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教育浅论(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关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关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科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团结协作、公平平等、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思想品德;渗透策略
素质教育下,德育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正所谓:百年教育,德育第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中———道德。科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团结协作、人人平等、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下面笔者谈谈看法。
1.人人平等
公平在科学教育中体现为人人平等。科学实验往往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中有的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强势,小组学习任务都被他包揽了,其他同学连实验器材都摸不到实验就结束了,只能成为观众和听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工时考虑每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都同等重要,或者干脆采取轮流负责各项任务的方法。如做实验时可以分成领取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汇报等工作,让他们组内轮换岗位,几次实验下来,组内每位成员都有了不同任务的体验。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就尽量让每个人都完整地做一遍实验,让他们人人都有成功操作的体验,如酒精灯的使用,笔者就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遍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一些胆怯的学生蹑手蹑脚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对于他们来说,这次成功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待实验中的各个因素是公平的,自己在小组内被公平对待,公平会自然而然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将来他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公平。
2.尊重生命
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动植物的观察和饲养,如观察蚂蚁,蚂蚁对许多孩子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甚至有些孩子做过踩死蚂蚁、热水烫蚂蚁的事。课上老师给学生观察蚂蚁时,为了便于观察,把蚂蚁事先装在昆虫盒内,学生就兴致勃勃地通过透镜观察着焦躁地来回爬动的蚂蚁。观察完后,把昆虫盒放在一边,老师往往会对学生说:“要爱护蚂蚁,它们也是生命。”这里的尊重生命教育只是一句带过,走走形式而已,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如果老师带领学生经历《观察蚂蚁》一课的整个过程:用食物吸引蚂蚁,然后用羽毛或毛笔将蚂蚁轻轻扫入容器,回来后装入空间较大的、适合蚂蚁生存的容器,上完课后再把蚂蚁放归自然,显然效果要远好于空洞的说教。在养蚕活动中,学生要经历蚕的孵化—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饲养过程。有些教师担心养蚕太烦琐会增加学生负担,于是自己做了一个课件,把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向学生清楚地展示出来,以课件代替学生活动。虽然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他们不能体会到一个新生命需要长时间的孕育;新生命的脆弱———随时会夭折;新生命的顽强———从芝麻大小长到手指粗细;生命走向死亡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希望。如果只注重对孩子的知识传授,而将比知识更重要的探究技能训练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丢掉了,是得不偿失的。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看似“漫长又痛苦”的饲养活动,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尊重生命。尊重是人的一生修养及自我内涵的表现,也是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学生或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只顾侃侃而谈,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在听别人发言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对给自己提意见的人耿耿于怀,对批评自己的人做出不礼貌的言谈举止,等等。教师有时认为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不够尊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小事”时刻警醒,努力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尊重意识。
3.团结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共同探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数强调竞争,学生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团结合作的内在动机和与人相处交往的基本技能。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比起其他学科,科学课在合作学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实验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完成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要求每个小组内设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内人员有序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材料员负责领取材料和归还材料;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将本组情况进行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组内职务可轮流担任,小组合作能加强学生间的情感和语言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为小组成功而欢呼,为小组失败而捶胸顿足。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1)小组互补式:是指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补充交流的学习形式。(2)讨论交流式:通过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学习中存在异议的问题。(3)小组对抗式:此类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就一些探究问题进行比赛。(4)实验探究式:对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组织组内同学合作实验,证实科学结论。
4.认真负责
古代许多城墙保存至今,是因为墙砖质量过硬,墙砖质量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制砖的工匠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工匠要对他所制的每块砖负责。反观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塌桥倒楼的事件时有发生,最后连责任人也找不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表时会把各个项目考虑得很周全,但往往把“实验成员姓名”这一项漏了。有的学生虽然做了实验,也得到了数据,但他们很容易受干扰,看到其他组汇报的数据和自己不一样时,就随意捏造,显然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可以要求每个成员在确定自己组的实验操作没问题、实验数据准确后,在记录表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对此实验的数据和结论负责。如果实验数据有较大出入,就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他们的操作是否存在问题,给予再次实验的机会。在没有重新实验的情况下,绝不允篡改数据。责任心不仅是理论的范畴,而且是实践的范畴,只有通过责任实践,提高个体的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的习惯,责任心才能逐渐成熟,并成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如《养蚕》单元,学生经历蚕的孵化、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发育、繁殖,直至死亡,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精心照顾,搬动蚁蚕需要用羽毛轻轻刷;桑叶需要洗净并擦干;蚕的粪便需要定期清理;需要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采摘桑叶等,这些琐事都需要孩子有很强的责任心才能有始有终地做好。
作者:王文英 单位:朝阳市双塔区长青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施铁如.面向新世纪的品格教育实践.现代教育论丛,1998(5):5-8.
[2]杨韶刚.品格教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2(5):22-25.
[3]杨韶刚.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63-66.
[4]责任心的培养意义与如何培养责任心.中国吉林网,2010年12月01日.
[5]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4].
[6]邵栋.“润物细无声”———论品格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文教资料.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项目教学法探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背景下诞生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项目教学法被逐渐应用到义务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了显著地改变,它的宗旨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这是教学方式的基本组成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课堂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引领和培养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念凸显还是实际操作都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项目教学法的宗旨,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基于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时间用于适应师生双方各自的新角色。学生在自主研究某一项目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教师还应该找准时机解决学生的困难。另外,项目教学法的质量还和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感悟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无法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教学方案。从教学的需求来看,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首先,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情绪问题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逐渐产生对教师的依赖,若是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直接改变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应用。笔者建议,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一些试验,检验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排斥性,同时也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一门相对自由的学科,其内容相对灵活,教师的发挥空间没有过多的限制。其次,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尽快让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模式,教师应当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做出改进。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排斥,但是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方案的难度,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项目教学法的宗旨毕竟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只有带有具体特色的教学方案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在这种需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二、教师和学生要适应各自的角色转变
在项目教学中,一个最大的改变便是师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在新型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而教师则只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一定的引导即可。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方法,这样无疑更具效率。而随着学习主体的转变,教师的压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然而教师仍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所谓引导,不只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过程,而是指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定制一些带有指向性的学习任务,以便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引导。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渐减少这种任务,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教师也无须沿用以往的引导方式。其次,教师应当维系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在项目教学法中,由于学习的主体被分散,教师无法像以前一样和学生发生频繁地互动,这是影响教学结果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主动地寻找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困难。例如,在学习《工具的科学》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作为学习的内容。同时,这也是一个互动的机会,当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些点评。由此,教师和学生便发生了互动,这对师生之间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这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三、灵活设计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项目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小学科学中,它是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因此学习项目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决定了自主学习的质量。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尚未成熟,因此项目的难度不宜过大,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地,学习项目的难度也不宜过小,这是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问题。一个理想的项目,应当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尺度需要教师自行把握。一个理想的学习项目,应当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对学生来说,学习项目应当以任务的形式存在,这是因为学生对任务式的学习最为熟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因为项目存在难度便刻意不去使用,缺乏难度的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项目教学是一个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对各阶段的义务教育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当教师在小学科学中应用这种教学形式的时候,应当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制定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对其核心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而后要针对这种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及时适应各自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最后,教师还要保证学习项目的质量,它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直接联系。
作者:陈勇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生本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生本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小学科学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自主思考能力,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同学之间能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组织学生去观察和发现,以便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能力。
一、科学应用教学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科学能力等)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制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种有效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活跃着,教师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案开展将教学。(1)把游戏引入到教学当中。游戏教学是结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实际特点制定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天性本是爱玩爱闹的,特别是对游戏极为热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游戏融入教学,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这也是以生为本的一种教学方式。(2)比赛教学法。比赛法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而制定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学生的好胜心都是极强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制定实验比赛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到“根和茎”部分内容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男女分为两组,每组学生轮流说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瓜果都是植物的哪部分?土豆是吃的“像根”但实际是“茎”、芹菜日常吃的是“茎”。这样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教师站在与学生相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以往的科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主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如何完成教学进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这种思考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展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且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到“气温有多高”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来认识温度计和温度指数。温度计构成应该是下面有物质,温度高的时候就会升到对应数字的位置,但是为什么温度计能这么准确地知道呢?同时温度又是怎么设定呢?教师讲解了这些内容后安排学生记录一天内三个不同时间的温度。学生读数中的问题也是重点讲解的内容,让产生读数错误的“例子”作为案例,教导学生平视温度计的指数,读取正确温度。
三、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理想的发展方向,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同。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他们不存在优良之分。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尽量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不应有负面评价,尽可能多的表扬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很多时候面临问题会缺乏自信,一些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以及对科学实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展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完全被调动起来,充分融入学习当中。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多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多媒体技术有效引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通过多媒体的音频、视频的播放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片,在学生观看之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思考,不能看完之后一笑便置之脑后。在动画片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动画片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与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这们学科是极其重要的,它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同时让学生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外的世界的认知。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学生为课堂主人公的意识,并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学习不断进步。
作者:巩玉红 单位: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心联办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运用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学生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学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科学课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精神。科学课的教学核心是探究,它既是教师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关键词】
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中,探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对知识的认识转变为对问题的认识,掌握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对学习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对科学课程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旦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调动大脑的积极性,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引起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好奇、新鲜、猜想和疑问中。教师设置的课题对学生有吸引力,就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的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磁铁》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磁铁和几根小铁钉,将小铁钉放在讲桌上,把磁铁靠近小铁钉,然后将小铁钉吸起来。接下来进行分组邀请同学到讲桌前观察。同学们看到这个现象后,都纷纷表示很好奇,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兴趣,同学们主动要求尝试。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同学自己寻找能和磁铁吸到一起的东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进行实践,发现自己周围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和磁铁产生反应。通过上述的案例,教师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并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设置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索精神
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通过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事物,展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的精神,设置教学情景,点燃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经常会听到或者接触到什么样的声音。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经常听到学校里的铃声,教学楼内同学的走路声,水房里打水的声音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袋子拿出来,然后使用各种办法令袋子发出不同的声响,通过袋子的声音,让同学们进行探索,袋子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并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遇到科学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大胆的将自己的疑问提出,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疑问进行逐步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通过以上案例,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然后教师再对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过程,让学生乐于探究
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学生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电》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一个完整的电铃展示给学生,然后为学生准备制作电铃所需的部件,引导学生按照电铃的结构,自己制作一个电铃,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有的同学可以将几个简单的部件进行组装,但有的同学却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教师应观察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制作电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亲自为学生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电铃的构造和基本原理,然后再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制作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应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科学知识大多是来自学生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事物,通过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将科学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身边科学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并进行探究。
总之,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够充分点燃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此外,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因此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将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使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作者:廉忠新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雪良.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J].上海教育,2012(36).
[2]罗阳佳,薛婷彦.让实验回归课堂[J].上海教育,2012(31).
[3]熊世元.留下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06).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小组合作学习学应用
摘要:
目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合作、探索、自主”的学习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启蒙教程,不仅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习实践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合作交流。由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在新理念课程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倡导“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多数的学习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还缺少真正的探究、交流等。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使其发挥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寻求科学中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亲自去实践、去学习、去交往,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分组应该遵照两个原则,首先是搭配异质。异质的意思是同一小组有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次是男女分类,就是小组成员中男女比例大致一样,这样能优劣互补,更好地促进成员内的合作与学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科学的分组是必要的,下面具体地介绍了分组内容。
1.在分组前,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2.把班内学生分到组内每组成员有3~5人。进行分组的时候,按照男女比例、成绩、实践技能进行,尽量做到合理。然后组内确认组长,组长由小组组员每个月轮流担任,带领组员共同做好组内工作,努力带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小组学生角色互动的有效性。实践证明,组内任务分配稳定对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能力
在小组学习合作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要在科学课堂中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秀的工具。另外,教师还要培训和引导学生,给每个学生尽心尽责的指导,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丰富和有效率。例如,在“小车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的教学问题中,先让学生对摩擦力和小车质量的关系进行猜想,为了寻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可靠的方案。所有成员为了在实验中完成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老师的引导都能积极参加。在实验的过程中,谁负责操作仪器,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处理数据等由协调员分工,然后学生快速完成实验,并且能精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实验结果由小组长最后公布,以供班内交流。学生看到最后通过努力归纳出了同一个结论,是非常高兴的,这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作,充分发挥作用
根据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不同内容的要求,学习合作形式分成合作在课前、讨论在课内、研讨在课后三种形式。
1.课前合作学生根据需要,把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在课前。例如说需要在科学课堂中要学习实践操作某项内容,要先做社会调查,便于收集相关数据,可以把调查内容分开来,由各个小组对其调查,最后把结果收集到一起。
2.在课内讨论同样为了完成科学课程中要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让各个小组通过讨论来完成合作。在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辩论,也可以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也要倾听别人的发言。另外,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指导,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去,这样才能了解和发现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且能为他们的疑惑找出解决的办法。
3.在课后实践探究在课后进行合作也是根据学习需要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是和科学有关的。比如有的地方运用了斜坡和螺旋,我们可以对“斜面坡度的改变对拉力的影响”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论证。
四、科学教学的探究需要学生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在动态问题的方面进行探究。对于科学教学的效率提高来说,有效的教学探究是主要方式。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上,在科学的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选择有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教学探究的基本条件。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以整体来评价的。科学教学也需要学生的合作研究,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把原来的个人竞争转换为各个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新格局。课堂中良好的竞争会把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生动场面。
作者:瞿旭 单位:浙江省永嘉县鹤盛镇中心小学岩峰校区
参考文献:
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现如今,教育改革更加突出素质教育基础。其中,一门对学生素质提升影响深远的学科,即小学科学,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意义重大。小学科学的重要思想就是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帮助、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探和研究,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的指导下认识生活。小学科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养成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把握小学科学课程特点
小学科学,具有指导学生探索生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小学科学“生活化”,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课时的大目标下,提高小学科学的生活性,这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来源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小学科学的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的角度认识生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探索科学内容,将生活与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生活的真实性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就需要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育策略进行探究。
二、构建小学科学生活环境
第一,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小组讨论或课前提问等方式阐述自己的教学任务,然后,给予学生自行收集素材、整理素材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科学意识。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做铺垫。第二,构建情景时要灵活,易于接受,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氛围才能轻松,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例如,在创设“探讨饮品包装”这个情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喝过的饮品包装,在通过分组讨论等其他方式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包装进行分类整理。在这类情景中,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可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不关注的方面,通过教师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景,学生可以真正体会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发现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同时,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学生接受,增加课堂效率,在科学这门学科的课堂上也能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行培养,添加学生的生活乐趣。第三,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长期执行的方式,要不断坚持,不断创新,是一种持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本中的科学更多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转移到生活中进行体验,同时,也是对生活的深层认识。
三、拓展小学科学生活范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将活动建立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专题性质的科学活动,在专题活动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得到锻炼,而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有了消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锻炼。例如,开展“生活中的声音”主体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构建不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环境中不同的声音,比较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分析不同的声音对生活的不同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出减少噪音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通过加大小学科学“生活化”的范围,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能力将逐步得到提升,此外,还会增加学生的科学热情,真正体会生活中的科学内容,是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活动会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将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自然和生活中体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通过切身的社会体验对科学内容进行探究,这是新时代教学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植物世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不同的植物,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喜爱的植物做成标本。又如,在学习“天气”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气候博物馆,感受不同的自然天气,以及不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不同影响。多种多样的生活体验活动,会大大加大小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拓宽教学范围,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下,学生对于科学才能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才会掌握更加透彻,学生才会进一步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探究生活,提高小学科学的实际应用,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杨少军 单位:茂县洼底乡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化和学科化
摘要:
教学设计历经了无数次的变革。作为某个专业研究领域和专业共同体,教学设计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跨越性阶段。以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为论点,重点论述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呈现的规范化与学科化的缺失问题。进一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拓展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彰显小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
近几年来,教学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决定着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但从目前广大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来看,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非规范化与非学科化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此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与学科化的缺失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设计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有个大体的把握,还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都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目前出现的教学设计在一些环节的规范性方面表现得较为随意。并且在设计中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够明确,表现为将教材分析写为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来的,旨在明确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分析。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前期所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学习情境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与具体化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从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表述问题。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现在存在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概念混淆的问题。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没有体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最后针对教学方法,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即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现在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模糊,就更加无法谈及规范化与学科化了。
二、提出解决缺失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彰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的偏失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和对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影响着教师所要教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为没有人能够教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如果缺乏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就无法有效地传递特定学科的中心思想、原理和基本概念,也不能为教师自己或学生所理解,很难想象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的意义。
2.注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完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小学科学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因素构成的系统,这需要系统论的指导。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信息的数量。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首先在于以研究的心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开展,都与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有关。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也决定了其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及其实践品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而且要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学习主旨,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否从会学转向了学会。教学设计者只有透视科学教学实践,关注批判性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教学科学探究方法的内涵。
总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所以深陷入非规范化和非科学化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已有科学教学设计及科学教学实践没有进行分析反思。这使得职前教师难以从中发现问题,难以真正理解他人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呈现的不足。因而,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加其教学实践的经验,为其创造教学体验的机会,让其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规范化和学科化小学的科学教学设计。
作者:徐金武 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祖忻,章伟民,刘美凤.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良好学习培养
摘要: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其向活动化和生活化发展。小学实施科学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成为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去探寻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可以确保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助于小学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进行了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科学教学;措施
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采取完善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在科学启蒙课程的作用下,对科学成果予以正确理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学习科学教学期间,以科学的视角去分析科学知识,并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循序渐进的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有形成好的习惯,进而有利于其真正的体验科学活动,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
1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作为开展教育的重要阶段,在科学教学期间,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探究科学时,必须先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观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后天培养所形成的,那么,教师在实施科学教学期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树立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自行探索科学。学生通过端正科学态度,然后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分析科学教学内容,因而有利于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挖掘科学的价值[2]。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2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
2.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某小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互动时,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习惯,使得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养成主动探索习惯期间,教师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由于探索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让学生积极对科学进行探索,从而实现科学教学本质与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岩石展开教学,当教师向学生传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岩石的花纹和气味对其加以分类,学生通过探索,用手敲打和摸岩石,根据岩石的各种特征,对岩石加以分类,学生在深入探索科学知识过程中,能够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作用[3]。
2.2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不仅包含探索,而且反思习惯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所以小学在开展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反思时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可以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层次探究。比如,在讲解完“电磁铁”相关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纠正学生对科学知识错误的认知。学生通过明晰电磁铁教学的脉络,可以了解到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而且通电和断电能够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当然,学生由于对电磁铁比较陌生,教师讲述理论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是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了解到电话就利用了电磁铁的原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其的科学素养[4]。
2.3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当前,在大力实施教育事业过程中,小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必须在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得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增强,协作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作为主要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助于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进而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发挥巨大作用。因而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将学生分组,大家在合作中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对科学知识予以客观的分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探讨情况进行评价,予以正确引导,从而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习探索科学的精神,必须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主要目标,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过程,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知识,从而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春伟 单位:临沂黄堰小学
参考文献
[1]文摩敏.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1(3):140-141.
[2]江志祥.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5):123.
[3]纵雯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4):10-10.
[4]沈迪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浅谈低年级英语教学中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6):53-53
第九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摘要:
本文中,笔者依据“科学课程标准”,认识到了《科学》课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同时还提出了“活动”是《科学》课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必须突出活动的地位,并例举、阐述了自己的做法,即:突出一个“活”———掌握教材、教法的方法要灵活;彰显一个“动”———养成动手、动脑、动眼、动笔习惯;达到一个“优”,促成知识、方法、能力的最优化。
关键词:
科学课;教学;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教材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与过去的《自然》学科的教师教学生学,从而获得间接知识截然不同。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索获取直接的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深刻领会《标准》精神,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小学生这块渴望开发的“处女地”上踏出一条新路来。“活动”是《科学》课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必须突出活动的地位。对此,我是这样理解并付诸实施的:
1突出一个“活”———掌握教材、教法的方法要灵活
在变化中求发展,对教材中安排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掌握课节的安排,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总保持在兴奋之中,对自己的活动感兴趣,对得出的结论引以自豪。
1.1内容活
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有序的,但必须与本地自然条件相结合才能付诸实施。
1.2方法活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亦是如此。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人治宜,方可收到满意效果。
1.3课时活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节的安排上需适时调整。有的内容可能用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像遇到《研究大树》,就必须带领学生到野外、田园中去实地探究,一节课是不够用的。所以教学中要经常与其他任课教师协调,变化课节的安排,死板地按“日课表”的安排去“按部就班”地上课是难以适应《科学》课的特点的。
1.4气氛活
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亢奋,努力克服厌倦心理的产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活”是上好科学课的必须要素。只有活,才能克服呆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只有“活”,才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地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只有“活”,才能使新课程焕发出青春活力,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锻炼意志、品格。
2彰显一个“动”———养成动手、动脑、动眼、动笔习惯
在真实的场景中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学习活动,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
2.1动手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以直观感受探究大自然中所蕴含着的科学奥秘,从而获取有益的知识,锻炼能力。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配合学校实验室器材的利用,使学生活动有声有色。比如,教学《青蛙的养殖》,从青蛙卵到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领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加深了爱护小动物、植物以及保护、优化环境的深刻认识。
2.2动脑
活动的目的,最终要达到对科学知识、科学规律的认识与运用。因此,在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理性认识的过程。例如,在《研究大树》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前,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到“如果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比如树高、树粗、树皮的样子、树叶的样子、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周围的环境怎样、树上有什么小动物、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看、听、摸、闻……)“需要哪些工具?”(绳子、放大镜、蜡笔、纸……)“观察后还需要哪些工作?”(文字记录、图画记录、实物标本、拓印树皮图案……)等等。即:做到有的放矢,在活动的感性认识过程中,既要做好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又要在活动后学会归纳总结,从而达到理性的升华。
2.3动眼
观察活动需动眼,但必须分清“看”与“观察”的不同,“看”只是对事物有个粗浅的认识,而“观察”需有目的地去看,做到眼中有物,即通过看,对事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并逐步培养认真细致地观察理念与科学头脑,避免走形式、跑龙套。
2.4动笔
在整个观察活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强调动笔写,活动前要写出计划,如观察内容,观察方法,所需工具等;活动中要及时记录自己所得到的感受,如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等;活动后要做出归纳总结,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得,记录到科学文件夹中,并希望从中体会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3达到一个“优”,促成知识、方法、能力的最优化
诚然,使用新课程,探索新方法,并不意味着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正是要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获取科学知识,并从中寻找更为科学的途径,逐渐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避免只求热闹,而过后脑子中一片空白,那样就失去了新课程、新方法的意义,有违教改的初衷了。
作者:罗杰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广顺小学
第十篇: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教师要重视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好科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有目的地在科学教材中渗透教学。因此,本文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以及具体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时尽量的将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贯穿整个科学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的发明》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具有耐心和细心,教师可以给每人分发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最后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由于通过细致观察和悉心照料,种子萌发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身边的种子出现腐烂的现象,因此,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学习《飞向天空》时,教材当中加入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中国人民飞天梦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并可以适当的引申我国为了实现飞向天空这一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发展历程,通过在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德育教学起到积极地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育人教育
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提出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于实践,从而使育人教育发挥出实效。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等。要将常规训练融入到科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要求教师要每节课都强调,并适当地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里的科学教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设备放归原处,在使用时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轻拿轻放。其次,在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完成实验内容,以此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例如:在学习《我的大树》这篇科学短文时,在组织户外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再将观察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3、注重自我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化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质,单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中给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将德育教育溶于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程学周 单位:罗湖区锦田小学
参考文献
[1]刘燕.科学教学育人价值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115-152.
[3]唐小雨.基于科普场馆资源的小学科学活动课程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