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浅议(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浅议(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浅议(5篇)

第一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初探

摘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更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更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我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后,我才真正领会到这种教学方法是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一项有效的方法。现根据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的奠基石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比较多。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时,每到做实验的时候,学生看见实验桌上摆放的材料,既兴奋又好奇,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安排,就悄悄地动手;有的学生在看书自学时,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没有真正看懂书中的图例要求;当让学生汇报时,还有的人在忙着做实验,不听其他同学的讲解;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只觉得好玩,没有认真去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针对班上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我从开学初期就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看书的习惯。在高年级科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带着问题认真看书,并在看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在“后学”环节中解决,看书自学时保持安静。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大大提高。观察实验是科学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该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动手、动脑来直观地验证结果,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做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的高效性,学生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探究。于是,我对小组进行分工,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记录员、观察员、汇报人。经常对学生进行培训,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抓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科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当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完后,就要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抓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前,要注重对学生讲清实验要求、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要求学生倾听时全神贯注,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培养学生学会讨论,小组成员先起立,再聚首,然后小声讨论。安排好讨论顺序,人人发言,此时要求记录员做好讨论的记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展示、讲解等能力。例如,在教学《造一艘小船》时,我为每组准备好实验材料,让学生用橡皮泥造船,比一比,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有的记录,连班上最调皮的同学也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实验操作有序、高效完成。在展示汇报中,各小组介绍了自己造船的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评议,最后评选出了装载货物多的小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到的结论,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的助推力

在科学教学中,虽然大多数内容要通过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但有的内容不可能做实验,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例如,在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为了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我用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和地震图片,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它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又如,在教学《地球在公转吗》这一课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题,在练习的设计上,填空、选择、判断、实验等类型都有,练习的容量比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过去要上三课时的内容,现在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只要两课时就能完成,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让我们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我们的科学教学因为有了学生课堂上的生成而精彩,如果教师一直在讲,那么学生的精彩之处你便会看不到。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在彝乡小学科学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赵荣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学校德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活动,包括三观、爱国主义、健康心理等。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有着不同的育人方式和方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理科型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更要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提升。

一、挖掘教材德育内容,制定育人目标

教材是实施科学课程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四个领域18个概念,共75个学生感兴趣、乐学习的生活化内容,分布在小学6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学校实际、学生情况等进行一定的筛选优化,将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熏陶。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指南针》《他们吸水吗》等课程时,结合视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认识四大发明的发展史,感受到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伟大,进而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六年级学习《探索宇宙》时,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发展与突破,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同样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新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材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渗透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通过认识种子萌发、蚯蚓习性了解生物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食物关系、制作生态瓶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再拓展到整个大自然,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也是较为深刻的,环环紧扣,由浅入深。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德育内容的渗透及德育目标的制定,为整节课的德育渗透提供内容、指明方向,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德育目标也要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情况,尽量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目标定得太低学生没有发展的空间,定得太高学生不能够达到。

二、创新科学活动形式,丰富情感体验

亲身情感体验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的过程,没有情感的体验获得的知识是表面的、外在的、没有持续性的。要想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就更要带领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学生在认识了短路知识点后,借助书上的文字,采用讨论和讲解的方式,很快就总结出,“家用电可以致人死亡,非常危险”,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很不理想,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中的危险性。教师采取进一步开展科学活动的方式进行下一步的教学,用一个12V的电瓶和一段导线做短路演示实验,实验中,学生能看到电线瞬间起火很是危险,从学生的眼神和叫喊声中可以感受到学生情感的体验。接下来再来讨论,如果用电变成220V的交流电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短路的危险。

三、积极开展评价导向,助推育人效果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够促进教学有效开展,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情况做出适当评价,并将评价的有关信息反馈于学生,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小学生大都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小学科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如三年级种植凤仙花、养蚕,四年级制作天气日历等都需要学生至少观察记录2至3个星期的时间,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意志力的考验,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育人机会,但如果没有教师的评价导向,很多学生是很难完成的,相反,如果教师开展了对学生及小组的过程性评价,听小组学生的阶段性汇报反思,展示阶段性的成果,表扬激励积极参加的学生,鼓励可以做得更好的学生,会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并很好地完成。通过一个个活动的坚持、努力与训练,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明显的提升和发展。在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方面,我们也会发现,在科学实验中或者小组活动中,都是一些动手能力强、科学实验兴趣浓的学生在完成,胆小的、不自信的学生很容易靠边站,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评价导向,对团结合作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分析“实验为什么会做得如此出色”,共享其小组成功做法,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四、明确科学课程定位,坚持有机渗透。

例如,在三年级《指南针》《他们吸水吗》等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他们吸水吗》有“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的教学目标,切不可把它变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课,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当然,德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学科渗透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需要科学教师善于发现、敢于尝试,更需要科学教师长期的坚持。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与探索,科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作者:俞旭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学科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让他们适应科学快速发展的社会。在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的基础之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性问题,课堂效率低下、科学探究低效、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单一。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小学科学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必须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熟悉分析,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备课。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在完全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设计编排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环节环环相扣,打造出具有科学分析规律及学生特征的活动要领。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途径。当然教师还要预想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学生会对某个问题感到困惑、学生通过教材对某个观点产生新的观点等等,提前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有神秘感,但是又十分枯燥和抽象。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小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课堂上不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多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各种奇特的科学发明等等,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加强教材的活用性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令课堂内容更为靠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必须时刻在课堂上添加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讲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让学生回去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观察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并且在下节课上演示自己的观察成果。透过这一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让课堂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四、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老师需要结合课堂内容,打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对探究性学习而言,老师作为组织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安排各自的任务。比如,在上“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前根据学生状况,结合每位学生的特长,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分配好任务,将每位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之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观察所收集的果实与种子的构造,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再结合课本内容,真正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调配好学生相互间的关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到的内容解释生活现象。

五、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帮助小学科学老师审查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效率。学生都喜欢被表扬,表现差的学生也需要被鼓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赞美,对待成绩落后、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在此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良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课前准备,运用精彩的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加强教材的灵活性,进行分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改良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加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11).

[2]郝成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

作者:车艳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圪塔井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目前新课改也十分注重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逐步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如何在科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希望能够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意识;学生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接受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是一门注重探索和发现的学科,科学注重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科学方式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因此,问题意识在科学的学习中是尤为重要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会为学生从小养成思考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一味地使用“填鸭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对于科学知识不能够完全接纳吸收。

2.教师教学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进行深入了解,无法切实体会学生的课堂感受,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充分体会学生的感受,才会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3.教师教学理念传统落后

小学科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思想要与当今科学发展相契合。同时教师应主动积极转变自身理念,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运用自身的前瞻性理念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解决学生的各类科学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既要保持科学知识的严肃性,又能达到趣味教学的状态。要善于运用诱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科学的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际运用与创造才会更好地实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4.学生自身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思想僵化,思维的不活跃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许多学生仅仅注重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或是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无法真正地去发现问题。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心理上的不自信而不敢提出问题,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是怕提出的问题有错误。各种因素导致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应及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手段是否科学合理关乎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科学有效。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列举一些案例,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课堂知识印象深刻,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形成一定的交流,从而使课堂整体氛围可以有一种共鸣。这样做的好处是课堂氛围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教师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的讲解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讲解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缓解紧张感,从而促使其大胆地提出科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某个科学知识进行延伸讲解,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的思维不只是囿于课本内容,而是发散出来,主动去思考某个问题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同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让学生主动地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然后教师要把问题有机地整合串联,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解决自身疑问的同时,也顺便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问题意识。

3.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

平日里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握住受众对象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课外时间主动接触学生。互动的频繁自然而然带来的就是互动的良性化与积极化,让学生在心理上不再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和紧张情绪,从而能够对老师敞开心扉,及时通过沟通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同时老师在上课时要主动提问那些平时不太积极的学生,多进行几次提问,锻炼这类学生敢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心理。同时要做到有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要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将会指日可待,教学目标也会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耿长德.如何培养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作者:李小格 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藏热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讲方式的运用

可以说,徐州市教育局推行四年多的“学讲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了既遍地开花、又遍地结果的大好局面。但在我们农村小学,“学讲方式”主要是在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推行,在音体美等副科推行不突出,甚至根本没有推行。笔者谈谈“学讲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推行的可能性、实践与探究。

一、“学讲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推行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农村小学对科学学科不够重视,老师配不齐,课上不足。大部分班级的科学课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专业老师极少。学校对推行“学讲方式”,很少或根本不考虑科学学科。一般领导和老师都认为,科学学科让学生多背背就行了。其实,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笔者认为科学学科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比语数外等学科还要重要,因为它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起点和关键。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专业老师少)、内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在科学学科中运用“学讲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小学科学的学习可以分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能为学生将来学习各门知识打下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中积累知识最为重要,培养能力主要是将来(中学和大学)的事。如何积累知识呢?笔者认为要根据小学科学的各个类别的不同特点、运用“学讲方式”来积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要让他们多讨论、多展示,通过小组合作来取长补短。该做的实验一定要做,不能以老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然后再让他们把过程、结果“讲”出来。总之,要学好科学知识,并不是只要背背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在科学教学中,要利用“学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讲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知道,“学讲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课前自主先学就是这种特点的表现之一。笔者在教学《植物的根》时,精心设计导学单。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挖掘、观察、比较了许多植物的根,并带实物进入课堂。笔者抓住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借助直观,引出尝试题:(1)你挖掘了哪些植物的根?(2)你对这些根进行了怎样的观察研究?(3)你弄清了哪些问题?(4)什么根叫直根?什么根叫须根和贮藏根?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本。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前,笔者将准备好的植物的直根、须根等分配给一些学生,弥补学生所带植物根的不足。在学生看完课本后,同座相互交流后,然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1)让学生动手将各种不同的根,根据课本提供的方法归类。在学生归类的同时,笔者出示有关的植物根的挂图(或利用多媒体投影),帮助学生区别比较。(2)以菠菜为典型对象讨论直根的形态:①讨论菠菜根的粗、细、长、短。②指导学生尝试练习画菠菜的主根、侧根与支根。③讨论强化直根的概念。(3)以葱根为典型,指导学生讨论须根的特点。在学生讨论表述须根对象特点时,教师可出示模型图(或利用多媒体投影)让学生自画和比较出须根的概念。在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完后,笔者作了必要的讲解和归纳:(1)强调植物根的各部分名称,了解植物根从形态上分两大类。(2)从根的样子上看,直根和须根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3)了解根的用处。(4)帮助学生认识变态根。为了深化巩固各种根的概念,笔者还列举了其他各种植物的根,此处不再赘述。

三、“学讲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学讲方式”不是新鲜事物。中国古代教育家也注意到通过提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如孔子就是要等学生先提出问题,再用问题的正反两面去询问学生,孔子重视的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问要“善问”,即提问应由易及难;提问还要“善待问”,是指回答问题的艺术。这样“提问”完全视为或主要视为学生的任务了。“学讲方式”则强调了教师提问的意义。在上述模式中,笔者的提问起了关键的引导作用,这比消极等待学生的发问自然是进了一步。实际上,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自我发问,并通过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来解决疑问。倘这两步仍未能解决,还可在教师讲解时再提出来。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性强、目标明确,最终实现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教学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学记》“开而弗达”的教学策略的影响。笔者认为,“学讲方式”教学法中的“问题”大概就是起了这样一种作用。此外,“学讲方式”与古代教学论重视“笃行”的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学讲方式”的导学单中练习占了一半,但三次练习(课前、课中、课后)并不是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上升,既保持了练习的联系,又注意了练习的递进。不仅巩固、运用了旧知识,而且接触了新知识。在课堂练习中,笔者通过准备练习和出示尝试题以及笔者的语言诱导(如说“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启”和“发”的作用。可见,“学讲方式”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尝试与启发,的确是“古为今用,有胜于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学讲方式”,笔者非常注意问题导向和评价。示范评价问题和研究态度是激发高质量问题的“导”。评价问题和评价结论,向他们示范批判性思维;整合问题和结论,旨在向他们示范提炼的技巧;组织各小组有序活动,向他们示范合作的技能;生活中常见实验素材的精心选择,向他们示范探究的态度和方式。可以说,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从效果上来看,远不如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模仿,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王芳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