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教育问题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区老年教育问题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区老年教育问题思考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虽然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有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区老年教育;解决措施

0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又明确指出:“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国于1999年就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调查发现,2014年中国有1.47亿人超过65岁,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10.1%。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老年数量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老龄化任务最重的“三最”特点。面对老龄化这一重要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除了出台相关文件,做好制度保障外,还深入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倡导积极的老龄化理念,在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老年人口再社会化的转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区老年教育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社区老年教育则是指以老年群体为特定对象,在社区这一特定场所内所开展的教育、培训、交流和有组织学习活动的总和[1]。当前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均衡、老年教育观念落后、师资队伍滞后、教育方式落后、缺少有效保障机制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强社区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教育保障,是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科学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有益有效的教育服务的必要途径。

2当前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发展不均衡

纵然政府和社会日益重视老年教育,但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仍然呈现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随着社会城镇化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文化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较发达城市而言,这些农村社区的老年人接受教育的人次远远低于城市。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要求。

2.2老年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时代的原因,目前社会上的部分老年群体并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年老了,既没有学习的习惯,又没有学习的热情,因此一直以来,主流教育比老年教育更为社会所重视[2]。部分老年群体退休离岗之后,认为学习是年轻人该做的事情,年老了再学习是没有必要的,还有一部分老年群体将老年教育和老年业余活动混淆,从根本上没有重视老年教育的必要性。这些习惯和观念严重阻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2.3教育与需求不匹配

一是课程设计随意性大,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经常根据现有的师资特点设置课程,不能全面满足社区老年居民的真实需求;二是教育内容娱乐化严重,社区教育经常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为目标,娱乐化的内容被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导致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单一、专业性课程少。

2.4师资队伍滞后

目前社区老年教育师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本社区退休的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的退休老人;一类是社区从机关、企业、高校及相关社会团体聘用的兼职授课人员。前者虽有一技之长,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授课经验,年龄大,体力弱,无法保证教学的专业性与连续性,后者由于缺少统一的组织协调,受个人单位工作任务影响,也无法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来说社区老年教育师资数量不够、专业水平低。

2.5教育方式落后

由于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主体即社区管理者数量不足,往往是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更多的精力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发展;同时受社区硬件设施影响,导致社区老年教育的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目前常见的社区老年教育方式有团队活动(如棋牌、手工、集体舞、观影等)、外请教师授课、视频教学等。2.6保障机制缺乏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是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但是在社区老年教育的具体开展过程当中,在组织与保障方面缺少规范的、可操作的细则,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随意性,阻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3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区老年教育的创新实践

3.1充分供给

(1)丰富教育内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深入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目标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老年教育要求以社区为基础、以教育为手段,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度的同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不能片面地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为导向。社区作为老年教育的主体,应该围绕教育目标定期开展老年人口和家庭教育需求调研,按需设课,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着力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全面系统化进程,建设老年大学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涵盖老年人休闲娱乐、技能提高、身心调试、生活管理、社会参与等全方位课程体系;发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各社会团体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自身特长和便利,帮助拓宽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渠道。(2)增加教育投入。老年教育是全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政府要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社会力量为辅、老年受教育者适当缴纳部分学费的教育经费保障模式。在投入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预算工作,不能一刀切,注意向基层老年教育倾斜。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按照各地区、各社区的老年人口登记数量按比例进行经费分配。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对于养老行业企业,可以给予优惠的投资条件,鼓励企业投入,对于以老年群体为主的民间组织,在条件允许时,可以让他们承担部分教育工作任务。相当一部分老年的经济基础不错,部分投入较大的课程可以设为收费课程,分类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多渠道保障教育投入。

3.2高效供给

(1)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老年教育带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质[3],政府应该在老年教育发展中发挥指导作用,明确社区老年教育的主管部门,统筹各单位职能、整合资源,推动老年社区教育发展。在社区设立专门的老年教育管理和执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提高老年教育在社区工作中的地位,专门为老人提供导学服务、学习推荐,增强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专门的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让有社区服务、养老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承担一部分老年教育任务,充分保障社区老年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2)创新教育形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面掌握老年人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分途径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对于学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的老人要配以更专业的教师和教学手段,以培训讲座和网络课程为主。对于学历水平低,几乎没有学习能力和兴趣的老人要以体验式学习和参观学习为主;同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不断提供除其他学习形式,如志愿服务、老年游学、文艺展演等,广泛覆盖各类别的老年人群体。要积极开展互联网学习,不断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让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集中学习的老年人也能够接受教育。

3.3精准供给

(1)订单式配送课程。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想学QQ、微信使用,方便和儿女视频聊天;有的想学幼儿护理,方便照顾孙辈;有的想学艺术特长,参加表演活动结交老年朋友……老年人能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各异,有的想来社区学习,有的只能在家学习,有的可能更愿意几个老友聚在一起找个私密的地方学习……教育主办方要结合老年人的个人和家庭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科学设计配送课程,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加入社区教育中。(2)双向教育。要着力发挥老年人作为教育者的积极作用。老年人的优良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教育,同时对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言传身教作用,要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并以此提升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激发老年人学习的动力,让老年人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同时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4结束语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使他们能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社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基于供给侧改革,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进一步丰富老年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实现老年教育的充分供给和高效供给,从而解决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的现实问题,这对于不断提高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社区老年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8~10.

[2]姜卓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91~192.

[3]卢德生,陈雅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教育: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7)

作者:于林林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