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下城中村老年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积极老龄化下城中村老年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积极老龄化下城中村老年教育研究

摘要:积极老龄化理念倡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城中村的老年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保守、运行机制不畅、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相对缺乏的问题,在健康维护、社会参与和政策保障等层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秉持积极老龄化理念,创新老年教育运行机制;扩大老年教育资源,平衡教育需求与服务供给;设置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课程,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创新老年教育方法,提升老年人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城中村社区;老年教育

积极老龄化是国际组织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新政策理念,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要求在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采取行动,旨在提高老年人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强化老年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城中村的老年教育在理念、内容、形式和制度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秉持积极老龄化理念,在老年教育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和内容形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

一、积极老龄化与老年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推崇和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一直是国际社会共同探讨的课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公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21世纪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的新理论、政策和发展战略。

(一)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国家政策和行动计划致力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充分挖掘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潜能,保障老年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和机会。积极老龄化倡导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1]23。积极老龄化要求在健康方面,提高所有老年人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在参与方面,老年人能够发挥潜能,保持自主和独立,按照自己的需要、意愿和能力,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在保障方面,当老年人患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能够得到家庭、社会和政府的保障[2],从而减少早逝者、因病致残者,降低医疗费用和照料费用,缓解社会保障压力,平衡自我责任,促进代际友好团结[1]56。

(二)老年教育的特征

积极老龄化表达了积极的养老观念,强调老有所为,而不仅是安闲度日[3]。在欧盟一些国家的积极老龄化评价指标中,将老年教育列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非常重视老年人退休后的学习。国际上流行的第三年龄教育理念也着重强调老年教育在养老中的重要性[4],认为老年教育就是按照老年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为所属社会承认的老年人提供的非传统、具有老年特点的终身教育活动[5]。老年教育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教育对象老龄性,教育宗旨积极老龄化,教育方式学乐为结合,教育原则是弹性与自愿,教育模式是教养结合。可见,老年教育与积极老龄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离不开老年教育。

(三)城中村的老年教育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城中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相对而言,城中村老年人有住房和养老金,时间充裕,衣食无忧且有子女陪伴,生活条件较好,但文化程度不高,社会参与不足,健康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和引导。以积极老龄化的视角看待城中村老年教育,用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指导城中村老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长兴街道的西王、张营、南郭三个城中村社区为研究区域,以5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和部分社区干部为研究对象。在街道办事处的协助下,运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结构式访谈的资料收集方法以及定性研究为主和定量研究为辅的资料分析方法,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对城中村社区老年教育进行研究。

二、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城中村老年教育需求

(一)健康维护的教育需求

1.生理健康教育

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区域近八成老年人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病,8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100%,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下降。人均期望寿命73.6岁,比全国76.6岁低一些。丧偶率约29%,男女死亡比例为123∶9,因病死亡居多。抽烟、喝酒、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高盐、高糖、多油、精加工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正在影响着城中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没有疾病的困扰是享受高质量幸福生活的基础。然而,由于生物学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步衰退,必然增加患病机率。老年人一旦患病往往具有多病共存和带病期长的特征。通过健康教育,改变老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机体的衰老,减少疾病的困扰,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离不开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受生理上的退行性改变,生活条件和角色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都有所改变。表现为认识活动衰退,容易出现不安、焦虑、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伴有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调查资料显示,丧偶老人中存在孤独感的占47%,其中个别老年人表现有抑郁、自卑甚至厌世情绪。不良的心理状态有碍于身体健康,甚至有可能诱发疾病。如何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老年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长寿又健康的老年人一般都具有热爱生活、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乐于交往、关系适应的心理特征。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健康教育服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年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使老年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社会参与的教育需求

1.就业创业教育

据调查,目前城中村老年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男60岁、女55岁开始以最低标准按月领取,逐年递增。养老金占月收入的60%,股民分红占25%,村集体福利占15%。个人月收入一般是高龄高于低龄,西王、南郭高于张营,股民高于非股民。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老年人月收入超过平均水平。总体来看城中村老年人生活优裕,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但最怕的是患病,尤其是担心患大病。部分低龄老人有再就业愿望,目的是用来补缺养老费用和预防未来风险的占60%;用来帮助子女占20%;家庭建设和其他占10%。城中村低龄老年人是家务劳动的主体,他们大多要照护父母及照看子孙,这些人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受教育水平较高,退休前有职业背景。根据调查,城中村老年人不就业的占70%,城镇打工的占10%,原单位返聘的占5%,从事个体经营的占15%。城中村的老年人由村民变成了居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虽然身体健康,再就业愿望强烈,但缺乏劳动技能和就业途径。城中村的老年人就业的潜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需要相关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贡献,无论是家务劳动、社区公益、经济活动、文化发展都需要不断学习,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广泛的社会参与,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

2.精神文化教育

调查显示,城中村老年人闲暇时间在家看电视的约30%,与邻居闲谈的约20%,参加社区活动的约15%,外出游玩的约20%,其他约15%。多数城中村老年人不爱学习,超过30%的老年人偶尔学习,持续学习的只占10%。大多数人主要是对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知识的学习,其次是各类专业知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学习。现阶段老年人的爱好越来越广泛,求知需要越来越多。城中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只有不足10%的老年人上过大学。除了受教育水平低以外,离家远、资源不足、费用高、报名难等都是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的障碍。目前被调查区域没有老年学校,老年人通过看书学习的占10%,通过计算机远程学习的只占10%,通过电视学习占20%,其他学习方式占10%。随着信息化、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发展,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城中村老年人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政策保障的教育需求

2015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老年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特别规定要发展老年教育并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培训体系。2016年10月,《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的目标;提出“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的主要任务[6]。这些政策要求为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探索教育养老新模式指明了方向。调查显示,目前城中村老年人对此并不了解,相关思想亟待通过老年教育活动进行宣传。

三、城中村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保守

积极老龄化的目标是挖掘老年人的潜力,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并保障其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城中村老年人知识和文化贫困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社会参与度以及身心健康状况。城中村老年教育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也与老年人的教育理念有关系。在他们看来,正规的教育应该有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教师,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年龄限制,入学要通过招生考试,教学要分层次等等。他们认为学习是年轻人的事情,老年人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不会花钱去学习。老年教育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与传统的教育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它是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的多功能、多层次,有灵活性且开放度高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迫使人们改变教育思维。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有巨大的历史惯性,改变保守的教育观念同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今城中村的老年教育开展得不普遍,保守的教育理念制约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二)运行机制不畅

国务院办公厅对老年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导向。《规划》指出,发展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6]。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权威立法制度,未形成专门的、细化的管理方式。多数城中村缺少对老年教育发展的规划、设计和深入研究,没有建立起城中村老年教育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专业人员管理和组织,缺少经费投入和保障。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城中村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资源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石家庄市桥西区只有一所老年大学,设在社区的老年学校教学点数量很少,长兴街道以及相邻的留营街道所辖15个社区(包括西王、张营、南郭三个城中村在内)目前都还没有设立固定的教学点,基本上没有开展老年教育,对于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宣传不力,相关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健康养老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教育资源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中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内容缺乏

调查显示,目前城中村的老年教育仅限于一些娱乐活动,健康教育、社会参与、社会保障等系统的老年教育均未开展。以长兴街道西王村为例,一个1000m2的活动大厅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村里每年为当年退休的老年人安排一次免费旅游,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举办一次讲座或播放一个电影,春节有灯谜活动和舞狮队表演等,平时部分老年人会选择跳舞、骑行、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对老年教育参与热情不高。授课教师主要是社区居委会聘请的社会志愿者,讲座不定期、组织松散,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参与热情,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发展城中村社区老年教育的建议

(一)秉持积极老龄化理念,创新老年教育运行机制

健康维护、社会参与、保障权利、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内容。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老年教育。《规划》为老年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重视社区老年教育,将其作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增加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引领社区老年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积极老龄观,特别是积极的学习观念和参与意识。创新政府主导—行政立法—社会参与的老年教育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各行政部门加快建立针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立法制度,制定适合城中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动员辖区文化事业单位和学校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有效整合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力量,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区老年教育。

(二)整合老年教育资源,平衡教育需求与服务供给

建立健全区—街—村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优化老年教育供给结构。及时了解区域老年人口发展动态与趋势,分析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整合老年教育资源。目前,城中村的老年人在身心健康、活动参与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学习需求不断增长,而辖区的2所高职院校、1所中学和2所小学的教育资源均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应充分发挥社区内的教师、技术专家和教育设施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合作办学,成立社区学院,依托社区学院,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老年教育活动,使社区老年教育与社区文化、体育、科普工作相结合。职业院校应对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平衡教育需求与服务供给。

(三)设置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课程,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参与

秉持健康—参与—保障的理念,把适应老年人需要的专业知识纳入教育内容。通过走访了解到,老年人维权难,文化活动和健康维护知识匮乏,对国家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参与社会服务的技术技能水平低。因此,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要适当融入老龄化教育、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宣讲等内容。在健康维护方面着力增加科学养生知识、生活方式指导、家庭护理技术、慢性病预防与保健知识、营养与家庭配餐、临终关怀等课程。在社会参与方面设置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编织、插花、手工制作等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

(四)创新老年教育方法,提升老年人学习兴趣

积极探索分层次、分类型的团队老年教育学习模式。城中村55~69岁的退休低龄老年人占60%,他们大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应注重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因身体状况较差,应注重健康知识教育。鼓励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自主学习,引导他们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提高文化修养,引导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通过看电视、看电影、参加活动等适当的形式进行学习。通过成立艺术团、兴趣小组,参加竞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学习。发展远程教育,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增长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兼顾整体更要尊重个性,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老年人树立信心,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服务社会、幸福生活的能力。

(五)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规划》指出:“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积极探索在居家养老中心和养老机构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教育资源,推进教养一体化。”“关注失能失智及盲聋等特殊老人群体,提供康复教育一体化服务。”[6]目前,将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已经成为养老研究的新课题。教育养老是更高层次的养老方式,对于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7]。应积极探索“教育+养老”新模式,进一步促进养老与教育融合,加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强化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提供有力支撑。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同促进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社会参与越活跃身心健康状况越好[8]。因此,通过老年教育,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和精神文化水平,还可以缓解养老和医疗负担。人类在每一个阶段都应保持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快速发展的老龄社会来说,发展老年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贡献社会的作用,增加与社会成员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实现代际共融和社会和谐,让老年人重获信心,实现积极老龄化。

作者:许丽遐 周阿柳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