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2以“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感到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理论知识,难以灵活用于临床实践。为此,教研室从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临床见习期、毕业实习期这3个阶段,实行“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2.1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

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操作技能、诊断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研室于2009年起在第三学年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3个月)设临床技能实训必修课,该课程分4个模块:症状诊断技能、心电图读图、实验诊断、诊断思维,共12学时,由高年资临床教师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心电图读图,并作出诊断;掌握基本的化验单解读分析技能;症状诊断技能和诊断思维模块选择具代表性症状,训练学生症状问诊及诊断思维能力,并进行案例分析[1]。通过本课程教学,为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2.2临床见习期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内科各系统理论课后,学生分组,指定专业指导老师,深入该专科病房或门诊见习。先由教师介绍见习要求;然后由学生问病史、查体、提问;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答。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师生双向模式。

2.3毕业实习期

针对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1999年起率先建立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把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引入毕业实习阶段(包括临床科室轮转、选科实习和毕业加强实习、跟师实践、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2]。具体措施:为每3~5位学生配备1名专门的临床导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操作规范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强化,全程关注,补偏纠弊。实习阶段尽可能增加同学的临床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机会,还采用教学查房[3]、病区专业小讲课、专题查房、临床病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内科学特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100%赞成这种教学模式,一致认为对于提高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能力、与患者交流的能力等大有帮助。选取一些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内科疾病,如:肺癌、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等,举办中西医结合的专题讲座,增加中医辨证论治内容,提高学生各专科的知识。在内科学精品网站增添思维拓展模块(症状诊断思维和中医辨证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使西医内科学知识能更好地为中医人才所用。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室教师对“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PBL教学、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临床病例讨论等提高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质疑批判能力以及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体系。在理论授课及见习过程中加强临床能力的测试,除外课程考勤,针对开展的PBL、CBL、病例讨论、课后网络练习及见习技能操作(问诊及体格检查)进行考评测试,平时考核成绩至少占期末总评分的30%。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进行MINI-CEX考核方式的探索,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形式,采用多种评估量表。逐步建立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模式改革丰富了课程建设内涵,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积极申报各级教学课题,如“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实习阶段的实行”“实习医师体格检查强化训练法教学模式探讨”“培养临床实习思辨方法的竞争性TBL教学法探索”“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配合案例随访教学效果的评价”[4]等,通过这些教学课题研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龙华医院(即龙华临床医学院)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重点学科的长足发展也为临床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实践基地。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临床教学的必备条件,为此采取如下措施:

4.1择优选拔教师年年德才考核

被选教师必须热爱教学,具有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主要骨干教师的教龄均超过20年,分别是内科不同临床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能将各专业最新的诊治进展引入课堂教学,与各学科的发展接轨。选派资深教师进行临床带教。每年对教师进行德才的考核,以及教学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师资质量和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现有教师25名,知识结构上均为全国各著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所有教师既从事教学又在临床一线工作。教研室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拥有终身教授1名,正高级占40%,副高级占40%;学历结构中博士占44%,硕士占36%;其中6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年龄梯队为老中青相结合。

4.2临床师承模式,创新教学传承

内科学已经形成以名医工作室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持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2003年起遴选学术造诣精深、德才双馨的名医名师主持工作室[5],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医师跟师学习。工作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师生共同申报课题,发表论著和论文,通过临床师承新模式,培养新一代名医名师。提倡名师、终身教授亲临课堂讲授,并开展定期教学查房和门诊带教,作好临床师资的教学示范。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名师参加新教师试讲,讲课竞赛、课题申报、教材立项等各项教学活动,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聘请名师为院级基金培养教学人才的指导老师,培养教学人才,使内科学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以继承并发扬。

4.3成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学进修

教研室专为中青年教师制定了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创新教学团队,如临床案例讨论教学团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团队等。团队探索教学方法,申报教学课题,撰写教学论文,很多中青年教师已列入校临床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研室在院校领导支持下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已有多名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香港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培养教学理念先进,临床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的内科临床教师。

4.4参加讲课竞赛,提升教学技巧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包括双语教学竞赛、PBL教学竞赛等,既学习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授课技能,又提升教学能力及表达讲授能力,并且逐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5探索网络教学,建立精品课程

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给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教师早在2006年,就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内科学的教学:设立网上思考园地,指导学生预复习,网上答题、提问;教师根据网络反馈,在课堂上作有针对性的解答。目前我校网络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教研室在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在全国采用内科临床实践多媒体考核系统作为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考核方法,并不断地加以补充和更新。该资料库收集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制作病例,模拟再现临床场景,设计临床诊治过程的电脑程序,使学生围绕病案模拟完成包括问诊、体格检查、选择实验室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在内的中西医诊治过程,并建立自动评估系统,对培养学生的内科基本功和整体临床医学思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11年内科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5年课题组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内科学;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为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共享化,2015年内科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6课程建设效果

(1)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3年,先后由4名教师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骨干教师”,另有2名教师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称号。同时,荣获龙华医院临床教学团队3个。内科学教研室也获得“先进集体”称号。(2)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改革。近年来,团队成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书7部,立项各级教改课题24项,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提升,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蓉娟 倪伟 葛芳芳 吴晓莉 刘萍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葛芳芳,刘胜,郝微微.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案例选析课程的应用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4,33(2):34-36

[2]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本科生在西医内科实习采用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2):15-16

[3]倪伟,徐蓉娟.从呼吸病教学查房谈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2):47-48

[4]王秀薇,唐红,葛芳芳,等.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配合案例随访教学效果的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26-27

[5]吴晓莉,葛芳芳,王倩蕾,等.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依托的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师承教育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6):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