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老年学习者的教育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时代老年学习者的教育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信息时代老年学习者的教育探索

摘要:在抗击肺炎疫情期间,为了让老年人继续老年大学的学习,信息技术被推到了前台,初步展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在线学习”模式。这让平日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难以进入老年大学主流教学阵地的在线教育崭露头角,加快了教育教学环境变革,引发了新的教育教学诉求。教育教学创新既要满足信息时代老年学习者的意愿,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构建起更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要妥善应对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课堂时,不同的内容载体给学习者带来的行为差异,导致学习者对教师、课堂和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期盼。为此,提出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参照指南。

关键词:信息时代;老年学习者;教学创新路径

党的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含义随着新时代赋予其丰富内涵。尤其在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普遍接受了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育、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教育部在“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问答”中阐明“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它主要是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学习。自从2011年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出现到2012年的MOOC进入大众视野,再到今天的网络直播课堂,这一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现代的进程和网络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否在老年教育领域提供教育教学?信息时代老年学习者对网络教学的需求程度?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给教育教学带来哪些挑战?面对问题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本文试图对这四个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呼唤:新时代老年学习者的内在学习意愿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鲜明标志和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1]。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于2017年了第6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重新思考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2017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更新》(以下简称《2017计划》)。《2017计划》的目标是参与和赋权。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渊博的、有创造力的全球网络化社会的道德参与者,学生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拥有参与和赋予学习体验的权利。未来教育的重点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增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实现有效的学习以及教育的真正变革。同时,关注信息技术赋权下的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2]。《2017计划》还指出,要使学习者具备当前所需的相关能力和专业知识,需以学习者为中心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转变学习者的传统学习观念,改变学习体验方式,增设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学习体验,鼓励所有学习者参与正式与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体验,从而使其成为全球网络化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参与者[3]。若要实现老年教育理念的创新,做到人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激发老年学习者探究式、创造性学习;实现学习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结合。必然会引发学习方式、教学组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满足老年学习者的自觉预设。预设主要依附于思维而在于思维之中。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希腊人作出了一个几何作图的规定,即不使用圆规和带有刻度的尺子作几何图。这就是一种预设,其目的是为了让人的思维在更纯粹的形式之下进行作图,有效地阻止思维对直观认识的依赖。全世界的人都认可这一预设,实际的效果就是促成所有学习者能够智慧地学习[4]。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通过思维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先设置、明智策划各种自然事件[3]。换而言之,学习者会预见到事物的后果,以及获得后果的方式。为此,杜威主张教师只能去引导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让其主体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师最大可能地不去干预。当前,在全球网络化社会环境中,老年学习者逐渐自觉地追求非正式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历了从书本中“找”答案、从教师那里“要”答案学习时代,退休后渴望自己能够成为知识建构过程的参与者;渴望自己能够参与到从理解问题到寻找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中来[3]。因此许多老年大学的教师开始将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融入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为满足老年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并逐步将工作重心由教学转移到学习活动的组织上,调整了要求学生简单记忆知识的教学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学生主体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以开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从而培养其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按照学生预设的目标去修养自己、提升自己。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选择。现今老年大学所安排的课程多为艺术类专业课,而要提供多样化教学活动,就得了解艺术本身的内涵。艺术的起源早于语言,或者至少是二者平行出现[5]。最早的文字在五六千年前,而口头的语言出现在数万年前,也有研究表明出现在200万年以前。这就是说,艺术也有了千年、万年的历史,而人的艺术活动已非物质劳动,非物质劳动的历史也已千万年。艺术活动或艺术实践存在的前提就在于有了物质劳动之外的时间,权且称之为休闲。因而,艺术劳动的前提是休闲的存在。换句话说,人类的休闲时间长短与从事精神劳动的可能性大小成正比。当人类社会物质劳动生产率和物质水平越高时,创造精神劳动和休闲的机会就越多,水平也会越高。悠久历史的艺术活动证明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并存的历史悠久。艺术活动的不断丰富表明了休闲的作用和休闲对人类进步的意义。马克思认为,资本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它“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6]。综观所有的精神产品,无论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里的精神产品都与休闲联系在一起,哪个时代创造的休闲越多,生产的文化也就越丰富。进入新时代,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入精神生产领域,当伴随而来的信息技术进入老年大学课堂后,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也变得空前的丰富。线下课堂和在线学习平台的云互动成为新型课堂建设主要模式。新型课堂打破了时空限制,针对老年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限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选择和帮助,满足了老人的学习愿望,促进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理念。

(三)关注知识单元间的相互联系。当数字经济已进化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阶段,老年人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不能离开智能化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理念以及媒体化学习内容的支持,尤其是“学习内容”,可谓数字化老人培养的关键。信息时代的学习内容更多的是关注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局限于知识单元本身以及知识单元之间,通过互联网产生的知识网络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内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其具有更强的网络化和社会化特点,侧重于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使学习者在高阶技能的应用和掌握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如美术教育将原本相对独立的技术、物理、英语、文学、茶艺、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以帮助老年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关联性,并赋予专业知识以深层内涵,以满足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年学习者更好地与专业知识开展对话。

二、挑战:信息技术融合教育创新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等多部门关于积极推进老年大学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老年大学、各类院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远程(网络)老年教育和向社会或社区提供老年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信息技术在我国老年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我国在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面仍存在差距,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度仍需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较大差异。现今我国老年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种问题和挑战不断凸显,其症结在于缺乏对当前老年学习者的客观认识。对于退休后才在数字环境里生活学习的老年人,他们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内容。

(一)不同学习内容媒介产生的学习兴趣差异。目前,各老年大学所使用的学习内容载体不尽相同,一般纸质内容媒介与电子内容媒介较为普遍,两种媒介的区别就在于,纸媒介相对静止,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电子媒介相对动感,具有播放、阅读等功能,但对有眼疾或听力等障碍的老年人来说会出现使用问题。不过,内容与媒介匹配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老年大学的学员通过网课学习艺术类专业课(美术、音乐等)。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技术媒介在艺术专业中的应用广度大小与兴趣差异大小成正比。如果老年学习者对媒介感兴趣,就会主动使用媒介,教师就会朝着探索式的教学方向拓展知识。如果老年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媒介,那么教师只能灌输式地传递知识,这样数字使用鸿沟的问题就会特别凸显①。尤其是美术课,部分学习者习惯了教师的友伴式教学方式和群聊式面对面的自由交流学习环境。那么,线上屏对屏教学环境和授课方式究竟怎样使老年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开展更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师在学习活动组织中面临的挑战。

(二)信息时代学习者期待差异性课堂教学。以前信息技术只是课堂上的一种辅助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应用平台,大家通过多信息源快速接收信息,通过网络快速沟通和交流,这些变化是教与学方式不断创新的导向。而老年大学的实际现状是老年学习者的思维基本定格在线下教学环境中,他们偏好教师精讲、学生精问的面对面课堂表达方式,不习惯超链接资源。加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在年龄、智力、受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情况不同,在课堂中教师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为了激发老年学习者的积极性,教师只能加大课堂弹性利用课后时间对学员进行解答指导。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7]。那么,如何恰当地采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学习活动?如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策略,开展有效的个性化管理?这些问题都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提出了挑战。

(三)教师缺乏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随着网课的全面铺开,要使一堂课有效,教师需要对课件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那么当下教师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上好网课?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考虑老年教育的基本特征。老年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具有个体性、灵活性特征。老年教育的课程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展开的,更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知识储备丰富,一堂课里教师要具备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应变力。为此,教师需要具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自2005年始,国内外学者对TPACK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研究,大家普遍认为TPACK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教师的TPACK能力也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指出,建立老年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支持老年教育机构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9]。目前,我国老年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素养。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质量,老年大学需要快速培养教师具备TPACK框架统揽的知识结构。

三、创新: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路径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在党的开启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中,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思维来审视教育[10],老年教育需要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11],打造“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的教育学习模式,促进教育学习更加个性化、更有效率效果[1]。

(一)虚实融合的课程结构。未来在线课程将成为老年大学普遍的教学方式,虚实融合的课程特点愈发常态。所谓“虚”是课程显性知识部分将由互联网取代;所谓“实”,就是课程默会知识部分,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形态。显性知识是能够以文字、视频表述的知识,教师传授后一般都能掌握;而默会的知识是隐藏在教师的气质里、融入实践活动之中,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授的知识,需要教师的示范兼学生亲身实践获得。在抗击肺炎疫情期间,为了让离退休的老同志继续老年大学的学习,国家统计局老年大学牵头组织,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公安大学)、广电总局等四十多个国家机关老年大学共同筹办了“网络直播精品课堂”,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将“客厅变课堂”,坐在家里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音乐、绘画课程。针对默会知识的高效传授,老年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师的表情与肢体语言在电视屏幕上高清放大呈现,老年学习者如同近距离观察教师示范,学习效果明显,但虚拟课程相对于教学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只能随着VR、AR、MR技术的飞速发展,师生可以远程虚拟进行更多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并与线下课程有效衔接。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然后按照课表和时间表进行教学的形式,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要实现个性化教学,一堂课的时间里只能满足部分学员的问题解答和针对性指导,没法照顾全面。于是,传统教育组织合理性将被重新定义,以学校课堂教学组织为载体的制度化教育逐渐瓦解,班级、学科、课时的边界开始淡化,一个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腾空而出。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化身为智能教师和虚拟学伴,通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组织,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问题诊断和常规性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运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学生作业摸清学生的知识漏洞和问题,把网课集中放在问题的解答以及展开针对性的训练上。同时,选择几个关键点来集中火力重点突破。可见,信息技术、教师的整合技术大大提升了教育的精准化程度和个性化教学水平,教学组织形式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员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无论学员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制订一个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案,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

(三)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年学习者所认可的学习活动要具备自主、协作与探索等三种基本特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课堂,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试探性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在线平台更新和补充知识,使得学习方式开始具有多样性、任意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这三种特点有效推动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年学习者朝着深层学习方向发展,他们期盼着具备深刻批判分析能力、高级思维能力、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倒逼教师重塑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在老年教育中,学不是教的产物,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员学习。因为老年学员的学习是一种预设,他们是在纯粹的形式之下进行学习和思考,所以不能按照统一的学习计划在固定的学科框架内进行学习。而“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打破了这种固定框架,支持学员开展交互性的自主探索学习。以往线下学习,大家水平参差不齐,学员之间容易在比较中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而在线上学习时,教师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再加上网络视频教学的“回放”功能,不明白的知识还能反复看,看多了就会进入自主探索学习阶段,更是别有一番收获。

作者:黄思源 李景娟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国家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