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融入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历史文化融入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历史文化融入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摘要]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具有大量可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使用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穿插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把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在选择历史文化资源时要围绕教学目的,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为第一标准,突出文化资源的典型性契合性,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

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主要以 1840 年以来近现代国情国史为讲授线索,让学生明白“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是具有“历史属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纲要”课有国家统编教材,但该教材主要是提纲挈领式地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要点,需要教师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素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说。将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对增强教学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

作为京师门户、海防重地、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和北方最大的商贸金融中心,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天津,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量的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记录了资本 -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也展现了近现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英勇事迹[1]。天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纲要”课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确实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针对已经在中学阶段系统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生,如何避免重复、讲出新意是“纲要”课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2021 年,8 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3+1+2”的新高考模式将是大势所趋,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投入必然增加,如何使“纲要”课不是让学生单纯重复学习的“炒剩饭”,就需要“纲要”课教师加入更多的新鲜“食材”。而独具特色的天津历史文化资源正是“纲要”课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的鲜活素材。2021 版“纲要”课统编教材中,“天津”一词共出现 28 次,可见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几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息息相关,大沽炮台、望海楼教堂、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大清邮政局旧址、开滦矿务局旧址、觉悟社旧址、中共天津地委旧址、中共北方局旧址等遗址遗迹,高树勋、张学良、张自忠、吉鸿昌、马占山、梁启超、曹锟等名人故居,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等各类近代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选好用好这些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对我们上好“纲要”课大有裨益。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1840 年至今已有 180 多年的历史,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已是“00 后”,他们生长在物质丰富、环境稳定、国家富强向上的时代里,自然会产生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了教学效果。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在 1941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荏苒三十年》所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2]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授课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虽有一定成效,但还需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而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利用这种距离感,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或者利用“新资料”“新观点”,大做“翻案”文章,把支流夸大为主流,把歪曲塑造成真实,以偏概全,以假乱真,歪曲党史国史军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3]。天津作为学生的第二故乡,其历史文化资源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学生对其有天然的亲近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有利于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积极探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但“资源少平台”成为诸多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天津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恰恰为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把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遗址,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走进名人故居,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课本上、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内容,而且可以把空洞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真实的历史文物,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距离,引导学生触摸历史、感悟历史,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感染,进而引发其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把天津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实践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和有效载体,是加强和改进“纲要”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优势特色。

二、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原则

美味佳肴讲究的是食材的搭配,打造思政“金课”也同样需要注意素材的选择。天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独特而又鲜活的素材,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引用,不仅可能达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产生“喧宾夺主”的副作用。因此,将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为第一标准

教学活动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导向,是担任一门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纲要”课教学,就是要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历史教育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国史、国情的了解,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4]。因此,“纲要”教师在选择融入教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严把政治关,选用真正符合“纲要”课教学目的的历史文化资源。杜绝引用存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缺乏权威史料佐证的“野史”,使天津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二)突出文化资源的典型性契合性

目前“纲要”课使用的是 2018 版国家统编教材,已经具有了一个完备的教材体系,为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教材文本只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纲要”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展、丰富和充实,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天津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7 处,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师构建教学体系提供了更加生动鲜活的“辅料”[5]。但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引用并非不加选择的多多益善,脱离教材任意发挥,而是需要以教材为根本依据,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恰当的教学环节引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且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提升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习主席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具体到将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这一问题上,同样需要将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把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并不是“原封不动”把这些资源“生搬硬套”地堆砌到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需要对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方收集,悉心整理和认真研究,搞清楚哪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用,弄明白用到哪个教学环节最合适,做到增删适度,选用精当,融入恰当。但挖掘、整理、分析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并非是教师的独角戏,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明确任务清单和选择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信息,收集资料,发掘资源,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6]。

三、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

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能否发挥其价值关键在于选对用好,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教学有机融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讲授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以教材为主、历史文化资源为辅的关系不能改变。

(一)穿插讲述法

穿插讲述法是指找到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与教材体系的契合点,并在其中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素材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亲近感、认同感。如在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通过讲解大沽台遗址、北塘炮台遗址、美国兵营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太古洋行旧址、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紫竹林教堂旧址等学生身边的遗址遗迹,生动再现资本 - 帝国主义对中国实施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悲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资本 - 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略有功论”。通过望海楼教堂、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义和团纪庄子战场等历史遗迹讲述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战争,帮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讲解“辛亥革命的失败”时,以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孙传芳、张勋等人的故居为切入点,分析军阀头目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突出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清王朝的灭亡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也是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可用于穿插讲述法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在穿插讲述中,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被用作“引子”和“辅料”,掌握起来也相对简单,属于常用的一种引用方法[7]。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案例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在案例分析法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教材知识有深入的把握和对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的较为全面的了解,更需要在备课阶段在案例的设计及素材的选择上深挖细究,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使所选用资源素材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与教学目标高度吻合。只有教师把案例选好了,吃透了,才能从容有效地应对和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给出的各种疑惑、观点。在此可以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合作研究,找准适合案例教学的知识点,选好适合案例分析的素材资源[8]。如天津作为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洋务派在此举办了一系列的洋务事业,包括兴建了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天津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企业,建立了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创办了水雷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西学学堂等新式学堂。在讲授“洋务运动的兴衰”时,教师可选择其中几个史料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企业、新式海军和新式学堂设计案例,并着重从筹建背景、创办初衷、管理模式、经营成效等方面搜集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洋务运动历时 30 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各种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目睹实情、“触摸实物”,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由于实践教学把书本上的文字转为实景实物,能够让学生“零距离”地触摸历史,所以实践教学法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天津市大量的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为“纲要”课搭建了天然的实践教学平台,“纲要”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如讲授“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觉悟社旧址和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了解天津进步青年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作的贡献,学习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先驱的伟大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讲解“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了解天津人民为迎接解放所作的努力,铭记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事业而不畏牺牲、顽强奋战的革命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实践教学成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每一次实践教学要有主题有任务,不仅老师讲而且要多让学生讲,避免游而不学。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面临学生多教师少、任务多课时少的问题,可以尝试发挥辅导员接触学生多、组织能力强等优势,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也可尝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9]。

总之,天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把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提升教学实效的一次有益尝试。但能否最大化地发挥其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优势,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纲要”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更多更好的融入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作者:石志强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