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探微(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探微(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探微(10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科技史可行性探微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科技史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在对科技史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可行性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融入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科技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

科技史;小学教育;科学教学;可行性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学内容能够多样化、适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等,切实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而科学史作为科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对学生科学观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要想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十分有必要将科技史教学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促使小学科学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将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小学生学习能力看

小学生作为小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对科技史教学顺利融入科学教学产生着决定性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对某一小学学生的科技史学习水平进行考察,然后进行适当的分组实验研究。教师先在A班科学教学中加入科技史内容,而B班则进行正常教学,经过一周的教学实践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测试,从学生学习能力入手对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明,A班学生在测试中答题的正确率明显高于B班学生,甚至相差30%左右,证明适当引入科技史教学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其吸收一定的科技史[1]。同时,在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后发展结构差异不明显,说明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整体科学学习实效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也就是说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科技史知识相对较少,无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实验研究证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史学习,因此将科技史引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从任课教师的素质看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对课程走向产生引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的执教素质也是影响科技史是否能够顺利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一般情况下,受到我国素质教育差异的影响,在城市中实验小学的教师素质一般相对较高,而普通小学教师执教能力则较差,不利于科技史教学的顺利引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一些小学中国,科学课的教师往往由其他课程专业教师兼任,虽然执教能力较强,但是科学教学水平较低。而科技史由于科学性相对于科学教学来说较差,一般的兼任教师也能够很好的教学,将其融入到科学教学中能够增强教师的科学教学水平,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从教学手段看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教学手段一般包含多媒体教学、课外辅导、文娱活动、第二课堂和衍生课堂等,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而这在一定意义上讲也为科技史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科技史作为科学相关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但是其作为历史相关内容也涉及到其他相关学科,因此多种教学手段的存在能够帮助科学史教学完成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2]。所以基于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科学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科技史教学融入到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仅能够促使科技史教学本身得到相应的发展,还可以提升科学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强化奠定基础。

二、将科技史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措施

1.合理运用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教材是多位教育专家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编撰的,是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相关科学知识的的重要参照,对小学科学教学产生着相应的影响。所以小学阶段要想将科学史引入到科学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对教材的重视,兼顾教材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充分发挥教材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优势。我国传统观应试教育过于重视教材的知识性,而对其工具性则有所忽视,不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3]。所以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应该正确认识教材的工具性,一定要避免将教学与教材知识的讲解等同,而是应该利用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积极向学生传授课外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2.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

将科技史教学融入科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单纯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还应该重视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化讲解,挖掘知识的科学思想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方面,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虚拟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加以辅助,例如通过情境创设教学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问题研究教学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等等,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科学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科学史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所以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科学史引入到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郭慧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朝阳小学

参考文献:

[1]光霞.21世纪英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11):51-54.

[2]乔玲荣.浅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J].读与写(上,下旬),2015(18):209-209.

[3]黄培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J].科学导报,2014(12):226-226.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自制教具学的运用

不同于其他学科,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小学科学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亲自动手实践。而传统的教具存在种类单一、研究滞后等缺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制教具,使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辅助下,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教具,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参与和实践中得到提高。但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具存在着种类单一、数量较少、研究滞后等问题,无法充分地满足课堂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自己制作形式新颖、种类多样的教具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体验中提高科学素养,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一、发挥自制教具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自制教具可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制种类多样的教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课程主要内容前,可以先利用自制教具对与本课相关的现象进行演示。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就会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制教具演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再对现象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自制教具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难免失败,学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并感受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自制教具可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难点。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制教具能够弥补学校提供的传统的教具的缺点。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自制教具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难点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更加集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观察和探究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教师利用教具进行教学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开拓思维,理论应用于实践。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仅仅指教师通过自制教具来辅助教学,演示科学现象,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生在自己制作教具的过程中能够对科学原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学生自制教具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实践制作教具,探索规律,可能会发现新的知识,激发其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二、有效融入自制教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科学课程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来探索科学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科学理论知识前要通过自制教具向学生演绎科学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如教师在讲解“日食”现象时,如果仅向同学们解释日食是由于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太阳的光从而出现日食现象的话,学生很难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且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教具来模拟日食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道具如足球来模拟太阳、地球和月亮。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来直观地表现日食现象。教师通过自制教具边演绎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讲解后还可以请三个学生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并让学生讨论思考三位同学在不同位置时产生的不同现象。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除了自己制作教具辅助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教具。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准备制作水果电池需要的材料,如柠檬、铜币、导线、钉子、发光二极管等。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制作水果电池的方法,并讲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及制作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水果电池制作完成后发光二极管不发光,这时学生会分析为什么自己制作的水果电池存在问题。在不断的探索后,学生可能会发现材料之间的连接不够牢固,或者将正负极颠倒等。学生在自制教具并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对科学原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自制教具填补了传统教具的空白,能够更好地满足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知识难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自己制作教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忠明 单位: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自主探究

摘要

通过创设条件,帮助学生确定探究主题,指导探究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教学;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主题的选定上一般是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主题,全班同学共同探究这一主题。我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采取开放式地征求学生意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我让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探究不同的主题,在全班成立了时尚玩具、鸟类、身边的植物、人体的奥秘、天文五个探究小组,开始了自主探究的探索。

一、寻找指导教师,创设的自主探究条件

由于自主探究主题广泛多样,我一个人担任几个班的科学教学,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很难深入细致地指导每一个学生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一是从校内寻找指导教师。即从本校寻找在某方面有专长和经验的老师。如我校有一位总务兼学校绿化工作的老师,在花草种植、园林绿化方面颇有经验,我就让“身边植物”小组的同学向他请教,请他指导学生探究身边的植物。二是从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寻找指导教师。学生的家长和亲戚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中蕴涵丰富的智力资源,其中就有能指导学生开展某项探究的人。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寻找指导教师。如探究榨菜小组的同学张某自己家是本村的榨菜大户。于是,张某请自己的父亲做他们小组的指导教师。同学孙某探究人体的奥秘,他的爸爸是医生。于是,他请爸爸做指导教师。

二、加强过程指导,提高探究水平

由于小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往往较低,必要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还相当缺乏。因此,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显得十分必要。

(一)帮助学生确定主题,缩小探究范围。

小学生的兴趣、愿望往往是不稳定的,他们的愿望易受外界影响,确定主题之后往往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确定他们真正感兴趣并有条件探究的主题。如,五年级王某,一开始提出探究时尚玩具,可是每一次汇报交流时他都不举手发言,我请他介绍自己的探究,他也介绍不出来。经过了解,我发现他缺乏主见,他探究时尚玩具实际上只是凑热闹。于是,我建议他到别的组,他加入了“身边的植物”探究小组。可是,到下课时,他还是汇报不出来。看来他对植物也没有真正发生兴趣。于是,我就先给他介绍植物,告诉他,植物对我们人类十分重要,关系十分密切,植物具有很多的用途。如医药、食用、建筑、生活用品、美化环境、绿化环境、防止污染等等。但是许多人现在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以致出现了许多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的现象。终于,他真正提起了兴趣,专心进行探究,主动查找关于资料,最后还完成了一篇文理通顺的小论文。

(二)指导探究方法。

在自主探究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观察、查书、上网、讨论、问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呢?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以“指导学生如何询问别人”为例。我告诉学生碰到问题时,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去询问别人。如何询问别人呢?一是询问什么人。要指导小学生在碰到困难时,不仅可以询问他们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还可以请教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人,通过多种渠道,就能找到帮助他们解答问题的人。二是怎样问人。要让学生知道,问人需要注意方法。事先把问题想清楚,列出询问提纲;询问时要讲礼节,先介绍自己,说明意图,结束时要道谢;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做好记录,没听明白可以请求做出解释。

(三)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在自主探究模式中,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探究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首先,学生自由结组。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组成小组,小组探究主题互不重复,丰富多样。其次,建立小组长责任制。各小组长要组织好本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长要对组员负责。组员探究得不好,小组长有责任,使小组长意识到自身职责,自觉组织本小组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制订小组探究方案。我要求每个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制订小组探究方案。小组探究方案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如一起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起交流讨论,一起进行观察。计划制订后,就要认真执行。最后,创设小组成员共同分享、荣辱与共的心理氛围。在课堂上,表扬探究活动开展得好的小组和进步大的小组,鞭策后进小组,形成你追我赶的气氛。让小组成员分享成功、互助的乐趣,体会处于后进的压力。

三、尊重学生兴趣,促进学科学习

由于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条件和个别差异,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要有时间,许多学生都会自觉地探究自己的小主题。有的学生宁愿课间不休息,也要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有的学生经常和同学、爸爸、妈妈、老师谈论自己自由探究的情况。如,同学邢某对自己选择的“身边的植物”主题十分感兴趣,为了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他亲自用花盆栽养了好几盆小株植物,思考怎样让它们生长得更好一点。他还主动完成了小论文,并且不厌其烦地修改了五六遍,直到通顺为止。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带着问题开展探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资料,如何快速查找到所需资料。许多学生学会了在实践、观察和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广泛地查阅资料、做阅读笔记,对于培养语文阅读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探究科学方面的主题,对于科学课上的知识起到了巩固、应用的作用等。

作者:方元林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清平小学校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

摘要:

本文简单探讨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旨在为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科学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一、采取先学后讲、先做后解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直接讲解,并不严格要求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而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求教师由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变为先学后讲、先做后解的教学方式。即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标注或记录不会的知识,以便在教师讲解时有针对性地听讲,并根据预习的程度自行解决课后练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天性,善于将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中,如小实验、游戏等,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采取分类比较、竞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将相似的知识混淆。对此,可采取分类比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区分相似易混知识点。这样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相似知识的理解记忆。如在讲解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时,由于有过多的相似点,学生不易记住或是记混。教师可在教学中列举生活环境、体温等知识点,并通过这些知识点的比较,引导学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科学课看似枯燥无味,实际上却是充满趣味性的。除了采取分类比较法外,还可采取竞赛的方式,如实验竞赛、游戏竞赛等。一方面竞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好胜心理驱使下,学生都会努力牢记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采取动态教学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有效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利用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列树状图的方式,将新旧知识的衔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清楚地标注出重难点来,便于学生在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引导适度,也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以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四、采取动手实验的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多创造实验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可以根据科学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题目,可以是个人动手实验的方式,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实验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这样,使静态的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王财 单位:湟中县李家山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郑发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5(11):281.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摘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应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综合考虑效益型,吸引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因地制宜,适度开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国际竞争的推动力,我国对科学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大,使小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仅仅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改造和建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经验、能力和建构价值,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

二、效益性原则

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为了有效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和学生在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效益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收获更大的教学成果。

三、参与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实现开发课程资源,人人有责。形成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各方面辅助开发的有机融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

四、针对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对不同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进行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点等,并保证人力、物力以及时空方面的可操作性。

五、适度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仅限于形式,不注重实效或仅追求最后的结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度,那么在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时要认真选择开发的对象,对内容进行优化,控制开发范围等,使开发的教学资源易于小学生接受,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延伸,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小学生在广阔的科学背景下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不断地去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作者:唐光伦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继侨小学校

参考文献: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08).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为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小学科学这一教学随之出现。此种教学就是引领小学生了解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针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科学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推动小学科学教学向着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对此,根据多年总结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科学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且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还不够全面,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积累,这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讲,可谓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小学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上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心照顾所有的学生,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人文教学。针对现在的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锻炼,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可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学中依旧沿用“满堂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在此种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态,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所以,笔者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学观念,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革新,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将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以促进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爱动,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状态进行时刻关注。我们都知道,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改善,应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知识性可以达到和谐一致。例如,在对物体沉浮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教学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众多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会下沉的物体,如,铁块、橡皮等,还应该准备一些会上浮的物体,如,小纸片、泡沫等。之后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猜哪些物体会下沉?什么物体会上浮?学生就会说,下沉的都是大物体,而上浮的都是小物体,通过实验之后,我们会发现结果并不像学生所想象的那样。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作出总结,告诉学生物体的浮沉不但与物体大小有关,还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三、对教学的评价模式进行建立

一堂课是否合理与课堂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评价,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和激励的作用,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一个课堂只有具备科学的评价才能够获得成功,同样,小学科学课堂也需要有评价体制的支持。当学生受到教师的评价之后,会感觉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譬如,针对“冰棍为什么会冒气”这一问题,学生会做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必须给予及时的评价,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应用赞赏的眼神、表扬的手势以及鼓励的话语来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心潮澎湃进而积极进行学习,而针对那些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要对他们说“:你们做得已经不错了,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回答而气馁,反而会因为老师的鼓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总之,科学教学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增强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应用一些有效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许辉鳄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杏坛小学

参考文献:

[1]谢娜.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2]王福艳.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运用思路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课改脚步的不断深入,陈旧的、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已走出课堂。小学科学课也紧跟时代的脚步,呈现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融汇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内容,知识纷繁复杂。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紧紧围绕课改理念和精神,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以培养较好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积极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教学模式。

第一,引。

小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既陌生而又好奇,但对枯燥乏味的知识没有持久性。针对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用视频播放,或是用简单的实验展现给学生,会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一节科学课开启良好的开端。兴趣的引导会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走入求知的大门。

第二,说。

一是说器材。学生每到课上对着新奇的实验器材就兴趣多多,恨不得马上就能亲手摆弄摆弄,甚至对自己带来的再也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也兴趣浓厚。这个时候如果强行不让学生去动,学生还是心系这些东西。如果顺势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东西,学生会很高兴地说起来,一直到认识清楚。二是说目的。一节课开始了,一定要让学生刚刚被激发的求知欲保持下去,使他们兴致盎然地走进实验,首先就是明确实验目的——要干什么,或是检验什么,这是设计实验的初衷。三是说实验。实验的目的明确之后,并不是说实验就可以开始了。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做实验,无从下手,比较茫然。个别学生思路比较清晰,可以让这样的学生进行阐释,大家不断补充,实验的过程就逐渐明朗化了,注意事项也就在学生的参与中得到了重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也弥补了学生盲目下手实验时间上的不足。

第三,猜。

实验就要开始了,学生们跃跃欲试。这个时候让学生大胆地对即将开始的实验结果进行猜测,这个环节是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运用旧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判断推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纷纷阐释自己的见解,并以切实可行的依据进行解释。带着这样的猜测,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就更浓了。

第四,做。

实验是科学课的中心环节。如果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实验了然于胸,小组分工就很简单了,可以信手拈来。如根据特长进行分工配合,对下一步的实验进行有序的安排,专心致志地开始实验了:贯彻实验的注意事项和要领,小心翼翼地操作,对显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完整详尽地记录、补充、合作……实验成功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若是实验失败了,孩子们脸上凝结着疑问,进行讨论、查找、交流,求助,探索问题所在。这个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第五,再说。

实验做完了,让学生们说说实验现象和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大家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使实验的学习效果推向了深处。再现实验场景,牢固地走进了记忆。

第六,分析。

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和数据,与其他小组进行汇总,全班同学对整个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对出现的个别情况查找原因,突出强调避免这样情况的操作。对实验的结论进行整理,进一步熟悉,每名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加强巩固。

第七,对比。

实验结果出来了,和实验前的猜测做个对比。结论如果和预测截然相反,就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论;结论如果和预测恰好吻合,那就分析一下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论依据做支撑,在分析中,学生科学观得到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纵深的收获。

第八,辅助。

科学课以动手实践为中心,适时、适当的图片说明、文字解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科学课的学习走向深入。

第九,补充。

有些小视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将一些较难的不易操作的小实验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既直观又生动,还有效节省了课堂时间,往往收效很好,是科学课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总之,一节科学课既生动又紧凑,使学生兴趣浓厚地开展了学习和探究,手脑并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收获,有效地进行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教学方法的探究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课堂40分钟的立体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兴趣浓厚、动手动脑的高效的科学课课堂模式。

作者:迟俊杰 单位:抚松县实验学校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的应用也有着促进,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主要就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的现状以及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对实际教学方法的良好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小学的科学课程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较而言,在知识面上涉及比较广泛,并且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加上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这就使得教学方法的选用就比较重要。所以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理论研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提升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能够对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等起到良好效果,而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比较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选用方面还存有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知程度还有待加强,这一方面的弱化就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影响。然后就是教师对科学教学方法系统没有得到全面深化的认识,在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不强。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能力提升,要结合实际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从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理念形成以及内化层面着手。对科学教师的队伍进行规范化,然后增加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比例,将部分学校过多的兼职科学教师实施优化整合从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团队的稳定性先得到保证。

第二,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全面认识,以及强化教学方法效果达成的对比分析,从而有效形成科学方法系统。要能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内容深入挖掘,从认识小学科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开始,然后对科学教学方法当中主体体验对情感培养作用认识进行加强,从而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意识得到调动。

第三,让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操作实效性层面得到有效加强,从具体的措施实施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够了解科学教学方法实施的年级梯度变化,对于不同的年级要在参与度变化上有深度认识。也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技能训练的要求进行有效提升。例如在关于植物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植物的观察以及对植物生命周期的认识等,在不同的年级要能在观察的范围上科学化的制定。

第四,小学科学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要得到有效提升,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对教学素材的处理方面能够进行灵活深入的挖掘,教学素材的调整要和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联系。以及对教学的素材来源和途径积极拓宽,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重视,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更加科学合理。

第五,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实施操作要严格遵循相应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落实过程中要能够将探究理念进行渗透。首先要提出能够探究的科学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再搜集问题解决的证据和解决方案,结合证据对问题进行解释,最后进行交流评价等。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并要能够积极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效率得到有效促进,才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陈超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金子小学

参考文献:

张雪华.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4(04).

第九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学习习惯之我见

【摘要】

所谓的习惯指的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相对固定比较机械,要想提升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作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其综合能力的小学科学学科,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加以重视,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习惯培养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不断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在科学学科教学工作上提出的要求更高。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怎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用怎样的方式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更好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提升其科学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怎样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影响学习效率、质量的直接原因为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科学课程教师应该重视该问题,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升学习质量

学习习惯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处理,即使在玩乐的时候也能学得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科学课程的学习。世界上不存在学习的天才,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提升,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如,每天坚持完成三个难题,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效的提升。不仅如此,智力在学习成绩上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科学研究表明其仅仅占20%,起主导作用的为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则是学习习惯。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进程,如细心检查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成绩会大幅度提升,学习的自信息更甚。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因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提升,同时还能够督促其完善自己,保持不断完善自我。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矫正。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提升包括科学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抱有“学无止境”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仅如此,在良好学习习惯的“约束”下,学生会自发的学习,深入探究科学课程,在自主学习中明确的认识科学内容,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讲解的时候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照教师讲述的内容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措施

要想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有清醒的认识,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1.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教师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日常教学会对学生学习习惯造成重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认同这种学习方式,在实际中践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以教师提供的学习习惯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行符合自身的转变。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知识时,教师可以以植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学生坚持不懈、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对上述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自己喜欢的植物,要求学生深入观察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然后自行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该植物,总结它生长所需的环境。该过程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把生活经验融入资料之中,然后反复的论证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养成细心、认真以及不轻易言弃的学习习惯。

2.选用全面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需要不断探究的学科,相比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结果,评价过程更为重要。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挖掘出学生的发光点,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这对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极为有利。如在学习“神奇的机械”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实验进行设计,对杠杆的作用加以论证。其中有一名同学仅仅是简单地实验就得出了上述结论,有一位同学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也得出和上述同学一样的结论。教师的判定结果均为正确,但是教师应该严谨的对待两位同学论证的过程。要是仅仅对结果进行评价,两位同学肯定都没有错;如果根据验证花费的时间,第一位同学更突出,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发现第二位同学对待科学严谨、求实、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积极的赞扬第二位同学,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保护了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运用过程性评价会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充分的认识,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把抓学习内容,不能做到有详有略,认为所有的知识都重要。通过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科学的点评,给存在上述问题的学生敲响警钟,让其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督促养成全面把握学习重点,甄别知识点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分析课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优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王海艳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颖.努力建构“色、香、味、美”的小学科学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5(29).

[2]方元林.浅谈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下“卓越课堂”教学中的“改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

[3]任英丽.让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09).

[4]吴叶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亮点——多媒体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0).

第十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测量能力培养

摘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大纲中,有很多关于测量的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测量能力;培养途径

要提高小学生的测量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理论部分,教师首先应该在测量开始之前进行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中的注意事项。第二就是应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让学生亲自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测量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于正确的测量方法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好理论基础。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且熟记在测量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正确的测量实验。例如,在五年级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时,这个实验一般使用小车和拉力计进行测量,在测量中需要注意的是测力计端一定要固定,并且用均匀的力拉小车。所以教师在开始试验之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强调,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

二、在实践中提升测量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例如,在四年级学习“测量降雨量”这一课时,需要使用雨量筒和量杯对降雨量进行测量。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测量工作。由教师进行实验前的注意事项讲解,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教师应该在最后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检验和点评,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错误进行讲解,进而避免学生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测量能力,就要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定期的强化学习。在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和保证测量准确度的注意事项后,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通过实践,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在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作者:张雪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南泉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梁爱民.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测量能力[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