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

[摘要]文章从本地农村老年教育现状入手,分析现阶段老龄化背景之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本地的工作实践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在倡导“积极老龄化”的今天,引发全社会对农村老年教育进行更深入的关注研究,加快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事业。

[关键词]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比例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也愈趋凸显。发展老年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诉求,它不仅促进了农村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契合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脉搏,跟上新时期、新农村、新农民的转型步伐。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研究当前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现状、成因,思考并努力实践发展对策,是每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迎接的崭新挑战。滨海新区(角斜镇)在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上,指导思想明确、办学思路清晰、方式方法得当,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现将笔者在本地区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方面的一些研究、实践和思考赘述如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恍惚惚,不知老已将至———本地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调查

海安县滨海新区(角斜镇)共有21个村(居),总人口6.9万,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近2万人。从数据可知,大多数老人居住在农村,由于以前基础条件较差,使得他们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因此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富民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加强农村老年教育、丰富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问题,已经迫切摆上日程。经过调查和统计,本地区老年教育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一)文化层次偏低。解放前的农村贫穷落后,农民子女大多是文盲;解放后虽然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但受限于经济薄弱,绝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升入初中,造成适龄人只能是文盲或半文盲。本地区老人小学文化的占33%,文盲、半文盲的占42%。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些老人受家庭所累,带孩子、做农活等,文化水平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二)硬件布局不足。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困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专项开办农村老年学校有一定难度。因此,老人教育经费问题没有着落,软硬件不达标,部分村的老年活动室缺少活动器材,报刊杂志长时间没有更新;村级老年学校尚属空白,镇级老年学校依然处在试点阶段。

(三)精神生活匮乏。当前老人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生活明显滞后,迷信的多,相信科学的少;求健康的多,提高自身修养的少;打扑克、搓麻将、跳健身舞等较多,而关心时事政治、学习农技法律以及对书法、诗联等感兴趣的少之又少。虽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很多老人都渴望知识、渴望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愿意多学一点、多懂一点,这种由衷的愿望为发展农村老年教育铺设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空落落,布席宛如镜中———本地区老年教育的成因分析

农村老人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反应慢、陋习多,生活条件差、文化水平差、生活习惯落后,思想处处停滞状态;笔者所在镇是一个人口大镇,乡、村数量较多,难以安排专项的经费用于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缺乏必须的场地和设备,师资薄弱,缺少相关的管理人才。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农村老年教育止步不前还有着其他原因。

(一)氛围尚未形成。由于我镇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在舆论引导、群众发动等方面还亟待加强,农村老人还没有形成加强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因此他们大多因循守旧、愚昧无知,不能有效地更新观念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老人们大多温饱而知足,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二)态度尚未端正。农村老人经历过艰辛和忙碌的过去,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有一部分老人感觉自己应当享受、放松和快乐一下,没有主动去动脑学习提高的意愿,对于知识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在老年教育小部分工作人员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消极态度,缺乏对于农村老年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应对各种繁杂、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时,没有应有的主观能动性。

(三)制度尚未健全。各级政府对于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行政参与的力度不够,在规划、布局和财政预算等依然没有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没有专项人员与有关部门进行对接,在多部门整合实施设施共享机制等方面缺少指引,难以形成同抓共管的积极态势。形成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必然举措。有了以上清醒、客观的认识,才能够正视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查漏补缺,进行进一步的弥补和加强,为后继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开崭新的局面。

三、清凌凌,倾樽欲待来客———本地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对策

结合本地区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和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展开农村老年教育工作。

(一)提高认识。为了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对于老年教育工作的认识问题,提高重视程度,角斜镇根据南通市政府(通政办发〔2016〕160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农村成人教育相关指示,动员各乡、各村分管领导积极行动,认真学习和领会,严格贯彻执行,将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切实摆上议事日程。

(二)整合资源。资源整合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场地和器材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原有礼堂、会议室、其他活动场地等作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办学场地,实施器材共享;其次是师资资源的整合,选聘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并具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同志,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如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或者医生等,从而保障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是课程设置的整合,要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开设课程,既有舞蹈、唱歌、腰鼓等健身娱乐课程,也要有时政、书法、美术等知识类课程,从而帮助农村老人增强体质、增长知识,满足他们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需求。

(三)加强管理。结合本地区老年教育实情,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教师守则、学员守则、卫生制度以及检查评比制度等,使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有循。在制度管理过程中,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热情和主动性,积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业务交流,拓展从业人员的视野,在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四、喜盈盈,明月照来花笑———本地区老年教育的实践成果

经过近几年来坚持农村老年教育的实践,不仅帮助农村老人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让农村老年学校成为了老人们的乐园,更给本镇农村面貌带来了较大的提升,村风更正、民风更淳,农村文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角斜镇首家开设农村老年学校的角斜村,是南通市模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是海安县文明村、先进村、信息化示范村。

(一)组织严密,工作有序。角斜镇成立了老年教育工作委员会,以政工书记为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下设3人办公室,负责处理本地区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在村一级,则由村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成立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此,加强了对于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及时获取老年教育工作的各类信息,积极排忧解难,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全面铺开。

(二)人员齐备,活动丰富。全镇共聘请了为数40人的老年学校教师队伍,通过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发挥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特长,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结合各村实情,切实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如朗诵比赛、书法展览、专题读书会等,激发老人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三)多管齐下,保障经费。镇财政将老年教育的办学经费纳入预算,同时也要求各乡村列入本级财政进行安排,组织村民议事会讨论通过后,实施专款专用;积极宣传和鼓励企业单位和事业团体等组织和个人,关心和支持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为老年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出钱出力。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使农村老年教育经费能够落到实处,保障了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在角斜村首次试点农村老年学校之后,年底我们充分总结了办学经验,召开了现场工作会议,向其他村级辐射,要求各村结合本地实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至2017年11月,本镇共开办老年学校14所,累计参学人员3250余人。在全面考察了各老年学校的办学情况后,笔者总结归纳了“六个一”的规范化办学经验,面向全镇推广,持续性地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老年教育事业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让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学、学有所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对于中国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将积极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在原有的努力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前行,让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呈现出愈发蓬勃的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国婧.中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应对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5(3):16-17.

[2]汤春燕.引导社会参与丰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7(5):54.

[3]刘洪林.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2-154.

作者:朱红胜 单位:海安县角斜镇社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