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发现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发现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多次的课程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课堂的新要求,因而在课堂中引入发现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恰当教学方案。

【关键词】发现学习;教学方法;课堂应用

一、发现学习的必要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从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契合转换为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也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探究,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这就对教师及学生都指出了历史学习的方向。一方面,教师必须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要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必须是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在自身预期的牵引下,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因而,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程中引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可行性方式。

二、发现学习法概述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法。那么何为发现?他将其定义为“并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而且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创设的学习情境,而自发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得出结论或者规律,学生自发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探究化思辩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将已有知识与内容同新发现的内容结合起来,并且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创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发现学习的课堂应用

那么发现学习的理论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又是否适用呢?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承担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讲授法虽可在短时间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课堂更多被变成了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学生接受的多少要源于教师所讲授的精彩与否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也就导致了本应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成为了争分夺秒记笔记的噩梦。而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者。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系列指导方针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毫无疑问,传统的课堂的教学无法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科学习目标,在传统的讲授灌输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得到实现。因而,在指导方针的规范下,我们应寻找一种可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培养自身思维能力的方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就是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探索,这与发现学习法的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其优势在于思考问题和把握课堂的角度更加新颖多面,课堂的氛围会随之比较热烈,但可能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能达到预期。其大部分原因在于,由于教学经验的和对课本把控力的不足,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授内容过多,课堂容量过大,为追求面面俱到而丧失了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读和突破。长期以往,就会不自觉地陷入老旧的讲授法课堂循环,虽课堂充满趣味,学生反响热烈,却无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抑或对发现学习法的解读存在误区,将发现学习法理解为放任不管,把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由学生,课堂中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学习,不加以引导。这两个误区都是新手教师最易犯的失误。那么发现学习法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使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讲述发现学习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在五四制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第二册的学习内容仍为中国历史,其第一单元标题为《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此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为隋唐时期的历史。在电视电影小说等多媒体媒介的影响,学生对此阶段的历史已有初步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趣味性也可有较大的提升。在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其由“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三个子目组成。在课标的指导下,第二子目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已被弱化,那么又该如何实现引导学生对遣唐使,鉴真和玄奘这三个事件有清晰的认识呢?在新一轮课改和发现学习法的理念指导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而要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逐步分割由浅入深的了解。想要达成此目的,首要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在对一个一个问题的求知探索中,完成对于知识的把控。因而在第一子目“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问题创设中,我设置的问题为:1、什么是遣唐使?哪个国家派来的?代表人物有谁?2、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3、遣唐使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相同点在于答案可通过对于书本的阅读完成找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使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有初步了解,教师后续的讲解就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并且通过相应的类比方式使得学生对鉴真东渡有相应的了解,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再提出思维升华性问题,如这三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共同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或这三个人的共同贡献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对知识有初步了解,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对需强调补充部分进行讲解,肯定学生的答案与学习成果。此时的学习仅处于基础阶段,而思维提升性问题在此时提出可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步步深入,通过已有知识形成对思维性问题的考量分析。在经历这一系列流程后,学生不仅这三个人物的事迹有清晰了解,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对其共同与不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一过程即是通过发现学习法完成实现的。

四、结语

因而在对课堂的探讨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需要提高对教师的“教”的关注度。但是,一直以来,对历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是比较注重教师历史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师"教"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学"的问题关注较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进步,国家和社会要求培养的更多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从学术和方法上对历史教学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发现学习法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可使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有相应的提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的借鉴,提高教学的质量,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8.

[3]翟林东.历史、现实、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武畅乾 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