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应用(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应用(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应用(6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极为高涨的学习热情进行学习,能够促使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结合相关的教学工作经验,对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科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学习工具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情境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即以科学知识学习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渗透其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以恰当合理的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实际过程中,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和途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总是习惯运用黑板、粉笔、挂图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缺乏,而且学习效果也总是不尽如人意。而现代信息技术,将符号、动画、语言、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融为一体,将辅助科学课堂教学,可以将科学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升科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变得异常浓厚,而且,在轻松、乐观的学习情绪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会更容易和更深刻。例如,以《金鱼》这部分内容为例,一上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多媒体画面(池塘),池塘里面的植物、动物多种多样,如金鱼、贝类、虾、荷花、海藻等等,丰富生动、多姿多彩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趁此时机,我说道:“同学们,这些动植物共同生活在池塘里,鱼在池塘里有很多伙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金鱼为例,来对水生动物进行研究。”在对金鱼的外形和运动进行观察的教学环节,我也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直观的金鱼图片,并播放了一段金鱼运动的视频,以让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对金鱼的外形和运动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这样,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科学教学课堂不再机械、死板、无趣,而是充满了生动性和灵活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本节相关知识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单凭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述和解释,学生对于这些较难知识的理解只会处于浅层水平。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虚实互补、动静结合、大小呼唤、远近交替的教学优势,将其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从而将学生较难理解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生动地揭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例如,以《日食和月食》这部分内容为例,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依靠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的话,学习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的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正确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以Flash效果演示了出来,演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合理控制,如使用放大、缩小、暂停、回放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这样,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将教学重难点成功突破,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日食和月食发生过程较深层次的感知和理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资源广的特点,利用它,教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即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对知识信息进行搜集探究,从而充分凸显自身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自身自主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例如,以《各种各样的花》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正式讲授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6人为一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各种各样花的图片,并对各种种类花的介绍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对所搜集到的知识信息进行相应的归纳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所制作的课件进行详细的演示讲解,学生之间展开分析讨论。这样,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学习者,而是成为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者,充分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以恰当合理的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实际过程中,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的。

作者:周正春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实验小学东山分校

参考文献:

[1]刘甲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03-01.

[2]张立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10).

第二篇:新课标小学自然科学教学

摘要:

新课改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与发展。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优秀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开发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小学;自然科学;新课标;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教学资源

新课改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落实其大力倡导的先进教学观点以及理念,并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对所运用的理念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奠定了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标理念、贯彻新课标理念、革新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基调。笔者身为一线小学自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个人的一些认识与见解归纳、总结如下。

一、恰当、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都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最充分的运用。教育界也不例外。《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在其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应当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笔者认为,新课标之所以如此倡导,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学科中的恰当运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以下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人的进化”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出示了一组猫、狗、大猩猩等不同动物以及人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回答哪一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观看图片,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大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比较了人与大猩猩外部特征的相似之处。例如,人与大猩猩都能直立行走、五官长相位置大致相同、都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能灵活地用手拿东西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效扩充了课堂容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对于“人的进化”这一知识点具有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在高涨的学习姿态下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的进化”的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学中做”“做中学”的观点,即鼓励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夯实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持有相类似的教育观点:“教师应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发展、提升自身的自然科学修养及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在践行这一先进教育观点时,应当从所教内容出发,从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充分诱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同时,又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了“种子植物与非种子植物”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之后,笔者就将学习的阵地由课堂转移到了校园这一广阔的空间,要求学生利用校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哪些植物是种子植物,哪些植物是非种子植物。这一学习形式新颖别致,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他们全都自觉且积极地投入到了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学生既懂得了植物可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同时,更是通过认真观察植物落在地上或者是长在树枝上的种子,对其属性进行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例如,广泛分布在校园中的松树属于种子植物,而潮湿、阴凉处的苔藓则是非种子植物;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是裸露在外的,像银杏、云杉等;而有些植物的种子外则有果皮包被着,像玉米、菜豆、向日葵等;有果皮包被的最大意义是能对植物的种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进而有益于其传播……如此,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植物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更是他们回顾、复习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而建立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该项教学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小学自然学科灵活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益。

三、合理开发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统一、划齐的要求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合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践行新课标这一理念的优势在于,能使得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学变得更为契合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而显著优化、改善最终的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也能因此得到更好提升。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观点。如,在教学“保护大气”这一知识点时,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父母一起,对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大气保护标志、环境保护标志进行充分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环保标志,更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教学反响异常良好。又如,“土壤的成分”这一内容涉及“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了相关的内容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对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土壤遭到破坏后的严重后果以及有效保护土壤的措施方法等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既有利于学生信息搜集、归纳能力、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切实进步与发展,同时,更能使得学生自觉树立起“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一端正的价值观念,而这恰恰正是“土壤的保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追求所在。一言以概之,小学自然与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对于优化小学自然与科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更好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为小学自然学科正常组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对此,小学自然学科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观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灵活运用。这既是迎合新课改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又是切实优化、提升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促进小学生自然科学素养显著进步的客观要求。

作者:葛晓东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杨园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林美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2]袁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J].生物技术世界,2013(8).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主动探究方法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关于科学的启蒙教育,在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并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对知识、对科学有一个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要从导入环节、有效提问、质疑问难、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主动探究;导入;提问;质疑问难;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提出几点来进行简单的探讨,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个思路: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导入就犹如导火索一般,点得好,就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点不好,只会让学生的求知欲无声熄灭。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有趣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入。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老师、家长的传授。他们也有其特点,好奇心强,也喜欢留意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根据他们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导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开始。如,在教学动物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动物,并告诉大家它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不熟悉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这样的导入设置小学生肯定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教学认识材料时,也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家里的锅、碗、热水瓶等生活用品,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都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学生都充满了好奇,而在课堂上学习了之后,学生也会回家观察自己家的常用品构成材料,并骄傲地向父母说明介绍。他们的探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教学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确实比单调的板书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导入不是单纯地把板书放到了PPT上进行播放,要在PPT上放入一些趣味、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如,在教学简单的机械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给大家呈现各种各样的齿轮,或是给大家播放一段齿轮运转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齿轮的作用。

二、巧妙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能否主动探究、有效探究,与教师的设问水平和质疑时机息息相关。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讲求探索性,也要讲究层次性。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容易,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也不能一味的偏、怪、难,让学生无处下手。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度,其标准就是让学生既能够找到入手的地方,又没办法很快解答出来,必须经过多次思考才有答案。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探索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是符合我们教学目的的问题,因为我们设置的问题不是为了难倒学生,也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达到让学生巩固知识、开拓思维的目的。此外,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有所谓的“好”学生,也有所谓的“学困生”,这其实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差异化决定了大班教学是有弊端的,但差异化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方向:学生不必千人一面,而是要个性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问题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巧设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直以来,课外活动都是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努力通过课外活动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良好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学生的综合水平。如,在教学蚂蚁时,我让学生开展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事先准备少量白糖或是面包屑、放大镜,然后带学生到学校绿化较多蚂蚁喜欢出没的地方,分好小组,撒下白糖或是面包屑,等蚂蚁来。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发现食物、搬运食物的过程。学生异常激动,也非常细心地进行了观察。然后我又适当提了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特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内容,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主动学习的好处,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龚小来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荣民.浅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2]马伟.浅议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15(35).

[3]彭彪.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学周刊,2014(8).

[4]孙淑文.关于提高西藏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思考[J].西藏科技,2013(7).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摘要:

科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中渗入生活化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是引领小学生步入科学世界的重要课程。生活是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支撑点,因此,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对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授传统的知识,忽视教学的实践操作的渗透。而科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富有生命力。因此,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与社会和谐相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下面就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指出:要从生活的角度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课堂导入得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假如学生无法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那么就无法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逐渐降低研究欲望。因此,小学科学的课堂导入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导入中可以引入一些例子,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在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强化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收获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学习“热胀冷缩”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将会喷水的小娃娃引入教学中,玩具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当学生看到这一玩具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会对这个喷水娃娃有着好奇心,与之相关的问题都会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从而促进学生探究问题。

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些材料,这是实现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要条件。对于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来说,大多数小学生是陌生的,这时可以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这样让学生运用生活器材展开科学实践。比如,在学习“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教师可以将原本的酒精灯、石棉网以及蒸发皿等器材,用生活中常见的蜡烛、汤匙等代替,采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道理,而且还能节约时间,避免酒精灯不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比如,在讲授“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制生态瓶,实验需要用到玻璃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等物品;这时学生则可以将生活中的材料利用起来,用大塑料瓶代替玻璃容器,再去浅水池塘收集一些小型水生植物。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生活是科学的来源,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小学教学要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小学科学走出课堂。实现学生从“认识知识”到“实践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对自己家乡的水污染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自然水域,认识家乡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对整治家乡水污染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科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从科学走向社会。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趣味,真正实现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将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这门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构建“科学始于生活”的思想,开展课堂导入生活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施探究方式生活化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生活化,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收获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王瑞霞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五小学

参考文献:

[1]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07-180.

[2]冯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6(14):114-115.

[3]魏文杰.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45.

[4]公绪凯.浅议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6(8):31.

[5]柳春梅,祁俊玲.融入生活体验科学: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4):164.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微视频应用

近几年来,“微课”“微视频”在小学教学中掀起了应用的热潮,可以说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微视频”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旨在介绍“微视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借鉴。微视频是指时间较短、内容较为广泛、形态多样,包含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设备录摄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特征,将它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达到预期的科学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对微视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一、课前微视频为课堂提供知识储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前播放微视频翻转课堂,以其学习的便捷性和可重复性,使每个孩子通过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展。例如,《秋季星空》这一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较杂乱,因此课前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介绍星座的由来、星座的数量、3个天区的代表星座,还介绍了星等的知识,什么是星等、星等值与星星亮度的关系。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微课学习任务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应用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利用微视频翻转课堂,上课时让学生有条理地汇报交流和同学分享收获,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微视频为实验课提供指导示范

科学课主要分为实验课和材料分析课。其中,实验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型。实验课中的操作实验又必不可少,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之后,出示微视频,完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例如,《蒸发》一课中,在探究“怎样加快蒸发”这个实验中,为了让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在学生交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之后出示微视频,明确实验步骤,提醒学生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分组实验,分别验证“水温的高低”“水面上风速的快慢”“水蒸发面积的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这样做保证了实验的有效进行。再如,《滑轮》一课中,学生组装滑轮是个难点,教师现场演示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有个别同学可能还是不明白,不能参与其中,提前录一段安装的微视频,在教师演示安装滑轮结束之后,学生安装滑轮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播放,不但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而且能让不明白的学生还可以观看第二遍、第三遍,从而使全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展。

三、微视频使难理解的知识更直观

科学课中,许多知识不是老师出示几张图片讲解,学生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有些只用文字描述学生难以用肉眼观察,也有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学生一时间难以掌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科学过程或现象制作成微视频,课堂上,让学生对微课视频进行反复观察直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这样就可以使难理解的知识、难操作的演示实验直观化、清晰化。在《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中,地球内部的结构除了像书上了解到的好像鸡蛋一样,学生很难去想象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各部分的比例更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播放一段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微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内部结构,而且能为后面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奠定基础。《秋季星空》一课,星座位置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没有观星体验,更没有长期观察,因此要解决这一难点,很有困难。但通过虚拟天文馆录制微视频,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刻、在不同日期的相同时刻星座的变化,学生观看,可以直观地看到星座在天空中位置的动态变化,更容易理解星座也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有东升西落的现象。利用微视频,不但有效突破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星空的兴趣。再如,在学习《溶解》这一节时,对于物质的溶解过程,仅仅靠老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这时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由大颗粒—小颗粒—很细小—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微视频,学生便直观形象地观察盐溶解的过程,实现了对这一知识点的准确、深入理解,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微视频”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和信息融合的产物,也是现代电子书包课教学的需求。它让科学课堂变得丰满、趣味十足,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发挥它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作者:张娟 单位:山东青岛大学路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多媒体的应用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逐渐出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巧妙地应用多媒体,使其发挥出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就成为科学教师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主要结合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可以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用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性、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时,教师仅仅通过口头上的讲解很难让小学生真正明白,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进而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活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集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功能使其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视频播放出来,从而有效地活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使教学环节真实而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自行车胎爆裂的过程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出来,并将车胎爆裂过程中的分子体积变化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这样直观动态的教学过程也会让课堂的教学充满活力,更有助于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节。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分析精神,而面对抽象难懂的知识时,小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运用多媒体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进而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骨骼”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出示幻灯片,并提问学生:“建筑工人是如何建房子的呢?为什么要预先搭设钢筋框架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出示另一张图片,并继续追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为什么不见了呢?”受到教师的启发,学生就会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钢筋的框架一样,我们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构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通过这样的类比提问,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顺利地引出了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比较强,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而多媒体则可以直观全面地为学生呈现知识,便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在头脑中构建出知识结构框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身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这些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组成部分。在对几种植物进行初步的总结与整理后,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他们对于所学的内容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与认知,然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结构框架,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将所学的知识构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有效地突破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

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教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与内在,他们很难真正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将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等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为学生出示古代人们放孔明灯的情景,并为学生介绍孔明灯的由来:“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了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后脱险。”这样充满趣味故事的教学环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求知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总之,将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科学知识,运用多媒体巧妙地设计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的奥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家新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南湖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叶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亮点多媒体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2]樊春利.实验教学法在小学科学中的重要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