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下高中民国历史教学的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时空观念下高中民国历史教学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时空观念下高中民国历史教学的思考

当前高中的民国历史教学中存在线索和逻辑不清的问题,干扰学生完整地掌握近现代史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民国历史相关知识框架复杂,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缺陷和教师缺乏通史教学意识。教师如在教学中整合初、高中教材知识,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将民国历史的时空范围、民国历史范畴内存在的主要政治力量及更替情况和民国历史范畴知识易混点讲清楚,基本上可以给学生厘清民国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逻辑,帮助学生树立该段历史完整的时空观念。清末民初是个混乱的时代,但也是孕育新社会的时代,犹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关于这一时间的知识,但仍然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模块为切人点,让学生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轮廓不清晰,对这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认知处于混乱或半混乱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一、民国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民国历史的认识存在概念不清晰,线索混乱、无序的问题。学生知道民国历史是以1912年〗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为起点,但是对之后出现的政权,如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民国历史是否间断等问题则混沌不清,进而导致学生对中国革命发展浙江成文生过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含混不清。如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力量存在的范围、地域;国共第一次合作之下的北伐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广东作为国共合作的基地的前因后果);控制民国的中央政府,即北洋政府的发展历史;东北易帜与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中央政府的关系等=以当前教材中现有的知识是无法解答上述问题的,教师在教学时能否充分利用初、高中教材知识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及厘清民国史线索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具体到一些知识点上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学生对该段历史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如:中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中的中国的含义变化等。没有民国相关知识的系统整理和学习,很多问题就永远无法解释清楚。

二、主要原因分析

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民国历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本课涉及的知识点有:1913年的“二次革命”,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死后的“军阀割据”,并以“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人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一句结束了该部分的内容,后面的单元内容从“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继续延伸,中华民国历史这条线就此中断,中间只出现了一次“北伐战争”。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民国历史的内容中,人民版教材的专题史割裂了时空观念,部编版教材关于民国历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本课涉及的知识点有: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截至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这一内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后面的单元从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继续延伸,其中涉及1927年秋“宁汉合流”,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1928年继续北伐与年底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等内容。对于1927年、1928年的民国历史有一定涉及,但1912—1927年之间的民国历史线索不够清晰。初、高中历史教材中民国史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民国史知识的认知逻辑不清晰。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缺乏通史意识,未能注意对初、高中教材中已有民国历史知识的有效整合,只能照本宣科、点到为止。

三、民国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在曰常教学中对民国历史进行必要的拓展补充,或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线索梳理,才能让学生对民国历史及中国近代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具体做法有三方面,一是教师帮助学生厘清民国历史的时间范畴,可以安排在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政府建立或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进行;二是教师与学生以小专题的形式一起梳理清楚民国时期的主要政治力量及更替情况,可以安排在日常中国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或一轮复习当中进行;三是解读与民国历史直接相关的几个政府或政权,以及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展情况进行必要地补充,可以安排在日常相关知识的教学中进行,作为概念解读和知识补充。具体内容如下:

(—)民国历史的时间线概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即民国元年。1912年3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登上历史舞台。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全民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民国历史到此结束。

(二)民国时期易混知识点解析

1.民国时期各政府辨析(1)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意味着南京临时政府由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继承,一般称其为北洋政府。(2)北洋政府是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政府。北洋政府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四个阶段,期间军阀混战不断=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北伐军队进人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党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3)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丨938—1945年由于首都南京沦陷,重庆作为战时陪都。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4)南京汪伪政权于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散。它是抗日战争期间以为首的投靠日本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建立的政权,实际上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2.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1894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陆续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起义地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云南,这些地区都是方便接受外部(国际、南洋)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区域。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的力量扩张到长江以南各省。二次革命后,其革命力量被北洋势力挤压,主要存在于两广地区的桂军、滇军和粤军之中,但直到此时孙中山仍然没有完全受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这也是辛亥革命后其屡次革命均失畋的主要原因。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孙中山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黄埔军校,从此才有了完全受自己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此力量基础上,联合倾向于革命的军事力量,并最终统一了广东,将其作为后来国民革命的基地。北伐将其力量范围推向全国,直至1928年“东北易帜”后,其实现了对全国的控制。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病逝,成为实际上的权力继承者。

总之,通过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材中民国历史知识的整合和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概念解析、线索梳理,相信学生可以清楚民国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逻辑,给学生更好地学习近现代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作者:成文生 单位: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