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探讨(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的感受。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悖论。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师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记得我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授其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而我们在下面似懂非懂的听者,听完后也只是要求我们牢牢记住里面的“重点”。我在讲授这一课内容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3、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及其说明了什么等,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双向交流的气氛。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努力获取知识,学习中的艰辛不再感到苦涩。然而对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害怕变为厌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式,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也就会从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是,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不难看出,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再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求题目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例如,学了《法国大革命》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想一想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在思维上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对革命的每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新问题,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路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那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第二篇: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思维;提高 ?
新课程强调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育观念要创新
提到“创新”一词,有人就会反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的历史知识也能创新?又该如何创新呢?近几年来,众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把书本上的内容当“圣经”去死记硬背,一般对教材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到了大学,从图书馆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后才醒悟过来,清楚地明白历史原来是如此的繁杂。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结论,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会有新的变化,历史学科也照样如此,现在的很多观点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观点都不一致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破除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观念,同时自身教育观念也应创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让学生“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教育时空要创新
教育时空创新主要是指教育由封闭教学转向开放,即时空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传统的历史教学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堂内学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课外学习,课内校内成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其实,除了在课内校内可以接受历史知识外,在其它地方也能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历史遗迹都为学生课外提供了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得学生在课外校外获得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从而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整个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好课堂。
要鼓励并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去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千万不要只让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取知识、信息,也要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培养自我学习兴趣。
三、师生角色要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主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打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寻找、探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更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时不要摆架子,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人格培养要创新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大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这样,教师人格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创新型人格。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应加强督促、检察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还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全力合作,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把创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第三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部门、学科都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涌现出了不少极具创新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教学范例。与此同时,受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社会功利等因素影响,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盲目追潮、急功近利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就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中有必要引起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以创新教育为由,牺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创新犹如没有躯壳的灵魂,充其量不过是顺势应景的刻意做作。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认识论和教学方论的创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要创设相对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主体对象对于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适时点拨,适度指导,使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感受历史进程、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愉悦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否则,即使教学设计多么精巧,教学手段多么先进,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适应性教学程式下教学主体被动从属的消极局面。
二.历史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融知识教育与思想情感陶冶为一体,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意境。教学中所选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要引导学生一切从历史真实出发,全面考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脉络,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
1、微博显著的群体化特征导致信息收送的不对称性。据调查发现,在高校中,微博主要的使用用户是学生,而老师注册使用的偏少。学生喜欢追逐新鲜潮流,他们现在的信息接收方式大部分都是依靠网络来获得,尤其对社交网络更为感兴趣,加上微博具有内容新鲜、更新速度快、关注和被关注度高等优势,使得微博成为学生获知各种信息的“信息源”。而老师由于工作、教学、科研的繁忙和压力,微博的使用较为有限,这就造成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动态,不利于工作的有效推进和延展。
2、微博的传播即时性和内容精简性易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准确,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障碍。微博语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果对有些字眼不仔细斟酌的话,会造成理解的歧义,带来负面的传播效果。目前,网络内容的真实性缺乏法律的有效监督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所以非法内容的传播会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3、“微博控”的出现对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微博有着众多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好处,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沉溺于这个社交工具,可能会无形的改变他们的上网习惯,比如拖延上网时长、对一些话题过度关注而带来的精神焦虑,以及对学习的影响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都带来很多
训,在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基础上,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时展脉博,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富于人文修养和历史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创新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思维方法的反复训练,而在于培养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历史教育可以通过追古抚今、鉴往知来、启思益智,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熏陶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综合素质。
四.在历史学科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地接受结构性的知识,应对各类功利化的考试。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主要职责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建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动力,一种文化传承不竭的源泉。对中学历史教育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推陈出新、再创辉煌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创新理念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切忌一哄而上、率意而行;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按学科规律办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点点滴滴中积累经验,检点得失,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这给基础教育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也给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时,要突破传统历史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历史教育契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即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中学历史实施创新教育要紧跟时代需要,作能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立体分析,弄清历史的演进,从而总结出利弊得失,以启示后人、预测未来;或者凭借和透过历史现象,探索和阐明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发现和提炼更为科学合理的新认识、新结论。因此,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扩充已有知识,还应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教学上不做简单的重复性的继承。只有这样,作为了解人事和人类行为、学问的历史,才能胜任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整体而言,当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寻求突破,打开局面:
(一)平等互动,以启以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奴”的局面。其次,正确对待“师道尊严”,摆正师生关系,破除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迷信。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可以说尽信师不如无师。有时老师不妨有意地出点错,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独立思维意识的养成。再者,教师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对于学生的“违反常识”的提问、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应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扩大思维中的创新因素。事实上,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以“教材”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某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凭借教材启发学生思考本学科的各种问题,并进而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纵横比较,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纵横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的比较,找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间的历史继承性;进行“横”的比较,发现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相五影响。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比较,从共性中找出规律,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从差别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比较全面、正确地把握历史、理解历史。同时还要敢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善于抓住疑点,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教材,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以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讲授“楚汉战争”时,可设问:项羽为什么会败于刘邦?若是项羽打败刘邦,项家天下将是个什么情况?
(三)务实基础,提供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办法有两个:一是穷实学科基础,二是提供活动机会。
夯实学科基础,应集中落实在学用结合上,通过记诵、理解和运用来实现。记诵,主要是指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要素的掌握,但不靠死背硬记,要靠兴趣和理解来增强记忆。理解,即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懂得“所以”。运用,是讲学到手,用得动。只有理解了的才会用,也只有用得动才算学到了手。三者中“理解”是关键环节。
提供活动机会,即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尝试或展示自己特长和优势的机会。学生的发展是与未来相联系的,需要不断地努力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要提倡学生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和社会交往面,为学生独立探索和适应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学会生活,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历史故事会、讲演会、历史短剧表演、仿古比赛、文物仿制作品展览、民俗民风调查等等。
近年来,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都有向创新思维发展的导向,高考试题也引入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从1999年起由试行到推广综合考试以来,不仅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趋向加强,而且这种综合又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充分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灵活应对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考虑这样的因素,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上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期投石击浪。
第五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创新视为发展的根基,把创新能力视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要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推行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心理的自由。由此看来,创新需要独立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宽松环境。教师必须为激发学生思维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气氛,使他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自己的认识活动,同时,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
1、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使他们每天只能疲于堆积如山的作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必须下大力气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业负担繁重表现在课外,根治在课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增强教学针对性,精讲精练,讲清重点,注重联系,使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力争课堂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传统的史学观点或看法产生怀疑、异议,甚至出现“标新立异”的构思和“别出心裁”的想法。教师对此应该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价值的方面,扩大其思维中闪光因素,对不合理的进行解释、纠正,而不应该大声训斥、讽剌、挖苦学生,堵塞学生的言路。
3、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注重情感投入,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中,跟上学生的思路,善于倾听学生心声,通过双向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对某一问题共识,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体验成功喜悦,感悟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是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创新需要知识,需要科学的的方法和智力,丰富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产生新异见解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历史创新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而建构、重构基础知识的主要要素有两种,
1、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读书
思维具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刚进入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方式和学习方法都缺乏主动,创新思维是无法谈起。我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这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事实,学习新旧交替事物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有意识地提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优化记忆方式,帮助学生渡过记忆难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中最大问题,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探索记忆规律,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必须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教师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内部因素,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的科学发明,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使用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创造等,利用这些科学家、革命家的发明创造,有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讲中国古代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联系近代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等制造枪炮、战舰加剧侵略中国,造成中国割地、赔款,从而印证落后就要挨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对创新精神压制,导致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落伍的事实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得出:创新学习,西方国家赶超中国,中国关闭、保守落后的简单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重要,从而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2、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说法大胆质疑
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对课文中的现存观点结论大胆怀疑,才能有所创新。而引疑的关键是教师善于设疑。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找疑点,如讲佛教传入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佛教传入对我国到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别从统治者、人民、中国文化等角度分析佛教传入影响,对统治者来说,佛教传入有利统治者的统治,对饱受苦难的人民来说是精神寄托,对中国文化来说丰富内容,只有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质疑、讨论,才能使学生拓展思路,多层次认识历史结论。
四、注重活动课教学,注重信息积累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补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离不开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又离不开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而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课是增强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又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补充。本人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初一年级开展历史文物仿制讲历史故事比赛等,初二年级开展历史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小论文竞赛,初三年级开展写社会调查报告,甚至把学生带出教室,组织参加历史考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动笔写论文、调查报告,使学生更加贴近历史,更加了解历史,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途径,增大知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能力,同时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虽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学校和全体教师通力合作,一定会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M].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历史人教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