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职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中职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职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转轨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国际竞争的加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总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中职教育质量状况决定了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不重视人才教育的现象。中职教育必须实现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这不仅决定和影响着我国中职教育的未来,也决定和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未来。只有站在这一宏观背景上才能思考和研究中职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努力探求转轨的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
一、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全体学生得到相对于自身来说最全面、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当前,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当然是指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高素质的人。因此,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一项国际性课题。七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出来。80年代末召开的“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未来社会的人都应具有学术的、职业的、素质的三本“教育护照”。美国著名的“2061”教育计划也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人”。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8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中职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使中职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实施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第三次全教会确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统一: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出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加强德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审素质教育灵魂,突出创新实践合作精神,参与国际交情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高尚审美情操。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部明确指出中职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政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中职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贵在以史为鉴,升华思想,净化灵魂,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和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弄清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认识。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师,应深刻挖掘历史教材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
(二)文化知识素质:历史这门课程蕴含着广博而丰富的知识内容,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艺术、哲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知识都渗透其中。历史的本身就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可以说,知识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托和载体,从中可以吸收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和财富。可见,文化知识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素质的基石,离开了它,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是一句空话。
(三)能力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知识、能力、素质三都处于不同的层次,又相辅相成,能力是整个素质系统的关键。笔者认为中职历史教学应着重于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宏观驾驭能力,历史教学从空间横贯中西,包括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时间纵向来看,它涵盖上下几千年。在历史教学中要把整个历史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宏观驾驭能力;二是对比分析能力,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必要的对比分析,方得真知灼见。比如在讲中国近代史时不妨将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封建官僚发动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的阶级特点、提出的政治主张作对比分析,这些政治派别尽管都希望中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无一例外地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把这四者作了一番对比分析之后,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中,不妨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特点、政治主张、时代背景与前者作一番对比分析,学生就不难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三是历史运用能力:历史运用能力是指如何运用历史观点、事实来观察、分析,论证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如何运用历史的立场、观点指导自己实践的能力,如何在作文、演讲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每一位社会主体破除安于现状、中庸无为、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心理积淀,培育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立自主心理、破旧立新心理、优胜劣汰心理以及敢于冒险的风险心理、不骄不躁的平衡心理、自强不息的奋斗心理。如教到商鞅变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为教学目标。中职历史教学要以史为本,以论为纲,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大度的宽容、相当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心理平衡力等。
三、中职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中职校师生共同重视,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功能,真正发挥其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起的奠基作用。
(二)切实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自身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中职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加强自身思想修养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通过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努力寻求历史教学与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培育的结合点。
(四)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筛选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积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环境。评论一种教学模式好坏,最主要的是能否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适合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
(五)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加大历史运用的力度。这方面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历史故事会、历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影评活动、考察乡土历史、纪念日活动、课外学习小组、参观访问等历史第二课堂活动等等。以上仅是笔者对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要从几十年代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任重而道远,但无疑是会实践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学科在其中必将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陈文滨.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2]肖素红.试论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4.
作者:戴彩霞 单位:永安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