升华。“多练”并非机械地简单重复,而应注重练习的多样化,否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又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使学生练习的效果也随之下降,通过“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解”的双重含义,世界上没有绝对“解,”“学中有解,解中求学”,如此循环往复,这是一门知识的结构脉络。

四、总结

以上三个方面并非独立的,他们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分的要素,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学则须媒,媒是思之路,是解之端。“学,媒,思,讲,解”五字教学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其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以上五步是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的深切体会。

作者:郭方民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中学

第五篇

一、大胆,即在历史教学中敢用影视资源,并做到心中有底气

能够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影视作品往往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影视作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得各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因而可以使知识更容易被识记和掌握。这种特性与现实的历史教学目的不谋而合,使得它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能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效果。再次,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现代社会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影视作品,如历史纪录片、演绎故事或者历史穿越故事等。尽管鱼龙混杂,但是这些影视材料非常适应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使用影视资料很好地顺应和遵循了学生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同时,这些影视作品也弥补了教材文字叙述方面的不足,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巧妙,即选择适当时机,找到恰当结合点,做到用起来圆润自然、不着痕迹

比如在设计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适当运用影视资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和欲望的良好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感染他们,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比如,在讲《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我在开始便播放了纪实性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片断,真实地再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场景,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痛斥了侵略者的累累罪行,展现了一幅幅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摘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就足以让学生震撼和感动,教师自然不用太多言语引导就能奠定这节课的基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日本法西斯的愤慨和憎’限。而且,这节课的情意目标也就在这种氛围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当然,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影视资料来克服和突破重难点,创设精彩的课堂高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维,或在课堂小结部分采用影视资料,以期画龙点睛、升华和深化学习主题。

三、谨慎,即明确影视资源在整个课堂中的辅助定位,做到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使用

首先,教师要选择那些真实、适合、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1)真实。我认为必须坚持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原则,这是因为真实性本身就是历史的生命力之源。然而,现实中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如《还珠格格》《甄臆传》等的很多内容都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即使人们比较认可的作品,如《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作品中也很多内容是对历史真相的修改。至于现在比较流行,如清宫剧、历史穿越剧等,就更加与历史本来面貌大相径庭,甚至荒诞不经。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对历史影视作品加以甄别、选择,只有那些接近历史本来面目、体现真实性的影视作品才能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2)适合。我认为所谓适合性原则:一方面时间要适当。一节课就40分钟时间,应该把观看影视作品的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长就会冲淡主题,造成课堂拖沓庸长,过短则会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内容要适用,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接受能力。如果需要,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影视作品或补充说明背景,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教育意义。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还应满足教育性原则。我认为教育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就是知识的掌握记忆。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基本的历史感知能力。第二层面就是思想情感的共鸣升华。学生观看影视资料主要是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辅助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落实,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其次,教师应从教学目的出发,摆正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要学会正确处理影视作品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影视作品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教师使用影视资料也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切忌为追求课堂的生动和活泼而无视教学内容,这样会有越姐代厄之嫌。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同时,影视作品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师在使用影视作品时要突显三维目标,不能为了解决难点、突出重点,就过分追求表面繁荣,这样只会显得空洞无物。从教学策略角度而言,选择使用影视作品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不能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上,不能为了运用而运用,这样只会显得不伦不类。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应用于历史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相信,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的时候会更加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自然圆润、不落寞臼;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也会更加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并能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昝金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建桥实验学校

第六篇

一、历史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扪心自问,我们这些年来的历史教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关注了历史情感资源的挖掘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及其生成呢?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去学习。”值得称道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成了一个被刻意加强的目标领域,并且蕴涵了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时代气息。有专家甚至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内容的血肉,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因此,今天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批“小史学家”,而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其高尚的精神人格为主。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学,面对着独特的受众,这一目标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对策研究

如何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呢?如何让学生情有所感、心有所思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

1.用讲述触动

笔者认为,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光具备“讲”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时时锤炼自己的“演讲”素质。面对相对客观和过去了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师自己首先要充满激情。在教学时,要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言、手势、眼神、体态上,通过鲜明的立场、形象的描述、声调的渲染、表情的传递,以情激情,以情燃情,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虎门销烟,拍手称快;讲,振臂呐喊;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讲邓小平,引吭高歌……像这样教师情感的真实而又自然地流露和宣泄,势必会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起美丽的“浪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得到情感震撼,获得心理体验,历史教育的生命力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2.用联想探究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历史课堂尤其是初中历史课堂里,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借文释史,可以议论、抒情,可以比喻、排比,可以文才飞扬、舒展自如,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叫醒学生的耳朵,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到德意日失败原因时,笔者就引用了学生们熟知的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二章),也引用了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还引用了的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戳就破”来说理,甚至“抒情”,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在讲到岳飞抗金时,一首慷慨激昂、沉郁顿挫的配乐词朗诵《满江红》,学生一下子就被感动;在讲到《九国公约》的实质时,学生不好理解。于是,笔者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一战后中国这块‘大蛋糕’大有被日本独享之势,但《九国公约》签订后,中国这块‘大蛋糕’却被许多人吃!”学生们很快就明白,这又是中国外交的一次失败;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时,学生不易理解,于是,笔者就大胆地“篡改”了一回名言,对于美国资本家来说,以前的生产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现在却是“走自己的路,让国家也来指导!”国家不再“袖手旁观”,学生们开心一笑,心领神会。

3.用情境感知

有位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好的学习来源于实践。空洞抽象的讲解,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足以使人终身难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活动课的开发,秉着活动育人的原则,充分地展现活动课开放性、互动性、探究性的优势。比如,在全国上下掀起“八荣八耻”学习进校园时,笔者就以中国历史为平台,组合构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①“中国骄傲:探寻古代科技成就”校园板报展(后反响强烈,成为学生观看和议论的焦点);②“爱国故事”大家读活动;③“我最崇拜的爱国人物”的演讲活动;④课本剧《张学良》的编演活动(后成为学校五四文艺演出的特邀节目)。

实践证明,由于这些活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再加上笔者的悉心指导并亲身参与(如提供材料、反串角色等),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参与性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讲故事争先恐后,讨论时畅所欲言,表演时惟妙惟肖……通过这些历史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正如活动后学生们在“心得与疑问”中所言,“作为青年学生,爱国不应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口号上,而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更要有踏踏实实的行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们获得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升华,这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收获,也是历史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历史的价值之所在。

4.用辩论激发

讲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遵循规则,寻求双赢》时,设计观点A:“竞争哪能合作,竞争的原则就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竞争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对手,发展自己。”观点B:“竞争需要合作,不仅和自己的朋友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还要和自己的竞争对手合作,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双赢,乃至多赢。”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正当竞争,它必须是有规则、有秩序的竞争,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现代社会鼓励竞争,但必须遵循规则,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真正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让学生意识到竞争规则的积极作用,竞争应该是一种有序、健康的良性竞争,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最高层次是通过合作实现竞争双赢而不是两败俱伤。

作者:刘龙斌 单位:湖北省公安县金狮中学

第七篇

一、通过范例分析,促使孩子们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发展概括能力

在分析典型事例的基础上,以个例为起点,对比同类知识,以此触类旁通,得出相同的结论,帮助孩子们消除知识繁杂的困扰,使这些繁杂的内容系统化、典型化,进而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我特意要求孩子们从下列几个方面理解各个朝代的内容:(1)掌握各个朝代的历史变化过程。(2)文化上了解科技、文学、思想、艺术等成就。(3)人物评价方面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主要看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能否推动历史的发展,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全面评价历史事件。

二、精心布置历史作业,注重概括知识,培养孩子们的解题技巧及系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能力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能力的锻炼上。练习是课上教学的辅助,是帮助孩子们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我认为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作业最好以表格或图解的形式展现孩子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例如:(1)让孩子们写每一课的历史知识框架;(2)对每一朝代要求用表格形式展现它的建立过程;(3)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和记忆重要年代的大事,都要求用表格的形式巩固。

三、进行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选择一定题目,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从选择题目到制定目标,再到筹备资料,最终找到结果的主动探索、研究的过程,对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完《中国历史》四册内容后,为发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我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假设你是导游,将会带着我们去参观哪些名胜呢?并用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对这些名胜做有关介绍。

要求孩子们进行分组,小组长对自己的组员进行分工,主要各小组从教科书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图片,发挥孩子们的智慧,出一期《北京名胜古迹》手抄报,课题布置后,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非常高,很快饱含孩子们心血的作品就交上来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精彩别致,经过选拔,手抄报得到广大全体师生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表扬。而我通过查阅资料出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师生共同观赏。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高了,都表示将来一定要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现在我正组织孩子们对家乡的历史进行调研,我要把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使历史知识生活化,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历史知识,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进入初三综合复习阶段时,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曾在初三复习时做过有效的尝试,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即将初中历史知识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并将全班孩子划分成六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专题,同时各小组代表本班和其他班级比赛,然后我集中评析,把每个专题的第一名在各班展示。其中许多专题复习形式新颖,内容翔实,令人赏心悦目,过目难忘。同学们看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五、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在重视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孩子们历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应贯穿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积极总结,使历史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指导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课堂真正“活”起来,真正把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李坤 单位:安新县赵北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