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国家版图意识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国家版图意识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国家版图意识培养

【摘要】随着《地图管理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颁布实施,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初中历史教材和地图册中有大量的国家版图,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国家版图;初中历史;版图意识

一、国家版图意识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什么是国家版图?“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疆域,也指反映国家疆域的地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地完全的象征。国家版图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国家疆域的认知、认同和自觉维护的意识。”国家版图就是一个国家的身份,与国旗、国徽、国歌一样是国家的象征。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道路上,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就需要我们发扬“四个自信”和斗争精神,引导青少年顺应和正确看待国家发展大势,讲清楚重要问题缘由和实质,强化学生国家版图意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才是王道。

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国家版图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中,课本中有很多的版图,配套的地图册上也有大量的版图展示,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分布图、疆域图和形势图,要充分挖掘这些版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和价值。1.在读图识图中形成学生的自然历史观。一是使学生明确完整的中国版图概念,课本中不同时期的中国版图都是在中国标准地图下形成的,不论是古代早期还是今天的版图,蓝本都是标准的中国地图,领土和领海都是完整的。二是学会分析不同时期版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如遗址图、形势图、路线图和疆域图等,根据课文论述,揭示其历史信息。三是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多种因素分析,使学生理解版图的变化和差异。2.在时空观下加深对国家版图的理解。初中历史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理念,树立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意识。图形结合、以图说史是历史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方法。一是历史中形成的中国包括中原王朝和周边各民族政权。学生在阅读不同时期中国版图时就会明确这一点,从而理解从秦朝统一后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这些重要的结论。二是不同时期,中国版图不同的变化。如东晋十六国、唐宋、元、明、清时期,疆域、交通、贸易等都有相应变化,分析变化成因,学生就会有相应认识和理解。三是晚清以来国家版图变化和以前的显著不同。出现割占、瓜分和划分势力范围,呈现出半殖民地化鲜明特点。

三、在复习教学中深化国家版图意识

复习教学是学科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历史教学更是如此。一是在中国古代史复习中深化国家版图意识。常用方法是单元复习和专项整理。通过知识点梳理和打包,使学生形成一定体系和线索。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军事等各方面都隐含着国家版图信息,如分裂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一统时期的交通和贸易,尤其是元朝时期台湾、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时对西域为何是“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而不是“正式归属中央”?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等,通过线索梳理,既加深了理解,又利于整体把握。二是近代以来侵略史实的梳理。如“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什么时候割占出去的?从英国占领香港过程、日本占领台湾到葡萄牙占据澳门,从划分势力范围到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都是深化国家版图意识的重要内容,《鸦片战争形势图》中澳门是“葡占”,《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香港是“英占”,《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台湾是“日占”,还有各帝国主义的强租地,国之不存,版图何在?学生在深深的忧患意识中印下强烈的国家版图烙印。

四、在学科素养中强化国家版图意识

在课标中学科素养是通过“知识、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实现的,根本取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价值观。历史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沉淀,吸收先进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尤其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对青少年关注的时政问题多从历史角度给予探索和回答,如现在香港暴乱为什么青年人非法参与居多?他们的主张为何站不住脚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学习严重缺乏,没有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其次创新方法。加强历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多角度、多种手段呈现历史事实,把握当今学生现状和学情,能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沟通交流,方法多样,真正解决历史学习效率低、深度理解不够等突出问题,保持学习历史兴趣和热情,使国家版图成为历史学习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国家版图再现综合学习能力,把爱国情感化为持续不断的努力之中。

作者:杨统德 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