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教学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任务等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这也是教师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便于学生在感知、认识、解读历史中发展历史综合能力素养。

一、合作探究,形成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客观呈现。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优化完善历史课题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让其在兴趣激发、知识掌握中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更好地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属于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有利于人们在由浅入深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客观把握历史本质,科学认识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教材以外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注入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课堂,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共同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相关知识,包括课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理解、把握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要在有机整合的基础上,针对性、层次化地讲解与之对应的知识,借助师生、生生互动,指引各小组学生深层次思考、探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原因、作用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及相关理论知识、方法论等,在感知历史学科独特魅力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从而更好地学习、传承历史文化。

二、问题设置,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能力是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在问题设置过程中引领学生认识、分析、比较以及辨别史料,在提炼有价值信息的同时,有效思考历史问题,在夯实理论基础中深化锻炼史料实证能力。以“祖国统一大业”为例,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呈现、深刻把握“祖国统一大业”课题内容的同时,也要联系、整合相关史料,优化历史课堂问题设置环节,确保课堂中的问题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便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过程中体现主体地位,发展史料实证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了“祖国统一大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更深层次的探索问题。比如,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中,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文字、图像、声像等的帮助下,生动呈现通过多样化路径搜集的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史料,让学生在解读、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有效思考这些问题,设身处地地认识祖国统一大业,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学会站在理性的角度理解、感受历史。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与之对应的史料,在与课堂呈现的史料内容有机整合中,深层次探究提出的这些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课题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培养史料实证意识,锻炼史料实证能力。

三、情感体验,树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构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在讲解历史课题知识中强调情感体验,便于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了解过去时空里具体的人、发生的事,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学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正确、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获取情感体验是高中生树立正确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这可以实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例,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科学制作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精彩短片,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中,直观呈现课题知识,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穿越时空隧道,和抗日战争中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对话、交流,在心灵碰撞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自由组合,任意选取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抗日战争片段,在把握事件发生原因、经过、结果等基础上,明确片段呈现的主题,并有机整合课题内容进行情境表演。在演绎片段中,不同人物进一步走进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在情感体验中深刻把握片段主题思想,树立时空观念,培养爱国情感、家国情怀,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延伸拓展,锻炼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是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具备的。教师要在高中历史课题教学中有效延伸拓展课题内容,将新旧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让学生在整合、应用历史知识过程中客观解释、评析历史事件,锻炼历史思维、历史解释等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教师要在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课题的基础上,深化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课题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延伸、拓展,展开关于“工业革命”的历史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比讲解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探讨、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利用已掌握的工业革命知识解读新课题知识,整合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不断完善已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外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优化教学中的随堂练习环节,科学设置层次鲜明的练习试题,让各层次学生在比较、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中完成对应的练习试题,进行合理化的历史理解、解释,在知识掌握中锻炼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为发展历史核心素养提供重要保障[1]。

五、多元评价,树立历史价值观

教学评价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将多元评价理念渗透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多元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查漏补缺,进行针对性的历史学科实践,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全面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为例,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要引领、指导学生围绕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国情,分析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呈现的新变化,将其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元评价体系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这一内容的教与学各环节的评价中,借助自评、互评、师评等,促使核心素养作用下的历史教学课堂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在补充讲解课题内容的同时,完善课中随堂练习、课堂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理解、掌握、应用历史知识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学会理性评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在提升历史能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以把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为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建构高效历史教学课堂,不断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便于学生在积累历史知识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高考,2018(26):39-40.

作者:马华江 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